陳寅恪的家族史、陳寅恪家世、陳寅恪家史、獨立自由真精神 陳寅恪與陳氏家風、陳洪綬家世等pdf下載或紙質書快遞

2021-02-13 書多寶珍稀圖書下載快遞平臺


陳寅恪的家族史

作 者 :張求會著出版發行 : 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 2000.09ISBN號 :7-5406-4376-5頁 數 :383原書定價 : 21.00開本 : 20cm主題詞 : 陳寅恪(學科: 家族) 陳寅恪 家族中圖法分類號 : K820.9;K825.81=72 ( 歷史、地理->傳記->中國人物傳記->氏族譜系 )內容提要: 陳寅恪(1890~1969),史學家,教育家,傑出學者。本書主要對陳寅恪的家族的歷史及貢獻進行了描述和評介。參考文獻格式 : 張求會著. 陳寅恪的家族史[M]. 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2000.09.

陳寅恪家世

作 者 :葉紹榮著出版發行 : 廣州:花城出版社 , 2001.01ISBN號 :7-5360-3401-6頁 數 :514原書定價 : 23.00開本 : 20cm主題詞 : 陳寅恪(學科: 家族) 陳寅恪 家族中圖法分類號 : K820.9;K825.81=72 ( 歷史、地理->傳記->中國人物傳記->氏族譜系 )內容提要: 本書描繪了陳寅恪家族諸多人物悲壯而又色彩斑斕的人生傳奇,對與陳寅恪家族有聯繫的同時代諸多歷史人物的生存世相、生命內涵以及對其家族的影響亦有描述。作者簡介 : 葉紹榮,男,1956年6月生,江西省修水縣人,系該縣文化館創作輔導幹部。當過知青、教師、記者、編輯,1990年7月畢業於江西教育學院中文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江西省作家協會理事,現為江西省文聯「騰王閣文學院」、江西省作家協會首批特聘作家。1983年開始文學創作,以小說創作為主,已出版的作品有:長篇小說《日出蒼山》一部,小說集《蒼生野史》一部,另發表中、短篇小說若干,共計約100餘萬字。《日出蒼山》先後獲第三屆江西省穀雨文學獎、第二屆江西省文學藝術優秀成果二等獎。參考文獻格式 : 葉紹榮著. 陳寅恪家世[M]. 廣州:花城出版社, 2001.01.

陳寅恪家族舊事

作 者 :吳應瑜編著出版發行 :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 2016.07ISBN號 :978-7-5034-7740-9頁 數 :279原書定價 : 39.80開本 : 24cm主題詞 : 陳寅恪(1890~1969)-家族-史料中圖法分類號 : K825.81 ( 歷史、地理->傳記->中國人物傳記->人物傳記:按學科分 )內容提要: 史學大師陳寅恪和他的祖父陳寶箴、父親陳三立、長兄陳師曾(衡恪)是四位名載《辭海》的傑出人物。《陳寅恪家族舊事》較全面地介紹了四位先賢及寅恪之侄「中國植物園之父」陳封懷的事跡,並對這個「文化世家」的成因作了初步探討,對家族其他部分成員及與陳氏相關的部分人物作了簡介,這些內容將對後人在讀書、敬業、愛國、修身等方面有所啟迪。本書史料較為豐富,語言平實流暢,帶有地域文化特色,因而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參考文獻格式 : 吳應瑜編著. 陳寅恪家族舊事[M].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6.07.

陳寅恪家史

作 者 :張求會著出版發行 : 北京:東方出版社 , 2019.10ISBN號 :978-7-5207-1196-8頁 數 :437原書定價 : 98.00主題詞 : 陳寅恪(1890-1969)-家史中圖法分類號 : K820.9 ( 歷史、地理->傳記->中國人物傳記->氏族譜系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全面展示陳寅恪家族發展史的歷史著作。作者在大量第一手史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總結義寧陳氏陳偉琳、陳寶箴、陳三立等數代先賢的事跡,試圖勾畫出近代史上這一著名家族的發展脈絡,凸顯陳氏家族自覺傳承與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家族特質,從而為研究陳寅恪的道德學問提供豐富的背景性支撐。參考文獻格式 : 張求會著. 陳寅恪家史[M]. 北京:東方出版社, 2019.10.

獨立自由真精神 陳寅恪與陳氏家風

作 者 :許剛著出版發行 : 鄭州:大象出版社 , 2018.05ISBN號 :978-7-5347-9595-4頁 數 :163叢書名 : 名人家風叢書原書定價 : 13.50開本 : 32開主題詞 : 家庭道德-中國中圖法分類號 : K820.9 ( 歷史、地理->傳記->中國人物傳記->氏族譜系 )內容提要: 《獨立自由真精神:陳寅恪與陳氏家風》從史料中扒梳鉤稽出陳寅恪鮮為人知的家世家風、家學淵源、家族流變、以及賢傑滿門登峰造極讓人嘆為觀止的家族榮耀。真實、立體、全面、生動、充滿思辨而又令人信服地描繪了陳寅恪家族諸多人物悲壯而又色彩斑斕的人生傳奇,對與陳寅恪家族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同時代諸多歷史人物的生存世相、生命內涵以及對其家族的影響亦有描述,用當代意識審視了近百年來中國歷史波譎雲詭的時代風雲,相信讀者能從中得到人生的感悟和生命哲學的啟迪……參考文獻格式 : 許剛著. 獨立自由真精神 陳寅恪與陳氏家風[M]. 鄭州:大象出版社, 2018.05.

陳洪綬家世

作 者 :楊士安著出版發行 : 北京:北京出版社 , 2004ISBN號 :7-200-05025-3頁 數 :310叢書名 : 紹興名士家世叢書主題詞 : 陳洪綬(學科: 家族 學科: 研究) 陳洪綬 家族中圖法分類號 : K820.9 ( 歷史、地理->傳記->中國人物傳記->氏族譜系 )內容提要: 本書介紹了陳洪綬家族世系,包括陳姓源流、陳氏世系、陳洪綬生活地域、陳洪綬生平事跡、文獻輯存。參考文獻格式 : 楊士安著. 陳洪綬家世[M].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4.

選定後聯繫客服微信,說清楚是要紙質版還是要電子版。如要紙質版需要準確發清楚快遞信息。

海量古今中外各地珍稀圖書電子版紙質版,請聯繫客服了解購買。

書多寶現有海量電子書紙質書過億冊,如古今家譜10萬餘冊。

電子書可辦理長期會員,具體請聯繫客服了解

分享交流,以書會友
1.書多寶圖書分享平臺,海量珍稀圖書。很多不僅僅有電子版,還有紙質版。
2.關注書多寶公眾號後,請勿隨意取消。你關注的是一非常強大的找書平臺。

3.電子版或紙質版圖書,每個大類或每個小類大都有海量存在,歡迎打包購買。
4.歡迎批量獲取某類書,多要優惠議價。此處是說電子版,每類都海量存在。
5.非誠勿擾相互尊重,有償分享書為媒。選定圖書微信付款後耐心等待安排。
6.圖書均來自書店或網絡搜得或網上購來,如果侵權請聯繫說明情況後取消。

客服15893046646

客服13939186893

書多寶平臺二維碼

相關焦點

  • 陳寅恪的「志業」與「心跡」
    就從陳寅恪先生本人來說,他的父親是晚清宋詩派的陳三立,爺爺是湖南巡撫陳寶箴,他的哥哥是陳師曾,而他太太唐篔則是臺灣巡撫唐景嵩的孫女。學界稱道「義寧滿門清流」,絕非過譽。所以,陳寅恪先生出生和成長在具有「極優美之家風」的義寧,傳承了厚樸、忠義的優美家風。
  • 陳寅恪的「哀傷」與「記憶」
    那麼都是一些什麼樣的「記憶」使得陳寅恪如此哀傷以至哀痛呢?說到底,實與百年中國的文化與社會變遷以及他的家族的命運遭際有直接關係。陳寅恪這一年九歲。而1900年農曆六月二十六日,剛住到南昌西山崝廬僅一年多的陳寶箴,「忽以微疾而終」。突如其來的「重罰其孤」,致使陳三立鍛魂剉骨,悲痛欲絕。如果不是有所待,他已經不想活在這個世界。此後每年春秋兩季都到崝廬祭掃哭拜。眷屬和子女暫住南昌磨子巷,主要靠親友借貸維持生活。一個家族的盛衰榮悴之變如此之速,其所給予年幼成員的影響勢必至深且巨。
  • 馬一浮是緩慢地潤入心田,陳寅恪則是隆隆作響的震撼
    《陳寅恪的學說》一書,主要是梳理和還原陳氏學說體系的內在結構,提出陳寅恪不僅是大史學家,而且是了不起的思想家。他的學說體系的構成,一是屬於義理學維度的種族與文化的學說,二是屬於考據學範疇的陳氏闡釋學,三是屬於詞章學方面的佛典翻譯和文體論。
  • 緬懷:大師陳寅恪,在今天有什麼意義
    1953年,中央歷史研究委員會決定在中國科學院設立三個歷史研究所,準備請陳寅恪出山當所長。當時科學院計劃,一所(上古史研究所)所長是郭沫若,二所(中古史研究所)所長是陳寅恪,三所(近代史研究所)所長是范文瀾。郭沫若和范文瀾都是欣然赴任,但陳寅恪婉言謝絕並開出條件:「要允許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馬列主義,並不學習政治」。
  • 我的老師陳寅恪
    他給我們編寫的隋唐史講義,長達五十餘萬字,1957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這部著作貫穿了學術的自由討論精神,岑師對各家各派的許多不同觀點,都進行了剖析和商榷。岑師在課堂上給我們傳授治學之道說:「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進行討論和商榷也得找名家,這樣才有影響。」陳寅恪是研究隋唐史的頭號名家,他的許多觀點就順理成章地成了岑師在課堂上批判的對象。
  • 陳寅恪:最後20年_文化_騰訊網
    陳寅恪一生學貫中西,能運用十數種語言文字從事文史研究,這種學識與眼界,表明陳寅恪在二十世紀中葉已站在一個旁人難以企及的學術境界,實惟世紀難遇的一個奇才。陳寅恪前半生涉獵的學術領域繁雜,公認已作出卓越貢獻的便有佛教經典研究、中亞古代碑誌及古語言研究,及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等等。他在這些領域的建樹,已顯現陳氏學術的博大精深。
  • 讀創讀書|文史學者劉夢溪新著《王國維與陳寅恪》出版
    劉夢溪以研究20世紀中國現代學術思想與人物著稱,尤其對王國維、陳寅恪、馬一浮的研究獨樹一幟,是海內外公認的研究陳寅恪的專家。他的研究特點,一是連同陳氏家族一起研究,二是與王國維一體比較研究,學界老輩稱之為「王陳並治」。▲劉夢溪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王陳關係最近,蓋因氣類相投也。
  • 楊焄︱《長恨歌》與《長恨歌傳》:啟人深思的陳寅恪「謬見」
    他雖然充分肯定「陳氏著書,精於用思」,「茲篇以其隋唐制度專家之學績,考此婦孺皆知之名歌,尤為生新可喜」,也補充了一些陳氏疏忽遺漏的資料以證成其說,但對白詩與陳傳不可分離的推論則持有異議,「以為實有不可強通者」。
  • 文史學者劉夢溪先生新著《王國維與陳寅恪》出版
    圖:王國維和陳寅恪其研究的特點,一是連同陳氏家族一起研究,二是與王國維一體比較研究,學界老輩稱之為「王陳並治」。《王國維與陳寅恪》是夢公(學界對劉先生的尊稱)「王陳並治」的結晶,是三十年辛苦經營的傾心之作。王國維為何以五十歲的盛年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陳寅恪緣何在晚年轉而「頌紅妝」撰寫《柳如是別傳》,本書在鉤沉索隱各種材料的基礎上提出了新說。
  • 《王國維與陳寅恪》:探達到二人的安身立命之所
    這是王國維1927年6月2日在頤和園昆明湖自沉後,陳寅恪為他寫的輓聯。上聯寫王國維1911年辛亥革命以來的處境,山河殘破,魂飛魄散,「纍臣」系將王國維比為屈原。下聯寫到王國維死後以學術書籍交付陳寅恪、吳宓二人,此乃王國維的文化託命,可見三個人之間相交之深。王國維和陳寅恪是20世紀中國文化星空的雙子星座。談論王國維的學術地位、學術精神和文化意義,離不開陳寅恪對其學問內容和學術精神的闡發。
  • 陳寅恪:譯林出版社,請不要用簡體字出版我的書
    陳寅恪先生著作權保護期截止到2019年12月31日。今年起,出版其著作不再有任何限制。
  • 陳寅恪、錢鍾書、俞平伯……這些大學者的家學最注重什麼?
    《國學研究院》,陳丹青2001年作品 趙元任、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五位學術大師
  • 陳寅恪中「恪」字讀音考證
    民國十八年(1929年),他在所作的王國維紀念碑銘中首先提出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為追求的學術精神與價值取向。他當時在國學院指導研究生,並在北京大學兼課,同時對佛教典籍和邊疆史進行研究、著述。在清華大學開設語文和歷史、佛教研究等課程。
  • 陳寅恪的「恪」,到底讀kè還是què?
    其四,無意捲入爭議,但永誌不忘「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沈亞明人名乃個人之名,每個人皆有親有情。寅恪先生三個女兒都年過八十,流求今歲九十。她們多次言及,記事以來就知道自己父親叫「陳寅què」,如今聽到被念成「陳寅kè」,很難接受。父親沈仲章與陳寅恪先生長年為友。1927年,兩人都去鋼和泰家求教梵文。
  • 【薦讀】以中國文化為本位——評譯林版《陳寅恪合集》
    陳寅恪的著作是研讀中國史的必讀書籍。陳集多年來一直以豎排繁體形式出版,值陳寅恪逝世50周年紀念之際,譯林出版社誠邀專業古籍編校團隊悉心勘對,在不改變陳集原貌的前提下,更正早先版本中的舛誤,推出了國內第一部簡體橫排本陳寅恪集,把陳氏博大精深的思想傳遞給更多讀者。
  • 陸揚|淺議陳寅恪學術之研究方法——兼答饒佳榮先生
    說實在話,要在這些文字之外再別出新意並非容易,更何況本人一向的立場是避免如錢鍾書所言,將他人的書放入自己書中,再將自己的書放到書架上。若無真正的心得,則寧缺毋濫。本人多年來一直有一個感覺,即當下對陳氏學術的研究,最為缺失的往往是其核心部分,即對他的學術研究的脈絡化的了解。這並不是說研究者,尤其是與他學術領域相關的學者沒有重視他的史學論點。
  • 陳寅恪之死
    他只敢問自己的助手黃萱,文革一開始,黃萱就被趕走,她若要去看望陳寅恪,須先向歷史系的掌權者提出申請,經同意後方能登門。有一次,她去見陳寅恪,陳寅恪問她:什麼是「反動」?黃萱不知道怎麼回答這個問題。這時候,陳寅恪已經是「反動學術權威」了。學術權威,他知道,但,什麼是反動?他想不明白。
  • 饒佳榮|陳寅恪有過「唐史轉向」嗎?陸揚《視域之融合》讀後
    沈衛榮在論文中引用蔡美彪先生的話,認為陳寅恪的《柳如是別傳》只是他在年老目盲、無法自主地進行學術研究的述懷之作,而王汎森專門以《柳如是別傳》和《論再生緣》來討論「陳寅恪的歷史解釋」,侯旭東《字詞觀史——從陳寅恪「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說起》則借陳氏一封回函提倡「循字見人,由詞觀史」的史學研究新進路。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陳寅恪家族的「優美門風」
    曾國藩強調的是士人的「自立」精神,實即「獨立」之義諦。而對此一義諦的冥心我會,在於須有「不求富貴利達之心」。曾公此語和陳寶箴的父尊陳琢如當年讀王陽明書而拍案,斥當時的社會士風為「奔馳夫富貴,泛濫夫詞章」,可謂同發一慨。  陳寶箴的一生經歷,確然是將曾公之言存乎心底並付諸行動。
  • 傾心製作30年,劉夢溪新著《王國維與陳寅恪》出版
    研究方向為思想文化史、明清文學思潮和近現代學術思想。其研陳的特點,一是連同陳氏家族一起研究,二是與王國維一體比較研究,學界老輩稱之為「王陳並治」。《王國維與陳寅恪》是夢公(學界對劉先生的尊稱)「王陳並治」的結晶,是三十年辛苦經營的傾心之作。王國維為何以五十歲的盛年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陳寅恪緣何在晚年轉而「頌紅妝」撰寫《柳如是別傳》,本書在鉤沉索隱各種材料的基礎上提出了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