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名遐邇的貢川陳氏大宗祠

2020-12-26 騰訊網

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

陳氏大宗祠位於福建省永安市貢川鎮城南的巫峽頭,是陳氏入閩始祖唐中丞陳雍的紀念祠,是福建陳氏聞名遐邇的大宗祠之一。

大宗祠位於閩江上遊主要河流沙溪的西岸。這裡依山傍水,風景秀麗。

在貢川古鎮城南,過會清橋,穿過這片翠竹林,即可見到大宗祠門前廣場的大儒裡坊。

貢川鎮古稱「大儒裡」,為宋高宗皇帝所賜。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高宗賜準在這裡建「大儒裡」坊,石坊從宋代一直保存到1966年。遺憾的是石坊在文(格)中被毀,現石坊為後期按原樣子補建,為三門四柱沖天式石坊。

大儒裡坊的一側即為陳氏大宗祠,始建於明代萬曆三十三年(1605),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大宗祠門樓為重簷歇山頂,鬥拱結構,雄偉壯觀。門首上鎏金的「陳氏大宗祠」五個大字遒勁有力。

清代光緒年間雕刻的一對石獅雄踞大門兩側。

貢川陳氏淵源於河南穎川。始祖陳雍,字月銘,是太丘陳實的第十九世孫,生於唐高宗龍朔二年(662),世居吳興。陳雍自幼好學,知識淵博,二十歲官居郡守,為官清正,才華橫溢,後升至中丞之職。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八十高齡的陳雍率次子陳野南下入閩,卜居固發衝(即今貢川),啟創家聲,綿亙世族。兩宋時期,貢川陳姓家族就出了陳瓘、陳淵兩位理學家。延至八世陳文餘,人文鵲起,九子一婿,皆大儒名宦,故有朱熹題贈:「一門雙理學,九子十科名」楹聯。門樓還有楹聯:「南閩理學無雙仕,北宋忠貞第一家。」

門樓內,高懸「德星長聚」匾額。門樓雕梁畫棟,飛簷翹角,精美絕侖。有楹聯:「追循祖訓明如指路天中月,遠裕孫謀永示為人昨右銘。」

陳門歷代科甲蟬聯,賢能輩出,陳世卿、陳灌、陳淵、陳君舉、陳儼、陳文龍、陳君用等數百名狀元、進士、文官、武將,文韜武略,為人景仰,故有「半壁官花春宴罷,滿床牙笏早朝歸」,名噪八閩。

而今,陳雍世系宗枝遍及八閩大地、東南各省及臺港澳地區,還有旅居海外特別是東南亞各國,堪稱福建的名門望族。每逢農曆二月初十和八月初十,為貢川陳氏宗祠春秋祭祖日。近幾十年來,各地陳氏後裔,均會雲集此地仰篤先公之恩德。

陳氏大宗祠佔地面積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近1180平方米。建築造型古樸典雅,結構厚實,木雕、石雕、磚雕工藝精湛,處處顯示中國古建築的風格和藝術品味。

大宗祠二進為石構華表,六柱式結構,飛簷翹角,古色古香。

華表正面刻「世承天寵」四個,內側刻「璧耀」二字。

門內聯:「千載紫氣籠斯宇,萬裡靈光耀此門。」外聯:「派衍貢川繼往開來弘懋德,祠稱追遠光前裕後薈精英。」

華表兩側立有「修復大宗祠記碑」及「皇祖有訓碑」。皇祖有訓:汝曹事親以孝,事君以忠,為吏以廉,立身以學。學也者學乎?忠孝廉而已也。世世子孫固守勿墜,克振家聲。謙美德也,過謙者多懷詐,默懿行也;過默者多藏奸,慎之。一日之計在寅,一年之計在春,一生之計在少,當髫(幼兒)味之。居官不愛子民,為衣冠之賊,立業不思積德,如眼前之花。汝曹勉之,聿修厥德,克紹前光,於此勳焉。

華表兩側共22間廂房,布局合理有序,祠左為接待室及廚房、雜物間等,右邊為鄰近各縣自建廳,或以縣命名,或以祖諱命名,作為後裔歷年祭祀回祖祠休憩之所。

大宗祠的正堂為追遠堂,單層宋制官廳磚木結構,門前設香爐。

大廳結構肅穆高雅。有楹聯:「德功餘慶垂千古,道學源流萃一堂。」、「圃柏蔭高臺百世本支喬木地,冠裳藏後寢累朝袍笏曲江春。」還有:「星聚壁奎常煥彩,花聯棣萼每生輝。」

正廳高懸「追遠堂」匾額,為福建省書法家協會主席陳奮武書寫,蒼勁雄渾。「狀元及第」、「探花及弟」、「七十九位進士」等金匾高懸於大廳上方。自唐開元二十九年陳雍攜子南遷至貢川,距今已有1270多年的歷史,這期間,陳氏家族興旺、科甲蟬聯、名臣輩出。立柱上的楹聯「半壁宮花春宴罷,滿床牙笏早朝歸」,就是宋代理學家楊龜山先生描述陳氏當時之盛況的故事。相傳當年陳家的九個兒子和一個女婿都考中進士,皇帝宴請時,見探花提著錫壺倒酒,而一個三甲進士卻坐在大位上喝酒,覺得奇怪。一問才知,這家人座次不按功名,論家族輩份。因為功名大的是侄子輩,小的卻是叔伯輩,才有如此「不成體統」!第二天早朝後,皇帝遊至陳氏一官員家中,發現牙笏橫七豎八堆滿床,不禁龍顏大怒!卻又無可奈何,因為這家人當官的實在是太多了!

正廳金碧輝煌的神龕裡,奉祀唐入閩始祖雍公既妣鄭氏夫人及一至七代神主牌位,並塑有始祖及夫人神像,兩側分別奉祀各地開基祖神主牌。

大堂四周牆壁的掛圖,繪的是陳氏「九子十登科」的故事。據陳氏族譜記載,陳雍第十代陳文餘生下九子一女,九子為宋文、慎思、世則、可法、弩郎、先諧、世卿、世昆、世隆,女招婿卓,九子一婿先後中舉人進士,分赴各地為官,造福百姓,至今傳為美談。

廳左奉祀福德進神,廳右奉文魁星君。兩廂各塑有二至十三世祖神像,造型逼真,神採奕奕,塑像後刻有其生平簡介。

祠內保存著從宋至清三十餘幅對聯,不少出自名家之手,如楊時、朱熹、王十朋、毛炳、龔之怡等等。「翠竹是吾家門徑清光渾似舊,碧雲依我室詩書遺訓自如斯。」「 尊堯集義正辭嚴斯文不墜,大儒村地靈人傑祖武宜繩。」「祖本潁川一脈延綿百世長祧光祖德,宗枝漳土雲礽昌盛千秋久衍緬宗功。」「家乘炳烺名宦績,廟堂雍肅大儒風。」

大廳還懸有蔣中正題「令德孔昭」、陳儀題「群英」、陳肇英題「積厚流光」、陳丕顯贈「敦宗愛國」等匾額。

陳氏大宗祠文化內涵十分豐富,珍藏著一部共48卷清代光緒十六年撰修刊印的《陳氏宗譜》,門類齊全,內容十分豐富。還珍藏有宋探花瓘公著《忠肅公文集》等歷史資料。

相關焦點

  • 汀州四大陳氏始祖:陳劍,陳雍,陳魁,陳群,你屬於那一脈派?
    弘揚陳氏優秀文化汀州陳氏大宗祠效果圖福建汀州八縣陳劍,陳雍,陳魁,陳群四大陳姓始祖概況,看看你是哪一脈派?陳雍:為貢川陳氏始祖,汝南令攝公之子。諱雍,字月銘。662年(唐龍朔二年)生於 江蘇 吳興。陳雍年少勤奮好學,博才善辯。682年(唐永淳元年),當地郡守以陳雍「賢良方正」舉薦於朝廷。
  • 《破冰行動》中的塔寨祠堂,實為中山陳氏宗祠,比廣州陳家祠還早
    在明中期始建陳氏大宗祠。後來到了清順治九年(1652年),當時有海盜進村搶掠,明朝所建的大宗祠被燒毀。直至康熙七年(1668年)當地生活的陳氏村民才又籌全重建了陳氏宗祠,之後陸續在其側先後建成貢三陳公祠、淨溪陳公祠、筠溪陳公祠等宗祠。經雍正、乾隆、嘉慶年多次修建,現為道光年間修復後的祠院。保留著明末清初的建築藝術。該宗祠與貢三陳公祠、淨溪陳公祠等連成一片,連片三座,均為硬山式龍船脊磚木結構,成為一個大型陳氏宗祠群。
  • 薪火相傳 德澤千秋——記李氏大宗祠
    李氏大宗祠坐落在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稔田鎮官田村,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AAA級旅遊景區。大宗祠四面環山疊翠,黃潭河蜿蜒而過,風景十分秀麗。宗祠大門口地面的陰陽太極八卦圖,異常顯眼,房屋結構具有周易學的風水景觀建築特點;鳥瞰宗祠宛若一張巨型蜘蛛網中的」蜘蛛「,建築結構風水命其名為「蜘蛛結網形」;牌坊式的門樓頂端石刻「恩榮」兩字,是建祠時李姓子民奏章皇上,賜給恩準的李家榮耀。屬土樓與洋樓的混合體,是典型的「金包銀」建築,是客家建築藝術的精品,吸引不少外姓遊客前來參觀和拜謁。
  • 安溪陳氏族譜源流
    宗祠 墓葬一、祠廟1鳳城美法教美陳氏祖祠位於鳳城鎮美法村水吼尾大榕樹南側,始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民國24年(1935年),清溪洪水泛濫,殃及宗祠。1962年重建祠 堂於舊址。2鳳城虞都陳氏宗祠坐落於鳳山西麓、鳳城鎮吾都村中部,背靠貢山。始建於明 末,2001年重建。大厝式,兩旁有護厝,建築面積527平方米,門前有月眉池,豎立三副旗杆盤石,大廳懸掛「進士」、「解元」、「文魁」、「武魁」、「 父子典邑」、「連捷登科」、「登科」等匾額。
  • 陳氏祠堂對聯大全! 快過年了,照著寫!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宋·陳堯諮以善射自矜,其母怒以杖擊諮,後堯諮政績顯著。陳安節之妻王氏以厚貲嫁小姑,鄉人稱為「陳堂前」。 蘇城世澤;四勿家聲。——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陳氏宗祠「四勿堂」堂聯。
  • 南安市洪梅鎮梅溪陳氏大祠堂
    南安市洪梅鎮梅溪陳氏大祠堂 梅溪陳氏大祠堂據譜載:明未陳應堂傾囊重建大祠堂,祠宇經歷續建,規模宏大。
  • 潁川陳氏福建五大主系脈派,你是哪一脈派?
    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 傳家風丨揚正氣丨鑄族魂丨促發展 陳氏先祖入閩的主要幹、支世系有150多支,其中從河南入閩的陳氏有54支,其中從固始入閩的有40支;從江西入閩的有33支,其中義門陳氏有20多支;從北方遷入的有18支;從浙江遷入的有16支,從江蘇入閩的有
  • 5月16日上午,海口市秀英村陳氏宗親基金會籌備大會勝利召開
    圖1:海口市聯絡一處主任陳新發會議首先由海口市聯絡一處主任陳新發介紹了陳氏大宗祠的建設、芳名冊編制和神牌安放等情況。他說到,第一,陳氏大宗祠的建設目前已經投入資金三千多萬,大約還有一千多萬的資金缺口,宗祠大門、第一進、第二進、第三進等主殿工程均已完成,目前正在建設左右廂房和圍牆,後繼還要在庭院鋪設大理石,預計今年11月份竣工;第二,有些村莊已經編制了芳名冊,建議秀英村聯絡站可以借鑑,並提出,首先應當繼續發動宗親捐款,其次要抓緊收集已經捐款的宗親的照片,最後要與研究會對接,收集直接向研究所捐款的宗親的信息;第三,在原府城陳氏宗祠裡安放的神牌中有兩塊是秀英村的
  • 漂亮,航拍粵北陽滿陳公大宗祠!
    ▼點擊視頻觀看·陽滿陳公宗祠▼ 都督陳陽滿簡介 始祖陽滿公,字日庚,原籍福建珠璣巷,生於一三五一年正月十三日,卒於一四三一年,享年八十一歲,平瑤有功,於大明洪武三十一年封為都督
  • 中國人為什麼要建宗祠
    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 傳家風丨揚正氣丨鑄族魂丨促發展 01 宗祠的盛行 從歷史記述與現有宗祠遺存上看,民間宗祠的建造,肇始於唐末
  • 惠安陳氏概述
    圳尾陳氏始祖諱均惠,號仁軒,生於宋理宗寶佑二年甲寅(1254),卒於元至順四年壬申(1332),開漳聖王25世,理學家北溪祖陳淳5世。漳州龍海市角美鎮沙洲村大社陳氏來自開漳聖王陳元光第30代裔孫,肇基始祖懿德公於明嘉靖年間由南溪對面榜山鎮園存頭村霞滸方社陳滄角尾遷往佰六港口(今沙洲村大社自然村)定居。
  • 【古蹟尋蹤】王官寨王氏宗祠
    祠堂系舊時祭祀祖宗或先賢的廟堂,共分為兩類,一類是供奉祖先牌位,按時祭祀,稱氏族宗祠;二是供奉有功德之人的塑像,以按時祭祀,稱功德祠。在封建社會,每個大的宗族都有祠堂,一族合祀者為宗祠,大的宗祠甚至是數縣範圍內同族人合建的。隨著人口的增多,分出各支,所建祠堂為支祠。根據經濟條件和政治地位的不同,有的家庭也設置祭祀場所,將直系祖先的神主牌位供在一間小屋的一張供桌上。
  • 陳氏書院
    陳氏書院以其巧奪天工的裝飾藝術著稱,它薈萃了嶺南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之大成,以其"三雕、三塑、一鑄鐵"著稱,號稱"百粵冠祠"。書院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動工興建,歷經四年竣工落成,是當時廣東72縣陳姓合族宗祠。
  • 祝賀潛山陳新化莊賢榮公支系宗祠落成慶典大會圓滿成功
    中華義門陳 二零一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陳會兵      中華大家庭,陳氏一家親。冬至日,千百年來一直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之日。
  • 《懷集陳氏宗譜》出版後記-寄語!
    2018年底首部《懷集陳氏宗譜》已順利出版了,卷宗全面闡述懷集陳氏宗族源流世系、優秀文化,加深宗族情誼,增強宗族凝聚力,以啟迪後人有著深遠意義。編纂《懷集陳氏宗譜》是一項耗力、耗材、耗時的艱巨工程, 加上吾邑陳氏布廣,村散人多,源遠流長,宗支複雜,世系不清, 輩份不明,史料不存的情況下,使編纂工作帶來一定難度,而今能順利付梓,是全縣陳氏宗親齊心協力的結果。謀事在人,成事在銀。《懷集陳氏宗譜》的編纂工作能預期完成。首先在於謀,我們能有一個強有力的組織機構和切實可行的章程制度。
  • 摸清宗祠家底助力鄉村振興——新會區宗祠調研情況報告
    古代許多著名的宗祠已滅失,如何文懿家廟(祭明尚書何熊祥)、莫家祠、劉氏家廟(劉家祠)等,現存有羅坑鎮的林氏家廟、雙水鎮的張將軍家廟、古井鎮的宋宗室親臣趙公祠、三江鎮的趙建安郡王祠、崖門鎮的蘋崗鍾氏宗祠、大澤鎮的廖氏家廟、圭峰會城(以下簡稱會城)的天馬陳氏宗祠等。
  • 【簡氏頭條】漳州南靖簡氏大宗祠:臺灣簡氏宗親的心靈家園
    臺中「溯源堂」大宗祠從南靖遷去臺灣的簡氏後裔,有十分強烈的宗親觀念,他們在居住地普遍仿照祖籍地長教各房親的宗祠形式和名稱來建造宗祠。在臺中南屯區豐樂裡,有個規模很大的「溯源堂」大宗祠,以及這個大宗祠所屬的「簡會益祭祀公業」。另外,還有南投的惠宗祠、大林的追來堂、草屯的思孝堂和教山祠、板橋的謙讓堂、宜蘭五結鄉的贊緒堂、雙溪的追遠堂等。這些宗祠均奉祀簡德潤及其派下列祖列宗,每年春秋兩次祭祀,香火綿綿不絕。簡氏大宗祠曾多次重修。清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軍由江西入閩,簡氏大宗祠等十餘座土樓及祠堂廟宇被燒毀。
  • 官田李氏大宗祠——李氏文化
    李氏大宗祠坐落於福建上杭稔田鎮官田村。始建於1836年,由李氏後裔為紀念其入閩始祖李火德公所建,被譽為「客家第一祠」。「李氏大宗祠」結構嚴謹,完整無缺,立體感強,氣勢磅礴,其建築特色堪稱一絕。主要景點李氏大宗祠籌建於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由李火德後裔、福建省永定縣舉人李夢蘭倡議興建,清道光十九年建成。祠堂佔地面積5600多平方米,內設有大廳3間、客廳26間、住房104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