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氏宗親網為全國最大的簡氏文化傳播平臺,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簡",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簡氏宗親網"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簡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簡氏宗親交流。網聚天下簡氏,傳承簡氏文化,傳播簡氏正能量。
頭條文章:
【簡氏頭條】全國簡氏政協委員名單匯總
【簡氏頭條】簡氏全國人大代表名單匯總
簡氏公務員、公職人員、領導匯總名錄
【簡氏頭條】簡氏全國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匯總名錄
【簡氏頭條】簡家哪位高手編的,太有才了!簡家人看完一定要轉哦!
雲水謠·水車
雲水謠·大榕樹
電影《雲水謠》是一部根據張克輝的劇本《尋找》改編而成的愛情片,影片講述了一段跨越海峽,至死不渝的堅貞愛情,斬獲大獎無數。2005年底,《雲水謠》劇組到漳州南靖縣一個小村莊取景拍攝,村子因此聲名大噪,此後便更名為「雲水謠」。這個村子就是長教村。
東南廣播記者黃月慧採訪漳州簡氏宗親會會長簡福養
長教村流傳著簡氏始祖德潤公「有諒有福氣」開基長教的故事。漳州簡氏宗親會會長簡福養講述,簡德潤原籍永定縣洪源村,1351年遊學到梅林村設書館教學。
一天,江西贛州的地理先生曾茂庭來到長教,受到簡德潤盛情款待。為了報恩,曾茂庭向簡德潤指出梅林村牛欄下厝後面的一個「風水寶地」,簡德潤依言將曾祖的骨骸移葬於此。曾茂庭還交待簡德潤,如果哪天挑著的書籠斷掉,斷落處就是開基地。
有一天,簡德潤挑著書籠走到長教村一大戶人家的門口,書籠斷落。戶主張進興,廣有田糧,家道殷實,可惜男丁不旺。膝下一子早夭,門戶無續,其養媳劉氏、盧氏奉侍翁姑。見簡德潤一表人才,便招其入門為婿。
張簡複姓
簡德潤成親後,入籍張姓,所傳八子,承張簡血脈,兼兩姓之宗,於是有了「張簡」這一複姓。
長教簡氏從第二代起就向外移人口。如二世三房貴禎遷移廣東,八世起遷移漳州、廈門和廣東、江西、臺灣等地的人口眾多。
明宣德年間(1431年),簡德潤的第四代孫於長教村北邊興建了簡氏大宗祠,祀奉開基始祖簡德潤及其祖上三代、張進興和第二代八房兄弟夫婦等。
簡氏大宗祠
半月形池塘
簡氏大宗祠坐北向南,兩進帶兩廂,主體建築前開闢有一半月形池塘。池邊立有六根石旗杆,其中一根乃為簡逢泰而立。
為簡逢泰所立石旗杆
清道光十八年,張簡逢泰上京赴考,進士及第。主考官鈕福保是個愛鑽牛角尖的人,他覺得「張簡」之姓很特別,又是《百家姓》裡沒有的,便詢問張簡逢泰,得知來龍去脈後,鈕福保認為可以二者擇一,於是,「張簡逢泰」改稱「簡逢泰」。簡逢泰衣錦還鄉,轟動全縣。眾宗親紛紛效仿大人,棄「張」姓「簡」。
簡氏大宗祠正堂
簡氏大宗祠採用兩堂式古祠風格,磚木結構,祠內原懸掛眾多歷代名人及其賢士官宦所制匾額對聯,顯示傳下子孫人才輩出,輝煌業績。匾額有:不祧之祖、中憲大夫、興學敬教、茂萱貞松、助我義師、文魁、武魁、世魁、亞魁、撥元等二十餘塊。
臺灣簡氏裔孫所敬獻匾額
如今,祠內多為臺灣簡氏裔孫敬獻的匾額,如「不祧之祖」(臺灣桃園縣裔孫敬獻)、「慎終追遠」(臺灣高雄鳳山大寮追遠堂簡氏裔孫敬獻)、「祖德傳芳」(臺灣南投縣簡氏宗親會敬獻)、「思本溯源」(臺灣新北市祭祀公業簡紹卿管理委員會敬獻) 、「永懷祖德」(臺灣簡姓宗親全國聯誼會理事長簡永燃敬獻)。
漳州簡氏宗親會會長簡福養介紹簡氏大宗祠
據簡氏族譜記載,德潤公派下於明朝永樂年間起,至康熙、乾隆、雍正年間陸續渡臺定居,其嗣孫主要分布於臺北、桃園、南投、宜蘭等。目前,長教簡德潤公後裔已傳至二十五代,在長教的簡氏宗親有6000多人,而在臺灣的簡氏宗親約有23萬人,為寶島一大旺族。
臺中「溯源堂」大宗祠
從南靖遷去臺灣的簡氏後裔,有十分強烈的宗親觀念,他們在居住地普遍仿照祖籍地長教各房親的宗祠形式和名稱來建造宗祠。在臺中南屯區豐樂裡,有個規模很大的「溯源堂」大宗祠,以及這個大宗祠所屬的「簡會益祭祀公業」。另外,還有南投的惠宗祠、大林的追來堂、草屯的思孝堂和教山祠、板橋的謙讓堂、宜蘭五結鄉的贊緒堂、雙溪的追遠堂等。這些宗祠均奉祀簡德潤及其派下列祖列宗,每年春秋兩次祭祀,香火綿綿不絕。
簡氏大宗祠曾多次重修。清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軍由江西入閩,簡氏大宗祠等十餘座土樓及祠堂廟宇被燒毀。第二年,旅居印尼十七世孫簡敬忠往臺灣桃園向簡氏宗親募銀重建。
長教村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臺灣簡氏宗親紛紛組團回祖籍地尋根謁祖,已有35批次近2000人,成為臺胞回大陸探親最多的姓氏之一,他們捐資近300萬元,用於家鄉修祠、教育等公益事業,以此回饋桑梓,感懷祖德。(東南廣播公司記者黃月慧/文;琪翔/圖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播音:藍天;編輯:鄭韶風 黃月慧)
長教簡氏大宗祠,位在南靖縣梅林鎮長教自然村北邊。奉祀簡氏長教肇基始祖簡德潤及祖妣劉氏、廬氏太儒人、高祖宇遠及祖妣長氏、白氏太儒人;高祖長源及祖妣林氏、呂氏太儒人;高祖開華及祖妣陳氏太儒人,以及義祖張進興及祖妣盛氏太儒人和顯二世祖八大房及祖妣神位。
簡氏大宗祠建於明宣德六年(1431年),系由四世祖所建。據譜載曾於康熙十四年(1715年),雍正二年(1724年)、乾隆二十九(1764年),道光四年(1824年)、同治六年(1867年)和民國十三年(1924年),多次重修。清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軍由江西入閩,當年九月十三日南靖縣城失守,次日康王汪海洋從龍巖適中入長教,簡氏大宗祠等十餘座土樓及祠廟被焚。第二年由旅居印尼十七世孫敬忠往臺灣桃園向簡氏宗親募銀重建。
祠堂為兩堂式古祠風格,磚木結構,正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抬梁式木構架,十一_卷柵式,單簷懸山頂屋脊,門外豎有石筆五支。祠內原懸掛眾多歷代名人及賢士官宦所制匾額對聯,顯示傳下子孫人才輩出,輝煌業績。匾額有:「興學敬教」、「助我義師」、「中憲大夫」、「文魁」、「武魁」、「世魁」、「進士」等二十多塊。制於道光戊戌(1837年)「文魁」、「進士」兩個匾額,為該族十六世、清末進士簡逢所得。「助我義師」橫匾,為民國初國共合作時國民革命軍東路軍總指揮何應欽親筆所書。「興學敬教」橫匾,系當年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題贈。
中國的姓氏中,有一個傳衍於南靖縣和臺灣島的特殊複姓――張簡。張簡姓是福建「入贅」習俗的產物,源於南靖縣梅林鄉。在臺灣百大姓中排列第三十六位的簡姓,有人口17萬之眾,就是梅林張簡姓家族的後裔。
南靖長教簡氏開基祖德潤,生於元順帝元年(1333年),卒於明永樂九年(1411年),享壽79歲,號居敬、諱四郎,時人稱簡四先生,原籍永定縣洪源村。南靖《長教簡氏族譜》記載:簡德潤於元至正元年(1341年)遊學到梅林村,設書館教學。有一位風水先生到其書館投宿,受盛情款待。風水先生為報恩,就向簡德潤指出梅林村牛欄下厝後面的一個「風水寶地」。簡德潤依言將其曾祖簡評士之骨骸移葬此地。這時,鄰社長教富戶張進興,膝下一子,婚後死亡,遺下兒媳劉氏,孝行奉侍翁姑。張進興欲招一子婿入贅,觀簡德潤學識淵博,乃―求成親,入籍張姓。婚後生三子:貴甫、貴賢、貴禎;後來又娶盧氏,生五子:貴仁、貴義、貴禮、貴智、貴信,這樣傳下共八大房。所傳八子,承張簡血脈,兼兩姓之宗,於是有了張簡姓。
長教簡氏從第二代起就向外移人口。如二世三房貴禎遷移廣東。四世後簡氏由於人丁興旺,財力雄厚,開始陸續建立祠廟。八世以遷移本縣書洋、船場、縣城以及漳州、廈門和廣東、江西、臺灣等地的人口眾多。
根據長教簡氏族譜記載,明末清初年間,長教簡氏家族中,曾經有大批子孫遷往臺灣開基。他們中有的是隨鄭成功的部將東徵驅荷而定居在那裡,有的則是逃荒避亂去的,還有的是去臺灣教書謀生的。據統計,各個時期遷往臺灣的共有400多人。其中,全家遷臺的有47戶,夫妻雙雙遷臺的有25戶,父子、母子相隨遷臺的有29戶,兄弟一起遷臺的有65戶,還有單身渡臺的110人。他們到臺灣後,分別在臺北、基隆、宜蘭、新竹、臺中、草屯、南投、嘉義、鳳山、屏東等地開基立業。現在整個大家族有17萬餘人。有的還是成百上千戶宗族聚集在一鄉一村的,如草屯有1300多戶,南投有1000戶,桃園大溪有6000多戶。
從南靖遷去臺灣的簡氏後裔,有十分強烈的宗親觀念,他們在居住地普遍仿照祖籍地長教各房親的宗祠形式和名稱而建築臺灣簡氏的宗祠。在臺中南屯區豐樂裡,有個規模很大的「溯源堂」大宗祠,以及這個大宗祠所屬的「簡會益祭祀公業」。另外,還有南投的惠宗祠、大林的追來堂、草屯的思孝堂和教山祠、板橋的謙讓堂、宜蘭五結鄉的贊緒堂、雙溪的追遠堂等等。這些宗祠,都是奉祀簡德潤及其派下列祖列宗的,每年春秋兩次祭祀,香火綿綿不絕。
簡氏開基長教距今640多年,今已傳至二十五代,長教在地有同宗簡氏六千多人。據臺灣人口普查資料,在臺灣屬長教簡德潤後裔的簡氏人口,有十六萬一千多人,簡又新即系簡德潤後裔,系出該族第七房。著名抗日英雄簡大獅,即為長教簡氏後裔。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臺灣簡氏後裔紛紛組團回祖籍地尋根謁祖。歷次祭祖團回來,都獻款興辦公益事業,作為修建學校、宗祠,修橋造路,敬老和慰問鄉親等費用。根據統計,至今臺灣簡德潤派下簡氏,已先後35次組團到南靖長教拜祖,累計參與祭祖的在臺裔孫達兩千多人次。為辦理祖地建校修廟公益事業,從臺灣到長教,有些臺灣宗親,幾年之中一人往返兩岸十多次。他們捐資128萬元人民幣,建長教中學一座,加上重修大宗祠等祠堂,臺灣宗親為南靖長教祖地總計投資超過250萬元人民幣。
接下來,我們來介紹一下著名抗日英雄簡大獅。簡大獅,本名簡忠浩,生於臺灣淡水。年青時隨族親回南靖縣梅林鄉長教材祭祖省親。時值長教簡德潤大宗祠開設武術館,延請武林高手,教授族中子弟練武強身。簡大獅身高體壯,對武術素有興趣,便留下來習武。他力氣根大,宗祠門口兩隻石獅子,一般人都挪不動,他能舉起繞行宗祠一周。眾人稱他力大過獅,於是易名「簡大獅」。
出師後,簡大獅刀槍棍棒樣樣精湛,開始在漳州、石碼、廈門一帶,獻藝於街頭,名聲大噪,不久渡臺回到淡水。在淡水,招徒授藝,廣交朋友,聲望很高。
中日甲午戰後,臺灣割讓於日本。臺灣人民掀起反割臺的鬥爭。簡大獅多次謀划進京刺殺李鴻章,都被親友勸住而未行。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日本侵略者鐵蹄踏進臺灣,北部首先遭殃。日本人在臺灣燒殺淫掠,簡大獅一家深受其害。發誓他與日本侵略者「仇不共戴天「。
十二月,簡大獅在淡水揭竿起義。他同林李成、陳秋菊、胡可錦等,率領義民六百多名,攻襲臺北城。首次攻打江頭,斷開引北電話線;轉而攻瀘屋街,與日軍巷戰於天后宮,致敵死傷三百多。後困日軍援兵至,退入山中。
簡大獅的抗日義舉;很快得到了臺灣人民的響應。光緒二十二年五月,他與許憑考、盧爺等率抗日軍民,進攻金包裡及日人石門憲兵所,接著又攻打照湖,擊斃不少日軍。二十三年農曆五月,簡大獅卒杭日軍民五千餘人,一度佔領臺北奎府街,戰鬥打了一天,才退至大屯山中。二十四年,簡大獅率部以大屯山馬基地,待機先後進攻日軍磺溪憲兵屯所、日警林口派出所和日軍北埔憲兵屯所,給日寇以不小的打擊。
抗日義軍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武裝鬥爭整整三年。光緒二十四(一八九八),迫於形勢的壓力,為了保存有生力量,簡大獅曾宣布「歸順」日人,但他沒有繳械。不久,日本人不講信用,簡大獅重上山,繼續開展抗日鬥爭。日本人前去勸降,被擊斃。惱怒的日軍清剿不成,以軍警混編為十四路進山圍剿,簡大獅在臺灣無法立足,潛回漳州。後簡大獅隻身內渡,避居漳州簡氏祠堂,計劃回南靖梅林積蓄力量,以圖再舉。1898年,日軍傳檄通緝,簡大獅被清政府捕拿引渡,簡大獅未被日軍捕拿,卻由清軍抓獲。
簡大獅在清吏面前,慷慨陳詞:「我簡大獅,系臺灣清國之民,與日人為難,並未毒及清人,生為大清之民,死作大清之鬼,猶感大德,萬勿交日人,死亦不能瞑目。」可是,腐敗賣國的清政府卻把簡大獅交給日人。光緒二十六年(一九零零)三月二十二日,簡大獅在臺灣受盡酷刑後,被日本人殺害。
簡大獅遇害後,舉國震驚,萬民憤怒。有詩為證:「痛絕英雄瀝血時,海潮山擁泣蛟螭;他年國史傳忠義,莫忘臺灣簡大獅。」上海《申報》評論:「臺灣義民簡大獅為中國爭氣,為全臺爭氣,此中國最有志氣之人」。(作者:黃偉華)
歡迎宗親轉發簡氏文章,
傳播簡氏正能量,
讓更多宗親聚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