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行藍字關注創藝天藍
李氏大宗祠,名字來說已經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每年正月都能夠聽到本地李姓親友,前往該地拜謁。然而只知道有這麼回事兒,僅此而已。因機緣巧合,無意間走進了李氏大宗祠,收穫了意外驚喜。
李氏大宗祠坐落在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稔田鎮官田村,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AAA級旅遊景區。大宗祠四面環山疊翠,黃潭河蜿蜒而過,風景十分秀麗。規模宏大,系三進四直的磚木結構建築,有三個大廳和26間大小客廳,住房有104間,佔地5600平方米。宗祠大門口地面的陰陽太極八卦圖,異常顯眼,房屋結構具有周易學的風水景觀建築特點;鳥瞰宗祠宛若一張巨型蜘蛛網中的」蜘蛛「,建築結構風水命其名為「蜘蛛結網形」;牌坊式的門樓頂端石刻「恩榮」兩字,是建祠時李姓子民奏章皇上,賜給恩準的李家榮耀。屬土樓與洋樓的混合體,是典型的「金包銀」建築,是客家建築藝術的精品,吸引不少外姓遊客前來參觀和拜謁。宗祠遠近聞名,得到四面八方李氏宗親的出資出力維護和修繕,以及當地政府的重視而保護完好。因此該地也被稱為「客家祖地」,既是李姓宗親尋根謁祖之地,又是聞名遐邇的旅遊景區。宗祠1836年建成,迄今有180年的歷史。
宗祠是專門為祭祀閩粵李氏客家開基祖李火德而建。關於李火德的品德美談,是每一個到此的人,都津津樂道的事兒。其中最為人們稱頌的是關於火德公婚配美談。相傳火德公年逾六十三歲尚未得子,一天早上路過世交陳家,不小心碰到了路邊的籬笆,引其犬吠,陳家大小姐透過窗戶望見他說:「我以為是誰?是崗頭絕代佬。」火德公聽後,心懷暗怒回到家裡悶悶不樂,茶飯不思。妻子伍氏見狀,便問其故。他說:「我一生積善,為何老天爺偏虧待我呀?」於是將早上遇到的事情,如實告知妻子。伍氏聽了,思考片刻,轉怒為喜。和悅地安慰丈夫:「天意呀!我聽說仁者必有後,你久積陰德,老天爺哪能讓你絕?我願意娶側室,來傳你的後代。」於是求神問卜都求得吉兆,不日即託媒至陳家求婚。陳母心想李火德六十三了,我女方十九,何以相配,則出難題說:「要娶我女兒,需排滿七桌銀兩,九桌緞錦,作為聘禮,如果無法籌措,則另聘名門閨秀。」媒人聽到聘禮奇高,無言以答,只好回去稟報。伍氏起初有點疑慮,隨後滿口應承,擇日託媒定親,到時派人將銀兩、緞錦挑至陳家,令家人將銀子和緞錦分而大圓桌擺設,一邊大紅漆桌上擺滿銀子,並把銀子將桌腳橛起,另一邊圓桌中央放一壇老酒,周圍排滿緞錦後,請陳夫人過目收下。陳夫人看後則說:「妙倒是妙,'七桌'變成'漆桌','九桌'變成'酒桌'。好事辦得好,漆酒化七九,巧對顯才情。「滿口應承婚事,擇吉日完婚。陳氏九年生三男二女,以後子孫繁衍,瓜瓞綿長,直至遍播海內外,真正應驗了「仁者壽,善者昌」。
難能可貴的是,他原配未育,沒有自己的後代,長期忠貞地守著原配夫人伍氏,過著兩人世界的寂寥生活。三妻四妾風行的年代,又面臨無後的悲境,他的選擇彰顯了他的品格。他是有品德的人,也是有一定經濟基礎的,有孝義忠信之行,非其義不苟取,樂善好施,因此他在當地獲得了很高的威望。如今後世子孫人才輩出,定然受到了火德公品德的經久傳承。
一直以來外姓拜謁者眾多,想必是被火德公的品德和人格所吸引,李氏家族的昌盛,也肯定是火德公厚德的」長線遺傳「。通過圖片、文字及訪問,深入地了解了向來不曾知曉的火德公,走出李氏大宗祠,與火德公和整個李氏家族息息相關的三個女人,在腦海裡揮之不去。女人對一個家族的影響是深遠而不可估量的,家族的興旺發達離不開好女人的經營與關鍵時刻的智慧和大義。沒有伍氏的寬宏大量與無私,沒有陳氏的包容與不嫌棄,沒有陳母的慧眼識才,就沒有美好的幸福姻緣,也沒有李氏如今的昌盛。火德公再出色優秀,也要通過女人來彰顯。
跟隨拜祖隊伍拜謁了火德公、伍氏、陳氏的陵墓,伍氏雖然沒有為李家留下子孫,但是拜謁者比誰都虔誠,後世子孫是對大義和母愛的最高規格的膜拜。伍氏的墳冢位於火德公的左邊山腰,比夫君之墓更大氣更豪華,足見後世子孫對其的敬仰。關於火德公的墓葬之地也充滿神奇的色彩,殯葬之日,鄉鄰感恩戴德,紛紛前來弔唁緬懷,按客家風俗舉行儀式,送葬隊伍極為隆重。送葬之時風和日麗,不料僅出門幾百米,頃刻間天昏地暗,電閃雷鳴,狂風夾著驟雨,執事先生吩咐就地停放靈柩回家避雨。數十分鐘後,雨過天晴,眾人重整儀仗,回到停棺處一看靈柩不見,只見一汪湖水。風水先生大聲說道:「此乃青龍開口,天葬之地,不可多得。」可謂「螃蟹」遊湖,子孫必須外遷,必定發達。還聽說火德公的墓碑每年都會下陷,每下陷一個字,李家都會出現一位偉大的人才。
此行恰逢李氏後裔企業家捐贈的一座巨型香爐寶鼎開光儀式,見證了隆重豪華的熱鬧場景,據悉李氏後裔眾多熱心捐贈人士慷慨解囊,進行大宗祠的維修和保護,以及配套接待宗親設施的建設。後世宗親的熱心行為,亦是對先祖厚德的敬仰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