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四月,薄雲在藍天下自在漫遊。雲雀唱著悅耳的歌,嫩綠的小草聽得如痴如醉,軟綿綿地隨著歌聲在風中搖曳;害羞的桃花聽得入了神,禁不住落下了嬌滴滴的粉淚。春風,給花城送來了慰藉;溫情,催開了了陳氏書院的大門。
多次到廣州,人文景觀領略了許多。自以為對廣州有所了解,其實不然。從秦漢起,廣州經歷了那麼多的風風雨雨,嶺南文化,客家文化,精深博大,我們所知道的只有一二。
有人說,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更是文化科技歷史積澱的演化物,從北京到廣州,文明始終作為與經濟的共存伴隨著城市的成長。而作為實施藏書、教學與研究三結合的書院,在廣州有很多,諸如應元書院、越華書院、白雲書院、渭濱書院、棉州書院、香山書院、明誠書院、鳳池書院、羊城書院、步雲書院、禺山書院、西湖書院、同澤書院、菊坡精舍等。而陳家書院則是規模最大、裝飾最華麗、保存最完好的。
陳氏書院以其巧奪天工的裝飾藝術著稱,它薈萃了嶺南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之大成,以其"三雕、三塑、一鑄鐵"著稱,號稱"百粵冠祠"。書院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動工興建,歷經四年竣工落成,是當時廣東72縣陳姓合族宗祠。由歸國華僑及廣州慈善家陳瑞南、陳照南和陳香鄰等人倡議並建成於1894年。1892年東莞儒生陳伯陶高中探花,官封翰林院編修,光宗耀祖的陳探花於是提倡將陳氏書院建為廣東陳族總祠,陳氏族人便開始更廣泛籌款捐資,匯集各名營造商號進行建築裝修。家祠內供奉陳氏始祖,為廣東各縣陳姓子弟赴省城讀書應試、或訴訟、或議事等提供居所。對陳氏子孫來說,這無疑是福蔭後人的大好事。
書院以「三進三路九堂兩廂杪」布設,穿插六院八廊,規模宏大,廳堂軒昂,庭院幽雅,全院的門、窗、屏、牆、欄、梁架、屋脊等處處均配上精美的各式木雕、石雕、磚雕、灰塑、陶塑、銅鐵鑄等藝術品,與雄偉的廳堂渾然一體。主體建築正門兩邊的外牆上,6幅大型磚雕《梁山聚義》、《梧桐杏柳鳳凰群》等,其畫內建築物雕工精細、層次分明,人物神態各異、形象生動,花鳥栩栩如生,其磚雕技藝為近代罕見,可說是驚世之作。尤具特色的還有第二進後側長廊上的柚木屏門雙面鏤雕,分別雕有歷代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三顧茅廬」、「赤壁之戰」等20幅木雕,被讚譽為「木刻鋼刀雕就的中國歷史故事長廊」。中路一、二進間的院子內的石欄杆鑲嵌的鐵鑄雙通花欄板「金玉滿堂」、「三羊啟泰」等展示了中國近代鑄鐵工藝的成就。
陳氏書院十一條陶塑脊飾,是廣東現存最大型、最華麗的清代傳統建築裝飾。它由石灣文如壁、寶玉榮等名店製作。脊飾採用誇張而求大效果的造型手法,用陶泥塑造,經上釉和高溫燒制後,再搬上屋頂安裝而成。像「光緒甲午年」上面那一條脊飾鰲魚,便讓人過目不忘了。陶塑脊飾構圖都對稱和諧,色彩雍容典雅。內容多以傳統粵劇戲曲場面為主,兩側配上吉祥圖案。十一條脊飾居高臨下,與華美的灰塑相得益彰。
陳氏書院保存完好的探頭磚雕是廣東「掛線磚雕」風格。各種線條均以平面處理,線條密集蒼勁、纖細均勻;垂直如線,雕工精湛,便有了「掛線磚雕」的叫法。大文豪郭沫若先生於1959年參觀陳家祠時,為其獨特的建築藝術所折服,即席賦詩:「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勝讀十年書。」
從陳家祠轉出來時,牆外正是車喧人鬧,塵囂不已;牆內卻是一派祥和景象,柔和的光線投在青磚牆上、投在瓦面上,那一片色彩更加迷人,更加絢麗奪目。我徜徉在這座莊嚴肅穆的百年庭院裡,用心感受著一切,那遠去的琅琅讀書聲仿佛又在耳邊迴響……2006年9月29日,陳家祠周邊又多了一道風景。陳家祠綠化廣場牌坊正式落成,牌坊兩側坊柱上面鐫刻著這副長達318字的「百年荔灣」長聯,講述西關百年史。廣場牌坊高約11米,寬約11米,參考陳家祠石雕、陶塑、鑄鐵件等建築細部和構件的內容和技術工藝設計建造。牌坊最大的亮點是其兩側鐫刻的「百年荔灣長聯」,全聯共318個字,敘述西關歷史名勝。此聯用了3年時間構思而成。我們不妨引錄於此,上聯是:故址尋幽,憶往日西關千年,熱土憑依越嶺,吞吐三江,遠眺摩星,近延花地,雲浮荔影,水漾荷風,碧瓦波心,藏珍稀石刻,華林僧剎,承佛祖禪燈,廣雅黌閭,樹蔥蔥嘉木,八和甘露,育出眾紅伶,泮溪畫舫逍遙,兩岸名廚獻技,楊巷綾羅泛彩,玉墟翡翠流輝,似夢氛圍,疑臨蓬島,塵寰妙界,商海明珠,怎奈曾世亂兵荒,頻罹劫難,落英殘徑,大屋寒凝,趟櫳門邊,洲姝蹤杳,曲壇舞榭,粵韻聲沉,惹多少歸省鄉鄰,柔腸欲斷。下聯是:新晴攬勝,看今朝梓裡半紀,宏圖首濟蒼生,繼弘駿業,前修舊物,續展鴻猷,橋聳煙霞,路連霄漢,白鵝沙面,立雄偉瓊樓,陳氏芸窗,留儒家聖訓,集賢詩社,誦鬱郁詞章,十甫通衢,列傳神鵰塑,夜市霓虹璀璨,百間老店飄香,劇場私夥爭魁,藝苑麗人競秀,如歌歲月,媲美瀛洲,穗城奇葩,佗城瑰寶,更欣悉時平政順,重理清灣,拾趣芳茵,古臺春滿,河湧艇外,浩宇蟾園,柳浦漁汀,南音調婉,令各方觀光遊侶,逸興遄飛。
我以為,這幅長聯寫得真好。但是當我們走出院落,面對這座廣東現存最大型、最華麗的清代傳統建築,還是生發了諸多感慨。想想看,那個時代,那個社會,一個人可以成就那麼大的事業,給後人留下這樣瑰麗的一座宅子,我們現在辛苦一輩子,又能給後人留下什麼呢?
但是,不論如何,祠堂無疑是一種「儒」的物質表現形式,祭祀也無疑是一種「禮」的演化陳釋。追宗敬祖,敦睦九族,宗教教化,前世今生,祠堂的表徵和內容,總是讓我們看到了思想、文化、精神、願望、夢想等在現世中的可操作性。正因為如此,血緣和脈系通過香火的傳續告知生命的因果,從前世到達今生,祖宗是一種根據;我們只有知道從哪裡來,才能獲得先祖的神諭,知道我是誰,要到哪裡去,並獲得現實生存的鼓舞和力量。因此,祭祀不僅是一種集體追懷和崇拜的形式,也是個體心靈願望託付和承諾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