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陳氏南朝派:陳後主叔寶世家簡介

2021-02-06 陳氏源流與文化


                      陳後主叔寶公像

        南朝派是中華陳氏的主系脈派,南朝派後裔尤以叔明公系(義門陳)、叔寶公系(後主派)、叔達公系三支最為著名顯達,這裡謹介紹叔寶公系。

        陳後主(553-604),即陳叔寶,字元秀,陳宣帝陳頊嫡長子,母為皇后柳敬言。南朝陳第五任皇帝,也是最後一任皇帝。陳朝天康元年(566)授寧遠將軍,遷太子中庶子、侍中。太建元年(569)被立為皇太子。太建十四年(582)即皇帝位。589年國祚廢。陳叔寶親政之初還是很敬業的,史書評價其「宵衣旰食,勵精圖治,獎勵墾荒,禁止奢靡,擢用廉吏,關心民瘼,採納忠言讜論」。他在詔書中說:「朕以寡薄,嗣膺景祚,雖哀疚在躬,情慮愍舛,而宗社任重,黎庶務殷,無由自安拱默,敢忘康濟。」若依詔書之言而行,定能做個明君。可是,在位時大建宮室,生活奢侈,日與妃嬪、文臣遊宴,製作豔詞。隋兵南下時,長江天險,不以為意。禎明三年(589),隋兵入建康(今江蘇南京),被俘擄至長安,隋朝仁壽四年(604)在洛陽病死,時年52歲。追封追贈大將軍、長城縣公,諡號煬,葬於洛陽邙山。浙江金華、溫州、台州、麗水四個地區陳氏大部分是叔寶公後裔。

        其實陳叔寶並非隋文帝所說的「全無心肝」,他比誰都清楚,自東晉偏安江東以來,歷經數次北伐,都沒有成功,只有劉裕攻佔長安一陣子。依陳國的實力,統一北方根本不可能,前幾朝先帝的努力終究敗北,只打到江淮地區便無法支撐,財力更是捉襟見肘,朝中可用將士心中清楚,明知打不過人家,不如不打,讓江南人過個安定的日子,也是哲學的一種。有一點後主是看準的,就讓江南百姓免遭戰禍,陳滅,皇族隨陳叔寶入長安,隋文帝本與陳家無怨,對陳家幾位先帝感覺不算太壞,安撫舊朝也是積德,加之隋軍兵不血刃得到南朝,表明陳叔寶的明智,於是對陳家人採用寬容政策。陳叔寶把江山拱手相讓,造就了隋文帝這位皇帝「以德服天下」美名。於是陳家族人不僅免難,有的還入了新朝,陳姓族人逃脫了被斬盡殺絕的厄運,陳家根脈再度蓬勃繁衍,枝繁葉茂,陳叔寶如此功德,天下陳氏後人都明白這一點。

        叔寶有姐妹五人,寧遠公主(宣華夫人),隋文帝嬪妃陳氏,陳滅亡後,被賜予賀若弼為妾。臨川長公主,隋文帝弘政夫人,見於《嘉泰吳興志》,亦不確定與寧遠公主是否為同一人;武成公主、樂昌公主,正史無載,見於《本事詩》和《兩京新記》,下嫁徐德言,破鏡重圓故事的主人翁。

       后妃十七人:皇后沈婺華、貴妃張麗華、龔貴嬪、孔貴嬪、孔貴人、張淑媛、薛淑媛、張淑華、徐淑儀、袁昭儀、高昭儀、江修容、何婕妤、王美人、季美人、孫姬。

        兒子22人:

       後主長子吳興王陳胤,字承業,太建五年(公元573年2月)出生於東宮。毋孫姬,因產卒,沈皇后衰而收為子撫養之。十年封永康公,父皇即位封為皇太子。胤聰明好學、執經肄業、終日不倦博通太義、兼善屬文。沈皇后失寵、孔範之徒進讒言,於禎明二年(公元588年)被黜廢,被改封吳興王。加侍中、中衛將軍,封地在今浙江北部營溪下遊,浜臨太湖,鄰接江蘇。陳亡,入隋卒於長安。其子孫回籍於長興之皋塘。生三子:僎、峰、弘炎。陳僎後裔陳縝,字邦德,回之四子。在宋中業由餘村遷居歸安東林山,在郡城東南五十裡。力桑貲產,甲於一邑,娶王氏,生子其,卒葬宅之河北,為長興東林支派始祖。(吳興東林陳氏譜按:邦德公始遷歸安東林山,是為長興東林支始祖。民國政要陳果夫、陳立夫是其裔)陳峰後代居浙江長興皋塘、浙江吳興、嘉興、延津、平湖、海鹽、乍浦、璉市、海寧、德清、臨安、諸暨、義烏、東陽、天台等地。弘炎,胤三子,五銖錢造總監,生子願,為唐蘇州道通判,後裔在浙江台州天台等地繁衍。浙江天台妙山陳氏:宋吏部尚書陳均正子大義(諱亨),南渡時由東陽鐵壠遷浙江天台靈溪大岙,後徙縣城東門。亨一崇古一趙卿一崇禮(博白六陽始祖),崇禮公生於南宋紹興戊辰年(1148年), 進士出身,封朝奉郎,出任廣東雷州府通判,卒於任上。葬於博白六陽嶺,稱博白一世朝奉郎公。生七子:五官,封登仕郎,後代遷廣東順德縣各地;六官,進士出身,任七垌教諭,後代遷玉林各地;十官,平息海盜立功,授水節郎,後代遷陸川各地;十一官,宋大學士,後代遷廣東石城(廉江);十二官,進士出身,授文林郎,後代遷平南、靈山、欽州等地;十三官,進士出身,恩賜迪功郎,後代遷欽州、桂林、柳州等地;十六官,失記。廣東南天主陳濟棠即崇禮公後裔。天台妙山陳氏分布在妙山村(城關鎮),石塘下、塘下丁(唐宋),鋪前、玉湖、科山、晚山(麗澤),厚澤(白鶴鎮),上白巖(天宮),東坑陳(螺溪),慈聖(石橋),大嶺頭(紫凝)。目前,全縣妙山陳氏共有5萬人,佔天台陳氏半數以上的人口。

        後主第二子南平王陳嶷,字承嶽,方正有器局,年數歲,風採舉動,有若成人。至德元年立。位揚州刺史。遷都督、郢州刺史。入隋,卒於長安。浙江永康陳氏尚書堂:叔寶生嶷,傳四世而至光忠,登唐武德三年(620)進士,任吏部尚書,贈東平侯。遷浙江永康廿一都尚書堂。析居地:後林、石牛、前黃、柏巖、西門育才坊、西門上市、龍山街、柿後、瓦窯塘、梅隴、林坑陳、龍窟、棠溪、古麗下陳、下山段、鴉塘、上宅、中宅、山後胡、象村、木渠、樓下陳、石湖坑、荊山陳、橋頭、永康、上汀、後渠、下田、梘頭、棟隴、下魯、榔山殿、街頭、上庵、玉堂峰、宅口、石柱下陳、義門、百廿秤、橋下、上馬、陳山頭、槐花、西田畈、新樓、高樓、椒坑、方村、後崗頭、下井頭、楓坑、楓坑口、沙畈、上柏石、大門裡、王村下園、南園、新屋裡、下園、走馬樓、鹿坑、方山腳、義烏、前陳、溪心、山後胡、小溪田、石塔下、富陽、福建、金華、山西、寮前、仙居龍珠門、皤灘、磐安根溪、磐安安文、義烏西門、無錫惠山、縉雲後塘、仙都宮、坑沿、麗水蔣坑、上虞、浦江浦陽、金華金塢、武義、臨安、慈谿、河南、香港、德清、鞍鋼、安徽、北京。

       後主第三子永嘉王陳彥,字承懿,至德元年立。位都督、江州刺史。入隋,大業中,為襄武令。

         後主第四子皇太子陳深,字承源,太建七年生,母張麗華,至德元年封始安王。禎明二年,後主立深為皇太子,禎明三年,隋師渡江,六軍敗績,隋將韓擒虎自南掖門入,百僚逃散。年僅十五歲的太子深卻臨危不懼,閉閣靜坐,隋軍衝進宮中,陳深命人宣令慰勞隋軍,不敢相侵。陳滅,隨其他量族成員一道入長安。隋大業二年任枹罕(今甘肅中部)太守。唐武德元年為秘書承。生二子:綸、緘。綸,仕唐考公員外郎,貞觀丁未左遷新都縣丞,遂定居於縣城東門,生子益。後有安徽無為金牌、浮梁鹽倉、四川省鄰水縣新民裡柳塘等世系,人丁興旺。江西浮梁鹽倉嶺派陳氏的起源是唐天下兵馬副元帥陳軼(字彥文),南朝陳後主叔寶九世孫,因從奉節(今四川)出鎮,為剿黃巢率兵百萬駐守徽饒二州(今安徽黃山和江西景德鎮一帶),彥文為國捐軀後葬於浮梁縣北的三裡灘,其子廣、度及後裔與部下於是定居浮梁,此後子孫繁衍旺盛分布到各地,其中徽(今安徽黃山)、饒(今江西鄱陽)、池(今安徽貴池)三郡的陳氏大部分都是陳軼的子孫,陳軼傳到第6代孫陳京,率後輩子孫遷祁西竹源(今祁門縣閃裡鎮坑口村),陳氏在祁門瓜瓞連綿,生齒甚眾,發展成為名門巨族。

         陳緘,琛次子,進士,唐兗州刺史,生二子安國、安民。《義門陳大成譜》載:安國一信一真一左一高件一敬仲一省華一堯叟、堯佐、堯諮、堯卿、克啟。太子深為西川東門派始祖,傳至第八代省華公榮歸江州義門,入嗣義門二房侍公系。據浙江括蒼(麗水)陳氏族譜記載,太子琛有子延,生垚,垚生忠,忠生邕,邕生許國,許國於唐乾符時官拜御史中丞,生二子:俔、祖。陳俔承世祿為兵部尚書,鎮守括蒼(古縣名,治所在今浙江麗水東南)隱居睦田。

        後主第五子南海王陳虔,字承恪,至德元年立。位南徐州刺史。入隋,大業中為涿令。

        後主第六子信義王陳祗,字承敬,至德元年立。位琅邪、彭城二郡太守。入隋,大業中為通議郎。

       後主第七子邵陵王陳兢,字承檢,禎明元年立。入隋,大業中為國子監丞。

       後主第八子會稽王陳莊,字承肅,容貌蕞陋。性嚴酷,數歲時,左右有不如意,輒剟刺其面,或加燒爇。性嗜酒,愛博。以母張貴妃寵,後主甚愛之。至德元年立。位揚州刺史。入隋,大業中,為昌隆令。生一子宏。後衍福建霞浦等處世系。陳莊的裔孫陳檄,唐僖宗時官光州固始令,光啟元年(885)乙巳,為避秦宗權之亂,隨州刺史王緒入閩,居於建安(今建陽),孫陳德誠,南唐保大年間官和州刺史,交泰元年(958)戊午,棄官來橫陽(今平陽)隱居南雁蕩山。北宋建隆二年(961)辛酉,轉遷江南下澇(今浙江蒼南縣龍港鎮下澇村)定居,繁衍成族,分支20多個祠堂後裔3萬多人,支系分居陳良、陳家宅、湖前和宜山、錢庫、金鄉、赤溪、礬山、馬站等地,以及平陽、瑞安、樂清等地。

       後主第九子東陽王陳恮,字承厚,生孝宣帝大建三年,禎明二年立。入隋,大業中為通議郎。終唐太宗貞觀五年。配周氏,生二子:尚志、金。尚志生規、矩。規生希正、希學。希正配李氏,生四子,長子文。陳文,生於玄宗先天元年,仕唐湖廣、武昌郡劉家甲巡檢,安史之亂時遷汴州仁鄉樂土居。配周氏,生二子:仕龍、仕麟。仕龍,生天寶元年,廣德元年癸卯解元,甲辰進士,任直隸鎮江刺史,享六十七歲。配劉氏,生二子:篔、篪(生唐代宗大曆八年,仕唐郴陽令,因家焉)。陳篔,字和平,生大曆元年,唐德宗年間中狀元,官至國子監,享年七十。配王氏,生一子瑜。瑜生策,策生琮,琮生珖,珖生擄,擄生剽,剽生天祚、天佑(鹹平四年遷桂林府)。天祚生瑚、璉(宋翰林學士)。陳瑚,字可珍,號壁峰,生宋真宗天聖二年甲子,由鄉貢任徐州刺史,任滿隱居山林,以子貴奉議大夫。配氏未詳,生六子:顒、預、頡、穎、顯、顓。陳顒,瑚公長子,生宋仁宗慶曆七年,任福州軍政,建炎二年以子貴贈尚書郎。生三子:柬、諫、讓。遷居廣東韶關、南雄珠璣巷,後裔再遷珠三角,部分後裔遷廣東肇慶市懷集縣各鄉鎮,人口數萬,為陳氏望族。


        陳柬,宋徽宗時為大學士錄國子監生,伏闕上書以天為己任,建炎元年留李綱,會撫州布衣歐陽徹上書極袛用事大臣,帝怒斬於市,公從容就死。四明李獻贖屍葬之。三年己酉追贈爵並封父,餘未詳。陳讓,徙居福建玉湖裡,生子仁。陳仁號銀青,宋朝工商尚書,贈太師,封沂國公,生子珪。陳珪,宋贈太師,封蜀國公配李氏,以夫貴贈蜀國夫人生子德載、詵。陳德載生子宗卿,宗卿生子紹欽,ト居廣東新會。

        陳預,瑚公次子,宋連州軍政。陳頡,瑚公三子,生宋仁宗皇佑四年王辰,任南雄太守,以子貴贈尚書。配梁氏,生四子:瓘(字瑩中,號了齋,宋諫議大夫,諡忠肅)、過庭(靖康間為中丞,奉命鎮燕京遂附籍)、過禮、永道。

        陳穎,瑚公四子,生宋仁宗嘉佑元年,以子貴贈尚書。生一子旦。陳旦,號銀青,任工部尚書,加光祿大夫,時金寇充斥奔福州,隱於閩縣之連城居焉,生一子襄。陳襄,字吉述,號古靈公,宋舉進士,仕於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先後任知縣、知州、知制誥,參知政事。為宋良臣。配馮氏,生子敏。陳敏,字伯修,任台州知府,原居侯官縣,遷居莆田,生子德紹、德中。陳德紹,譜載生一子俊卿,字應求,宋參知政事,贈太師。後有壽公ト居和平縣五寨樓下;仁爵卜居漳湧大坑;文通卜居峻尾。陳德中,生子朝舉,諱孔碩,生三子:康道、康適、康運,遷廣東深圳寶安。深圳寶安沙井、燕川房朝舉後裔奉他為始遷沙井一世祖,而龍崗荷坳房奉康適為一世祖,奉朝舉為始祖(清荷坳陳氏《潁川陳氏上淮族譜》)。陳康道,諱導,潛心理學,教育英才。好栽花,以灌園自適,累舉孝廉不就,號雲林居士。生子二:子安、子廉(遠適他鄉)。其孫陳榮宗自湧口裡遷墩頭開基;其曾孫陳友直自湧口裡遷往燕川開基;其五代孫陳彥廣自燕川遷往東莞海南柵;其七代孫陳華斌自燕川往東莞大凹村開基,陳貴斌往周山開基,陳祿斌遷往福永石橋村開基(民國《燕川陳氏族譜》)。陳康適,諱世昌,號監場,生於南宋紹興年間(1160年左右),卒於淳熙十二年(1185)。隨父輾轉落籍於南雄珠璣巷。後又隨父自南雄珠璣巷遷東莞歸德鹽場,曾任鹽場官。淳煕初年,康適往惠州府歸善縣(今惠陽縣)任鹽場官,至上淮賀村(今龍崗區橫崗街道荷坳村一帶),愛其風土之美,遂落籍於此,乃上淮賀村開基始祖,生子一:文彬,始建家拓業於上淮之賀村。現後裔數以萬計,聚居在橫崗荷坳、格坑、沙塘圍、麻地頭、黃閣坑、白灰圍,龍崗蒲蘆圍、仙人嶺、低山、車村、松元角、積穀田,博羅九子塔、紫金下石、東莞茶山竹邊圍、隴頭、崗頭等村,不少人移居香港和海外(民國荷坳陳《廿二傳佳萃公家譜》)。陳康運,宋孝廉,朝舉之三子,湧口陳氏二世祖。聰明勤學,六經四書外,二十ー史靡不窮究。雖舉孝廉,隱居不仕,晚年好吟詠。元配鍾氏孺人,生子一:子良。其曾孫陳友亮從湧口裡ト居沙井,為沙井開基之祖。

        陳顯,瑚公五子,字德明,號南莊公。宋進士,任戶部尚書。宣和四年,因金寇擾攘,遷居保昌(南雄)珠璣巷沙水村,建炎元年為避兵燹戰亂,徙居南海必衝郡雲堡扶南蘆頭村,為該地陳氏始祖。享八十四歲。配賈氏,生一子紹基。紹基,生於宋元佑六年辛未,終於紹興二十八年,享六十八歲。配羅氏,生四子:賢高遷廣東南海陳村,賢賞遷番禺水坑,賢祿遷佛山張槎岡腳.曾孫陳珍(諱珪峰)遷南海西樵大仙岡.後裔貴卿遷順德沙滘,賢福遷佛山張槎.後裔始蓮(諱實)遷蓮塘。

(按:仁公,封贈與福建莆田玉湖祖同,但其世系與福建莆田玉湖異。瓘公,又與福建永安貢川之瓘公混為一人。襄公,又與福州古靈先生混,德紹、俊卿為莆田玉湖世系,其世係為福建各處名人大匯總,依南雄譜錄。浙江奉化剡源陳氏世系載顯公為伯山公之後,此處記載為叔寶公之後,具體何支,有待考證。)

       陳金,東陽王陳恮次子,一載金光,生二子,次子貞節,貞節生子惟忠,後傳閩縣西臺祖。浙江省東陽派族譜記載:陳後主叔寶第九子東陽王,生子珠,徙吳縣永寧。

       陳恮的裔孫陳謀,唐文宗時官禮部尚書,太和六年(832)奉旨齎詔監王審知為閩王,因之隨王入閩定居,遂為閩肇基始祖。陳謀次子陳發(名肇七)、三子陳達(名肇八)於唐僖宗光啟元年(885)避黃巢兵亂,入遷浙江蒼南縣金鄉坊下開基,繁衍成族,支派分居舥艚東浦口、浦頭匯、浦南、炎亭崇家岙、乾江湖山頭等地。

        後主第十子吳郡王陳蕃,字承廣。禎明二年封。隋大業中,為任城令。

        後主十ー子錢塘王陳恬,字承惔。禎明二年封。入隋,卒於長安。配姜氏,生子猷。陳猷,唐御史大夫,配賀氏,生二子宜政、宜德。陳宜德傳九世至景星、慶雲、壽山、福海四人,其後裔未詳。

       後主十二子陳總,後主十三子陳觀,後主十四子陳明,後主十五子陳綱,後主十六子陳統,後主十七子陳衝,後主十八子陳洽,後主十九子陳絛,後主二十子陳綽,後主廿一子陳威,後主廿二子陳辯,以上諸子並未及封。

       後主女兒:第四女廣德公主,母高昭儀,隋煬帝妃。第五女臨成公主,母

謝昭儀,秦王楊俊嬪。第六女陳婤,隋煬帝貴人。(《南史.卷六十五》記為「後主第六女婤」)

         據《永春州志》、《永春縣誌》及《永春縣陳氏南朝派族志》記載:

         福建永春玉峰陳氏、金峰陳氏與碩峰陳氏始祖是南朝陳後主之子易知(敬臺)、易任(威應侯)、易簡(中丞公)的後裔,於禎明三年(589)遷入永春。陳易知,號鏡臺,御史中丞,陳朝亡,開皇九年(589)公領兵南下據桃林場(今永春縣)而序藩鎮。隋仁壽四年奉旨釋兵為民,就地定居。南朝派在桃林場聚族而居,繁衍生息,他們從中原和長江流城帶來的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在永春傳播,為永春的生產、文化、社會進步都做出重大的貢獻。至宋時期,族群興旺發達,出現宋時嘗一年中冠娶百人, 故有「陳百房」之美譽。易任公的後裔猶存,宋代理學家、名進士陳知柔,字體仁,號休齋居士。先世居晉江,祖從易,在宋真宗、仁宗朝內任諫議大夫、直龍圖閣學士,是陳氏家族的著名人物。後來知柔公不忘故裡,在肥湖(蓬壺)美中陳坂建有「懷古堂」,書院及花園,並在陳巖(仙洞山)建有別墅。他身故後,墓葬美中山尾寨下,於公元一九八二年被永春縣人民政府定為第一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南宋景炎二年(1277 年),元軍人閩,肥湖(今蓬壺)陳氏自以世為宋臣而舉族抗元,而後兵敗,慘遭滅族之災,倖存者甚微,有的甚至改姓自保,有的逃匿他鄉,此後族群星散於泉南周邊各縣或龍巖、漳州、漳平、仙遊和省外江西、浙江的泰順、蒼南、平陽及海外各地謀生。據統計,南朝派布居永春縣18個鄉鎮,總人口有2萬多人。人文概況:敬臺公之後裔有進士4人,特奏進士5人,武舉人1人。陳易任,御史宋勤封威應候,公之後裔有進士8人,其中榜眼1人。陳易簡,御史中丞,公之後裔有進士2人,特奏進士1人。

        據重慶長壽區星團嘴陳氏族譜記載:陳朝國祚廢,叔寶之子榮龍、榮風幸有母舅程新德於亂軍中將榮龍、榮風潛攜奔入河南開封府許州百翠樓,教以詩書,迪以仁義,隱避37年至唐高宗即位,新德公以榮龍繼承霸先宗祀,榮鳳祧為己嗣,旋複姓陳。叔寶第三十一世陳卿,字開先,洪武壬子科舉人,任知縣。娶郭氏。公於明初由江西吉安府龍泉縣入川,在樂文祖選定之樂溫縣龍市裏白石鄉曹家落業,今為重慶市長壽區興隆新灘星團嘴,生三子:覺勝、仕勝、法勝。覺勝字則天,居涪陵鴨子壩。仕勝字順天,明洪武丁卯科亞元,任山東泰安府知州,居長壽星團嘴。配曹氏生一子以先。法勝字應元,拔元三等,任江西南安府教授,住桂水邑(墊江縣)碩臺鄉臨江村陳家大灣,明永樂九年遷回湖北麻城孝感原籍。妻何氏,生三子:潤地、溢地、淮地,繁衍後裔,人丁興旺。

         福建福鼎清同治六年重修《陳氏西派族譜》載:叔寶子衡達,字仲遠,隋煬帝名為秘書郎不受,遂徙豫州許縣都延鄉末要裡七井村。配孫氏,生一子桓。桓字義卿,潁川通判,配彥氏,生一子網中。網中字彥深,公秉性慷慨,好學不倦,有宦業,配柳氏,生一子元敬。元敬,字子恭,以明經擢文林郎,配梅氏,生一子子昂。陳子昴,字伯玉,初舉進士,武后奇其才,擢麟臺正言,累遷右衛參軍,史稱海內之儒宗也。配葉氏,傳衍後裔。(註:有譜載陳子昂為南朝派休先公後裔。)

   



(陳氏文史研究員   陳汀州  整理)

相關焦點

  • 中華陳氏最大脈派:潁川郡陳氏
    其中,陳完、陳衍和陳全溫三個支脈隨著聯宗統譜活動深入進行,逐漸融合統稱為潁川陳氏,目前約佔陳姓總人口的80%,6000萬以上。潁川郡陳氏是形成望族最早的一支,歷史悠久,聲名顯赫,帝王將相,人文鼎盛,影響巨大。潁川郡陳氏,枝繁葉茂,德蔭遐荒,後世子孫遍天下,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和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潁川陳氏始祖陳寔生平:德行澤鄉裡,美譽傳千古。
  • 閩臺陳氏三大脈派簡介
    以陳實為始祖的穎川派陳氏,在福建有三大支派,即以陳政、陳元光父子為始祖的「開漳聖王派」,以陳忠、陳邕父子為始祖的「太傅派」,以陳霸先陳談先兄弟為 始祖的「南朝派」。開漳聖王派、南院派、南朝派為潁川入閩的三大派系,也是臺灣陳氏的三大脈派,三大脈派人口都在100萬以上,佔據閩臺陳氏人口的半壁江 山。
  • 潁川陳氏福建五大主系脈派,你是哪一脈派?
    這些陳氏支系南遷入福建基本上與歷史記載的中國五次大的人口南遷浪潮相符合。 這些入閩支脈逐漸在福建形成太傅派(南院派)(含古靈陳氏)、將軍派(北廟派)、南朝派-江州義門派、貢川派、潤公-邁公派(含玉湖陳氏和飛錢陳氏)等五大主系脈派。
  •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陳氏入蜀記》叔慎玄孫旺可信嗎?
    溯我陳氏,本是胡公開山之祖,敕封於陳,世代君王傳璽,御執乾坤。潁川寔祖,廷封三君,此乃父子三人矣。南朝啟肇,霸先讓位於兄之子矣。有孫四十有二①,均執政於廷。義門開派之宗是為旺公焉,原系蘊珪之子,叔慎玄孫。其裔世代同居於長樂裡,代傳孝悌,感化百犬之風。因有不測風雲從此起,莊分二百九十添一,子孫各散天涯。
  • 陳後主為何被稱為「井底皇帝」?
    (圖) 陳後主陳叔寶(553年—604年)陳後主,即陳叔寶,陳宣帝陳頊的長子,是南北朝時期南朝陳國的最後一位皇帝,一生共在位
  • 盜冢成癖—南朝皇子陳叔陵的變態一生
    他便是謀權篡位、刺殺皇太子未遂的皇太子之弟陳叔陵和他的兒子。陳叔陵(公元553~公元582年),字子嵩,南朝陳宣帝陳頊次子,母彭貴人,出生於江陵。少年時期曾隨父親和兄長叔寶入西魏為質子,後陳宣帝與其侄幼帝陳伯宗爭搶皇位,奪權成功即位後封陳叔陵為始興王。
  • 遂寧天才公房《陳氏族譜》簡介
    隨著十多年的積累,他儼然成為遂寧陳氏宗族根親文化中一位後起之秀,並藉以舊譜續編族譜,他發來本文,講述老譜五代人傳承的故事,真切感人,祝福他,也祝福他參與編撰的族譜早日刊印梓竣。遂寧陳氏宗親聯誼會發起人陳代富與陳揚兵,2018年清明會於安居。
  • 修水陳氏:一門五傑 文化世家
    遷義寧以來,陳氏經棚民之家、耕讀之家和官宦之家近兩百年的文化積蓄,走過了家族史上的輝煌歷程,更培育出陳寶箴、陳三立、陳衡恪、陳寅恪、陳封懷五位傑出人物,後世譽之「陳氏五傑」「陳門五傑」。 陳三立 陳三立(1852-1937年),陳寶箴之子,字伯嚴,號散原,清末進士,「同光體」詩派(近代學古詩派之一,「同光」指清代「同治」「光緒」兩個年號。)領袖,清末民初詩壇泰鬥。
  • 陳氏三千年
    陳姓人才輩出,收入《中國人名大辭典》的陳姓名人1218人,主要的歷史名人有(陳氏立天下):陳完,春秋時齊國大夫。即田敬仲。陳厲公子。前672年,陳宣公殺其太子禦寇,他與寇相友善,恐禍及身,出奔至齊。齊桓公使為工正,列為大夫。自入齊後,由陳改姓田氏。死後諡敬仲,為田齊始祖。陳勝(?
  • 揭秘南朝陳霸先:一個徵戰一生的男人!
    做有價值的陳氏文化傳播者陳氏在線與您
  • 陳氏:全國各地字輩匯總(2020年更新)
    廣東省陳氏字輩汕頭潮南區(原屬潮陽市)兩英鎮甌坑陳氏字輩:中華建統 景運煥新 欽崇正教 紹述先民 文治開化 至道同仁育才興學 康樂和親 創垂綿繼 卓立秉鈞 武威安遠 英達鹹遵汕頭潮陽區貴嶼鎮華裡東村、作、多、登、金、殿、寶、榮、秀、訓江蘇寶應:殿、懷、鼎、長江蘇如皋下駕原陳氏宗譜卷五八世表分表:世次字派表系:謹案吾族舊譜歷代取名向無字派不獨,(誤亦且多犯祖)世次難明,茲特自二十三世起新定二十字冠於各支世,表分表之首嗣後族人取名概以此為依
  • 陳氏帝國 陳姓的由來和演變的歷程
    .攜手同行.繁榮陳氏傳播陳氏文化.   傳播陳氏能量自舜帝以來,陳姓子孫先後在中國的版圖上建立過陳國、齊國、張楚國、陳朝……等。現將其歷史演變簡介如下:  1.周初陳胡公滿建立陳國  陳國自開國君主陳胡公滿開基創業以來,治國有方,使陳國成為春秋時期的中原大國。
  • 安溪陳氏族譜源流
    《魏書·斷氏志》載,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將隨遷的代北鮮卑族三字姓侯莫東氏改為單姓陳氏。  戰國時,陳軫任楚相,封潁川侯,成為潁川陳姓開派祖,由此陳氏郡望出於河南潁川。東漢時任太邱長的陳實為潁川陳氏十世祖,福建陳姓絕大部分都是潁川流派。  陳姓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序的中華姓氏中為第5大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4.35%。
  • 聞名遐邇的貢川陳氏大宗祠
    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 陳氏大宗祠位於福建省永安市貢川鎮城南的巫峽頭,是陳氏入閩始祖唐中丞陳雍的紀念祠,是福建陳氏聞名遐邇的大宗祠之一。
  • 南朝梁時期的皇室後代蕭璇
    輸入對應關鍵詞可查詢:家譜、各地譜序、各地家譜簡介、各地支系、各地古地名蕭璇,是南朝梁時期的皇室後代。  其父親名為蕭巖,祖父名為蕭詧。  蕭詧是昭明太子第三子。承聖三年(554,西魏恭帝元年,北齊天保五年)坐鎮長安的宇文泰派出名將于謹與楊忠南伐 。于謹攻破江陵,俘虜梁元帝後,決心扶植蕭詧而與江東分庭抗禮。於是蕭詧在江陵稱帝,國號曰梁。後人為與建康相區別稱之為西梁或後梁。  蕭璇有個兒子叫蕭銑,是隋末群雄之一。
  • 惠安陳氏概述
    開漳聖王陳元光所傳的的子孫,後來被稱為潁川陳氏的將軍派或北廟派。又因號龍湖,其子孫在浙江蒼南又稱龍湖派。陳元光的子孫,即是潁川始祖陳寔的長房後裔。舊府志記載,陳政在溫陵以北、楓亭以南建有府第,而莆田說建在楓亭,待查。     1、居住梅嶺的陳姓居民,據村史記載為唐初漳州刺史陳元光的後裔。明進士、翰林院編修陳光滿的裔孫秋野,約生於1450年,從漳州遷居梅嶺為始祖。
  • 泗陽陳氏源流
    據《泗陽縣誌》(民國版)「氏族」篇記述,泗陽共有八支陳氏,即久在陳、西湖陳、穿心莊陳、張稿陳、下大營陳、陳大莊陳及柴林陳、香莊陳。各支派源流記載如下:久在陳氏:始遷祖無考。元末其先人為避紅巾之亂,隱於蘆花蕩內得免。世居桃源縣崇河鄉久在莊(今南劉集鄉或張圩鄉境內)。
  • 浙江第一大姓,浙江全省陳氏分布概況,看看有你的支系嗎?
    鐵箱陳氏元代,永嘉白泉陳楷,遷居塔雲石時坑(今外寮坑),越6 世陳稀遷居鐵箱。 趙岸陳氏元前期,永康荊州雙溪陳釋寶,贅居趙岸(今作兆岸)趙氏。清初,有後裔分遷梨倉。 後塘陳氏源於吳興,支分永康,系南朝陳後主之後。
  • 陳氏宗親,天下陳姓字輩146則,看看有你家的嗎?
    ,只要您姓「陳」,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陳姓陳氏」 再點擊「關注」,即可成功加入中華陳氏大家族。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陳氏文化,傳播陳氏正能量。  請咱陳家人把此信息分享到朋友圈讓更多的人了解陳氏家族!來源:網絡,因難以一一核對,如有差錯,敬請諒解!字輩,也叫做字派,是指名字中用於表示家族輩份的字(多為名字中間的字),俗稱派。其意蘊為修身齊家,安民治國,吉祥 安康,興旺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