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姓人才輩出,收入《中國人名大辭典》的陳姓名人1218人,主要的歷史名人有(陳氏立天下):
陳完,春秋時齊國大夫。即田敬仲。陳厲公子。前672年,陳宣公殺其太子禦寇,他與寇相友善,恐禍及身,出奔至齊。齊桓公使為工正,列為大夫。自入齊後,由陳改姓田氏。死後諡敬仲,為田齊始祖。
陳勝(?-前208),秦朝末年反秦義軍的首領之一,與吳廣一同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南)率眾起兵,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不久後在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
陳平(?-前178),西漢王朝開國功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宰相之一。
陳湯,漢族,西漢山陽瑕丘人,漢帝國大將。西漢元帝時,他任西域副校尉,曾和西域都護甘延壽一起出奇兵攻殺與西漢王朝相對抗的匈奴郅支單于,為保衛西漢邊疆做出了很大貢獻。
陳寔(104-187),東 漢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東)人,字仲弓。
陳琳(?-217),漢末文學 家。字孔璋,東漢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建安七子」之一。
陳登,字元龍,下邳淮浦(今江蘇漣水西)人。為人爽朗,性格沈靜,智謀過人,少年時有扶世濟民之志,並且博覽群書,學識淵博。二十五歲時,舉孝廉,任東陽(治今江蘇省金湖縣西)縣長。
陳宮(?-198年),字公臺,東 漢末年呂布帳下謀士、大將,東郡東武陽(今山東莘縣)人。
陳群(?-236),三 國時魏國大臣。字長文。
陳震(?—公元235年),字孝起。荊州南陽郡(今河南南陽)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
陳壽(233-297),西 晉史學家。又作長壽,字承祚。蜀 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著《三國志》。
陳霸先,南朝陳創建者。陳高祖,保衛了漢文明和漢文化,讓飽經戰亂的南國大地脫離了水火,有了一個較長時期的穩定發展階段開創了我國江南文化經濟繁榮發展的歷史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歷史上最有名的動亂時期。陳霸先受到重用不久,就遇到了「侯景之亂」, 是梁朝末年,東魏降將侯景發動的一場反叛梁朝統治的戰爭。公元549年,侯景攻入了梁朝都城建康,梁朝皇帝被困餓死。
陳後主(553-604),南朝陳皇帝。即陳叔寶。字元秀,小字黃奴,陳宣帝嫡長子。天嘉三年(562)立為安成王世子,太建元年(569)立為皇太子,十四年即位。大造宮室,親信佞臣,不理政事。恃長江天險,不設邊防。禎明三年(589)隋軍直入建康,被俘至長安。隋仁壽四年卒於洛陽,追封長城縣公,諡號煬。明人輯有《陳後主集》。
陳安(?-323),十六國時秦隴人民起義軍領袖。322年,在秦隴發動起義。氐、羌族人民紛起響應,眾至十餘萬,他自稱大都督、大將軍、涼王。
陳慶之(484-539),南朝梁將領。義興國山(今江蘇宜 興西南)人。幼從梁武帝(蕭衍),頗受信任。
陳伯之,南朝梁大將。
陳稜(?-619),隋將領。字長威,廬江襄安(安徽巢縣)人。
玄奘(602年-664年),俗名陳褘,洛川緱氏(今河南偃師)人,唐代高僧,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俗姓陳,名褘,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玄奘13歲出家,629年從長安西遊,歷盡千辛萬苦,到達印度,645年回到長安,帶回經書657部,十年間與弟子共譯出75部1335卷,還著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他是中國著名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
陳碩真(620—653),女,唐代睦州雉山梓桐源田莊裡(今浙江淳安縣梓桐鎮)人,唐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的起義軍的女首領。自稱文佳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自稱皇帝的女人。
陳子昂(約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陳拾遺。
陳堯叟(961—1017),四川南充人,字唐夫,陳省華長子。端拱二年(公元989前)已醜科狀元,授光祿寺丞、直史館,歷任河南東道判官、工部員朗,升廣南路轉運使、廣南安撫使。
陳堯佐(963—1044),四川南充人,字希元,陳省華次子,端拱元年進士及第,歷任魏縣、中牟縣尉,知朝邑、真源諸縣。
陳堯諮(970—1034),四川南充人,字嘉謨,陳省華第三子。鹹平三處(公元1000年)庚子科狀元,歷任將作監丞、通判、團練副使、右諫議大夫、集賢院學士、工部郎中、永興軍節度使、安國軍節度使、武信軍節度使等職。
陳文龍(1232—1277),莆田人,莆田玉湖陳,宋代抗蒙古軍隊民族英雄,保衛莆田,陳文龍全家殉城,滿門忠烈,其從叔陳瓚、弟陳用虎,族人陳吊眼皆忠貞不屈,為國捐軀。原名子龍,字剛中,號如心。宋鹹淳四年(1268)考取狀元,度宗為之改名文龍,賜字君賁;授鎮東節度判官,有「不屈不撓,不可幹以私」之譽。
陳瓚,莆田人,男,宋代抗蒙古軍隊英雄。
陳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宋代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字同甫,學者稱龍川先生。紹熙四年(1193)進士第一。
陳友諒(1320-1363),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
陳友定,福建人 ,男,元朝福建行省參知政事和軍事將領,參加平定 福建 福州 、莆田、泉州等地的亦思法杭兵亂。
陳亮,元末明初詩 人。字景明。
陳明遇(?-1645),南明抗清義軍首領。遇一作選。浙江人。弘光元年(1645),任江陰(今屬江蘇)典史,被當地人民推為抗清義軍首領。
陳洪綬(1599-1652),明末清初畫家。浙江諸暨人。
陳圓圓,明末清初人。本姓邢,名沉,字畹芬。蘇州妓女。吳三桂納為妾。
陳確(1604-1677),明清之際思想家。浙江海寧人,初名道永,字非玄,後改名確,字乾初。明諸生。曾受學於劉宗周。
陳永華(?-1680),鄭成 功謀士。字復甫,福建同安人。
陳子龍(1608-1647),南明抗清將領、文學家。
陳忱(約1613-?),明末清初小說家。浙江烏程(今湖州)人,字遐心,一字敬夫,號雁宕山樵。
陳貞慧(1604-1656),明末清初散文家。江蘇宜興人。字定生。
陳名夏(1601-1655),清臣。字百史,江蘇溧陽人。明崇禎進士,官修撰。
陳玉 成(1837-1862),太平天國青年將領,後期軍事統帥。
陳維崧(1625-1682),清文學家。江蘇宜興人,明左都御史陳於廷之孫,陳貞慧之子。
陳恭尹(1631-1700),清詩人。字元孝,號半峰,晚號獨漉山人。廣東順德人。
陳潢(1637-1688),清水利家。字天一號省齋,浙江嘉興人。
陳廷敬(1639-1712),清代政治家,原名陳敬,順治帝賜子"敬",字子端,號說巖,晚號午亭,山西澤州人。順治年間進士,選庶吉士。
陳明智,清崑曲演員。江蘇蘇州人。
陳宏謀(1696-1771),清臣。廣西臨桂(今桂林)人.
陳端生(1751-1796),清文學家。浙江錢塘(浙江杭州)人。
陳修園(1753-1823),清醫學家。
陳豫鍾(1762-1806),清篆刻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陳鴻壽(1768-1822),清篆刻家。
陳壽祺(1771-1834),清經學家。
陳文述(1771-1843),清詩人。
陳沆(1785-1825),清文學家。
陳連升(?-1841),清抗英將領。湖北鶴峰人。
陳奐(1786-1863),清經學家。
陳立(1809-1869),清經學家。字卓人,
陳喬樅(1809-1869),清經學家。閩縣(今福建閩侯)人。
陳澧(1810-1882),清學者。
陳介祺(1813-1884),清末金石學家。
陳開(1822-1861),清末天地會首領。
陳得才(?-1864),太平天國將領。
陳坤書(?-1864),清太平天國將領。
陳湜(?-1896),清將領。湖南湘鄉人。
陳啟沅(約1825-約1905),清末資本家。廣東南海人。
陳阿林,清末上海小刀會首領。即陳亞林。
陳寶箴(1831-1900),清維新派。
陳虯(1851-1903),清改良派。
陳熾(1855-1900),清末改良主義者。
陳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號說巖,晚號午亭,清代澤州(山西晉城市陽城縣)人。順治十五年(1658年)進士,後改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給他加上「廷」字,改為廷敬。
陳修治:近代名醫,生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自幼隨泉州蔡宗玉習醫,對中醫醫理醫術均有長足進步。
陳化成:(1776-1842)是鴉片戰爭時期,守衛吳淞,英勇抗英著名將領。
其他陳姓名人有西漢將領陳立;南朝陳皇帝文帝陳蒨、廢帝陳伯宗、宣帝陳頊;北朝北魏大臣陳建;唐畫家陳閎;明畫家陳淳;清學者陳啟源,詩人陳訏等。
陳獨秀(1879-1942),安徽懷寧人。中國新文化運動發起人和中國文化啟蒙運動的先驅,五四運動司令,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先行者,中國共產黨創始人和早期領導人之一。
陳濟棠(1890—1954年),陸軍一級上將,1935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常委,第一集團軍總司令。
陳紹寬(188910.07-196907.30),前國民黨陸軍、海軍一級上將。
陳少白(1869——1934)出生於江門市郊外海鎮南華裡一個基督教牧師家庭。與孫中山、尢列和楊鶴齡被清政府稱為「四大寇」。1895年入興中會,1897年赴臺灣設立興中會臺北分會。1900年奉孫中山命回香港辦《中國日報》,宣傳革命。為了宣傳革命,他還成立了「採南歌」、「振天聲」、「振天聲白話劇」等劇社。遺作有《興中會革命史要》 、 《興中會革命史要別錄》等文獻。
陳銘樞(1889~1965),字真如,廣東合浦曲樟(今屬廣西)客家 人,民主革命家、北伐將領。從軍而信佛。任民國政 府軍事委員、廣東省政府主 席、代理行政院院長,建國後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系民國時代國民黨上將,鐵四軍的元老。民革的創始人之一。
陳果夫(1892-1951),名祖燾,字果夫。浙江吳興東林鎮人。民國時期政治人物,是國民黨內右派。1926年,陳果夫當選為國民黨第二屆中央監察委員,任中央組織部代部長。
陳三立(1859~1937)江西義寧人,近代同光體詩派重要代表人物。晚清維新派名臣陳寶箴之子,國學大師陳寅恪和著名畫家陳衡恪之父。陳三立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陳氏立天下)
陳毅(1901-1972),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兼任副總理。
陳賡(1903-1961),湖南湘鄉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
陳雲(1905.06.13-1995.04.10),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副總理,傑出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奠基人之一,黨和國家久經考驗的卓越領導人。
陳錫聯1915.1-1999.6.10,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湖北省紅安縣人,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共七大代表,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中央委員,第九、十、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二、十三屆中顧委常委。
陳再道(1909年-1993年),湖北麻城人,上將軍銜。武漢軍區原司令員、鐵道兵司令員。是中央軍委委員,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會常委會委員,政協第六屆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著有《陳再道回憶錄》。
陳士榘(1909.4.14-995.7.22) ,湖北省荊門市人。中國共產 黨第九、十屆中央委員。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 家,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中國現代國防工程的奠基人。
陳奇涵(1897-1981),號聖涯,江西省興國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陳光(1905.02.24 - 1954.06.07)原名陳世椿,湖 南宜章縣慄源堡人,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一代著名將領。
陳寅恪(1890-1969):江西義寧(今為修水)人。國學大師,中華民國時期就是全國著名的教授、歷史學家、詩人、學者。曾任清華大學國學院導 師;解放後,陳先生曾任中山大 學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等職。著有《陳寅恪集》等。
陳素真(1918年4月30日-1994年3月29日)乳名:佩玉,原名:王若瑜。祖籍:陝西富平,曾擔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河南省文聯副主席,河南省人大代表,河南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