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化:中國宗族文化,祠堂的修建意味著什麼?

2020-12-23 文史淺聊

宗族:是中國獨有的標記,在一個家族中,為了繁衍後代,家族成員不斷增長,漸漸的形成一個宗族。古代中,一個大家族,會有許多後代,我們常說祖宗十八代,也表現宗族的昌盛,同時也是宗族文化的發達與悠久。從遠古時期,人類群居,家族就開始出現,而一個宗族,都是同一個姓。我國的姓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時期,而在春秋時期,百家姓逐漸形成,許多姓都代表一個諸侯國,這都是分封制形成的緣故。

一:宗族的起源

宗族和家族是區別的,家族可以是一個家庭,但宗族是同一個姓的,由多個家族組成,成員非常之多,歷史之悠久,當然先有家族,再慢慢發展成宗族,這是一個過程演變。而宗族是以男性為主,畢竟在中國的社會裡,男性才是傳宗接代的。在先秦時期,古人就對宗族做出描述,如《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的描述:「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故糾合宗族於成周而作詩」。由此可見,很早時期,宗族已經出現。

隨著時代的發展,宗族不斷發展壯大,但有的脫離了本地,遷移到其他地方,他們的族譜上,依舊記載著祖先。但在宗族上,也有一些特殊情況,異姓中,他們同宗不同祖,合姓中,他們同宗不同祖,同姓中,他們同宗不同祖。而這些都是由歷史造成的,異姓,他們原本不同祖,卻同宗,這和封王等有關,在諸侯王管轄的地方,許多人為了紀念這位諸侯王,他們共同認為是自己的祖宗,但祖先卻不是同一個。

合姓,則是在古代人口遷移過程中,一群移民,有多個姓氏。因各種原因,有的姓長輩死去,小輩由其他姓氏撫養成人。為了紀念這份恩情,他們都會把其他姓,加在自己的姓中合併,稱為合姓,再發展下去,也形成同宗不同祖的情況。同姓的,這種往往是一支後期遷移過來,遇到同姓的人,他們忘記了自家姓的來源,於是本地姓的宗族,也成了他們認可的,最終也形成同宗不同祖的局面。

二:中國的祠堂

每個姓氏中,在不同地方都有自身的祠堂,為了紀念祖先而建的,這也成後代銘記祖先的地方。有名有貢獻的先輩,也會名列牌位上。根據不同地方,祠堂或宗祠的建設,也是有區別的。祠堂由一個姓氏而建,比如李氏宗祠、陳氏宗祠等。而北方的祠堂相對較少,許多宗族都是靠族譜記載,而南方的祠堂相對較多,而且很興盛,這都是由歷史各種原因造成的。

在南方中,著名的祠堂有客家文化的祠堂,因客家文化比較獨特,又屬於漢文化。因此,它的祠堂文化比較濃重,客家人也重視自身宗族文化。為了突出祠堂的隆重和宗族文化,在建設上,追求精益求精。建築結構合理,工藝精湛,彰顯濃重的宗族文化。祠堂一般為二廳、三廳、五廳。建成中國風的獨特建築,對壁畫、雕刻、書法等,都有很高的要求。由於祠堂是客家人神聖的地方,在鄉鎮建築中,它是比較輝煌的,裝飾華麗,規模宏偉,讓人一眼就能認出來。

除了客家文化的祠堂,其他在南方的氏族也有自己的祠堂。如今有不少古代建的祠堂,也成為文物局以古建築形式保護著。如江南第一祠堂:誠敬堂,位於江西,它是王氏宗祠,也是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明朝中期。還有吳氏的著存堂,位於廣東汕頭,建於清朝嘉慶時期。江氏的濟陽堂,位於福建,建於明朝弘治年間,有客家文化的風格。這些都是著名的宗祠。

三:中國人對宗族的重視

作為一個文明傳承悠久的國家,對自身文化的傳承也是非常重視的。相比起其他國家,中國文化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而宗族文化同樣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重視宗族,也是對文化的認同。在中國人眼裡,祖輩創造的輝煌奇蹟,才是我們後輩銘記的,由此也引發很多人尊重先輩。而宗祠的修建,更是對祖先的尊敬,讓後人銘記祖輩辛苦的付出。在南方,一個姓氏,修建一座宗祠,是非常有必要的。

中國人為什麼要修建宗祠?在古代,中國封建思想盛行,在專制的制度中,分為幾個部分,1:政權,2:神權,3:族權。政權是朝廷的事,神權是天地的神、鬼權力,多源於宗教,族權是一個宗族族長的權力。在信仰鬼神時,為了尊敬,中國人發明了不少祭祀它們的活動。祭天、祭鬼神等,都有一套講究方式,在廣大農村中,一位老人去世,都有師傅過來超度,這都是遺傳下來的,也證明中國人尊敬祖輩。

在中國文化中,尊老愛幼的思想一直影響我們。所以,在紀念去世的祖先時,我們修建宗祠,也是紀念祖先的一種方法。古代中,許多士族,為了記錄歷史,總會有族譜,代代相傳,記錄宗族來源於哪?出過什麼樣的名人等,慢慢的形成宗祠文化。而在文化的薰陶下,我們是非常看重自身文化的。中國文化是有多個方面組成的,即使是祭祀,同樣是一種文化。如:燒香,多少根會拜什麼樣的神,香爐也是有講究的。再配合掃墓的各種祭祀,形成中國獨有的文化。

四:振興城鄉的宗族文化

修建宗祠,大多數源於城鄉,如一個縣內,一個姓氏都有一個或多個宗祠。隨著國家的治理,許多亂建的廟宇,都遭到拆除,轉而統一支持修建宗祠,宗族文化得到保護和傳承。除了祠堂,墓地也是需要改革的,以前葬在山坡上,佔領許多土地。隨著推進城鄉的治理,一些地方開始改變葬禮的習俗。而在鄉村又是注重宗族文化的,他們以多種形式的習俗來紀念祖先。這也增強了民族文化,擴大了影響力和傳播力,加強民族認同感。

有的宗祠,修建在古代,但在近代史中,卻遭到了毀滅,導致如今只有口頭記載,並沒有古宗祠的出現。為了還原這個宗族文化,一些地方開始根據記載,選擇合適的地方,重新修建宗祠。這都是為了不讓一個宗族的文化中斷,所採取的一種措施,可見中國人對宗族文化的重視。特別是農村,農村地區,經濟雖然落後些,但對傳統文化更加重視。為了傳播宗族文化,許多地方修建的宗祠,結合了本土鄉風的特點,讓宗祠看起來更加宏偉。

五:總結

宗族文化是一個姓氏的文化根源,而百家姓則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一。為了不中斷自身的文化,修建宗祠,意味著不讓文化不中斷,以及重視自身文化。從宗族的起源,到形成宗族文化,這也是中華文明悠久的一部分。從世界上看,中國文化是輝煌而獨特的,而宗族文化又是中國文化悠久的一部分。從神秘的鬼神信仰,到如今的尊敬,也是宗族文化演變的過程。

關於宗族斷代問題,一直受到關注,在一些偏遠山區,宗族存在斷代,這都是由於戰亂等各種原因造成的。但是,也有一些村的宗族勢力過於龐大,出現一些衝擊法治社會的事件,這是值得注意的。因一個宗族有人做了大官,族群就會驕橫跋扈,形成一種欺壓狀態。一些地區,大宗族的族群很多,往往會形成村與村的鬥毆,這是社會存在的一種現象,需要我們時刻注意,法制的社會,不應該出現大規模的衝突。而宗族文化是每一個姓氏的根源文化。

相關焦點

  • 現在各地在修建祠堂,這是被允許的嗎?祠堂的意義是什麼
    不過現今都啥年代了,法制早已深入了各村民的心中,對於祠堂的意義,他們更多的是選擇精華去傳播。比如,每個祠堂牆壁上或者族譜上,都會記上自己先人留下的家風、家訓,這些家訓的內容,全都是正能量的。後人要是能都去遵守這些家風、家訓,也就不會出現,那些不孝順的現象了。遵循著先人告誡的村民,都懂得尊敬老人、愛護自己的妻兒。
  • 淺談祠堂文化的意義及影響
    是宗族血脈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標誌。興旺的家族,四時祭享、香火不斷;衰敗的宗族,祠堂殘頹,香火斷絕。它以血緣為基石,以親情為紐帶,穿越漫長的時空隧道,使後人保持著與祖先心靈的溝通。在以血緣為坐標的宗族關係中,祠堂是尊祖敬宗的聯結點。讀懂了祠堂,也就讀懂了宗族文化的真諦。朱熹在《家禮》中規定:"君子將營宮室,先立祠堂於正寢之東。"
  • 陳姓宗族史上的「十大文化」陳家人都要看看
    舜帝作為中國陳姓公認的血緣太始祖,裔孫倍感自豪和榮耀。舜帝文化成為陳姓宗族的傳家至寶。因此,祠堂文化具有最廣泛的認同感、最強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至於祖訓、家規、族規,都是祖先給子孫後代制定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告誡後人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起著倡導和警戒的作用。潁川族規訂了八條,即要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其核心是「孝」字,因此,祖訓倍受關注,祖訓也可視為遺訓、遺囑,子孫不能不聽,不聽則不孝也。恪守祖訓是陳姓家族的傳統美德。
  • 【文化商丘】商丘古城有處「李氏祠堂」
    據《李氏家族譜序》等記載,李氏祠堂有正堂5間,敬立先人牌位34位,東西配房各3間,敬立先人牌位10位,東西院房屋各7間,正堂後院房屋6間,另配貞節祠敬立先人5位,顯達祠敬立先人6位。其後面為花園,院內六角亭一座,四角亭兩座,花園內山石林立,松竹相映,奇花異草爭奇鬥豔,松竹相映、山石林立,宏偉壯觀,景色宜人。  李花園祠堂是當時商丘古城獨一無二的花園式祠堂。
  • 秦始皇生前修建了自己的祠堂,後來始皇廟反覆修建,到底在折騰啥
    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是一位名聲好壞參半的皇帝。贊者稱他為千百年來的偉大一統6國大業,而批評者則稱他為無德、專制、平庸的暴君。從秦朝到清朝,關於他是否應該被納入民族祭祀和祠堂建設中,一直存在著很多爭議。然而,官方和民間寺廟已經建立來祭拜他。此外,秦始皇生前還為自己修建了祠堂和睡廟。無論是秦始皇,還是後來的皇帝、官員和人民,修建或破壞寺廟祭拜秦始皇,有什麼心態?
  • 從古至今農村興修建祠堂 代表的是一個家族的興旺與凝聚力
    千百年來,在中國百姓心中崇尚一個」有族必有祠、有宗必有譜」的信念。能建成這樣古樸典雅,結構精巧,施工精良,質量一流的家祠,是每一位參與建設者高興而自豪的事,更是是我們整個龍門鄭氏家族驕傲的事。宗祠既是列祖列宗棲息的地方,又是我們至德謙讓、精神傳承的集結地。
  • 杜家修建祠堂,裡面藏書10萬冊,杜月笙有這樣一個目的
    祠堂是一個宗族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杜月笙發跡以後,決定在浦東的高橋修建一座杜家祠堂。這座祠堂佔地十多畝,是由創新建築廠廠主謝秉衡承建,杜門親信弟子沈志南負責打樣完成的。這座祠堂布局簡潔明快,設有前廳、會議室、休息室、轎馬廳、接待室、帳房間、醫院和藏書室等。是一座五開間,三進深的仿明清廟宇式的建築。(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傳承宗族文化 義烏吳氏延陵宗祠表彰優秀學子
    延陵祠堂管理委員會在這裡為金華地區優秀延陵吳氏學子頒發助學金,百餘名宗親共聚一堂,為他們共同慶賀。 「今天獲得獎學金的共有34名學生,其中考上全國重點大學的準大學生每人獎勵2000元,考上重點高中的每人獎勵3000元,考上全國(或世界)排名前十大學的準研究生獎勵5000元。」
  • 一文看懂家族祠堂的由來、構成、功能和意義!
    祠堂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象徵和民俗文化的代表。從民俗學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詮釋時代文明」。作為中國民間保存最好的一種古建築群體,祠堂留給後人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華夏祖先,從祠堂可知譜序流傳。祠堂文化不僅獨特,而且源遠流長。
  • 潮汕祠堂,全球數千萬潮人「記得住鄉愁」最重要的精神聖地
    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過對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親關係的延續為紐帶,把整個家族成員聯繫起來,並形成宗族內部的凝聚力和親和力。在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中,鄉風文明建設是其中的重要方面,祠堂代表著一個家族的祖先,蘊藏著一種質樸的精神動力。
  • 廣東規模最大祠堂 與曲阜孔府齊名 被譽「百粵冠祠」卻少有人知!
    素有「千年商都」之稱的廣州,自古以來就是嶺南區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境內人文積澱豐厚,文物古蹟眾多,尤其在建築、藝術、風俗等各個文化領域,表現出悠久的歷史淵源和鮮明的個性。來到廣州,最值得一看的古蹟,莫過於坐落在中山七路恩龍裡34號的陳家祠。
  • 三臺縣西平客家宗祠群,移民文化活化石
    清朝初期,中國歷史上出現了最大的移民潮,大量人口開始從湖廣等省向四川移民,史稱「湖廣填四川」。後來客家移民逐漸與當地文化融合。但遷徙而來的客家人對祖籍和宗祠有著特殊的情結,以祠堂和祭祀祖先為核心,形成了強大的家族聚合力,它不僅維持著宗族的倫理秩序,同時也維護著社會秩序和公德。
  • 文化強國 對年輕人意味著什麼
    從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等方面,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文化強國,對年輕人意味著什麼?它意味著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範;意味著文化事業的繁榮,文化精品的推出,文化遺產的保護,文化傳統的傳承;也意味著講好中國故事,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
  • 文化強國對年輕人意味著什麼
    編者按:「十四五」規劃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從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等方面,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文化強國,對年輕人意味著什麼?
  • 科大衛:祠祭背後的王朝禮儀與地方宗族
    因為長期從事田野調查,習慣了「眼光向下看」,想當然地以為許多制度、傳統都是發軔於地方,而後逐漸發展成熟,但山西的楊氏宗祠,卻讓他看到所謂的「宗族」,是在先存觀念的情況下,憑藉官方的推動,以及文人的樹碑立傳,自上而下,層層塑造而成。不過作為一種來自「外面世界」的制度,這個虛構的宗族並未能在這片土地上紮根,易言之,王朝制度並未與地方舊俗相融合。
  • 安徽歷史文化古村鎮之宏村
    宏村,安徽省黃山市黟縣宏村鎮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位於黃山西南麓,村域面積19.11公頃。 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宏村始祖汪彥濟因遭火災之患,舉家從黟縣奇墅村沿溪河而上,在雷崗山一帶建十三間房為宅,是為宏村之始。
  • 喪主、祠堂、牌位,思想上忌諱談死,為何在物質上大辦喪事?
    而我們所熟知的尊卑、長幼、行為禮儀準則,這就是所謂的「宗法」,將宗族內部規定的井然有序。中國宗法制的演變自原始社會後期的父系家長制開始,到了周朝逐漸變得完善起來。中國有祠堂的歷史很早,漢代時便已出現,但是真正大規模的發展、使用還是在明代後期、清朝初期。 祠堂的出現意味著傳統禮制逐漸崩潰、新的宗法制形成。祠堂相當於古代的宗廟,「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後之人尚其念之哉!尚其念之哉!」
  • 在日本文化中,中國文化意味著什麼?
    提到中國和日本的關係,特別是歷史上的關係,大概有兩種看法,其中一種看法是,日本是中國東亞文化圈的一部分,日本的歷史上一直在學習中國,甚至有更誇張的說法大唐文化和盛世在日本!日本文化作為一個島國文化,島國民眾的來源是多種多樣的,日本在長期歷史中,並沒有一個像中國一樣的中央期權的制度。
  • 試說古代宗族的形成及其影響
    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讓我對我國的宗族體制想要進一步了解。在呂思勉先生的《中國通史》一書中,專門有一章寫了宗族體制,而這讓我對宗族體制有了更多的想法。隨著人類祖先的不斷進化,最初的社會關係組織出現了,維繫宗族體制的則是血緣關係,這種社會關係組織被稱作氏族。氏族在歷史上的大分類就是兩種: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比較有名的氏族文化比如母系氏族的河姆渡文化、紅山文化,父系氏族的大溪文化、良渚文化等。
  • 靈水厝邊吳志柏 鍾情宗族文化研究30年
    他初中沒畢業,文化水平不高,卻大半輩子都在和書本、毛筆打交道;他沒有像同齡人一樣「下海」經商,卻致力於宗族文化研究,各種文化學術活動中也常常有他的身影。他就是晉江靈源街道靈水社區厝邊、今年45歲的吳志柏。  記者_沈茜 董嚴軍 文圖  投入宗族文化研究30年  近日,記者來到吳志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