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村,安徽省黃山市黟縣宏村鎮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位於黃山西南麓,村域面積19.11公頃。 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
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宏村始祖汪彥濟因遭火災之患,舉家從黟縣奇墅村沿溪河而上,在雷崗山一帶建十三間房為宅,是為宏村之始。
明洪武八年至萬曆三十四年(1375—1606年),為宏村發展階段,徽州山區處持續穩定時期,明清時期理學發展,宗族制度日趨完善,大批宗族精英制訂族規族約,穩定了基層鄉村社會。
明洪熙元年至萬曆二十四年(1425—1596年),宏村以「東土道制(龍排廟)、南土水制(紅楊、白果)、北土土製(雷阜榛子林)和西土佛制(觀音亭)為水口布局(風水屏障),營建了樂敘堂、太子廟、正義堂等祠堂、廟宇,宏村逐漸形成民居集落。
明萬曆三十五年至清鹹豐五年(1607—1855年),為宏村鼎盛階段,明中葉至清中葉,國權不下縣,縣下唯宗族,宗族皆自治,宗族精英為家鄉提供公共資源,修祠堂、牌坊、書院、宗族維持鄉村文明。
清康熙元年至宣統三年(1662—1911年),宏村南湖書院,樹人堂、三立堂、樂賢堂、承志堂等大型書院、宅第相繼修建。
清鹹豐六年(1855年)至1976年,為宏村衰落階段,建國前受戰爭制約,建國後又運動不斷、大鍋飯現象和三年災害使人們無法吃飽穿暖。
宏村。
宏村。
宏村。
宏村。
宏村。
宏村。
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