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祠堂,全球數千萬潮人「記得住鄉愁」最重要的精神聖地

2020-12-20 騰訊網

在潮汕地區,聚族而居的自然村落,隨處都能看到一種供奉祖先家乘木主的處所———祠堂

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過對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親關係的延續為紐帶,把整個家族成員聯繫起來,並形成宗族內部的凝聚力和親和力。在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中,鄉風文明建設是其中的重要方面,祠堂代表著一個家族的祖先,蘊藏著一種質樸的精神動力。

祠堂,不單是維繫海外鄉親與本土血緣關係,同時也是給鄉親以及所有後代子孫了解祠堂文化,了解當地文化發展史的一個重要載體。祠堂可以說就是一個民俗博物館,又可以說是一部家族變遷史。每一座宗祠,都是一部濃縮的家族史。宗祠記錄著一個家族的血脈延續,凝結著無數族人的深深眷戀。同時,祠堂裡的牌匾、陳設、族譜、對聯、修祠碑記等,也記錄著一個家族的榮辱興衰。有些地方,宗祠則成了民俗文物的集中地,族人把淘汰了的農具、生活用品等放到宗祠裡,整座宗祠仿佛成了小型的博物館。平時,族人在宗祠敘敘家常,一派祥和氣象。到了祭祖等特殊日子,宗祠成了會議室、宴會廳,族人到場,先拜祖宗,又拜族長,再拜長輩,燭影搖紅,既喜慶又莊嚴。

舊時,族內的糾紛、族規的制定等一切大小事務皆在宗祠處理;有的宗祠內開設學堂,請私塾老師來為宗族內的子弟們講授知識。更值得一提是,宗族的一些家訓,起著規範族人行為的作用。宗祠文化就是要繼承和發揚先人的優秀傳統。

每一座宗祠,都是一種強大的凝聚力。修建宗祠是為團結本族,聯絡族人感情,同時也向外人展示本族榮譽,是一種凝聚力的需要。近年來,宗祠文化復興,每年清明、春節等節日,海內外宗親無論家在何處、身居何職,紛紛回來祭祖,在宗祠前一解鄉愁,宗祠成了各大家族宗親雲集之地,宗祠成了人們的精神依託。那炷清香,那一叩首,寄託了太多的情感。如今,宗祠在聯繫海內外宗親的情感、招商引資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慎終追遠,宗祠是情感紐帶,寄託人們對故土的眷念……

潮汕祠堂對海內外潮汕人群體的思想和行為影響十分深遠,是全球數千萬潮人「記得住鄉愁」最重要的精神聖地,至今在當地基層社會文明治理中依然發揮著獨特的重要作用,在全球社會文化體系中,也是一種極具特色的文化現象。

改革開放以來,潮汕祠堂文化再一次興起,一大批名祠、古祠獲得整修重修,眾多新建祠堂爭相輝映,各地以祠堂為載體的各類祭祀、民俗、聯誼活動終年不息,參與踴躍,對當地群眾生活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其作用幾乎不可取代。

祠堂相關許多活動都是以感恩祖先、團結鄉裡、追求先進的正能量內涵,對於維護社會穩定,鄉村振興有非常積極的作用。祠堂相關的族譜修訂,家族史的編修,家族故事的整理,也蘊含非常多的歷史文化價值。

祠堂作為一族聖地的象徵。它雖然有封建族權勢力的存在,以及一些帶有封建迷信思想,不能與時俱進的陋習。但它卻牽動每一位遊子的心,當遠居海外的赤子回到故鄉,便到祠堂向祖宗告知其平安歸來。祠堂的存在,還能留給後人對歷史的某一個時期的經濟、文化研究價值,在建築上有著一定的藝術欣賞價值,祠堂的存在無疑是一種民間文化藝術的延伸。

現在,城市化進程加速,歷盡滄桑的古老祠堂,和其他文物遺蹟一樣,在新時代裡有了新的功能。一些宗祠作為文物保護單位保留下來,而宗祠這一私有空間,也由原來的私密走向了開放,成為供遊客們參觀的旅遊景點。無論是家廟,還是景點,宗祠都賦予人們對文化和歷史的記憶。

人們守護宗祠,守護的不僅是一座座建築物,更是守望著故鄉,守望著根。

資料來源於網絡

編輯 | 時年八節

「時年八節」

是每個「膠己人」生活的節奏、情懷的歸屬。

你知,或不知;

它都會定期提示你、教你、為你解答疑問。

分享 傳承 凝聚

過日子 ┃ 勿忘時年八節

相關焦點

  • 有一種潮汕傳統,叫「拜老爺」
    明代《永樂大典·卷五千三百四十三·祠廟》雲「州(潮州)之有祠堂,自昌黎韓公始也……宋鹹平二年,陳文惠公倅潮,立公祠於州治之後」,所以「拜老爺」從明代中期一直流傳至今,至今有近600年的歷史。潮汕的拜老爺文化,既是一種古風遺留,也與生活息息相關。據記載,潮汕地區自楚以來,有「信鬼而好祠」傳統,也就決定了潮汕人的信仰,尋求內心精神的寄託——「拜老爺」。
  • 北京潮訊 | 張高翔在北京潮人藝術團成立大會上的致辭
    多年來,潮汕人的腳步走遍世界各地,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潮汕文化。潮汕文化不只是潮汕地區的文化,它是潮汕人的精神,指引潮汕人愛國愛家、敢為人先、拼搏奮鬥、回饋社會。而凝聚這種文化、這種精神的載體,便是各地的潮人社團。我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來到北京,就讀中央音樂學院,後來在京參加工作至今。對於我來說,潮汕是我魂牽夢繞的家鄉,北京則是我奮鬥多年的第二故鄉。
  • 「怪浪人」鏢叔的水彩畫,儘是潮汕遊子嘴裡的鄉愁
    ,形成了腸胃慣性需要,90之後,稀飯成了最沒滋味最沒營養最花時間的早飯,他們不喜歡吃粥很正常。魚露,又稱「初湯」,以前是潮人(特別是澄海人)最萬能的調味品,提鮮添鹹,到現在仍然是一種部分食品無法代替的調味品,例如魚飯有人是不蘸豆醬的,牛肉火鍋用初湯淖,蠔烙、魚丸也逃不過和初湯的親密接觸。(可以點以下連結了解)外埔初湯 源遠流長
  • 潮汕史上最全《拜老爺修煉手冊》
    在潮汕地區,存在著成千上萬的大小神廟。既崇拜原來的道教、佛教及民間神明,還有閩越和南越本地的鬼神崇拜,以及土生土長的神靈,因此在潮汕地區神靈名目繁多,神廟祠堂也舉目皆是。每逢初一、十五,可見提籃擔筐的婦女們,奔走於各個廟宇之間,虔誠膜拜。 神廟不論規制大小,統稱「老爺宮」;神明概稱「老爺」。
  • 《故鄉是潮汕》——潮籍歌手湯媛媛作品欣賞
    故鄉是潮汕  作為一位一直旅居在海外的廣東潮汕的歌手,每日每夜對故鄉的那種思念透進身體裡的每一個細胞,歌曲《故鄉是潮汕》唱出了湯媛媛對故鄉的無限憧憬和美好回憶。  歌曲中描繪的很多場景都是我們曾經的經歷,當我們身在家鄉的時候,這些場景再平凡不過;可是一旦當我們漂泊他鄉,這些場景又成了我們揮之不去的甜蜜鄉愁。
  • 潮州「厝角頭有戲出」,嵌瓷承載著潮人的「詩和遠方」
    「潮之州,大海在其南,群山擁其北」,別的地方屋頂上只會長草,潮汕人家的屋頂住著神仙。在潮汕地區,祠堂廟宇屋脊上總是龍飛鳳舞、虎嘯蒼穹,壁照上則麒麟踏雲、魚躍龍門,更引人入勝的是那些金戈鐵馬、青衣銀甲,神態各異、動作傳神,一個個歷史故事紛紛搬上了屋頂。
  • 潮汕過中秋,你知道多少?
    祖祖輩輩,世世代代,在潮汕先民宗教信仰思想的影響下,也成為了潮人信仰「拜老爺」地方文化習俗,遙寄相思、祈禱平安、生活安康,這既是一種古風遺留,也與生活息息相關,成為地方傳統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所以,潮汕地區內涵極其豐富的文化,也對海內外潮汕人群體的思想和行為影響十分深遠,是全球千萬潮汕人「記得住鄉愁」最重要的精神聖地。潮汕地區的中秋,之所以令人神往,除了潮汕人的世世代代亙古不變傳承下來的民間習俗,也有著潮汕人心頭恪守著「美景、文化、美食」的信仰。潮汕地區過中秋,有著普天同樂的喜慶,不僅僅是家家戶戶團圓,也有著天上的各神明、先祖也跟著「團圓」。
  • 潮汕過中秋,不一樣的鬧熱
    祖祖輩輩,世世代代,在潮汕先民宗教信仰思想的影響下,也成為了潮人信仰「拜老爺」地方文化習俗,遙寄相思、祈禱平安、生活安康,這既是一種古風遺留,也與生活息息相關,成為地方傳統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線。藍鼎元在《潮州風俗考》中說:「廟祀多而迎神賽會一年且居其半,梨園婆娑無日無之。」
  • 潮汕一祠堂,燈光太雅了!
    潮汕一祠堂,燈光太雅了!
  • 潮汕任我「謠」--- 南靖雲水謠、南澳島、汕頭、潮州專列5日遊
    這樣描述,也許你對潮汕的理解會更加清楚。潮汕這片土地,擁有歷史悠久且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比如潮州功夫茶、潮州木雕、潮州方言、潮州大鑼鼓、潮汕商幫文化、潮汕祠堂,潮繡、潮劇、潮汕民居等,均享譽海內外。紛繁薈萃的潮汕文化是數千萬潮人所共有的精神財富,也是遊客來潮值得去體驗感受的地方。
  • 首部純潮汕方言電影《爸,我一定行的》揭秘,藍鴻春導演到潮青商會交流座談
    他在鳳凰衛視工作時拍攝過一部以潮汕文化為題材的記錄片《鮀戀》,播放和轉發量很高,說明潮汕人大家對自己的文化很有感情,並渴望看到有故鄉文化主題和情感共鳴的影視作品。拍《爸,我一定行的》的初心,就是對潮汕本土文化的自信。他想用對家鄉和父親的共同深情和濃濃的鄉愁引起共鳴,拍一部展現獨特潮汕風情的電影,使海內外潮人在這裡面找到鄉愁,這是文化的密碼和鑰匙。
  • 潮汕媳婦,一個地球上最接近神仙的人!
    在潮汕地區存在著成千上萬的大小神廟,神廟裡供奉的神明,有自然神明(天地父母、太陽神、月神、風雨雷電諸神、山川河流動植物諸神……)佛門諸神、道教諸神、帝王聖賢英烈清官等等,每逢初一、十五,可見提籃擔筐的婦女們,奔走於各個廟宇之間,虔誠膜拜。神明在潮汕統稱為「老爺」,為何潮人會如此的痴迷神明崇拜,而且是多個神明一起供奉呢。
  • 古村活化煥新韻 祠堂凝心載鄉愁
    祠堂群不僅見證了阮埇村輝煌的過去,更展現了新時代阮埇村鄉村振興的成果,成為凝聚民心、承載鄉愁的重要載體。祠堂大觀園 現存7座祠宇分布四坊步入阮埇村,古色古香的蓮花池映入眼帘,幾個月前的盛夏,這裡的荷花開得正盛。寧靜安好的阮埇村,隱匿在繁華鬧市中,一池清水、一片青磚、一路小花,儼然成為現代都市裡的「世外桃源」。
  • 從泰國舶來到潮汕名產,200年前落戶潮汕的水果和潮人過番有關!
    林檎其實是舶來物種,它是潮汕地區固定的名稱,與《本草綱目》所說的林檎不同,學名叫番荔枝。「番荔枝大如桃,色青,皮似荔枝殼,而非殼也。頭上有葉一宗,擘開,白瓤黑子,味似菠蘿蜜。樟林港興起後,逐漸成為潮汕人出海下南洋的一個重要起點。明之後,清兵入關之後,建立了滿清王朝,當時臺海有鄭成功,海外其它地方也有很多明朝殘餘的抗清勢力,滿清為了維護統治,曾經一段時間在沿海實行海禁,臺灣收歸中國版圖之後,經過殘酷鎮壓,國內各種反清力量逐漸肅清,政局稍微穩定,清廷遂開海禁,於是沿海各省商賈漁船,來往更加頻繁。當時沿海各地的船隻以顏色區分,廣東的船隻船頭塗紅,是為紅頭船。
  • 曾秋玲:一個潮汕女孩的戲曲夢
    2006年正是「小梅花」最繁榮的時期。每逢周末,炮臺鎮榕江邊的老祠堂裡便會坐滿來自潮汕三市的小學員。我記得當時面試我唱的是《白蛇傳》中<斷橋傾訴>一段,童聲時期我的聲線比較窄,老師反覆讓我深呼吸,用氣息來唱.我又緊張又好奇,感覺就像踏入一片聖地一樣。進入「小梅花」以後,我看到了自己和師姐們的差距,這種差距讓我越發的熱愛戲曲,甚至到了一種痴迷的狀態,每天哼著唱詞,就連語文考試的卷子上也不知不覺的會寫上一段唱詞上去,這種在別人眼裡有點玩物喪志的狀態,卻讓我快樂著迷。
  • 對話汕頭大學文學院院長毛思慧:澳門文化與潮汕文化一樣兼容並蓄
    踏遍20多個國家的土地後,澳門在毛思慧的心裡佔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 「心存一絲閒,夜夢回濠江。」便是他對澳門這座「環球之城」的千迴百轉。 當紮根汕頭以後,毛思慧發現,潮汕文化與澳門文化有其相融相通之處,同樣令人著迷。恰逢澳門回歸21周年之際,南方日報、南方+記者連線對話毛思慧,聽他聊聊澳門文化與潮汕文化碰撞出的火花。
  • 來,好吃好看的潮汕在這裡(潮州篇)
    但說到底,潮汕仍是潮汕人的潮汕,對於遊人,它並未作好準備,你闖入人家的生活日常,會有暖心的素昧平生,自也有糟心的冷麵冷語。而關於潮汕美食,請記住「汝之蜜糖彼之砒霜」這條道理放諸萬事萬物皆準,被歌頌的美食,更多的時候,只是一種鄉愁,我吃著好的,說不定你嘗一筷子就蹙眉,世上哪有標準答案喲~~這份攻略,但願是你的蜜糖。
  • 潮汕遊子珍藏的12首潮語歌曲
    如果鄉愁是一種病,哪麼,我一定是一個病入膏肓的人;我的潮人情懷,貫穿於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 深圳第八屆潮人文化節開幕 「老中青」潮劇名家同臺獻藝
    近日,深圳第八屆潮人文化節《國潮·圳先行》——潮藝名家名曲專場暨「全球潮人才藝大賽」頒獎晚會在深圳拉開帷幕。在活動現場,「老中青」三代潮劇名家同臺獻藝,為潮汕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助力。深圳第八屆潮人文化節現場,潮樂名家獻上精彩表演。新華網發  據悉,本屆潮人文化節以「感恩改革開放,致敬潮人精神」為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