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過中秋,你知道多少?

2021-02-11 啦啦啦的文字坊

1

潮汕地區的中秋,叫「八月半」,是一年之中最為隆重的大節之一。所以,無論多遠多忙,多苦多累,一至中秋,在外漂泊的潮汕人,都往趕著回家過節團圓。以至於中秋前後,往往潮汕地區的高鐵票、車票一票難求,大街小巷常常是車滿為患,到處塞車。中秋,既是潮汕人傳統習俗的美好體現,又有著潮汕人懷抱祖德、飲水思源的親情延續。所以,潮汕地區的中秋,似乎要比別的地方,來得較為熱鬧隆重一些。

潮汕地區的中秋,較為熱鬧隆重的是「拜老爺」「拜先祖」「拜月娘」等的傳統地方習俗,以至於中秋的潮汕大地都是熱鬧、歡樂、和諧、祥和的海洋,家家戶戶忙碌,大街小巷歡騰喧譁。自古以來,潮汕地區歷經兵戎戰亂、自然災害,頻繁遭遇天災人禍,造成了潮汕先民對神靈的崇拜和信仰的地方傳統文化習俗。

「粵俗尚貴,祠廟興矣」、「聚族而居,族必有祠」,歷來潮汕人重視血緣倫理、宗族觀念、祖先崇拜、倫理道德、建築藝術等的慎終追遠,也一代一代傳下了報本返始的孝思。祖祖輩輩,世世代代,在潮汕先民宗教信仰思想的影響下,也成為了潮人信仰「拜老爺」地方文化習俗,遙寄相思、祈禱平安、生活安康,這既是一種古風遺留,也與生活息息相關,成為地方傳統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藍鼎元在《潮州風俗考》中說:「廟祀多而迎神賽會一年且居其半,梨園婆娑無日無之。」於是,每逢初一、十五,可見提籃擔筐的婦女們,奔走於各個廟宇之間,虔誠膜拜,祈求國泰民安。潮汕地區的「拜老爺」地方傳統習俗,也衍生了潮劇、木偶戲、大鑼鼓、英歌舞、舞獅、花燈、潮繡、金雕木器、石雕、嵌瓷等國家傳統文化遺產的潮汕民間文化。

如潮劇、木偶戲、大鑼鼓、英歌舞等等,每每至了傳統節日,便在各鄉鎮村落爭相開演,這也會使潮汕的過節更為鬧熱隆重,也對古老的潮汕文化藝術,起到了直接的、間接的很好保護作用。所以,潮汕地區內涵極其豐富的文化,也對海內外潮汕人群體的思想和行為影響十分深遠,是全球千萬潮汕人「記得住鄉愁」最重要的精神聖地。

潮汕地區的中秋,之所以令人神往,除了潮汕人的世世代代亙古不變傳承下來的民間習俗,也有著潮汕人心頭恪守著「美景、文化、美食」的信仰。潮汕地區過中秋,有著普天同樂的喜慶,不僅僅是家家戶戶團圓,也有著天上的各神明、先祖也跟著「團圓」。每至中秋,各家各戶都會的拿著各種祭品「拜老爺」,有如地頭老爺「伯公廟」、有如家中管平安的「司命公」等,先祭拜了神明,也就要祭拜先祖。

潮汕的民間家家戶戶,家中都供奉著一個先祖的香爐,每至過重要的節日之日,也就會請出香爐,弄上滿滿的一桌美味佳餚,祭拜先祖,「滿家」團圓,燒些紙錢,孝思報本返始。同時,家人也會聚在一起,歡歡喜喜地吃上一頓團圓。同時,潮汕的中秋,晚上還有千家萬戶「拜月娘」的習俗,大街小巷熱潮湧動,孩童追逐,歡聲笑語,十分熱鬧。

2

潮汕地區中秋「拜月娘」的民間習俗,一般都在露天場所、城市天台、街巷,或在自家的陽臺、庭院進行,鄉村大都集中到村裡的大埕祭拜,那可是「萬人空巷」的景象。當天吃過團圓晚飯後,婦女們便換上新衣,帶領孩子們安好香案,擺上供品,等候月亮升起祭拜。

在自家能見到月亮的空闊露天場地,擺滿的滿滿的一大桌祭品,那是婦女施展些手工藝、民間藝術的淋漓體現,美侖美奐。其中,有印有八仙過海圖案的「案頭簾」、像桶一樣的「貢」、用「大金」折成元寶的「皇金」「蓮花」「菠蘿」「仙桃」等紙貢品;有柚、柿、楊桃、石榴、油甘、菠蘿、香蕉、林檎、芋頭、橄欖等果蔬,婦女們常常用剪紙貼柚,用帶枝葉的油甘紮成孔雀等;有必不可少月餅、糕點、煎堆、油餅等,婦女們也在這些祭品上大展拳腳,用糯米飯、米飯條砌塔山等的,十分精巧。

所以每逢中秋,潮汕的婦女和小孩都在操心「拜月娘」這家中大事,籌備穩步有序井然有條,到了中秋節那天晚上,皓月初升,便在院子裡、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蠟燭高燃,香菸繚繞,祭桌的樂曲飄揚,熱鬧非常。因為,中秋節只有「拜老爺」「祭先祖」「拜月爺」等,天上人間吃了月餅,才會團團圓圓,萬事如意。拜月娘,也寄託了潮汕人的美好願望。

潮汕中秋「拜月娘」,涎生了不少民間有趣的傳統文化習俗,也烘託了過節的隆重熱鬧氛圍,其中包括「遊月亮」「燒瓦塔」「剝鬼皮」等。遊月亮,就是潮汕人用竹子劈成材蔑,紮成了腳盆大小的骨架子,用毛邊紙糊成一輪滿月,在中秋夜,孩子們就在「月娘」肚子裡點上蠟燭,扛在肩上,手舞足蹈,歡歌喜唱的,漫遊在月光如水的潮汕「下山虎」民居群落的長巷之中,來回奔竄,此起彼落。遠遠看去,就像是是「月娘」下到了凡間,給人們帶來了歡樂。這童年的美夢,十分真實,十分有趣。

潮汕民謠有語:「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團團圓。好夫婿,結良緣。今年團圓,明年團圓,年年團圓。」其實,無論「拜月娘」「遊月亮」,人們祈求著的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待出嫁姑娘心願尋求一個好夫婿,正在上學的小孩在供桌上安放新文具和新本子祈盼保佑其成績優秀,還有大人拜月時放上一碗井水內擱「石榴花」、「仙草」,拜後喝之祈望全家平安、身體健康。

潮汕中秋的燒瓦塔、燃煙堆,更為有趣。那是由富有經驗的大人,用瓦片、磚頭在曬穀場或空曠的野外,砌成一個下大上尖,又高又好看且開著口的「塔」。中秋夜,整村或四鄉八裡的人們都趕了過來,圍著燒火塔狂歡。各家各戶拿來了稻草、柴片,往「塔」下邊的開口處填燒,燒著的柴火越來越旺,火舌從「塔」的縫隙伸飄了出來,紅彤彤的上面還燒著火苗的塔身,照得大地一片通紅,火辣辣的場景十分壯觀、美麗。人們歡呼雀躍,還時不時地往上面撒上一把鹽,噼哩啪啦,把眾人狂歡的場面推至了高潮,天上明月朗朗,地上火焰沖天,美不勝收,很為愜意。

據說,潮汕地區中秋「燒瓦塔」,是為了紀念當年潮州人民燃放煙火約好殺掉元兵的「烽火」信號,也有燒塔會把各家各戶的螞蟻燒去,來年不再有螞蟻為害,保佑人們五穀豐登,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有著對美好生活嚮往的祈盼。潮汕民間也盛傳著《中秋燒瓦塔》一詩:

 

塘邊塔影映清波,火月爭輝各臨河。

丹塔火龍奔素月,蟾宮明鏡照紅羅。

 

潮汕中秋的「剝鬼皮」的傳說,其實就是寓物於食的獨特的地方傳統美食文化。潮汕的「反沙芋」這道小吃,不僅為本地人所喜愛,在外也是膾炙人口。「反沙芋」是以芋頭為主料,配以白砂糖和食用油,在滾開的油鼎中炸熟撈出,其芋塊的表面粘著一層糖霜,像雪白的粒粒砂子,看著粗糲,卻入口即化,而炸熟的芋塊,篷松粉綿,散發著與與眾不同的芳香,夾與食之,既有著綿松的香氣,又有著甜至心頭的異樣感覺,食後唇齒留香,回味無窮。

反沙芋,簡簡單單的一種食材,簡易的工藝,在潮汕人的聰明智慧之中,留下了多少輩人對於童年的美好記憶,以及對於思鄉情緒的念想。人們對於芋的喜愛,也就有了潮汕人中秋「秋月娘」,供品中必有芋頭的習俗。

清順治《潮州府志》云:「中秋玩月,剝芋食,謂之『剝鬼皮』。」這也有一個傳說,相傳元兵攻進潮州城後,實行聯戶制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養一個元兵。

還規定晚上不得關門,任由元兵隨其上哪家睡覺,尤其是新娶媳婦頭夜要跟元兵睡覺。百姓忍無可忍,便利用中秋夜拜月娘之機,在月餅下墊一「殺」字白紙,並放一盤芋頭祭拜,相約請元兵吃餅時齊動手起義。因芋頭的「芋」字與潮州話「胡」字諧音,拜芋頭是鼓舞百姓樹立砍下胡人頭顱打敗元兵的信心。結果中秋之夜,起義如願成功。後來,潮人便世代保留中秋拜芋、剝芋食之俗。

剝芋頭皮即「剝胡頭皮」之意,告誡人們不忘過去受胡人統治之苦,享受起義成功之喜悅。今天,潮汕仍喜用蒸熟的芋頭拜月,以個大肉疏鬆,皮有裂痕者為佳品,即潮俗稱芋「笑」,「笑」有著美好、喜慶的象徵,也為了祈求一個好的兆頭。所以,祭拜月娘之後,大家便「剝鬼皮」食芋,既沉浸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好好享受美味的樂趣。

潮汕中秋拜月後,家人便會閒坐庭前,吃糕餅喝工夫茶,賞月談天,其樂融融,心曠神怡。潮汕工夫茶向來聞名,且家家戶戶必備,閒時都搬出「來一杯」,何況在中秋這良辰美景。老茶客都知道,月餅與茶是「天仙配」,因為當月餅的甜膩遇上茶的甘洌口感相得益彰,同時從養生角度消食提神的茶也是賞月夜的健康之選,所以月餅遇上了茶便是最完美的搭配。

潮汕人「拜月食」的祭品中潮汕當地盛的朥糕、月糕、書冊糕(雲片糕)、潮式朥餅、腐乳餅等,更是配茶的「好品」。1949年中秋,京劇大師梅蘭芳在上海品嘗潮州朥餅之後,讚不絕口,並特書「茶食泰鬥」四字回贈。1982年梅蘭芳之子京劇家梅葆玖在北京品嘗了潮州朥餅後,交口稱讚,並依其父所題的四字再次回贈,遂成為飲食界的美談趣事。可見潮汕地方小食,既為美味可口,又為聲名遠傳了,也難怪潮汕地區流傳著一首《中秋糕仔》的詩:

 

雪白鵝黃花半浮,冰清玉潤軟香柔。

纖勻巧手殷勤制,儂家糕仔佔上遊。

 3

潮汕地區的中秋,節目花樣百出,琳琅滿目,花樣百出,豐富多彩,盛況空前。這既有著迷離神秘的地方傳統文化色彩,也有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祈盼,更是人們對昌平盛世的良好體現,家家戶戶都忙碌著快樂著,也是對想家、團聚的一種生活念想。

其實,在中秋來臨的前幾天,各家各戶便開始忙碌了起來。為了供上了體面的祭拜的,為了讓家人吃著最好吃的,做具體地方傳統工藝的「皇金」「蓮花」「菠蘿」「仙桃」等紙貢品,做「拜老爺」的粿品,買月餅、朥糕、月糕、書冊糕(雲片糕)、潮式朥餅等,買柚、石榴、香蕉、油甘、橄欖等時令水果,買豬肉、雞鴨魚肉等的,做「卷張」「粿肉」「肉卷」等,拜「伯公」「司命公」「先祖」「月娘」等的。一件件一棕棕的無不令人頭疼,但又不得不用筆記了下來,逐條逐件的慢慢落實來,為的是讓這個中秋過得熱鬧一些有意義一些,讓親情更為融洽一些家更為和睦一些,這也有了過節的團圓圓滿的氛圍。

聲明:本文為「啦啦啦的文字坊」微信公眾號原創作品,均屬周建苗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啦啦啦文字坊」微信公眾號只認可一種轉載模式:分享方式。其他以「綜合」、「摘自」、「來源」等變相轉發、轉載、摘錄、引用「啦啦啦文字坊」微信公眾號內容的,都視為抄襲侵權,侵權必究。相關圖片來自自拍、網絡,如有侵權,可回複本平臺我會儘快處理。

相關焦點

  • 潮汕過中秋,不一樣的鬧熱
    潮汕地區過中秋,有著普天同樂的喜慶,不僅僅是家家戶戶團圓,也有著天上的各神明、先祖也跟著「團圓」。每每至中秋,各家各戶都會的拿著各種祭品「拜老爺」,有如地頭老爺「伯公廟」、有如家中管平安的「司命公」等,先祭拜了神明,也就要祭拜先祖。
  • 在廣東,中秋要吃田螺?!這些傳統節俗你還知道多少……
    廣東傳統中秋習俗知多少? 中秋,又稱月夕,最早見於《周禮》。 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故秋季第二個月名為「仲秋」。
  • 潮汕特有的小零食,你吃過多少?
    小夥伴們,你還記得我們小時候吃過的那些潮汕零食嗎?童年的回憶是最美的,特別是食物的回憶,有些食物雖然長大後很少再吃到,也沒有記憶中的味道了,可是那種味道會一直留在心裡。童年的味道,不光是好吃,更多的是一種眷戀。下面,就為大家羅列各種各樣的潮汕零食!
  • 潮汕大桔習俗,你知道多少?
    潮汕人過年買柑,並非是為了吃,而是潮汕的一種民間傳統習俗。潮汕每個家庭的司命公、公婆母、祖先香爐、客廳等的地方,一至過年都會擺著二對柑,上三個上一個分兩層,呈錐形,放於神龕前,至元宵後才拿走,以求一年四季大吉大利、平平安安。
  • 潮汕中秋節小吃-潮汕翻砂番薯的做法-潮汕小站
    中秋團圓,國慶快樂。家國同慶,花好月圓,在這個國與家撞了個滿懷的日子裡。潮汕小站為你帶來一道潮汕小吃翻砂番薯。製作簡單,容易上手。 潮汕翻砂番薯簡介 潮汕地區的特色小吃,在中秋佳節的日子裡,往往做為賞月的小點心。
  • 【趣談潮汕文化】你知道嗎?秦始皇也講一口潮汕話
    可惜秦朝不過兩代,沒把潮州話給發展成國語,不然現在全中國都講潮州話,多有架勢,用潮州話講「我愛你」,也不至於那麼肉麻兮兮。語言學泰鬥趙元任曾於一九三九年在上海申報館發行的《中國分省新圖》第四版,十四頁《語言區域圖》的圖例上把《新地圖》的「漢藏語族」改為「漢藏語類,「中國語系」改為「漢語系」。
  • 這些被潮汕人惡搞的名稱,你知道多少?烏雞不是雞會是什麼?
    聲稱潮汕人的你,對家鄉的海魚能認識多少? 烏雞不是雞,是魚你知道嗎? 那哥不是人,是魚你知道嗎? 身為潮汕人也要被這些搞笑的名稱給笑個半死,對潮汕人民的腦洞大開真的是佩服到五體投地,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可以把文字運用到極致,各種千奇百怪的名稱不只僅僅只運用在海鮮上,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都擁有一個別致的名稱,而我們今天不談別的,我們只談水裡遊的。
  • 有關中秋的詩詞你知道多少?好詩好詞,祝你中秋月圓人團圓
    中秋佳節,人團圓月兒圓,賞月是古往今來的傳統,描寫中秋賞月的古詩詞更是數不勝數,多少文人墨客在此揮灑筆墨,抒發心中情感,再過幾天便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這五首中秋詩詞為你增添一絲中秋氛圍。1、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宋 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 百科學院:又到一年中秋 你知道月亮有多少秘密?
    新華社北京9月14日電(記者何從)又到了一年中秋佳節之時月球跟隨地球不知多少年了?月球有著太多令人費解之處。月球為何如此詭異?月球身上有著多少謎團呢?月球出生的天地大碰撞首先我們從月球的出生開始吧!要說起月球誕生那可是相當的轟轟烈烈!很久很久以前初生地球曾是位挺直腰杆的美少年,孤獨旋轉在浩渺宇宙中。而一次意外徹底改變它的人生。在某個時刻一個未知天體直奔地球而來。
  • 學會這些潮汕俗語,你才知道潮汕人是在誇你還是在罵你!
    其比喻義是告訴人們作事要抓往眼前的機會,猶如北方話說:「過了這村,沒有那店。」古代的陸路交通主要是依靠官道。在官道的各個路段設有驛站,經供官府人員宿歇。但民用的驛站,在潮州口語中通稱為官鋪。通常是每十裡左右設有一「鋪」,故十裡路潮語慣稱為一鋪路。今天仍有不少以鋪為名地方,如鐵鋪、鳥藪鋪、馬厝鋪等。
  • 潮汕風俗婚嫁習俗你都知道多少!!
    潮汕結婚習俗大致如下:提親,亦稱求婚。即由媒人到男方提親,或由媒人先到男方介紹女方情況,男方認可再到女方提親。青娘婆即時回擊:飼著母豬好到奇,一肚都是好男兒,一胎生你這一隻,飼大上市好賣錢。還有奇巧的四句,如客人先念:新娘生來面紅紅,在家最會交摻人。青娘婆以為是嫌新娘有不正當行為,正準備回擊,忽然聽到接唱:所摻同寅共姐妹,學文學武學工針……第二天新娘還要攪渀(米泔水)缸,及打井水。潮汕傳統婚禮習俗禮節的介紹1.提親,亦稱求婚。
  • 廣東中秋故事,哪一個是你最熟悉的童年記憶?
    除此之外,中秋還有不少習俗與背後的故事你是不知道的吧!今天就讓小珠子來告訴你~在惠東縣平海古城,這個有著6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嶺南文化的「活化石」的地方,中秋之夜,當地有特殊習俗,那就是拜月。惠東縣平海文化站站長蔡景說:「中秋節以月餅為主,用各種各樣的水果搭配顏色,特別要放柚子,是一種保佑的意思。」
  • 舌尖上的潮汕,逢年過節必有「粿」,你都吃過多少?
    潮汕的「粿」文化博大精深,初來乍到的小夥伴可能都以為粿是一種水果,但是,小黑要在這裡解釋一下,粿其實不是水果,而是用米粉,麵粉,薯粉經過加工而制的食品,在廣東潮汕,福建,海南,臺灣這一帶都十分受歡迎在眾多的粿中呢,以紅桃粿最為經典
  • 這些潮汕美食 你吃過幾樣
    潮汕美食是多種多樣的,也各具特色。生活在潮汕地區這個讓全世界都羨慕的美食聖地,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大潮汕這個美食天堂,瘦子進去,胖子出來(一)潮汕美食篇之牛肉火鍋在潮汕,大小牛肉店隨處可見!一般牛都是凌晨宰,當天就到店裡賣了,不放過夜的,有少數店是現宰現吃的,肉還會動的!沾上牛肉火鍋店特製的沙茶醬,嘖嘖嘖,一級棒!
  • 張國榮在汕頭開過演唱會?關於潮汕,你不知道的冷知識還有……
    01 張國榮曾在汕頭開過演唱會
  • 潮汕俗話說「清明食葉」,你知道潮汕清明粿都用的什麼葉嗎?
    明天就是清明了,雖然由於疫情不能上山掃墓,但是潮汕人重孝道,清明節是要祭祀祖先的,不能上山就在家祭祀,這是潮汕人的傳統,所以各家各戶這兩天都在忙著準備粿品。潮汕人講究「時節做時粿」,清明粿用什麼做?
  • 國慶旅遊,沒吃過這8種潮汕特色美食,白來了
    國慶假期馬上到來啦,今年國慶還和中秋同一天,連續放八天假。一年中少有的長假期,相信你們不會滿足於每天待在家裡吧,是否有計劃出去玩呢?推薦你們去一個地方,那是美食的天堂,就是潮汕,潮汕主要指潮州、汕頭、揭陽這三個地方。
  • 中秋佳節,潮汕人愛做這道「酥餃」,圓鼓鼓的外酥裡糯,滿口留香
    微信號:qxf1569中秋佳節將近,你們的家鄉有什麼特的風俗嗎?在潮汕地區,無論過什麼節,那一定少不了的就是粿品,今天分享的是潮汕地區經常會做到的「酥餃」,吃起來非常的香口!酥餃,顧名思義就是餃子,但卻跟平時傳統的肉餃子,菜餃子不一樣,這種是甜餡的餃子,而也不同於用蒸,用煮,用煎的烹飪方法,是直接用來炸的。
  • 過「趣味」!這五則潮汕俗語,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酸文人回到家裡時,家裡人非常生氣,嗔怪他:「怎麼現在才來,全家人等你的魚兒下鍋,湯水早涼了。你呀,真是戽魚唔對頓啊!」指真正需要的關鍵時刻又不在,等到事情過後才出現,真是誤了時,唔對頓!空格反之,如果一個人在別人緊急關頭或者特別需要幫忙的時候,及時伸出援手,送上所需物品,解決了對方的「燃眉之急」,我們就稱之為「戽魚會對頓」、「戽魚正對頓」,也表示對援助者的感激之情。
  • 過了這麼多年才知道,工夫茶居然不是源自潮汕?
    讓潮汕人在茶圈獨領風騷的,不光是他們愛喝茶,還有充分體現了潮汕民俗的潮汕工夫茶。正宗潮汕工夫茶,講究「四件寶」:紅泥爐、砂銚、孟臣罐、若琛杯。講究的人,還要有羽毛扇、橄欖核燒制的炭、銅筷子、納茶紙、存放茶葉的錫罐等,這些器具和固定下來的刮沫淋蓋、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等衝泡流程,共同構成了正兒八經的潮汕工夫茶。不過絕大多數茶友都不知道,讓潮汕人引以為傲的工夫茶並非源於潮汕,至於它的來歷和起源,可能連很多潮汕人也沒有仔細想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