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過中秋,不一樣的鬧熱

2020-12-23 人在潮汕文字坊

文 / 周建苗

1

潮汕地區的中秋,叫「八月半」,是一年之中最為隆重的大節之一。所以,無論多遠多忙,多苦多累,一至中秋,在外漂泊的潮汕人,都往趕著回家過節團圓。以至於中秋前後,往往潮汕地區的高鐵票、車票一票難求,大街小巷常常是車滿為患,到處塞車。中秋,既是潮汕人傳統習俗的美好體現,又有著潮汕人懷抱祖德、飲水思源的親情延續。所以,潮汕地區的中秋,似乎要比別的地方,來得較為熱鬧隆重一些。

潮汕地區的中秋,較為熱鬧隆重的是「拜老爺」「拜先祖」「拜月娘」等的傳統地方習俗,以至於中秋的潮汕大地都是熱鬧、歡樂、和諧、祥和的海洋,家家戶戶忙碌,大街小巷歡騰喧譁。自古以來,潮汕地區歷經兵戎戰亂、自然災害,頻繁遭遇天災人禍,造成了潮汕先民對神靈的崇拜和信仰的地方傳統文化習俗。

「粵俗尚貴,祠廟興矣」、「聚族而居,族必有祠」,歷來潮汕人重視血緣倫理、宗族觀念、祖先崇拜、倫理道德、建築藝術等的慎終追遠,也一代一代傳下了報本返始的孝思。祖祖輩輩,世世代代,在潮汕先民宗教信仰思想的影響下,也成為了潮人信仰「拜老爺」地方文化習俗,遙寄相思、祈禱平安、生活安康,這既是一種古風遺留,也與生活息息相關,成為地方傳統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藍鼎元在《潮州風俗考》中說:「廟祀多而迎神賽會一年且居其半,梨園婆娑無日無之。」於是,每逢初一、十五,可見提籃擔筐的婦女們,奔走於各個廟宇之間,虔誠膜拜,祈求國泰民安。潮汕地區的「拜老爺」地方傳統習俗,也衍生了潮劇、木偶戲、大鑼鼓、英歌舞、舞獅、花燈、潮繡、金雕木器、石雕、嵌瓷等國家傳統文化遺產的潮汕民間文化。如潮劇、木偶戲、大鑼鼓、英歌舞等等,每每至了傳統節日,便在各鄉鎮村落爭相開演,這也會使潮汕的過節更為鬧熱隆重,也對古老的潮汕文化藝術,起到了直接的、間接的很好保護作用。

所以,潮汕地區內涵極其豐富的文化,也對海內外潮汕人群體的思想和行為影響十分深遠,是全球千萬潮汕人「記得住鄉愁」最重要的精神聖地。

潮汕地區的中秋,之所以令人神往,除了潮汕人的世世代代亙古不變傳承下來的民間習俗,也有著潮汕人心頭恪守著「美景、文化、美食」的信仰。潮汕地區過中秋,有著普天同樂的喜慶,不僅僅是家家戶戶團圓,也有著天上的各神明、先祖也跟著「團圓」。每每至中秋,各家各戶都會的拿著各種祭品「拜老爺」,有如地頭老爺「伯公廟」、有如家中管平安的「司命公」等,先祭拜了神明,也就要祭拜先祖。

潮汕的民間家家戶戶,家中都供奉著一個先祖的香爐,每至過重要的節日之日,也就會請出香爐,弄上滿滿的一桌美味佳餚,祭拜先祖,「滿家」團圓,燒些紙錢,孝思報本返始。同時,家人也會聚在一起,歡歡喜喜地吃上一頓團圓。同時,潮汕的中秋,晚上還有千家萬戶「拜月娘」的習俗,大街小巷熱潮湧動,孩童追逐,歡聲笑語,十分熱鬧。

2

潮汕地區中秋「拜月娘」的民間習俗,一般都在露天場所、城市天台、街巷,或在自家的陽臺、庭院進行,鄉村大都集中到村裡的大埕祭拜,那可是「萬人空巷」的景象。當天吃過團圓晚飯後,婦女們便換上新衣,帶領孩子們安好香案,擺上供品,等候月亮升起祭拜。在自家能見到月亮的空闊露天場地,擺滿的滿滿的一大桌祭品,那是婦女施展些手工藝、民間藝術的淋漓體現,美侖美奐。

其中,有印有八仙過海圖案的「案頭簾」、像桶一樣的「貢」、用「大金」折成元寶的「皇金」「蓮花」「菠蘿」「仙桃」等紙貢品;有柚、柿、楊桃、石榴、油甘、菠蘿、香蕉、林檎、芋頭、橄欖等果蔬,婦女們常常用剪紙貼柚,用帶枝葉的油甘紮成孔雀等;有必不可少月餅、糕點、煎堆、油餅等,婦女們也在這些祭品上大展拳腳,用糯米飯、米飯條砌塔山等的,十分精巧。

所以每逢中秋,潮汕的婦女和小孩都在操心「拜月娘」這家中大事,籌備穩步有序井然有條,到了中秋節那天晚上,皓月初升,便在院子裡、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蠟燭高燃,香菸繚繞,祭桌的樂曲飄揚,熱鬧非常。因為,中秋節只有「拜老爺」「祭先祖」「拜月爺」等,天上人間吃了月餅,才會團團圓圓,萬事如意。拜月娘,也寄託了潮汕人的美好願望。

潮汕中秋「拜月娘」,涎生了不少民間有趣的傳統文化習俗,也烘託了過節的隆重熱鬧氛圍,其中包括「遊月亮」「燒瓦塔」「剝鬼皮」等。遊月亮,就是潮汕人用竹子劈成材蔑,紮成了腳盆大小的骨架子,用毛邊紙糊成一輪滿月,在中秋夜,孩子們就在「月娘」肚子裡點上蠟燭,扛在肩上,手舞足蹈,歡歌喜唱的,漫遊在月光如水的潮汕「下山虎」民居群落的長巷之中,來回奔竄,此起彼落。遠遠看去,就像是是「月娘」下到了凡間,給人們帶來了歡樂。

這童年的美夢,十分真實,十分有趣。潮汕民謠有語:「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團團圓。好夫婿,結良緣。今年團圓,明年團圓,年年團圓。」其實,無論「拜月娘」「遊月亮」,人們祈求著的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待出嫁姑娘心願尋求一個好夫婿,正在上學的小孩在供桌上安放新文具和新本子祈盼保佑其成績優秀,還有大人拜月時放上一碗井水內擱「石榴花」、「仙草」,拜後喝之祈望全家平安、身體健康。

潮汕中秋的燒瓦塔、燃煙堆,更為有趣。那是由富有經驗的大人,用瓦片、磚頭在曬穀場或空曠的野外,砌成一個下大上尖,又高又好看且開著口的「塔」。中秋夜,整村或四鄉八裡的人們都趕了過來,圍著燒火塔狂歡。各家各戶拿來了稻草、柴片,往「塔」下邊的開口處填燒,燒著的柴火越來越旺,火舌從「塔」的縫隙伸飄了出來,紅彤彤的上面還燒著火苗的塔身,照得大地一片通紅,火辣辣的場景十分壯觀、美麗。

人們歡呼雀躍,還時不時地往上面撒上一把鹽,噼哩啪啦,把眾人狂歡的場面推至了高潮,天上明月朗朗,地上火焰沖天,美不勝收,很為愜意。據說,潮汕地區中秋「燒瓦塔」,是為了紀念當年潮州人民燃放煙火約好殺掉元兵的「烽火」信號,也有燒塔會把各家各戶的螞蟻燒去,來年不再有螞蟻為害,保佑人們五穀豐登,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有著對美好生活嚮往的祈盼。潮汕民間也盛傳著《中秋燒瓦塔》一詩:

塘邊塔影映清波,火月爭輝各臨河。

丹塔火龍奔素月,蟾宮明鏡照紅羅。

潮汕中秋的「剝鬼皮」的傳說,其實就是寓物於食的獨特的地方傳統美食文化。潮汕的「反沙芋」這道小吃,不僅為本地人所喜愛,在外也是膾炙人口。「反沙芋」是以芋頭為主料,配以白砂糖和食用油,在滾開的油鼎中炸熟撈出,其芋塊的表面粘著一層糖霜,像雪白的粒粒砂子,看著粗糲,卻入口即化,而炸熟的芋塊,篷松粉綿,散發著與與眾不同的芳香,夾與食之,既有著綿松的香氣,又有著甜至心頭的異樣感覺,食後唇齒留香,回味無窮。反沙芋,簡簡單單的一種食材,簡易的工藝,在潮汕人的聰明智慧之中,留下了多少輩人對於童年的美好記憶,以及對於思鄉情緒的念想。人們對於芋的喜愛,也就有了潮汕人中秋「秋月娘」,供品中必有芋頭的習俗。

清順治《潮州府志》云:「中秋玩月,剝芋食,謂之『剝鬼皮』。」這也有一個傳說,相傳元兵攻進潮州城後,實行聯戶制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養一個元兵。

還規定晚上不得關門,任由元兵隨其上哪家睡覺,尤其是新娶媳婦頭夜要跟元兵睡覺。百姓忍無可忍,便利用中秋夜拜月娘之機,在月餅下墊一「殺」字白紙,並放一盤芋頭祭拜,相約請元兵吃餅時齊動手起義。因芋頭的「芋」字與潮州話「胡」字諧音,拜芋頭是鼓舞百姓樹立砍下胡人頭顱打敗元兵的信心。結果中秋之夜,起義如願成功。後來,潮人便世代保留中秋拜芋、剝芋食之俗。

剝芋頭皮即「剝胡頭皮」之意,告誡人們不忘過去受胡人統治之苦,享受起義成功之喜悅。今天,潮汕仍喜用蒸熟的芋頭拜月,以個大肉疏鬆,皮有裂痕者為佳品,即潮俗稱芋「笑」,「笑」有著美好、喜慶的象徵,也為了祈求一個好的兆頭。所以,祭拜月娘之後,大家便「剝鬼皮」食芋,既沉浸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好好享受美味的樂趣。

潮汕中秋拜月後,家人便會閒坐庭前,吃糕餅喝工夫茶,賞月談天,其樂融融,心曠神怡。潮汕工夫茶向來聞名,且家家戶戶必備,閒時都搬出「來一杯」,何況在中秋這良辰美景。老茶客都知道,月餅與茶是「天仙配」,因為當月餅的甜膩遇上茶的甘洌口感相得益彰,同時從養生角度消食提神的茶也是賞月夜的健康之選,所以月餅遇上了茶便是最完美的搭配。

潮汕人「拜月食」的祭品中潮汕當地盛的朥糕、月糕、書冊糕(雲片糕)、潮式朥餅、腐乳餅等,更是配茶的「好品」。1949年中秋,京劇大師梅蘭芳在上海品嘗潮州朥餅之後,讚不絕口,並特書「茶食泰鬥」四字回贈。1982年梅蘭芳之子京劇家梅葆玖在北京品嘗了潮州朥餅後,交口稱讚,並依其父所題的四字再次回贈,遂成為飲食界的美談趣事。可見潮汕地方小食,既為美味可口,又為聲名遠傳了,也難怪潮汕地區流傳著一首《中秋糕仔》的詩:

雪白鵝黃花半浮,冰清玉潤軟香柔。

纖勻巧手殷勤制,儂家糕仔佔上遊。

3

潮汕地區的中秋,節目花樣百出,琳琅滿目,花樣百出,豐富多彩,盛況空前。這既有著迷離神秘的地方傳統文化色彩,也有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祈盼,更是人們對昌平盛世的良好體現,家家戶戶都忙碌著快樂著,也是對想家、團聚的一種生活念想。

其實,在中秋來臨的前幾天,各家各戶便開始忙碌了起來。為了供上了體面的祭拜的,為了讓家人吃著最好吃的,做具體地方傳統工藝的「皇金」「蓮花」「菠蘿」「仙桃」等紙貢品,做「拜老爺」的粿品,買月餅、朥糕、月糕、書冊糕(雲片糕)、潮式朥餅等,買柚、石榴、香蕉、油甘、橄欖等時令水果,買豬肉、雞鴨魚肉等的,做「卷張」「粿肉」「肉卷」等,拜「伯公」「司命公」「先祖」「月娘」等的,一件件一棕棕的無不令人頭疼,但又不得不用筆記了下來,逐條逐件的慢慢落實來,為的是讓這個中秋過得熱鬧一些有意義一些,讓親情更為融洽一些家更為和睦一些,這也有了過節的團圓圓滿的氛圍。

原創作品,未經許可,嚴禁擅自轉載、複製、改編,文章已開通全網維權。

相關焦點

  • 潮汕過中秋,你知道多少?
    潮汕地區的「拜老爺」地方傳統習俗,也衍生了潮劇、木偶戲、大鑼鼓、英歌舞、舞獅、花燈、潮繡、金雕木器、石雕、嵌瓷等國家傳統文化遺產的潮汕民間文化。如潮劇、木偶戲、大鑼鼓、英歌舞等等,每每至了傳統節日,便在各鄉鎮村落爭相開演,這也會使潮汕的過節更為鬧熱隆重,也對古老的潮汕文化藝術,起到了直接的、間接的很好保護作用。
  • 潮汕中秋節小吃-潮汕翻砂番薯的做法-潮汕小站
    中秋團圓,國慶快樂。家國同慶,花好月圓,在這個國與家撞了個滿懷的日子裡。潮汕小站為你帶來一道潮汕小吃翻砂番薯。製作簡單,容易上手。 潮汕翻砂番薯簡介 潮汕地區的特色小吃,在中秋佳節的日子裡,往往做為賞月的小點心。
  • 告訴你不一樣的中秋!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小夥伴們估計早已經盼著連續八天的小長假啦,除了能放鬆一下身心,還有就是能在中秋佳節之際與家人團聚,在月光下賞月吃月餅。想一想,是不是對中秋更加嚮往了呢?今天人文精神寄託君想告訴大家一個不一樣的中秋。除了吃月餅,還有哪些別樣的風俗呢?趕快進來看看吧!
  • 帶你品嘗舌尖上的潮汕:潮汕宴席,我們一起食桌去
    在潮汕,每逢誰家有喜事、大事,如婚嫁、添丁(生男孩)、「出花園」、「請仔婿」(請女婿)、長輩大生日、「番客來」(僑居海外的親人回鄉),或是有人參軍、升學、入宅,或是鄉裡「鬧熱
  • 中秋佳節,潮汕人愛做這道「酥餃」,圓鼓鼓的外酥裡糯,滿口留香
    微信號:qxf1569中秋佳節將近,你們的家鄉有什麼特的風俗嗎?在潮汕地區,無論過什麼節,那一定少不了的就是粿品,今天分享的是潮汕地區經常會做到的「酥餃」,吃起來非常的香口!酥餃,顧名思義就是餃子,但卻跟平時傳統的肉餃子,菜餃子不一樣,這種是甜餡的餃子,而也不同於用蒸,用煮,用煎的烹飪方法,是直接用來炸的。
  • 潮汕一祠堂,燈光太雅了!
    潮汕一祠堂,燈光太雅了! 夜幕降臨 五彩斑斕的燈光閃耀整個雲路鄉 12年一次的大鬧熱 這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場景
  • 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中秋
    一樣的月光,一樣的照在大地上,一樣的日子,一樣的我和你,卻有著各自不同的慶祝方式。和月餅一樣,韓國也有獨特的中秋食物——松糕。松糕形如半月,用米粉製成,內餡是豆沙、棗泥等,因蒸時墊有松毛而得名,中秋時家家蒸食並互相饋送。
  • 國慶旅遊,沒吃過這8種潮汕特色美食,白來了
    國慶假期馬上到來啦,今年國慶還和中秋同一天,連續放八天假。一年中少有的長假期,相信你們不會滿足於每天待在家裡吧,是否有計劃出去玩呢?推薦你們去一個地方,那是美食的天堂,就是潮汕,潮汕主要指潮州、汕頭、揭陽這三個地方。
  • 中秋圖片:不一樣的中秋,不一樣的情
    月餅【食物,特寫,中國文化,節日,茶具,月餅,中秋,中秋節,糕點,安逸,情調,東方元素,民俗】【1】月餅廣式特產中秋節糕點零食品【影棚,特產,美食,小吃,休閒,食品,傳統,特寫,無人,食物,中秋,中秋節,零食,點心,月餅,合肥】【2】月餅特寫【月餅,蛋黃,蓮蓉,特寫,切面,中國文化,食品,糕點,中秋,點心,瓷器,青瓷,平視,影棚拍攝,無人,豎構圖
  • 汕頭「大鬧熱」!梨園好戲即將登場 潮劇節開幕式節目表首次曝光!一定有你想看的
    鮀城金秋 梨園盛會五百多年潮劇史 劇目四千幾度輝煌 潮韻流芳潮劇迷們的「大鬧熱」來了!
  • 從泰國舶來到潮汕名產,200年前落戶潮汕的水果和潮人過番有關!
    林檎其實是舶來物種,它是潮汕地區固定的名稱,與《本草綱目》所說的林檎不同,學名叫番荔枝。「番荔枝大如桃,色青,皮似荔枝殼,而非殼也。頭上有葉一宗,擘開,白瓤黑子,味似菠蘿蜜。林檎樹是一種小喬木,最高可達2米多,大約需種兩年後才能結果,通常在每年清明前後發新葉,繼而綻蕾開出淡黃綠似鷹爪的花,夏至即可見果,中秋前後,是林檎上市的旺季。每到此時,當地村民在鄉道上便自發形成的市場,天剛曉,一筐筐的林檎擺放在路旁,來買林檎的商販絡繹不絕,個頭飽滿的優質林檎便會售罄。
  • 紅包瀍(dní),過大年!
    《正月大鬧熱》是由潮童首演的一首潮語童聲合唱,我們嘗試通過對歌詞中的地域方言、僻字的解讀,讓大家更好地感受潮州文化的傳統和魅力。廿七廿八辦年貨挨礱舂米做甜粿(挨礱:碾米,舊時稻穀加工大米的脫殼過程;舂米:捶打糯米;甜粿:潮汕地區傳統小吃,用糯米、白砂糖製成,質地軟嫩,是潮汕地區過年過節必備貢品)刣鵝刣雞割豬肉
  • 中秋禮品盒定製,這個中秋不一樣
    端午剛過沒多久,貌似中秋又要接近了,中秋禮盒的定製已經很多小夥伴提上了日程了。端午承載了團圓之願,向來都是企業向內向外展現企業文化的重要窗口。估計現在很多人是不是正在抓破頭皮想創意呢?下面是鑫佰盛印務為大家整理的。一、禮盒玩法有多少?
  • [翔安講古]敢給人鬧熱
    翔安人倡導禮尚往來,凡有嫁娶,親朋好友都送賀禮,叫「鬧熱」,但又恪守「無功不受祿」的古訓——無緣無故在眾目睽睽之下得人好處佔人便宜會被人嘲笑
  • 這些潮汕美食 你吃過幾樣
    潮汕美食是多種多樣的,也各具特色。生活在潮汕地區這個讓全世界都羨慕的美食聖地,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大潮汕這個美食天堂,瘦子進去,胖子出來(一)潮汕美食篇之牛肉火鍋在潮汕,大小牛肉店隨處可見!一般牛都是凌晨宰,當天就到店裡賣了,不放過夜的,有少數店是現宰現吃的,肉還會動的!沾上牛肉火鍋店特製的沙茶醬,嘖嘖嘖,一級棒!
  • 潮汕首部電影震撼上映,潮汕第一部電影上映啦,快點來看看吧
    然而, 369做一樣厭一樣,混了七八年一事無成,被鄉裡人唱衰。最終,369決定逃離鄉裡,逃離每天被流言蜚語的日子,跑到深圳,做起了網絡主播。父子倆的關係,在369一次次違背父親的願望中,走向了決裂。8月24日,一部潮汕語言電影 爸,我一定行的 在全國各大影院上映。
  • 林檎,是澄海人心裡中秋的味道
    每每臨近中秋,家裡總會出現那麼兩個,節前是小孩子只能眼看手不動的,八月十五拜完月娘,一家人中的幾個人,才能來分享這兩個珍稀的林檎。待到來年中秋後,我還特意把家裡一顆沒有指定歸屬的林檎,如法炮製林檎水。品嘗一番個人感覺還是原汁原味的好吃。後來這些年,任由網上再怎麼推出各種林檎花式吃法,我都是一笑置之,始終堅持林檎、月餅、單叢的三部曲。這大概是一個潮汕人,或者說一個澄海人,源自心底的中秋情懷吧。
  • 【趣談潮汕文化】你知道嗎?秦始皇也講一口潮汕話
    在這地區居住的中原漢人,他們原來所過的生活習俗和所操用的話語也就大體保留下來。潮汕地區的「時年八節」(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陽、冬節)就是古代習俗的延續。同時,古漢語的許多特點也在潮汕話中表現出來。6、潮汕話的確很難學,由此有些人說「潮汕話很土」,其實,「潮汕話是古,不是土」。
  • 中秋只有賞月和吃月餅?趕緊看看閩南人怎麼過中秋的!
    舊時,八月半還有祭祖之俗。 俗謂是日為「土地公生日」。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於魏晉時期,盛於唐宋。明清以後,每逢中秋人民便擺出果品,賞月暢談。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裡共嬋娟」。
  • 「玩味」中秋——不一樣的美心廚房
    又到一年中秋時,今年美在我心的戶外中秋可謂別具一格。沒有做月餅,也沒有遊湖賞月。我們有的就是「吃」!民以食為天嘛!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是和吃離不開的。春節吃餃子,元宵節吃元宵,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這是與中國自古就是農業社會分不開的,傳統節日,多數是與節氣相關。而吃則表現出大地最直接的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