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頭大小的林檎,長滿了一個個的疙疙瘩瘩,極像釋迦佛頭,因此也被雅稱為佛頭果、釋迦果。熟透的林檎有點軟,小心翼翼託在手裡,唯恐一下子爛掉。摘掉蒂枝,沿著蒂根處掰成兩半,接著再掰成四小半,奶黃油色乳蛋糕狀的林檎果肉呈現在面前,一陣芳香的果味迎面撲來。果肉入口,感覺甜如蜂蜜,風味獨特。
林檎是聚生果,果實由數十個小瓣組成,每個瓣裡均含有一顆烏黑晶亮的小核,仿佛是防止食客爆珍天物,這些眾多的果核讓食客不能三兩口吞咽落肚,而需慢品細嚼,然後悠閒地將果籽一一吐了出來。林檎的這種虔誠吃法讓人感覺有一種尊天敬地的儀式感。
林檎其實是舶來物種,它是潮汕地區固定的名稱,與《本草綱目》所說的林檎不同,學名叫番荔枝。
「
番荔枝大如桃,色青,皮似荔枝殼,而非殼也。頭上有葉一宗,擘開,白瓤黑子,味似菠蘿蜜。
——《嶺南雜記》
」
後世經過科學的檢測,林檎果富含果糖、礦物質、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具有極強的抗氧化作用,據說可以延緩肌膚衰老,美白皮膚,深受婦女歡迎。同時,林檎雖然含糖,卻具有激活腦細胞和降低血糖的效用,這對糖尿病患者卻是個福音。
林檎樹是一種小喬木,最高可達2米多,大約需種兩年後才能結果,通常在每年清明前後發新葉,繼而綻蕾開出淡黃綠似鷹爪的花,夏至即可見果,中秋前後,是林檎上市的旺季。每到此時,當地村民在鄉道上便自發形成的市場,天剛曉,一筐筐的林檎擺放在路旁,來買林檎的商販絡繹不絕,個頭飽滿的優質林檎便會售罄。
林檎渾圓如珠球,以果形外觀的疙瘩圓大為優,摘下來之後,不能立刻就吃,與香蕉一樣,必須放上幾天才能轉化為熟果。傳統的做法是將林檎放入稻穀裡埋起來,大約三天之後就能轉熟。
林檎是樟林特產,但是種植面積不大,再加上不耐運輸,在舊時只能在周邊一帶流傳,遠一點地方的人難以有口福吃到樟林出產的林檎。是以很多潮汕人並不認識林檎,甚至有的潮汕人對於這種產於本土的水果連聽過都沒有。因為珍稀,有的食客買到林檎也不懂吃,鬧出一些笑話。有的人買到林檎之後,以為跟蘋果一樣剖開就能吃,有的買到成熟的,卻以為是爛掉的,隨手就丟掉,各種趣事迭出,皆因對林檎的不了解。
林檎在國內的海南、廣東、廣西、雲南、臺灣等地均有種植,但是樟林所產的林檎因其個頭飽滿,含糖高,口感猶甜,被列為上品。
林檎落戶樟林,是與當地歷史文化與人文地理息息相關的。澄海的樟林港處在現在的潮州、澄海、饒平、南澳四縣(市)在樟林交匯,這裡得天獨厚,海闊江寬,早在宋代時候就已是潮地東部的鹽業中心。明代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之後,開闢了航路,廣東沿海地區的農民紛紛下南洋。明萬曆年間(1573-1619)近海的漁業大有發展,樟林港迅速成為「漁鮮盈市」的埠頭,聲名遠播。樟林港興起後,逐漸成為潮汕人出海下南洋的一個重要起點。
明之後,清兵入關之後,建立了滿清王朝,當時臺海有鄭成功,海外其它地方也有很多明朝殘餘的抗清勢力,滿清為了維護統治,曾經一段時間在沿海實行海禁,臺灣收歸中國版圖之後,經過殘酷鎮壓,國內各種反清力量逐漸肅清,政局稍微穩定,清廷遂開海禁,於是沿海各省商賈漁船,來往更加頻繁。當時沿海各地的船隻以顏色區分,廣東的船隻船頭塗紅,是為紅頭船。潮人的紅頭船隊浩浩蕩蕩,從這裡揚帆出海,成為舊時樟林港的一大風景。潮人先輩從這裡出海,在海外有了發展之後又從這裡登陸歸來。約200多年前,樟林旅居泰國的華僑從泰國帶來了林檎樹種,種植於樟林荖巷一帶,經過當地人的探索,逐步擴大種植,成為樟林的特產。
紅頭船的故鄉——澄海
據記載,樟林真正大規模種植林檎是在一百年前,當地的荖巷一帶原本種荖葉,而後荖葉的市場需求萎縮,當地人改為種柑,1918年戊午正月潮汕大地震,禍不單行,四年後,1922年壬戌海風潮,樟林一帶的柑園大遭破壞,荖巷一帶又改種林檎。樟林林檎的成片種植,大量生產,於此時開始。半個世紀後的1986年,樟林林檎獲得了「廣東省優稀水果優質品種獎」。
林檎性喜陽光,宜植於鬆軟沙質衝擊土。樟林地處韓江三角洲,背山面海,土質優良,這裡陽光充足,雨水均勻,荖巷一帶土質為黃土細沙,鬆軟疏水,下面又有海蟲習層,風日俱佳,與林檎生長的要求相適應,再加長期以來當地果農的精心管理,所以,樟林出產的林檎,果大肉厚,鱗皮鮮豔呈粉綠色,肉質白色如膏似脂,味甜清醇,柔潤甘滑,十分可口。
從泰國舶來的林檎,逐漸落戶成為樟林本土的特產,飲水思源,吃林檎果不由想起了大洋彼岸的泰國。潮汕平原因為歷朝歷代中原戰亂而成為北方移民福地,向來人多地少,為了生存,大多乘坐紅頭船漂洋過海謀生,遠隔重洋的佛國暹羅敞開寬闊的胸懷,接納來自潮汕的先民。近千年來,移民的潮人帶來了潮汕族群文化,融入泰國,勤勞拼搏,成為當地國民,在泰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均有建樹,泰國的物品以及文化習俗也隨著潮人的回流傳到潮汕。
泰國潮州會館
樟林是潮汕的口岸,林檎有幸在此生根發芽,猶如己出。一棵樹,一個族群,在兩國的交流方面,突然有如此接近的特點。
文/黃劍豐 原標題《以一顆林檎悼念逝世的泰國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