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泰國舶來到潮汕名產,200年前落戶潮汕的水果和潮人過番有關!

2021-01-09 哇浪潮汕

拳頭大小的林檎,長滿了一個個的疙疙瘩瘩,極像釋迦佛頭,因此也被雅稱為佛頭果、釋迦果。熟透的林檎有點軟,小心翼翼託在手裡,唯恐一下子爛掉。摘掉蒂枝,沿著蒂根處掰成兩半,接著再掰成四小半,奶黃油色乳蛋糕狀的林檎果肉呈現在面前,一陣芳香的果味迎面撲來。果肉入口,感覺甜如蜂蜜,風味獨特。

林檎是聚生果,果實由數十個小瓣組成,每個瓣裡均含有一顆烏黑晶亮的小核,仿佛是防止食客爆珍天物,這些眾多的果核讓食客不能三兩口吞咽落肚,而需慢品細嚼,然後悠閒地將果籽一一吐了出來。林檎的這種虔誠吃法讓人感覺有一種尊天敬地的儀式感。

林檎其實是舶來物種,它是潮汕地區固定的名稱,與《本草綱目》所說的林檎不同,學名叫番荔枝。

番荔枝大如桃,色青,皮似荔枝殼,而非殼也。頭上有葉一宗,擘開,白瓤黑子,味似菠蘿蜜。

——《嶺南雜記》

後世經過科學的檢測,林檎果富含果糖、礦物質、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具有極強的抗氧化作用,據說可以延緩肌膚衰老,美白皮膚,深受婦女歡迎。同時,林檎雖然含糖,卻具有激活腦細胞和降低血糖的效用,這對糖尿病患者卻是個福音。

林檎樹是一種小喬木,最高可達2米多,大約需種兩年後才能結果,通常在每年清明前後發新葉,繼而綻蕾開出淡黃綠似鷹爪的花,夏至即可見果,中秋前後,是林檎上市的旺季。每到此時,當地村民在鄉道上便自發形成的市場,天剛曉,一筐筐的林檎擺放在路旁,來買林檎的商販絡繹不絕,個頭飽滿的優質林檎便會售罄。

林檎渾圓如珠球,以果形外觀的疙瘩圓大為優,摘下來之後,不能立刻就吃,與香蕉一樣,必須放上幾天才能轉化為熟果。傳統的做法是將林檎放入稻穀裡埋起來,大約三天之後就能轉熟。

林檎是樟林特產,但是種植面積不大,再加上不耐運輸,在舊時只能在周邊一帶流傳,遠一點地方的人難以有口福吃到樟林出產的林檎。是以很多潮汕人並不認識林檎,甚至有的潮汕人對於這種產於本土的水果連聽過都沒有。因為珍稀,有的食客買到林檎也不懂吃,鬧出一些笑話。有的人買到林檎之後,以為跟蘋果一樣剖開就能吃,有的買到成熟的,卻以為是爛掉的,隨手就丟掉,各種趣事迭出,皆因對林檎的不了解。

林檎在國內的海南、廣東、廣西、雲南、臺灣等地均有種植,但是樟林所產的林檎因其個頭飽滿,含糖高,口感猶甜,被列為上品。

林檎落戶樟林,是與當地歷史文化與人文地理息息相關的。澄海的樟林港處在現在的潮州、澄海、饒平、南澳四縣(市)在樟林交匯,這裡得天獨厚,海闊江寬,早在宋代時候就已是潮地東部的鹽業中心。明代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之後,開闢了航路,廣東沿海地區的農民紛紛下南洋。明萬曆年間(1573-1619)近海的漁業大有發展,樟林港迅速成為「漁鮮盈市」的埠頭,聲名遠播。樟林港興起後,逐漸成為潮汕人出海下南洋的一個重要起點。

明之後,清兵入關之後,建立了滿清王朝,當時臺海有鄭成功,海外其它地方也有很多明朝殘餘的抗清勢力,滿清為了維護統治,曾經一段時間在沿海實行海禁,臺灣收歸中國版圖之後,經過殘酷鎮壓,國內各種反清力量逐漸肅清,政局稍微穩定,清廷遂開海禁,於是沿海各省商賈漁船,來往更加頻繁。當時沿海各地的船隻以顏色區分,廣東的船隻船頭塗紅,是為紅頭船。潮人的紅頭船隊浩浩蕩蕩,從這裡揚帆出海,成為舊時樟林港的一大風景。潮人先輩從這裡出海,在海外有了發展之後又從這裡登陸歸來。約200多年前,樟林旅居泰國的華僑從泰國帶來了林檎樹種,種植於樟林荖巷一帶,經過當地人的探索,逐步擴大種植,成為樟林的特產。

紅頭船的故鄉——澄海

據記載,樟林真正大規模種植林檎是在一百年前,當地的荖巷一帶原本種荖葉,而後荖葉的市場需求萎縮,當地人改為種柑,1918年戊午正月潮汕大地震,禍不單行,四年後,1922年壬戌海風潮,樟林一帶的柑園大遭破壞,荖巷一帶又改種林檎。樟林林檎的成片種植,大量生產,於此時開始。半個世紀後的1986年,樟林林檎獲得了「廣東省優稀水果優質品種獎」。

林檎性喜陽光,宜植於鬆軟沙質衝擊土。樟林地處韓江三角洲,背山面海,土質優良,這裡陽光充足,雨水均勻,荖巷一帶土質為黃土細沙,鬆軟疏水,下面又有海蟲習層,風日俱佳,與林檎生長的要求相適應,再加長期以來當地果農的精心管理,所以,樟林出產的林檎,果大肉厚,鱗皮鮮豔呈粉綠色,肉質白色如膏似脂,味甜清醇,柔潤甘滑,十分可口。

從泰國舶來的林檎,逐漸落戶成為樟林本土的特產,飲水思源,吃林檎果不由想起了大洋彼岸的泰國。潮汕平原因為歷朝歷代中原戰亂而成為北方移民福地,向來人多地少,為了生存,大多乘坐紅頭船漂洋過海謀生,遠隔重洋的佛國暹羅敞開寬闊的胸懷,接納來自潮汕的先民。近千年來,移民的潮人帶來了潮汕族群文化,融入泰國,勤勞拼搏,成為當地國民,在泰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均有建樹,泰國的物品以及文化習俗也隨著潮人的回流傳到潮汕。

泰國潮州會館

樟林是潮汕的口岸,林檎有幸在此生根發芽,猶如己出。一棵樹,一個族群,在兩國的交流方面,突然有如此接近的特點。

文/黃劍豐 原標題《以一顆林檎悼念逝世的泰國國王》

相關焦點

  • 潮汕林檎的由來,及釋迦果的功效
    在潮汕地區,有一種特色水果,被當地人叫「林檎」。 林檎指的是蘋果,在我國古代並無「蘋果」一詞,當時人們把蘋果稱之為「奈、林檎、聯珠果」等。顯然,潮汕地區的林檎不是蘋果,它是番荔枝,也稱釋迦果。
  • 峰同學家,帶你認識潮汕林檎釋迦果的由來及功效
    在潮汕地區,有一種特色水果,被當地人叫「林檎」。林檎指的是蘋果,在我國古代並無「蘋果」一詞,當時人們把蘋果稱之為「奈、林檎、聯珠果」等。顯然,潮汕地區的林檎不是蘋果,它是番荔枝,也稱釋迦果。為何潮汕當地人會把番荔枝叫作林檎?潮汕話是「古漢語的活化石」,當年潮汕人遠赴南洋謀生,回鄉探親時帶有番荔枝這種水果,當地人不知其名,以為是另類蘋果,因此稱之為「林檎」。
  • 這就是大潮汕,我的家鄉!5000年前還是一片汪洋大海!
    潮州城、榕城和潮陽司馬浦一帶桑浦山、小北山成為海灣中的島嶼民間信仰和民俗而已▲「僑批」:兼具家書、匯款功能在漂洋過海的潮汕人中其中不乏在當地功成名就的人甚至有人做了國王父親南渡暹羅(今泰國)的潮籍後人鄭信也叫披耶達信
  • 你真的了解潮汕嗎?
    謂「南人北相」或因潮人多機靈且穩重,或因潮人雖是南方人卻相貌偏北,前者為潮汕帶來了「東方猶太人」這一別名;後者則為遺傳學、人類學和歷史學家所證實; 謂「海濱鄒魯」是因為該地自宋代開始便已人文薈萃、文化昌盛,原句見陳堯佐詩題「海濱鄒魯是潮陽」(陳堯佐,宋鹹平三年狀元,曾在潮為官,宋仁宗時期升任丞相);
  • 潮汕民俗:土地神在多神明文化的潮汕是何等地位,為何要祭拜?
    潮汕是一個多神明的地區,從古至今上千年的文化,演變到今日成為了一種地方特色,人人都對神明懷著一顆敬畏之心,人們希望用這種方式,祈禱生活能夠順風順水,土地神是眾多神明中的其中一位,潮人每月初二、十六都會將其祭拜一番,土地神承載著多少潮人對生活美好期盼和祈禱,在當地人的眼中,土地神更像是一種精神寄託
  • 潮汕過中秋,你知道多少?
    自古以來,潮汕地區歷經兵戎戰亂、自然災害,頻繁遭遇天災人禍,造成了潮汕先民對神靈的崇拜和信仰的地方傳統文化習俗。「粵俗尚貴,祠廟興矣」、「聚族而居,族必有祠」,歷來潮汕人重視血緣倫理、宗族觀念、祖先崇拜、倫理道德、建築藝術等的慎終追遠,也一代一代傳下了報本返始的孝思。
  • 潮汕過中秋,不一樣的鬧熱
    自古以來,潮汕地區歷經兵戎戰亂、自然災害,頻繁遭遇天災人禍,造成了潮汕先民對神靈的崇拜和信仰的地方傳統文化習俗。「粵俗尚貴,祠廟興矣」、「聚族而居,族必有祠」,歷來潮汕人重視血緣倫理、宗族觀念、祖先崇拜、倫理道德、建築藝術等的慎終追遠,也一代一代傳下了報本返始的孝思。
  • 潮汕不止有粿條,還有湘子橋上的TA
    來源: wellcomecollection 這是150年前,一名叫約翰·湯姆遜的英國攝影師,拍下的湘子橋影像。可以看到與今日湘子橋不同的是,如今橋墩上蓋著的多是樓臺,而以前的更像是橋屋。潮汕方言中「長面」與「長命」聲韻相近,鹹面線便也帶著些吉利意味,作為潮汕特有的長壽麵,是生辰壽宴的常客,也是潮人祭祖常用的供品。鹹面線大都由手工製作而成,製作工序十分複雜,時間長達15小時。
  • 【趣談潮汕文化】你知道嗎?秦始皇也講一口潮汕話
    圖中「漢語系」分為「北方官話區、上江官話區、下江官話區、吳方言、皖方言、閩方言、潮汕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九個單位。張惠澤說,外界公認潮汕話是「古漢語的活化石」,但後來的潮州府城話和再後來的汕頭市話多少都有演變,尤其是歷代來到潮州地區為官的北方官話對潮汕方言影響至深。但在張惠澤看來,這中間也有最古最純正的,那就是汕頭與揭陽普寧之間的潮陽話。
  • 在廣東,潮汕美食是值得被尊敬的!
    潮人在線官方微信定期推送潮人資訊,潮汕文化,潮人專訪,美食旅遊等諸多優質內容,我們致力於打造服務全球潮人的交流平臺,營造溫暖的潮人之家! 對於一位真正的美食家,潮汕是一個不能不去的地方。因為這可是「中國美食界的一座孤島」。
  • 這些潮汕美食 你吃過幾樣
    親自來過你才知道!!!最後再拌上一碗幹粿或者乾麵,加上沙茶醬。那味道簡直棒極了啊~(二)潮汕美食之腸粉說到腸粉,潮汕腸粉真的讓離鄉在外的學子,打拼的人士很是懷念的,潮汕腸粉是廣州的廣式腸粉流傳過去的,但是因為潮汕人喜歡的口味不同,所以廣式腸粉到潮汕就被改革了。
  • 帶你品嘗舌尖上的潮汕:潮汕宴席,我們一起食桌去
    在很多人眼裡,潮菜就是牛肉火鍋、牛肉丸、腸粉、粿等.各式各樣的潮汕小吃,然而這些並不能代表潮菜的全部潮菜才遠不止這些! 潮菜的風味世界裡最隆重(有逼格)的莫過於 潮汕宴席了,在潮汕,「做桌」和「食桌」,是潮汕地區的一種傳統習俗。
  • 潮汕的美食地圖裡,這個地方可能是遺珠
    原標題:是什麼,讓普寧人把它藏了200年潮汕,一個聽到就讓人流口水的寶藏地方。能吸引人們跨越大半個中國來到這裡的,多半是因為美食。《舌尖》導演陳曉卿說,「沒有到過汕頭的中國美食家,都不足以稱作真正的美食家」;美食紀錄片《風味原產地·潮汕》一出,更是在深夜十二點逼瘋了無數的吃貨……對於潮汕人來說
  • 導演杜明在京受邀品味粵港美食,樂享潮汕文化
    秦代至三國同屬南海郡揭陽縣,晉代至清代同屬廣東潮州、潮州府,新中國之後至1991年同屬廣東潮汕、汕頭市。1991年12月,原汕頭地級市拆分成現今的汕頭、潮州、揭陽三個地級市。潮汕是港澳臺同胞的重要祖籍地之一,是廣東、香港、澳門、臺灣的本地人之一。
  • 潮汕著名特產、美食,吃貨必轉,收藏!
    潮安腐乳餅聞名遐邇的潮州小食腐乳餅,沒嘗過的不能算真正吃過潮菜!意溪烙餅、貴嶼烙餅意溪、貴嶼烙餅是以豬油調製的酥皮包上餡心而成。棉湖瓜丁棉湖瓜丁揭西棉湖名產,選用優質冬瓜和白砂糖為原料,精製而成,已有數百年生產歷史。棉湖瓜丁吸糖飽滿,外幹內潤,潔白晶瑩,酥甜無渣,遐邇聞名,遠銷海外。
  • 潮汕地區「拜老爺」:什麼是「老爺」?祭拜風俗是如何形成的?
    在潮汕地區,「老爺」並不是「外公」(姥爺),也不是對官紳的稱呼,而是對神明的尊稱,特指伯爺公、土地公、灶神、媽祖等下界諸神。此幾處記載的「老爺」均指神明,但隨著時代變遷,中國其他地區現在祭神活動已不再普遍存在,唯有潮汕、湛茂等南方少數地方延續祭神的傳統,也一直保留著「老爺」的稱謂。
  • 潮汕的老爺宮及其所供奉的「老爺」
    潮人拜神,主要是到廟宇去拜。但說來也怪,潮汕人到廟宇供香,一般不稱拜神,而是稱「拜老爺」。潮人「拜老爺」和拜神是有區別的,只有到舊曆年末酬神時才叫「拜神」、「謝神」。究其淵源,還必須從古籍的說法談起。 所謂老爺,原指舊時的官吏。
  • 潮汕拜神圖鑑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如果你認為潮汕婦女最大的特點是賢惠,那你絕對忽略了她們超乎常人的記憶力。因為她們能記住每年眾多需要祭拜的節日,以及每個日子所要拜的各路神明。在潮汕,有一句流傳久遠的俗語:「過日子,勿忘時年八節。」潮汕人口中的「時年八節」包括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冬至、除夕,在這些重大的節日,潮汕人的頭等大事就是祭祖和拜神。
  • 潮汕獨特的稀有水果,當地人和鳥都愛吃,口感卻猶如「嚼蠟」
    一說起潮汕的美食,不知道小夥伴會想到什麼呢?其實,潮汕雖然屬於廣東,但是在潮汕地區,也有自己的飲食文化。在小編看來,潮汕的美食非常多,比如潮汕牛肉火鍋,潮汕砂鍋粥等等,都是大家非常喜歡吃的。除了這些有名的美味以外,潮汕人比較擅長滷水,生醃,清蒸等等的烹飪方式。
  • 營口探店 | 營口首家潮汕澆汁兒水果,有「愛」又有「料」!
    唉,我就想問問「誰還沒失過戀了?能咋的!」這種澆過汁兒+蘸著乾料吃的水果,治癒了店主的憂傷。我們就稱她「T7」吧。後來閨蜜帶她到深圳散心,旅途中偶遇「潮汕吃法」的水果。讓她心情豁然開朗。她說,潮汕吃法她之前從未聽聞,也未見過,當時感覺很驚奇。不同的水果,澆上甘草汁,再蘸著不同的乾料,吃到最後仍還是一種回甜。這種「回甘」的口感,為她治癒,讓她重拾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