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丨021 作者丨張舒萍
▼
攝影師: John Thomson, 1870. 來源: wellcomecollection
這些橋屋是用來做生意的商鋪,經營著許多潮汕小吃、賭場、算命先生開的店等等,有著「一裡長橋一裡市」的美譽。
丘逢甲描述當時橋市的景象,「賣果者千筐萬簍畢集於橋!」。
從船上望向橋頂,商販們挑著擔子,扛著竹筐,人頭攢動,好不熱鬧。攝影師:Meister, Johann Heinr,1937. 來源: USC Libraries
潮汕有句俗語是「大街看亭字,橋頂食炒麵。爬上東門樓,再入開元寺。」
其中亭字是指潮州城內牌坊的刻字,而炒麵則是舊時橋頂賣的熱門美食,也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主角。
潮式炒麵當時一「炒」成名,潮人將其與湘子橋、東門城樓、開元寺等人文薈萃的著名景點相提並論,炒麵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雖地處南方,但潮汕的面線品類亦是繁多。面線,顧名思義,是細如線口感妙的麵條,它是閩南與粵東交界一帶的製作的一種乾麵條,也是著名的潮汕特產之一。
人們吃的最多的就是鹹面線啦,鹹面線製作工藝相傳來自於清代中期的揭陽縣,是漢族傳統小吃,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製作最精良的當屬普寧鹹面線。潮汕方言中「長面」與「長命」聲韻相近,鹹面線便也帶著些吉利意味,作為潮汕特有的長壽麵,是生辰壽宴的常客,也是潮人祭祖常用的供品。鹹面線大都由手工製作而成,製作工序十分複雜,時間長達15小時。
要將麵粉、食鹽、水和勻後,經過揉、搓、甩、拽(用竹竿)等幾道工序,再將竹筷上的面線放置在室外的麵條規上晾曬。
▲甩
▲把竹筷的面線扦在室外面線規上,拽面線。
第一次拽拉的麵條還很粗,需要製作師傅一遍遍地拉細長,再放置曬乾風乾,此時的鹹面線已成線狀,在重力的作用下整齊低垂。微風拂過,激蕩起一陣陣的白色波浪,讓人仿佛置身於面線的海洋。
但還沒完,還需用竹筷及時地將鹹面線逐條分開成幾十條,手法頗為靈動,如同針織技術,又似在撥弄豎琴,不得不感嘆勞作也是一門藝術活呀。
▲用竹筷及時挑松,使其逐條分開。 圖源:汕頭特區晚報
曬乾後的麵條酥脆易斷,要趕緊放入木桶蒸熟,撈出要趁熱捆成綹,容不得耽擱,這樣出來的面線才夠柔韌。▲曬乾後將麵條放入木桶蒸熟。 圖源:汕頭特區晚報經過這幾道漫長、辛苦、繁雜的工序,最後將鹹面線捆上「小發圈」便算製作完成了。圖源:張新民吃話
鹹面線口感鹹香,可以直接食用,但鹹味過重,不宜多吃。這也是烹調者在烹飪時要注意的一點:需要將面線放入沸水中煮一下,經過汆燙,鹹面線變得軟化,熟透,且去除過多的鹹味。
在潮汕地區最主要的烹調便是炒麵線,由於面線本身自己的鹹香味夠足,與韭菜、綠豆芽最為搭配,這也是生日宴會中的常規搭配。
下面便以黃楚華先生所著《潮州家常菜》第290頁中「普寧鹹面線」一菜為例:先將鹹面線放入開水內煮約6分鐘,撈出用清水漂冷洗去部分鹹味,待用。炒鼎燒熱(炒時不會粘底),下油75克,放入蔥段、鹹面線煸炒拌勻,邊炒邊加入少許菜脯油,然後用慢火煎至兩面呈金黃色時,取出裝盤。再將炒鼎下油50克,投入肉絲、香菇炒香至熟,加入豆芽菜猛火快炒,注入骨湯,調入魚露、味精、胡椒粉和溼粉水勾芡拌勻,起鼎淋在鹹面線上面即成。炒熟後的鹹面線口感柔韌而又彈性,鹹香四溢,分外誘人。在剛起鍋的炒麵線上灑些許白糖(舊時灑紅糖),鹹甜搭配,相得益彰,分外爽口,潮汕俗語稱之為「煞嘴」。這種奇異的食俗與潮人所處地域有關——潮汕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重要的蔗糖原產地,潮汕人愛吃甜的食物,潮學君也提及過多次。民以食為天,食物也寄託著人類的情感。一碗普通的面線,在母親手上,它是安撫孩子的利器;在餐桌上,它蘊含著對家人長命百歲的祝福;在供桌上,它又成了對神明的拳拳真心的載體……在見識了潮汕人家中常見的面線艱辛的製作工序後,是否覺得碗裡的面線更香了呢,每當夜深飢腸轆轆之時,食碗炒麵再好不過,大家趕緊mark菜譜,大快朵頤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