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倪利麗
說到大潮汕,我內心是既遺憾又興奮的,遺憾的是我雖從小在汕頭長大,但我只在所處區的鎮及鄰鎮玩耍過,不過對於當時小小「一隻」的我而言,能夠跑到鎮上去玩已經非常「高大上」了.
每當朋友或同事們問起我,汕頭有什麼好玩的、特色景區?除了「挺不錯」這三字,好像真不想出更好的回答。略囧.
不過,我表示有話說:」WHAT」?! 難道旅遊就只是逛逛景區、感受當地風俗民情?!
不不不,最重要的當然還是
不能放過品嘗當地最特色最有名的小吃啦!
這也是我的興奮所在,汕頭別的我不敢說,但就論吃的品種絕對豐富多樣化,好吃的太多了!我這吃貨的本領大概是在娘胎裡就已經霸氣側漏
一說到吃的就感覺渾身任督二脈被打通,廢話不多說,快跟著我一起來回味大潮汕不一般的美食:
去到汕頭一定要吃的就是海鮮!
這個生醃海鮮有別於我們普通的海鮮清蒸、炒、焗等做法;它用了大量的姜、蒜、辣椒來去腥,再加香麻油、醬油、蔥、香菜醃製3-5小時入味即可開吃。
這個「打冷」其實是有個典故的;打冷是潮州的方言,潮州話中的「打冷」轉為廣東話的本意是打人。後外延為「吃潮菜」。傳入香港的時間大約是二十世紀中葉,五十年代。
為什麼把「打冷(打人)」歸意為「去吃潮菜」呢?
︾
話得從二十世紀中葉講起,那時香港時局混亂,幫會爭鬥厲害,經常有吃「霸王餐」的客人。當時皇后街有許多潮州小食店,潮州人非常團結,如果遇上「霸王客」,各店之間就會很快的聯合起來揍這些人。
於是習慣中就把「打冷(打人)」與潮菜館聯繫起來了。不過,現代繁華的香港,「打冷」失去了「打人」的原意而意義外延為「吃潮菜」了。
— 「打冷魚」 —
這個「打冷魚」的做法比較簡單,它採用的做法是將魚先蒸熟,冷藏後再吃;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要選肉質較結實的魚種,且魚要非常新鮮,如巴浪魚、烏魚、紅目鰱魚、秋刀魚等。
新鮮的魚只需加鹽、蒸熟後放冰箱攤凍,第二天拿出來沾普寧豆瓣醬吃。非常特別、又簡單的一種吃法,肉質口感冰涼冰涼非常爽快,尤其適合夏季享用。
潮式滷鴨
說到滷味,大家應該一點兒也不陌生,很多市場都有售賣。
但你要想吃到那一口正宗的還真挺難,可說到正不正宗的這個度,其實就連我這個本土潮汕人都分不太清楚,因為市面上打著各種潮式滷味的招牌實在太多了。
但是!我只認我爸那一口能傳家的老滷,哈哈。沒錯,我不止從小吃海鮮長大,滷味也是從小吃到大,難怪我從小就一直胖到長大。哎,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啊別打我,我就發發牢騷。
滷味的這個做法我沒什麼發言權,畢竟我只負責吃,雖然我曾經嘗試過,但還是差了點味兒(不止一點點吧)。反正滷味也是深受大家喜愛,真的是很下飯沒有之一。
我是牛肉的忠實粉,汕頭的牛肉丸好吃到出名真不是誇張,是市面上摻粉一堆的「妖豔假丸」無法比擬的,Q彈有嚼勁,牛肉有味而不膩。
潮汕粿條其實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河粉,有所區別的是,市面上大部分河粉的原材料其實有點「來路不明」,摻的什麼其實我也不造。
潮汕粿條主材是米,用大米及水碾製成漿,在器具上澆一層米槳,上蒸爐,出鍋就是一張米皮,再切條,成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粿條」。
因為是用米製作的,吃了好消化,口感也很Q糯。新鮮的粿條再來幾顆Q彈爽口香味足的牛肉丸,撒點香菜,撒點蒜頭油。
我要強調的是蒜頭油絕對是粿條湯裡的靈魂所在,加一點整個湯都不一樣了,這也是為什麼不過就是一碗普通的粿條卻深受大家喜愛的特別之處,非常香,不信你試試啊。
當然還有很多很多其他的特色美食、小吃。
比如:薄殼、蠔仔烙、炒粉籤、炊面、腸粉、炣飯、砂鍋粥、宮粽、潮汕卷章(肉卷)、魚面、蝦棗、豬腸脹糯米、墨斗魚卵、普寧豆腐、無米粿、鼠殼粿、荷蘭薯粿、韭菜粿、粉粿、油粿、紅桃粿、菜頭丸、齋餅、姜薯酥、鴨脖子(可不是周黑鴨哦)、豆仁板、束砂、糖蔥薄餅乾、蝦餅、糕燒番薯芋、反砂芋頭、東京丸、姜薯糖水、甜湯等等..實在是太多了,我就不一一闡述了,因為我很餓!
如果你是個吃貨,那就趕快行動起來吧!
- End -
編輯 @ 瑞楨
圖片 @ 網絡
本文由道方圖說編輯發布,歡迎分享
如需轉載,請與我們聯繫並獲得許可
聯繫方式:admin@funtola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