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小夥伴們估計早已經盼著連續八天的小長假啦,除了能放鬆一下身心,還有就是能在中秋佳節之際與家人團聚,在月光下賞月吃月餅。想一想,是不是對中秋更加嚮往了呢?
今天人文精神寄託君想告訴大家一個不一樣的中秋。除了吃月餅,還有哪些別樣的風俗呢?趕快進來看看吧!
喝桂花酒
你喝過桂花酒嗎?感覺還好吧。其實在我們中國民間,中秋節到來時還有喝桂花酒的習俗,尤其是廣西一帶。很多農村或者城市道路兩側種著不少的桂花樹,到了這個季節桂花盛開,香味隨風而來,使得經過道路的人紛紛打開車窗,不由得深吸兩口,好香啊。
人們將陰乾的桂花泡在酒瓶裡,瓶口密封嚴實,然後放置於避光通風處,靜置3個月的時間,桂花酒就釀造完成了。一般過1個月的時間,桂花酒就會慢慢變色,酒體呈現淡淡的乳黃色,時間越久顏色越黃亮,桂花酒味道越醇香,營養及養生價值越高。
中秋佳節之際,舀一瓢桂花酒出來,香味撲鼻,在月光下邊賞月邊飲酒,正所謂「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如此清香動人的桂花酒,真是別有一番風味。你是不是也想品嘗一下了呢?趁著現在佳節未到,趕緊去買一瓶桂花酒來吧,到時也好給家人一份驚喜。
手工剪紙
中秋佳節有剪紙的風俗?這還是你第一次聽說吧。其實這是真的,而且在我河北老家一帶還較為流行。至今,我仍然記得兒時在中秋節時看著母親將一張張大紅紙剪成嫦娥奔月、桂花樹、小兔子的模樣,感覺真是神奇。再加上電視裡時常播放的《西遊記》,想像著嫦娥姐姐的美麗,內心無端生出一些感嘆,她一個人在廣寒宮該是多麼寂寞啊。
剪紙是我們中華民族流傳下來的一門手藝活了,老一輩的人可能都會一點,但是走到我們這一輩卻不敢再如此斷言了。一百個人裡估計也找不出一個人會剪紙吧。我們每天都在緊緊張張的上班,上有老下有小,一點兒也不敢停歇,哪裡有閒情逸緻去學習母親的剪紙呢。
其實中秋節剪紙嫦娥奔月一類的也不是那麼難,最基本的方法步驟是這樣的:首先我們要準備好紙、筆和剪刀,在紙上寫好賀詞。然後把要剪掉的部分畫上陰影,順便再檢查一遍是否正確。接下來就是用小剪刀先把外圍的部分剪掉。最後就是慢慢剪掉裡面畫陰影的部分。全部剪完後,嫦娥奔月也就出來在你的面前了。
吃芋頭
中秋節時,廣東潮汕地區還有吃芋頭的習慣,這是你想不到的吧。在潮汕當地有個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在廣東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因此當地的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就有了八月十五吃芋頭的習俗。
芋頭成熟於秋季,它既可做主食,又可做蔬菜,蒸食、做湯,各種方式烹飪都很美味。秋天常吃芋頭能益脾胃、調中氣、化痰散結。芋頭所含的礦物質中,氟的含量較高,具有潔齒防齲、保護牙齒的作用。芋頭中含有多種微量元素,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可作為防治腫瘤的常用藥膳主食。
對於廣東潮汕地區八月十五吃芋頭,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開始對我們漢人進行殘酷的統治壓迫。當時一個叫馬發的將領據守潮州,以此為根據地抗擊元朝,後來城池被攻破後,老百姓慘遭蒙古人的大屠殺。因為當地老百姓稱蒙古人為胡人,而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因此為了紀念被蒙古統治之苦,就以吃芋頭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擺塔
「擺塔」是福建的中秋傳統。相傳戚繼光赴閩平倭患大捷全勝,回到福州恰逢中秋節,福州百姓為歡迎凱旋之師,將家裡的貴重物品擺在門口以示慶賀。因老福州多寺多塔,擺設品也多為古塔的模型,故稱「擺塔」。長此以往,「擺塔」成了福州一種固定的中秋習俗,既有「顯擺」之意味,也有尊敬祖先的含義,還增添慶祝節日的氣氛。
在當地,因老福州有很多寺廟和寶塔,擺設品也多為古塔的模型,故稱「擺塔」。宋代詩人謝泌在《福州即景》中所描畫的繁華剪影:「城裡三山千簇寺,夜間七塔萬枝燈」,正是對這一景象的真實寫照。由此也可見在古代福建過中秋時的熱鬧。
據說,「擺塔」在明代嘉靖年間達到鼎盛時期。當時,富貴人家有的在廳堂搭架「擺塔」,少則三層桌,多則十層桌,最高層擺以泥塔或鐵塔,低層陳列一雙秧盆,青蔥吐綠,以示豐收。中間各層則排列歷代名人和戲曲人物,整個庭院燈燭輝煌,增添佳節氣氛。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如今「擺塔」在福州民間已很少能看到了,我們一般只有在一些大型活動、特定場合、有組織的情況下才能看到「擺塔」。
上面四種別樣的中秋風俗是大部分人不知道的。大家耳熟能詳的拜月、走月、樹中秋、兔兒爺、花燈、舞龍和祭月,我都沒有一一介紹。我們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是唯一一個文明沒被中斷過的文明古國,中秋的習俗流傳下來的有很多,這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要想更多地了解中秋節,了解中國的傳統習俗,就關注我的百家號吧,讓我們一起學習,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感受我們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