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農曆中秋與國慶節不期而遇,正是收穫的季節,也是一個講究吃的節日,民間有」窮端陽,富中秋「的說法,大家都在同一天和親友團聚,但各地過中秋的習俗卻不盡相同,除月餅之外,各地還有許許多多的中秋節傳統美食,現在我就給大家盤點一下,這些各地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的食物。
江西中秋節習俗
文天祥是江西省吉安人,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也是吉安人紀念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日子,在中秋節的傍晚,吉安人都會用稻草燒瓦罐,一直把瓦罐燒得通紅,再潑一大碗香醋到瓦罐中,頓時醋水瞬間氣化,香味飄散在整個村子裡,大家除了要吃月餅外,還吃柚子(喻意有子)、花生、糖果等,最為隆重歡慶的是在天黑月明的時候,家家戶戶自帶著柴火,用瓦片和磚塊堆砌成一個六角形寶塔,一直把寶塔燒得自下而上通體紅色,大家圍在寶塔周圍,品茶、吃月餅、柚子等等,兒童們都唱這樣的兒歌,「燒塔燒得紅,養豬三百五;燒塔燒得白,養豬搖尾巴;燒黑燒得綠,養豬三百六;燒黑燒得黑,養豬三百八。」表達著豐收的喜慶。
湖北中秋節習俗
湖北人的中秋節往往在農曆八月十五之前就已經開始了,特別是已婚或未婚女婿,農曆中秋節提著月餅、排骨或豬肉、菸酒來看望嶽父嶽母,這種儀式感甚至會超過春節,十五的晚上,家家戶戶都準備了豐盛的晚餐,有一道湯是肯定少不了的,那就是蓮藕排骨湯。
大家高高興興地吃上一桌「團圓飯」,然後在一起飲茶吃月餅,時不時的再來一口小酒,興趣來了還會組織一場麻將牌,湖北人管這種牌局叫「殺家麻雀」。有詩為證:「傍欄賞月又看花,圍坐同將麻雀叉。直到八圈圈到底,夜深興盡各還家。」
廣東中秋節習俗
憑藉會吃、敢吃的深厚功力,「吃在廣州」可謂是名不虛傳,在中秋節這個傳統的節日期間,大街小巷有很多挑著擔子賣菱角的人,菱角喻意「聰明伶俐」,尤其是,菱角去殼後切成粒狀煲粥,與月餅同食可抵消月餅的油膩感,就算連殼煮熟後邊吃邊賞月,和嗑瓜子一樣暇逸。
中秋節前後柚子在廣東是盛產期,「柚」與「佑」諧音,更主要的還是他們看重柚子的消膩的功效,這種意頭好又令時節的水果,會吃的廣東人在中秋節當然不會放過。
中秋前後,田螺空懷無小螺,肉肥味美,吃起來方便,炒田螺時搭配紫蘇,明月當空,一家人在池塘邊,吃著月餅品香茗,時不時戳一口田螺,好一付「八月望日,尚芋食螺。」的悠然場景。
福建中秋節習俗
中秋節前後,是閩南人家裡養殖的鴨子最為肥壯的季節,福建盛產的檳榔芋也叫荔浦芋,肉質細膩,具有特殊的風味,中秋節時,用檳榔芋和肥美的鴨子同燒,味道極為鮮美,是福建人過中秋節時不可缺少的美食。
福建人中秋節除月餅外,還有一種鄭成功收復臺灣時流傳下來的一種會餅,這種會餅每一會為63塊,食用時,在場的人輪流擲骰子,按骰子的點數領取會餅,最終以誰領取會餅的數量最多者獲勝,特別是在廈門,每年中秋節前,會餅的需求量非常大。這種流傳了300多年的習俗,在節日中帶給人們來了一種充滿樂趣的體驗。
四川中秋節習俗
四川人過中秋節除了吃月餅,也有在中秋節殺鴨子的習俗,特別在四川的川西地區,選用當年的仔鴨,用鹽醃製一晚上,再用稻草在燻爐中燻成茶色,製成的煙燻鴨子是中秋節必備佳品,此外還有蜜餅和麻餅,麻餅中配以花椒、鹽、成為純甜、微麻、略鹹的特殊風味。
打餈粑、吃餈粑是四川人過中秋節最有儀式感的項目,圓圓的餈粑象徵著團聚、團圓。所以在四川流行一句這樣的諺語:「中秋不打糯餈粑,婆娘兒女不歸家」。可見在過中秋節時,四川人對打餈粑、吃餈粑的重視 程度。
陝西中秋節習俗
陝西人過中秋節正是柿子成熟的時節,樹枝上到處都掛滿了火紅的柿子,非常喜慶,這個時候的柿子營養價值最高,口感也最好,所以陝西人過中秋節有流行互相送柿子的習慣,寓意著「事事如意」、「紅紅火火」。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的晚上,烙糖坨坨是必不可少食物,用紅糖、白糖、芝麻、花生仁等配料烙成的糖坨坨外酥裡嫩,香甜味美,象徵著家庭團圓和睦。
此外,未孕女子在中秋晚上,可以在別人家的瓜棚偷採一些瓜豆。據說,摸到南瓜 時,寓意著生男孩;摸到扁豆,則生女孩,摸到白扁豆則更是寓意著白頭偕老,大吉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