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月拜月、吃月餅…你記憶裡的中秋節什麼樣?

2021-02-23 中國搜索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裡人心共賞時。」中秋,一個慶賀豐收,象徵著美好團圓的節日。忙碌的人們會儘可能在這一天團聚在一起,或者分吃一塊月餅,或者圍坐在一起賞月,其樂融融。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秋不只是一個假期,甚至也不只是一個節日那麼簡單。它所浸潤的,是中國人綿延許久的家庭倫理觀念和人文情懷。你記憶裡的中秋,是什麼樣的?

中秋節,意味著溫暖和團聚

對身處異鄉的遊子來說,中秋意味著回家和團聚。李珺今年26歲,在北京已經待了3年。

她的老家在山西。每逢中秋節,李珺總要提前規划行程,確保能按時趕回家裡過節,「對中國人來說,這是個團圓的節日,所以我都會和父母一起過」。

「過節時,我爸會買一堆時令水果,尤其要有個大西瓜。然後把西瓜雕成花籃造型,再加上月餅,擺在窗臺上『供月亮』,這也是我們當地的習俗。」李珺說,水果月餅擺一會兒就會撤掉,一家人分享,月餅則是當地一種混糖月餅,很好吃。

一桌美食必然是少不了的。她印象深刻的一次家庭聚會是在去年,「我們去姑姑家,姑父做了好多大閘蟹和皮皮蝦,一家人邊聊邊吃。還會一起看中秋晚會,當時覺得特別溫馨」。

「『望月』也是過中秋的重要環節,可能平時太忙碌,很少記得抬起頭看看月亮。中秋的晚上看著一輪圓月,會覺得秋意濃鬱,很有詩意。」李珺總結,中秋節給她的感覺就是「溫暖」和「團聚」。

「自來紅」,凝聚記憶裡的中秋味道

在一些年紀稍長的人眼中,中秋節還曾是個解饞的好機會。

↑「自來紅」月餅與「自來白」月餅。受訪者供圖

「小時候,是真的盼著過中秋。不光是一家團圓,物質不豐富的年代,過節能吃點好的。」60歲的趙興力感嘆,那時的中秋節也一樣有滋有味,「姑姑會帶點糖果,姥姥家會給拿點慄子紅薯,都是心意」。

父母當然還會給孩子燉點肉解饞。但趙興力說,記憶最深刻的是當年的自來紅月餅,父親每年都會買,月餅上印著小動物圖案,散發著香味。

「吃完晚飯,就在院裡擺上一張小桌子,給兔兒爺擺上石榴葡萄等供品。分月餅吃時,青絲冰糖什麼的捨不得吃,留著衝水喝。」他記得,大人會教孩子們賞月,說月宮裡還有玉兔,「當時覺得是真的,也會附和說看到了兔子」。

如今生活富足,中秋節可吃的美食越來越多。但趙興力說,中秋時,老父親還是會召集兒女一起過節,年年買自來紅月餅,他也還是很愛吃,「因為它凝聚著父母的厚愛,和時代記憶的味道」。

曾是一個世俗狂歡的節日

不管現在圍坐在一起看中秋晚會,還是過去的拜月、賞月,體現的都是中秋節「團聚」主題。在春節、端午等幾大傳統節日中,中秋節形成最晚。但它包含的許多習俗,大都擁有古老的淵源。

《夢粱錄》中記載,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因為此夜月色往往比平時加倍明亮,又稱為「月夕」,從字面意思上看,多少與古代秋分「夕月」有關。

中國的節日時間,不少跟月亮的運動規律有關。滿月,常給人以圓潤豐滿的美感,中秋節也叫月亮節、團圓節,農曆八月十五恰逢秋高氣爽,祭月、拜月,賞月……都是人們情懷的自然抒發。

比如,宋朝的中秋節是一個世俗狂歡的節日。八月十五還沒到,街上許多店鋪開始售賣新釀的美酒,人們爭相登樓賞月,酌酒高歌。中秋夜,例行的宵禁也被取消,夜市通宵營業,賞月遊人絡繹不絕。

明清時期,中秋節風俗更加盛行,形成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習俗。江南則習慣以素齋供月,旁邊還要放上一碗涼水。拜月後,婦孺以指蘸水塗在眼睛上,希望眼清目明。

「另外,過去中秋節還是店鋪算帳盤點、給員工結算工資的日子。」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民俗學專家蕭放解釋。

今天,它依然是人際關係的「調劑」

綿延許久的中秋節習俗,在今天也仍具有積極意義。

在蕭放看來,拜月、賞月、團圓慶賀是傳統中秋節俗的核心,如今依然符合人們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

比如,中秋節是朋友、親人之間互相表達思念之情的時機,而對於喧鬧的都市居民來說,可以在明月照天的情境中,享受回歸自然的樂趣。蕭放說,拜月、慶祝豐收等都是對自然的感恩,「人不能只重現實利益,無論何時都要有感恩之心」。

趙興力則感嘆,如今生活富足的時代,交通便利,想團聚、想吃好的並不難,「但中秋節與中國人的精神聯繫太緊密,在生活中有著特別的象徵意義,是我們平時的假期無法替代的」。

「節日是日常生活的亮點。中秋節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文心理價值,也是一種很強的家庭倫理感情表達。」蕭放認為,它在今天仍發揮調節人際關係等作用,人們可以互贈禮物、互表關懷,讓忙碌的腳步慢下來,「人生不要那麼匆忙,別忘了跟親友團聚」。(李珺為化名)

您記憶中的中秋節又是什麼樣子呢?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王亞群

喜歡,就點個「在看」吧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中秋節,美心月餅伴你賞月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在這種特別的節日裡,美味的月餅絕對不能少。
  • 中秋玩月、賞月、拜月
    從起源上看,中秋節的起源比較複雜,既與上古時期人們的月亮崇拜有關,同時也與祭祀月亮女神嫦娥有關,但中秋節作為民俗節日的直接起源是唐朝時期的賞月風尚。和現在吃月餅、慶團圓不同,唐代人更強調欣賞夜空中那輪皎潔的明月。唐代詩人張祜在《中秋月》中說「一年逢好夜,萬裡見明時。」像張祜這樣讚頌中秋月色之美的詩篇在唐詩中非常多,白居易說「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賞意如何。
  • 解惑: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
    說起農曆八月十五的中秋佳節,大家都會首先想到了象徵美好團圓的月餅。中秋節在我國還有著另一層意思,那就是團圓節。俗話說的好「每逢佳節,倍思親」,在中秋佳節這天全家人其樂融融的聚集在一起,賞月亮、吃月餅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那麼提起中秋節吃月餅這麼個習俗,你會不會覺得有些好奇呢?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呢?下面就跟隨第一星座網的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古人為什麼喜歡在中秋節拜月?原來它有特殊的意義
    中秋節作為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08年起國家開始把中秋節列為法定節假日之一,每年中秋在外工作的人都會趕回家和家人團聚。很多人只知道中秋節是前人流傳下來的,但是你知道中秋節真正的來源嗎?中秋節,又被稱為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
  • 古人為什麼喜歡在中秋節拜月?原來它有特殊的含義
    中秋節作為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08年起國家開始把中秋節列為法定節假日之一,每年中秋在外工作的人都會趕回家和家人團聚。很多人只知道中秋節是前人流傳下來的,但是你知道中秋節真正的來源嗎?
  • 中秋節的記憶:團圓的中秋 舌尖上的中秋 詩詞裡的中秋
    中秋是團圓節,寄寓人們對親人團聚、家庭幸福的期盼;月餅、田螺、芋頭、桂花酒……舌尖上的中秋,多姿多彩。一年一度中秋將至,我們為你多角度呈現中秋記憶。  團圓的中秋  「團圓」對於中國人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向來愛完整,怕殘缺;喜和諧,厭對立;樂團圓,傷別離。團圓也是中華民族最純真、最本源的文化圖騰。
  • 《中秋節賞月》看圖寫話怎麼寫?家長來看看!
    中秋節,是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家家戶戶歡聚一堂,賞月賞桂花,拜月吃月餅。圖片中出現的主要人物有:爺爺、爸爸、媽媽、小明和妹妹圖中的時間:根據圖片中的文字「月餅真好吃」可以判斷出時間是中秋節根據圖片中的提示信息,可以知道圖中的人物在賞月吃月餅,心情很高興。
  • 中秋節 | 吃月餅、賞明月,遇見幸福的模樣
    中秋節,我們中國人僅次於春節的最要節日。一家人整整齊齊,吃月餅、猜燈謎、賞明月……就是,幸福最美的模樣。關於中秋節的來歷與習俗,我們都不陌生。但是不妨礙,今天重溫一遍。中國人文化的根,就埋藏在這些傳統節假日的一點一滴裡。莫忘根本,才能遠行。祝福大家中秋快樂,闔家幸福!
  • 中秋節竟然不是吃月餅的?而是吃肉的!
    說起中秋,逃不掉吃月餅。但是,你可能意想不到,在古代,中秋節並不是吃月餅的!而是……想要接受住七大姑八大姨的年度終極盤問嗎?想要用知識輕鬆應對各路親戚的關心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科普一下中秋節的那些你不了解的風俗習慣、傳統活動等。
  • 中秋節傳說:齊國醜女無鹽拜月
    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 中秋節為何要拜月?拜月的這些禮儀和禁忌一定要了解!
    中秋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佳節,有著上千年的歷史了,對於很多人來說中秋節意味著和家人的團圓,意味著親情的重聚,但實際上在古代中秋節是一個充滿著感傷別離的節日,古代的文人墨客對於中秋節總是有著滿腹的惆悵和說不完的感傷,尤其是身在他鄉的遊子在八月十五這天更是望月興嘆,寄託相思之情,因此很多流傳千古的名人佳作也大多誕生於八月十五
  • 中秋節的傳說,月餅食俗故事
    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故稱之為中秋,這一天的月亮比其他月份的滿月更圓,更明亮,在我國周代就有了中秋夜迎寒拜月的傳統。八月中旬,又是秋糧收穫之際,人們為了答謝神明的護佑而舉行一繫到儀式和慶祝活動,稱為秋報。
  • 中秋節什麼餡的月餅才是王道?哪種餡料的月餅最好吃?
    中秋節什麼餡的月餅才是王道?哪種餡料的月餅最好吃?中國的節日非常多,也非常講究,每個重要的節日都有它對應的美食。比如即將要到來的中秋節人們都會吃月餅以寄託多家人的想念之情。四、雲腿月餅雲腿月餅的口味屬於甜鹹的,小編第一次看到雲腿月餅裡的餡料是搭配著白糖粒的火腿丁,就覺得這種搭配肯定不好吃,甜味和鹹味搭配在一起實在有點不敢恭維,但是小編真正吃過之後就愛上了雲腿月餅。
  • 中秋節為什麼會吃月餅?關於中秋月餅的傳說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中秋節,人們往往會一家團聚,一起看月亮、吃月餅,那中秋節為什麼會吃月餅?一、中秋節為什麼會吃月餅有些人認為,由於月餅是圓形的,它們象徵著天空中的滿月。也有些人認為,圓圓的月餅和天空中的圓圓月亮響應和,反映了人們希望家人重聚的美好願望。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又是怎麼流傳下來的中秋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之一。
  • 中秋只有賞月和吃月餅?趕緊看看閩南人怎麼過中秋的!
    中秋賞月吃月餅之俗與外地無異,至今留有賭餅舊俗,稱「跋狀元籌」。餅家專門為此製作大小不一的合餅,63個月餅稱為一令,從小到大依次稱為狀元、探花,一直到秀才。農家用粿和月餅祭祀土地神,並用竹片夾壽金插在田埂邊,稱「土地公拐」,祈年景豐收。城鎮裡用酒肉、月餅在后土祠祭祀,並演戲娛神。此俗僅在一些農村中尚有保留。 舊時俗,於是日卜「土地公卦」,由瞎子抱琴,蕩一下卦籤,唱一曲,再按曲卜吉兇。婦女卜問土地公後,按土地公之處的方向在街頭巷尾竊聽人語,取其語意以卜一年行運。
  • 中秋節習俗,古今中外有哪些不同?
    中秋和國慶雙節將至,今年的中秋節和國慶節在同一天,在21世紀裡僅發生4次,上一次是2001年,另外兩次分別在2031年和2077年。團圓日遇到了舉國同慶日,國人與此皆大歡喜! 說到中秋節,你能想到什麼?吃月餅、賞月、放假……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日習俗主要圍繞月亮形成,較為常見的是賞月、拜月、吃月餅等,那麼古今中外,中秋節的習俗都有哪些不同呢?
  • 中秋節沙畫——最美的祝福
    嫦娥吃了不死藥飛上了月亮,她的丈夫後裔為了思念妻子,就在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祈求吉祥平安。由此,中秋節的習俗就延續下來啦!  對於在外打拼的人來說,中秋節也是回家與家人團圓的日子,畢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啊,不管多遠,如果有時間都會儘量趕回去跟家人一起過節。
  • 中秋節為什麼要拜月?
    中秋節為什麼要拜月?中秋節還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所以稱「八月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夕」;中秋節的月亮最是圓滿,象徵大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國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朝,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
  • 秦曄:漫談中秋節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性突出,歲時節日中的世俗情趣愈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人文傳統成分逐步減弱,功利性的拜祭、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民間中秋習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的主要形式。故中秋節亦稱團圓節。
  • 中秋節和月餅的由來,你知道關於中秋的神話傳說嗎?
    中秋節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歷史源遠流長,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中秋源於上古時代,因為當時人們對天象的崇拜,是從秋夕祭月演變而來。供奉月亮,是我國古代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二十四節氣中的「秋分」,就是古代的「供奉月亮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