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為何要拜月?拜月的這些禮儀和禁忌一定要了解!

2021-01-18 拍案驚奇

中秋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佳節,有著上千年的歷史了,對於很多人來說中秋節意味著和家人的團圓,意味著親情的重聚,但實際上在古代中秋節是一個充滿著感傷別離的節日,古代的文人墨客對於中秋節總是有著滿腹的惆悵和說不完的感傷,尤其是身在他鄉的遊子在八月十五這天更是望月興嘆,寄託相思之情,因此很多流傳千古的名人佳作也大多誕生於八月十五,比如李白的《靜夜思》、《月下獨酌》、蘇軾的《水調歌頭》等等,都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當然中秋節這天也有數不盡的神話故事,比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等,這更為中秋節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中秋節在古人眼中非常的神聖,不僅是寄託相思的節日,更是祭奠神靈的日子,在這一天很多人會採取各種儀式來拜月,那麼中秋節這天為何要拜月呢?原因有兩個,從現實的角度來說,由於生產力低下,人們對自然規律的認知十分有限,天象則代表著上天的情緒,八月十五這天月亮最圓,在古人看來自然是吉祥喜慶的兆頭,自然就對神靈產生了敬畏之感。從神話的角度來說,人們對當時月亮上存在神仙的傳說是深信不疑的,尤其是嫦娥奔月的故事更是深入人心,因此人們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嫦娥祈福,從此中秋節拜月的習俗便一代一代的流傳了下來。

那麼八月十五這天究竟該怎麼拜月呢?有哪些儀式和習俗呢?且聽小編慢慢道來,在八月十五這天晚上,當月亮出現的時候,要對月設香案,在擺設果品的時候除了擺設蘋果、葡萄等水果還要擺上西瓜和月餅,並且西瓜一定要切成蓮花狀。此外當一切準備好之後,要沐浴焚香,以十分虔誠的心靈對月禱告,家中老人、男子、婦女、幼兒要依次祭拜月亮,然後焚燒月光紙,在桌上的每一樣貢品中切下一塊放在地上。在吃月餅的時候,大家一定要注意,應該由當家主婦切開月餅,切的數量要根據家庭人口來定,切不可多切或少切。

當然在拜月的過程中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祭拜的,在祭拜之前要先看看自己之前的運勢如何,如果自己最近不是太順利活著自己的身體不太好,就不要出門賞月或祭拜了,當然民間對於拜月還有一系列禁忌和傳說,比如不能用手指月亮,額頭不能被頭髮遮住等等,雖然各地關於拜月的儀式和文化各不相同,但是很多習俗和禁忌是相同的,在中秋節拜月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

相關焦點

  • 中秋節為什麼要拜月?
    中秋節為什麼要拜月?中秋節還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所以稱「八月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夕」;中秋節的月亮最是圓滿,象徵大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國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朝,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
  • 好熱鬧,北湖公園裡面眾多漢服美女拜月,展現傳統禮儀風採
    擔任本次祭祀的主祭彭清告訴記者,「春祭日,秋祭月」,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在中秋節,我國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
  • 中秋節傳說:齊國醜女無鹽拜月
    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
  • 中秋節禁忌「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什麼意思?答案很荒唐!
    中秋節禁忌「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什麼意思?答案很荒唐!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到了這一天都會放假3天,普天同慶,但實際上對於大多數的百姓而言,除了吃月餅,似乎也沒什麼特別的民俗活動。其實在古代,中秋節的活動非常的豐富,但也有很多的禁忌。比如農村就流行一句俗語,說是中秋節這天「男不拜月,女不祭灶」,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男不拜月在古代中秋節這天,除了吃月餅、賞月外,還有拜月、祭月這樣的活動。
  • 中秋節人們為什麼拜月
    我們這裡要說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同時也是嫦娥和后羿的愛情故事。遠古時期,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炙烤大地,萬裡焦土,海水苦幹,人民叫苦不迭,無法生存。這時出現了一個叫做后羿的英雄,他登上崑崙山頂,拉弓搭箭,運起神力,射下九個太陽。
  • 大報恩寺還原中秋傳統拜月禮
    &nbsp&nbsp&nbsp&nbsp本報訊(融媒體記者 邢虹)淨儀、請月、祭月、拜月……古代傳統的中秋拜月禮儀,昨天在大報恩寺遺址景區重現。&nbsp&nbsp&nbsp&nbsp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更是月圓人團圓的重要時刻。
  • 中秋玩月、賞月、拜月
    從起源上看,中秋節的起源比較複雜,既與上古時期人們的月亮崇拜有關,同時也與祭祀月亮女神嫦娥有關,但中秋節作為民俗節日的直接起源是唐朝時期的賞月風尚。和現在吃月餅、慶團圓不同,唐代人更強調欣賞夜空中那輪皎潔的明月。唐代詩人張祜在《中秋月》中說「一年逢好夜,萬裡見明時。」像張祜這樣讚頌中秋月色之美的詩篇在唐詩中非常多,白居易說「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賞意如何。
  • 老輩人說,中秋節的4條忌諱一定要留意,可以收財納福 你知道幾條
    隨著一陣陣的清風飄過,讓人們感覺到有一絲絲的清涼,這仿佛在告訴人們深秋的到了要知道增加衣物。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即將到來。 今年的中秋節有點不一樣,不僅是雙節同慶,而且月亮和以往有些不同。
  • 賞月拜月、吃月餅…你記憶裡的中秋節什麼樣?
    它所浸潤的,是中國人綿延許久的家庭倫理觀念和人文情懷。你記憶裡的中秋,是什麼樣的?中秋節,意味著溫暖和團聚對身處異鄉的遊子來說,中秋意味著回家和團聚。李珺今年26歲,在北京已經待了3年。她的老家在山西。每逢中秋節,李珺總要提前規划行程,確保能按時趕回家裡過節,「對中國人來說,這是個團圓的節日,所以我都會和父母一起過」。
  • 古人為什麼喜歡在中秋節拜月?原來它有特殊的意義
    中秋節作為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08年起國家開始把中秋節列為法定節假日之一,每年中秋在外工作的人都會趕回家和家人團聚。很多人只知道中秋節是前人流傳下來的,但是你知道中秋節真正的來源嗎?中秋節,又被稱為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
  • 古人為什麼喜歡在中秋節拜月?原來它有特殊的含義
    中秋節作為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08年起國家開始把中秋節列為法定節假日之一,每年中秋在外工作的人都會趕回家和家人團聚。很多人只知道中秋節是前人流傳下來的,但是你知道中秋節真正的來源嗎?
  • 【文學高安】中秋拜月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就要到了,我的內心充滿欣喜和期待。在傳統佳節中,中秋節是最清閒最美好的節日,它不象過年,要準備年貨,還要拜年,得辛苦一月有餘。也不象端午節,忙著驅疫,掛菖蒲和艾草、撒雄黃酒等等,得累上幾天。
  • 中秋節習俗:拜月
    它與春節、清明、端午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古為「祭月拜月、慶祝豐收」的時刻。因中秋夜月亮豐盈、月色皎潔,詩意的中國人把對生活的期盼寄寓其中,賦予中秋節「團圓」之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此夜,人們仰望圓月,渴望與家人團圓,所以,中秋又有了另外一個好聽的名字:「團圓節」。
  • 與天拜月 祈福中秋
    昨晚,客天下景區舉行的拜月儀式活動深受遊客追捧,吸引了不少遊客聚集景區內體驗傳統習俗,共同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良辰吉時,庚子年中秋拜月祈福典禮起始……」華燈初上,夜幕降臨,在客天下景區新開闢的客家小鎮內,一群身著漢服的表演者領銜展示傳統中秋拜月習俗儀式,上貢品、拜月、歌舞祈福、分月餅……遊客們也紛紛行祭拜之禮。
  • 古人拜月,為什麼要在桌子下面放盆水?
    拜月是我國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它源自我國一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自古以來,人們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習俗。拜月,就是設上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來祈求福佑。康百萬莊園內的拜月桌,即當年康家人中秋節拜月時所用的石桌。石桌用青石板雕刻而成,古樸而厚重。
  • 中秋拜月,蘊含著怎樣的民族文化?
    因時代、地域不同,「拜月祭」俗,大同而小異。一般的家庭是:在庭中陳瓜果、月餅供月,進行祭拜,然後賞月。如嘉靖河南《固始縣誌》:「中秋列瓜果酒餅,男女望月羅拜,已而歡飲,謂之玩月。」《帝京景物略》又曰:「於月出所方,向月供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這些,都是家庭祭拜的形式。
  • ​中秋拜月的風俗是怎麼來的?看完長知識!
    昨天,國慶節與中秋節喜慶疊加,再加上天氣晴好,人們紛紛走出家門賞月拍月。就在昨天晚上,一場盛大的拜月活動,讓很多人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10月1號晚上,一場盛大的拜月活動在樊西新區關聖古鎮舉行,晚上七點前,主祭方在活動現場擺上香案,放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等祭品,晚上七點整,拜月儀式開始。中秋拜月的風俗是怎麼來的呢?
  • 2020首屆三聖鄉中秋拜月大典完美落幕
    9月28日,三聖鄉首屆中秋拜月盛典在「三聖福苑」完美落幕。為到場的嘉賓和遊客獻上了一場穿越古今、浪漫唯美、古典雅致的傳統文化盛宴,呈現了一場古韻悠揚的拜月儀式,彰顯了中華傳統文化之美。本次拜月大典以「同一輪明月 同一個夢想」為主題,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構建幸福中國夢」為目的,讓傳統文化真正走進百姓生活,活動加強傳統習俗及文化氛圍的營造,重點突出對於傳統文化的認知性、傳承性和儀式感。
  • 貞豐:中秋拜月 祈求福佑 傳承文化
    祭月、拜月、賞月、頌月是中秋節的傳統習俗,在中秋節到來之際,貞豐縣國學讀書會組織傳統文化愛好者在古城閣樓舉行拜月儀式,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貞豐古城閣樓,當地100多名傳統文化好愛者身著漢服,莊嚴肅穆祭拜月神。
  • 中秋拜月懷舊
    去年中秋節,駕校放假一天,學員沒來駕校練車,想想,我還是回老家過節吧。山間村莊古樹猶存,松風竹韻,環境清幽,令人怡然悅勝的勝境。我老家村莊,歷史上有宋代史學家鄭樵、又有書寫《鞏溪詩話》十卷被錄入《四庫全書》的宋代詩人黃徹等歷代文人,曾經在此棲居寫作,拜月飲酒;這裡,有草木的氣息,樸實裡有幾分認真……風和樹葉在交談,月光和澗水在交談,萬物都在各自地歡呼、自由地榮枯,生活中無盡的痛苦、悲傷都可以和明月訴說、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