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主、祠堂、牌位,思想上忌諱談死,為何在物質上大辦喪事?

2020-12-23 趣史談號外郎

在中國人的某些概念裡,「死」這個字是不能輕易說出口的。它難以用一種合適的方法委婉的表達,儘管某些時候可能它已經成為一種客觀事實,但是還是無法妥帖的被人們所接受。與這種語言上的緘默截然相反,在對於這一客觀現象的實質表達和紀念上,人們反而無所顧忌,特別是到了臨近的日子,更是大張旗鼓的置辦起來。這樣十分矛盾但是看起來又十分理所當然的傳統,究竟是從何時開始,又是為何開始的呢?

一.喪主、五服:宗法制影響下的服喪禮制

古人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喪事和喪儀,規定死者的嫡長子,也就是死者的法定繼承人為喪儀的主人——一般被稱之為「喪主」;如果嫡長子的位置由於各種原因空缺,那麼則由嫡長孫填補空缺成為「喪主」;如果嫡長子與嫡長孫同時空缺,那麼便可由宗族和家庭中五服內親屬或鄰裡來替代「喪主」的位置。而這個「喪主」其實就是「孝子」。「孝子」對於身份的要求如此嚴格,所承擔的責任自是不同,即必須服重孝,其他的親屬則需根據與死者的親屬關係分別服不同的孝;服有五種,被稱之為「五服」。

稍稍了解這麼一番,我們不難發現,這種所謂的「孝子」和「五服」,直到今日仍舊不同程度上被人們所遵從著,只是各地不同的風俗使得看起來沒有那麼的明顯、統一。可以明顯觀察到的是,古人祭禮所遵從的最主要的線路——宗法制,直到現在仍舊被人們所重視並且嚴格遵守著。

中國的宗法制度是演變自原始社會後期的父系家長制,我們現在常常掛在嘴邊的尊卑、長幼,還有諸多行為禮儀的準則,都源自於宗法制。《說文解字》中解釋道,「宗,尊祖廟也。從宀,從示。」這個「示」可以理解為供在祖廟裡的「神主」,也即後人講的牌位,人們供奉祖先的神主,就是祈禱祖先的庇佑,所以,「宗」的本意其實就是指的宗廟,就是祖先,宗族就是供奉同一祖先的人。而我們所熟知的尊卑、長幼、行為禮儀準則,這就是所謂的「宗法」,將宗族內部規定的井然有序。

中國宗法制的演變自原始社會後期的父系家長制開始,到了周朝逐漸變得完善起來。周王自稱天子,他的嫡長子就是它的法定繼承人,若嫡長子空缺則有嫡長孫頂替成為法定繼承人;宗族內部的長子是法定繼承人,所以又會被稱為「宗子」,「宗子」只有一個,除他以外的兒子皆為庶子,庶子通過分封成為諸侯,「宗子」繼承王位成為「天子」,二者之間,前者視後者為「大宗」,後者視前者為「小宗」,這種關係不可逆不可違背。

宗法制的特徵其實就是宗族內部的嫡長子繼承制的世襲制,以及由此制定的對宗族中祭祀、婚嫁、慶弔、送終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制度的實施必然有機構來保證,朝堂上維繫制度的就是宗廟,我們更熟悉的或許就是「宗人府」或者「宗王府」。

中國的宗法制度的基礎是男子的血統,嫡長子為最正統對的血統,服喪期間對一大家子尊卑、親疏的禮制關係就是由此而制定的。反面來說,通過喪制中的喪服也可以分辨宗族內人員的親疏、尊卑關係。

從法律制度上來講,宗法制早已被廢除,但是在我國目前的許多地區(絕大多數是農村、山區)仍舊沿襲著宗法制,一直以來飽受人詬病的「重男輕女」也是宗法制下誕生的產物。

二.祠堂:祭祀、溝通亡故祖先的物質載體

古代時,無論是皇家貴族還是平民百姓,與家庭、宗族關係最緊密的類似起到宗教性質的建築就是「祠堂」。「祠」原本指的是一種在春季祭祀祖先的活動,春天既是萬物復甦的季節,同時也是動物開始交配、繁衍後代的對季節,所以在春季舉行「祠」的活動就不難理解了:一方面為死去的祖先送上食品,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能夠得到祖先的保佑,傳宗接代。所以一般在祠祭時使用的祭品並是不很多,但祭詞非常長。

祭祀的地方可以是一塊空曠的對地方,也可以是在一處建築物的內部。由於缺少了一個象徵性的祭祀的對象,因此就必須人為地造出一個祭祀的對象,這也就是孔穎達疏講的「祠則有主有屍」。在祭祀中,「主」就是祠的主人,古代的「主」通常用木製作,所以又會被稱之為「神主」、「木主」等等,現在來講就是「牌位」。

祠的種類可以分為幾大類型:

1.祭祀真神:漢《越絕書·德序外傳記》中記載了一則越王勾踐的故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年,終於一舉打敗了吳國,洗刷了國辱,但是他不敢忘記歷史,為了感謝上蒼的保佑,他在許多地方建造了神祠,定期祭祀。

2.「紀念堂」——為先賢建造的祠:《漢書·循吏傳·文翁》中記載到,文翁是一位讀書人,精通儒學,在漢景帝末期出任蜀郡太守,創辦了諸多學校,到了漢武帝時蜀郡各地辦校成風,當地的風氣大為改觀。為了紀念文翁的功德,於是官員和民眾都為文翁設立了祠堂,以此來紀念他。

3.最後一種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宗祠。祠堂是由家長制演變而來的,相當於古代的「廟」。

現在人們常說的「祠堂」往往指的都是最後一種「宗祠」,而這其實是宗法制度在民間擴展、普及後的產物。

中國有祠堂的歷史很早,漢代時便已出現,但是真正大規模的發展、使用還是在明代後期、清朝初期。 祠堂的出現意味著傳統禮制逐漸崩潰、新的宗法制形成。祠堂相當於古代的宗廟,「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後之人尚其念之哉!尚其念之哉!」如此,祠堂的作用也非常明朗了:識別親疏關係、尊敬祖輩、聯絡同宗感情、團結族內親人,事實上這也是一直以來中國宗法制的對特徵與宗旨,且這種特徵與宗旨在現代仍舊廣泛流傳著,只是規模比起古時要小了許多。

三.牌位:死者的替身

在許多傳統習俗已經丟失了的現代,喪禮的許多習俗都已經消失,僅僅存在於文字記錄上,成為一種印象中老古董一樣的存在,但牌位不一樣,從古至今,牌位都是人們十分重視的存在。

牌位是古代祭祀和喪儀中最離不開的喪具,上面書有它所代表的人的名號,而對於一個宗族、家庭來說,這個牌位其實代表著的就是他們死去的親人或者祖先,正如孔夫子所講的「敬神如神在」。

牌位其實是民間叫法,它的正式名稱前文我們已經說到過了,就是屍、屍主、神、神主、木主、主等。屍的字形像一個人屈膝的樣子,後來人們用「夷」代替了「屍」,於是「屍」的本意就很少被人們使用,用來指代死人的軀體。而在進行祭祀時,死人的屍體並不會在現場,陳放在現場的就是能是「屍體」的替身,所以「替身」也被叫做「屍」。現代我們常講的牌位其實也是「屍體」的替身。

屍體的替身多種多樣,古代祭祀中代表受祭人的活人就被叫做「屍」,但是這種以活人做「屍」的年代十分久遠。夏朝時規定,屍為立姿;商朝時規定,屍為坐姿;到了周時,屍甚至可以走動應酬客人。但是春秋戰國開始後,特別是到了戰國時期,「禮樂崩壞」,古時的制度徹底崩壞無人再遵循,於是,用活人代替私人的活屍也就此不見了。

在進行祭祀的時候,人們總歸要有一個對象,於是人們就做了一個木牌,寫上能夠代表死者身份的文字(名諱、親屬關係等)來代替死者,也被稱之為「屍」或「屍主」。

牌位由「神主」和「櫝」兩部分組成。神主是牌位,人體最寬的部分就是雙肩處,所以神主的寬高比例相當於人體的寬高比例。「櫝」實際上就是安裝神主的木框,有兩種作用:一是裝飾,二是相當於房子,也就是神主居住的「家」。

牌位是很特殊的東西,在正常情況下一戶家庭許多年才會遇到一次必須要做牌位的喪事,特別注意的是,女人和小輩死亡是不做牌位的。因此,牌位一般都是由專門的棺材店訂做的,而專門的木匠做出來的牌位是由統一的規格和尺寸的。所以,一個地區的牌位很可能都是一個樣子的,甚至大半個中國的牌位都是十分相似的。牌位在死者斷氣後就開始做,書寫上死者名諱等是要等到出殯前兩天。

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宗族世代聚集是中國人最基本、最常見的居住形式。一個龐大的宗族往往有著一個專屬的宗族的墓地,有祭祀祖先的祠堂,各個分支也有各自的對家廟,牌位就是死者的替身。

四.結語:不斷演變的喪禮

祭祀這一種行為遠古時期便已開始,細節的部分隨著時代的不同、朝代的更替而在不斷的產生變化。這種變化在對各種習俗進行篩選,標準現在無法確認,但就如「活屍」這樣的存在,很多時候是很多政治因素而消失的。經歷了數千年的風風雨雨,最終就形成了現代我們所認知的喪禮與祭禮。

參考書目:

[1]薛理勇:《喪葬習俗》,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

相關焦點

  • 「建言獻策」喪事簡辦 好!
    鞠躬、握手,家主為我們右臂系上白布條。返回時,主人又奉上一包大碗面、兩個小花碗和一雙筷子。逗留也就10分鐘,來去匆匆。路上朋友們都說這樣辦喪事省錢省心又省力,疫情過後就應該延續下去。每每和他人議論此事,大家都異口同聲說:「 好!」 疫情發生之前,農村喪事大操大辦之風盛行,攀比之下有愈演愈烈之勢。
  • 農村人不盡孝父母,死後為何都大辦喪事?網友:農民都愛面子!
    現在農村人越來越富裕,因為收入的渠道增多,只要不是懶惰,肯幹活,最起碼家庭的日子都過得中等偏上。可是,富裕起來的農民,對待老人的養老盡孝,讓我們一直都無法明白,為何還要讓自己70歲、80多歲的父母在田間幹農活,為何不讓他們過上跟城鎮職工一樣的退休生活呢?
  • 在你們那裡的農村,辦喪事最忌諱上哪道菜呢?
    農村辦喪事最忌諱上哪道菜呢?其實現在的年輕人講究是越來越少了,無論是紅事或者白事,菜譜的差異是越來越小了,以前辦喪事的時候都是村裡人來幫忙,現在都是服務隊,可以總結這樣一句話,只要錢到位,一切都不是問題。
  • 牌位的書寫格式淺析
    埋完親人後,恭恭敬敬把牌位供放在祠堂的相應位置。過去的人對此要求甚嚴,一點不敢馬虎。下面就個人對牌位書寫的理解談一點看法,僅供大家參考,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女的死了以後,一看牌位,就知道亡者的丈夫在不在世間,有沒有孫子輩的,她父母還在不在世間,牌位上一看就明白了。
  • 《無聲息的歌唱》|牌位(上)
    在一般人家中所謂正堂的檯子之上,都供有木頭的或紙的「牌位」;在佛教寺院裡的延生堂﹝注一﹞上的長生祿位或功德堂﹝注二﹞上的亡人牌,那也是叫做「牌位」。牌位,就是在下的名字。你的尊長不幸去世了,想到他對你的種種恩惠,為了要慎終追遠,就得用我來紀念;你又想到這些偉人聖賢,你為了要效法他們的為人,除了你心靈上的仰慕之外,形式上自然就會流露出你的敬意和崇拜,因了這些,就不得不來借用我--牌位。
  • 喪事活動初期,急需準備哪些事項?
    然後起來,商議安排喪事操辦事項。  所謂喪事活動初期,是指停殯之後到開弔之前這一時段,一般一到兩天時間。正常情況下,按一般操作,主家的喪事準備工作主要有以下事項。  1、立喪主  立喪主是禮儀習俗的普遍要求,必須有。在古法喪禮上,立喪主是重大事項。
  • 解除封鎖沒幾天農村就大辦喪事,這麼做對嗎?聽聽老農怎麼說
    那麼這兩天農村有人去世,如果要大辦的話可以嗎?止茶就和大家來說一說親身經歷的一件事情。昨天,我從家裡開車去集市上購買生活物資。結果在路上碰到兩戶人家有親人去世,從我匆匆一撇來看,去世的人家,有不少鄰居和親朋前來幫忙處理後事。而等我回到家裡以後,村子裡面有個鄰居,有突發疾病去世了。所以我昨天一天,碰見了我們村三個老人去世的特殊情況。
  • 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化:中國宗族文化,祠堂的修建意味著什麼?
    隨著時代的發展,宗族不斷發展壯大,但有的脫離了本地,遷移到其他地方,他們的族譜上,依舊記載著祖先。但在宗族上,也有一些特殊情況,異姓中,他們同宗不同祖,合姓中,他們同宗不同祖,同姓中,他們同宗不同祖。二:中國的祠堂每個姓氏中,在不同地方都有自身的祠堂,為了紀念祖先而建的,這也成後代銘記祖先的地方。有名有貢獻的先輩,也會名列牌位上。根據不同地方,祠堂或宗祠的建設,也是有區別的。祠堂由一個姓氏而建,比如李氏宗祠、陳氏宗祠等。
  • 中國傳統的喪葬都有那些忌諱?
    棺木忌諱用柳木棺木忌諱用柳木,相傳是因為柳樹不結籽,擔心會絕後葬禮以後,有做七、斷七、百日、周年等追悼儀式,並將牌位送歸祠堂,這已從葬禮時對人的儀禮轉為對「鬼靈」、「祖靈」的儀禮。另外,漢族還有「歸葬」的習俗,就是將死於他鄉的遺體歸葬原籍。喪事期間,死者親屬要穿孝服,在靈堂守靈。中國古代禮制,把孝服按與死者血緣關係的親疏分為五等,在現代漢語裡還有「五服」這個詞,表示血緣關係的遠近。
  • 農村辦喪事最忌諱的幾種菜?聽老農民這麼一說,恍然大悟了
    農村辦喪事最忌諱的幾種菜?聽老農民這麼一說,恍然大悟了在我們這個地方舉行葬禮最忌諱的第一道菜是豆腐,基本上葬禮的酒席上看不到豆腐。豆腐其實是有意義的。豆腐在民間有「貧窮而白色」的比喻,所以紅白對農村人來說是喜事,結果對於農村人來說可以活著,但是到了死的年齡就沒有必要給朋友添麻煩了其次,成對的料理沒有出現。例如,丸子不能變成兩個。做的魚不能變成兩個。擺好的蝦一定是單數的,為什麼不能變成兩個?如果你變成兩個,座位上的人會覺得你罵他們一起去了。
  • 【中元祭祖專題】秦東魁老師:供奉牌位的寫法和供法
    牌位上字的書寫:   從上到下豎著寫供奉者姓名的書寫: 男女都寫在牌位自身的右下角(如果你面對牌位,則是你的左邊)例如:陽上子孫 某某某(供奉人姓名)供奉也是從上到下豎著寫我們是炎黃子孫,我們要供炎帝、黃帝、女媧以及人文始祖,那就寫的太多了。那怎麼辦?我們只要寫一個中華萬姓宗祖就好。
  • 聽說有人要大辦喪事,可把幾個鄉鎮幹部急壞了
    首發:「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ID:xhmrdxwx)口述:廖 竹|31歲|公務員|湖南郴州整理:尹平平|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聽說何家要在村裡大辦喪事,可把我們幾個鄉鎮幹部急壞了。▲廖竹(左一)和同事做何家長子思想工作。受訪者供圖我們趕緊跑到何家去看。果不其然。他家設了靈堂,殺了一頭豬,廚房裡堆著十幾隻雞鴨,各式蔬菜碼放得小山一樣,確實是要大擺宴席的節奏。「我們也勸說了好幾次,可他們就是不聽。」村支書嘆氣。
  • 嗩吶是農村白事上最常見的樂器,為何現在很多地方不讓吹了?
    俗話說「嗩吶一響全劇終」,是農村白事上最常見的樂器,為何現在很多地方不讓吹了呢?在我們這裡,過去的確有很多辦白事的時候大吹特吹嗩吶,但是現在卻幾乎絕跡了,我認為:白事不讓吹嗩吶,主要是精神文明建設已經深入人心,嗩吶被當作了一種文藝表演形式走上了大雅之堂。
  • 喜事緩辦、喪事簡辦 鄒平市發布疫情防控期間婚喪嫁娶事宜移風易俗...
    為減少不必要的聚集,原則上停辦、簡辦或延期舉辦結婚、祝壽、滿月等喜慶事宜,大力倡導用電話、微信賀喜或網絡送福,不搞慶典儀式,不在酒店、景點、婚紗拍攝等場所聚集,防止發生交叉傳染。鼓勵喪事簡辦。從簡從快辦理喪事活動,控制治喪規模,簡化治喪程序、縮短治喪時間,減少人員聚集。動員喪主勸阻外地親友不要前來參加葬禮,倡導用微信、電話等通信工具進行弔唁,表達哀思。鼓勵文明安全祭祀。
  • 隆回縣棗子樹:10元紅包辦了一場喪事
    紅網時刻6月25日訊(通訊員 袁鷹 遊芳)近日,湖南省隆回縣南嶽廟鎮沙子坪居委會棗子樹為12組村民曾某光操辦喪事,3天時間,沒有請鑼鼓樂器隊伍,沒有燃放煙花爆竹,沒有大擺宴席,不發高檔香菸和毛巾,只為參加悼念和幫忙操辦的親戚朋友發了個10元的紅包。此舉在南嶽廟鎮得到一片喝彩。
  • 84歲老媽臨終前對兒子說,我死後請不要為我大辦喪事,我想清靜
    我已經是到了該去的時候了,你們的路還長,好好把自己的事做好,我才安心,我才高興,你一個大男人放著自己的事業不管,回來侍候我一個老太婆,很不值當,你還是回去吧,我近階段還死不了的。兒子:媽,沒事的,店子關幾天門也沒什麼損失,反正生意也不好,您放心好了。
  • 農村喪事習俗有「三大忌諱」,個中講究你知道嗎?
    在農村地區,因為地理和環境的不同,有「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的說法,每個地區都有各自的習俗,特別是農村的喪事習俗,需要講究的東西非常多。農村的喪事向來有「三大忌諱」,箇中講究你知道嗎?在辦理喪事期間,家屬都要穿孝服,一般都是白衣和白褲,要是家屬穿著孝服去別人家串門,意味著也會給別人家帶去晦氣,因此,在出殯前是不能串門的。 雖說這些事情不可信,但是我們要講究「入鄉隨俗」,遵守農村當地的一些習俗也是對逝者的尊重。你那裡有什麼習俗,留言說說吧!
  • 曹操忌諱「死」字,發明一成語,把死亡說得很優美,流傳上千年
    那些陣亡的將士無後人的,就找到他們的親屬,給與天地、耕牛,還要建立學校提供他們學習的機會,要為犧牲的將士建立祠堂,共後人拜祭,如果他們地下有知,等我逝世後與他們相逢,心中就不會有遺憾了。曹操的這篇《軍譙令》感人肺腑,全軍的將士聽後紛紛落淚,他們直到曹操對待有功勳的將士,總是會給與應有的回報,或許你會說這是曹操收買人心的手段,但作為一個文學家,或許是曹操內心深處真摯情感的宣洩吧。
  • 活化祠堂資源,打造文明家園
    近年來,國寶鄉依靠自身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把經濟發展、文化傳承、生態保護有機結合起來,立足各村閒置祠堂,採取宜疏不宜堵的政策,沒有談「祠」色變,而是從轉變觀念入手,正確引導,著手古祠活化,加以修繕保護,賦予其新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內涵,極大發揮了宗祠在社會治理中的正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