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寶鄉依靠自身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把經濟發展、文化傳承、生態保護有機結合起來,立足各村閒置祠堂,採取宜疏不宜堵的政策,沒有談「祠」色變,而是從轉變觀念入手,正確引導,著手古祠活化,加以修繕保護,賦予其新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內涵,極大發揮了宗祠在社會治理中的正面作用。
祠堂變文化中心
佛嶺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所在地,原是葉氏祖厝龍樓堂。2018年鄉政府出資對其進行提質建設,拓展其文化功能,設有「一紙一書一館一故事」,即剪刻紙工作室、龍樓書屋、葉氏家風家訓館及國寶鄉「身邊故事共同銘記」。德化縣剪刻紙藝術研究會在此設立龍樓堂剪刻紙工作室,工作室中設有「刀尖勾勒 景秀瓷都」剪紙作品展。
龍樓書屋內藏書2000餘冊,書籍涵蓋經典名著、歷史文學、社會科學、藝術類等,書屋免費向當地村民開放,提供免費借閱。
葉氏家風家訓館展示本地葉氏的源流、家訓、族規,旨在弘揚傳承本地優秀的家風家訓文化、姓氏文化,達到家風文化浸潤心靈的效果。結合剪刻紙文化,以剪紙藝術的形式講述葉兩全夫婦孝順代代傳,留守老人的八旬「家長」童雙軌,林為南守護一方健康的故事,把身邊故事化為榜樣力量。
祠堂變鄉村民宿
國寶鄉積極對接縣委縣政府「全域旅遊」戰略,把祠堂裝修融入鄉村振興,著力打造具有閩南山區古村落特色的精品民宿集群,大力發展民宿經濟,唱響傳統村落活化利用新篇章。
鄉政府主動出面引導,鼓勵村民對破舊的祖厝、民宅進行修繕,由村委會統一租賃回收後,通過轉租的形式吸引有意發展民宿經濟的社會資本進行投資。堅持傳承特色古民居傳統文化和保護性開發的原則,以「戴雲山築」作為主體風格,修復卷棚屋頂、燕尾型屋脊、穿鬥式木作和古厝內雕梁畫棟,把所有的細節都做到極致,閩南地方特色鮮明;發掘福美堂故事,將情懷與故事結合起來;請出祖宗牌位,文明新風樹起來。
目前國寶鄉已經與羅望民宿、舊街森活民宿、麗江車友匯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等國內十大民宿品牌籤訂了投資意向書,首期開展的2座民宿已完成改造建設工作,節假日期間,入住率均達到100%。
祠堂變接待中心
國寶鄉海絲文化交流中心位於佛嶺村舊教堂,白牆、黑瓦、大窗,牆基和柱子用花崗巖築成形成特色鮮明的建築風格,帶著依稀可辨的時代記憶。由村集體有償提供舊會場給政府,鄉政府出資進行公共文化服務場所改造,在原有的建築基礎上進行完善、提升和豐富,集中資源打造一個集旅遊信息諮詢、遊客服務、景區推介、商品展示等功能為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
通過安排交流聯誼、文藝表演、學生實踐、民俗表演、景區考察等活動先後接待各地遊客諮詢10萬人次,發放旅遊宣傳折頁、導遊地圖、景區宣傳冊等印刷品1000餘份,熱情周到的服務受到了各地遊客的好評。
祠堂變愛心廚房
國寶鄉按照縣委、縣政府關於關愛農村留守老年人系列愛心工程的工作部署,因地制宜,大膽嘗試,堅持從實際出發,大力盤活舊祠堂、舊村部等閒置公共設施作為實施場所。結合老人實際需求,鄉政府以「三個一」方式為「愛心廚房」構建平臺、保駕護航,通過修建廚房和衛生廁所,設置餐廳、棋牌室、電視機室、圖書室等措施完善祖厝「變身」愛心廚房的硬體要求。
由鄉衛生院牽頭組建了醫療服務隊,為留守老人提供具有針對性的醫療服務,通過體檢、問診、送藥等形式確實保障鄉裡老人有效享受公共衛生服務。由村兩委牽頭組織了愛心志願服務隊,他們對接城關企業,組織老人們閒時手工製作各類工藝品,既使老人活動身體又可獲取報酬。村委會牽頭在廚房周邊開闢了「互助菜園」,讓老人們自種自收,為廚房夥食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