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的喪葬都有那些忌諱?

2021-01-18 中華網文化頻道

原標題:中國傳統的喪葬都有那些忌諱?



中國傳統的喪葬後事處理,為了尊重祖先,形成了一些理念和操作上的禁忌。如果不顧這些禁忌就昭示著不吉利,同時也是對逝者的不敬。

忌雙日出殯

雙日則有不祥的預兆,認為雙日出殯有死兩人的含義,因而出殯時必擇單日,忌於雙日舉行。

忌淚灑屍身

流傳於部分地區的一種說法,如果家中有人亡故,而為死者穿衣服時應忌悲泣,以免淚灑屍身。認為會有狀況發生,驚起亡靈。

靈前忌有貓出現

死者於出殯前,停屍守靈,忌有貓接近,認為有貓觸及,或跳越前後,會如死者會驟然而立一般,有禍害家人之意。

忌理髮

若家中如有人去世,家屬或男子在一個月內不得理髮、刮臉。長輩亡故,多是由晚輩進行恪守,認為頭髮受之於父母,先親去世,留髮以表達哀痛、孝心與思念。還有部分地區認為是理髮是在改變自己形貌,使亡靈不能辨認,以避免災禍。此外還有一說,認為嬰兒出生後百日始能理髮,否則會有夭折之禍。

忌日禁歡樂

即親喪之日,忌舉吉事,如飲酒作樂等。自不用說,逝者喪生之日,做歡樂的事情會視為大不敬。

棺木忌諱用柳木

棺木忌諱用柳木,相傳是因為柳樹不結籽,擔心會絕後



各地不一,不可一概而論

(來源網絡,僅供參考)

漢族喪葬舊的傳統是講究重殮厚葬,並且夾雜著許多迷信的習俗。漢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禮隆重,分殮、殯、葬三個階段進行。古有以人殉葬的習俗,後逐漸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則以紙紮人像伴葬。

葬禮以後,有做七、斷七、百日、周年等追悼儀式,並將牌位送歸祠堂,這已從葬禮時對人的儀禮轉為對「鬼靈」、「祖靈」的儀禮。另外,漢族還有「歸葬」的習俗,就是將死於他鄉的遺體歸葬原籍。

喪事期間,死者親屬要穿孝服,在靈堂守靈。中國古代禮制,把孝服按與死者血緣關係的親疏分為五等,在現代漢語裡還有「五服」這個詞,表示血緣關係的遠近。孝服用白布做成,這與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禮服的習俗大不相同。清朝時有一英國人第一次到中國來,遇到出殯的隊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卻痛苦悲哀,覺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殯時有人唱輓歌。後世的輓聯、挽幛就是從古代的輓歌演變而來的。

喪葬儀式規模大小與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關,在封建社會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喪儀都有嚴格的規定。王公貴族、富豪之家常以規模宏大的喪儀來炫耀自己的權勢。

尊長死後,子孫要在家守二十七個月,其間停止交際和娛樂,做官的也必須離職回家守孝,以表示對尊親的哀悼,稱「守制」。



漢族喪葬禁忌事項

1、舊時漢族忌在外惡死。惡死包括溺死,上吊、雷擊、遭殺等。

2、忌把在外惡死者直抬回家裡,一般抬回放在門外的「亭仔腳」處,等候入殮。而且與正常死亡不同,不是頭前腳後搬運,而是腳前頭後搬,以示反常。

3、忌病人晚飯後斷氣。認為死者已把飯吃光了才死去,一般認為死在早飯前最好,即所謂「留三頓」。在晚飯後死,有可能使子孫淪為叫化子。

4、忌病人在原來睡的床上死去。一般要搬臨危者到正廳上搭椅子、木板讓他們斷氣。認為靈魂會回來抬床腳,如果來找斷氣處的木板,早已拆開、找不到,而如果到原來的床上來抬,則可能要廢床。

5、忌寫靈字。因為「靈」字繁體字為「靈」,內有三個「口」,恐死去一口不足,又要死去兩口,以湊三口,而「口」是古人用來計算人口單位的。一般要書寫到「靈」字,都寫成「靈」,以期消除「三個口」的環兆頭。

6、忌在由孝男給死者穿壽衣時使用偶數,恐雙喪。同時對單數,忌「九」件衣,因「九」與「狗」同音。

7、忌人殮時,與死者相同屬相衝克者在場觀看。

8、忌入殮時啼哭,或將眼淚滴在死屍上;或人影照入棺材內。恐啼哭使死者不忍離去。眼淚滴在屍體上,死者留戀而不走,且不得超生。人影入棺,蓋棺時將靈魂關在裡邊。

9、忌出葬日選重喪日或衝剋日。

10、忌七月出喪。七月鬼多,怕引來更多的鬼魂。

11、忌出喪時抬棺者說棺重。怕導致大家抬不動,抬杆斷裂。

12、忌入坑時,孝男孝女在場或人影照入坑中。

13、服喪期忌化妝、裝飾、華服。

14、忌帶孝者看鑿井、建廟、婚嫁、產婦、嬰兒因帶孝者身上有「兇氣』。神聖和喜慶的事如果讓他們進去,恐化吉為兇。

15、忌在做旬時,觸及靈桌上油燈裡的油。做旬指葬後七七四十九天內,講烏頭司公作法的行事。傳說人有七魂,死後七天散一魂,如果觸及象徵死人靈魂的臨近,否則死者不悅,怪罪下來,會使接觸者致病。

16、出殯前停屍守靈,忌貓近前或從屍體上越過,拍詐屍。

17、安徽一帶忌在為死人穿衣服時啼哭,認為涕淚灑在屍體上會使死者驟然挺立或出現殭屍。

18、北方廣大地區,喪家忌在人死日呆在家裡。認為此日死者之煞(兇神)必返,於是外出避之。

19、忌以皮襖、皮褲、皮衣作死者葬物,認為會使死者來世轉生為獸。

20、親人亡故,忌說「死」,一般稱「走了,「去世了」、「過世了』,「故去了」,文雅一點則用「仙逝」、「逝世」、「作古」等等。

21、忌說「棺材」.要稱「財」,「壽器」等等。

22、羌族家中有死人,要在葬禮舉行五天以後方可與外人來往。死了孩子的父母,要請端公以藥香燻身後才能與外人見面。新死丈夫的寡婦,要圍青苗菩薩轉幾圈,以木梳梳頭,將梳過頭的木梳丟棄後,才可與他人見面。

23、佤族男人死時,如果妻子正在懷孕,則認為不吉利,死人就用棺木裝後埋在塞外。

24、孕婦難產,或有人被獵頭,全村寨都忌生產數月,認為去勞動,穀物會長不好,會有災害等等。

25、滿族忌在北炕死人。他們以北炕為大,以西炕為貴。有人將要斷氣時,得立刻移到南炕上來。



26、舊時還忌棺材從門而出,認為門是活人出入所用,死人不能用,故得從窗口將棺材放出來。

27、孝子在喪後百日內不許剪髮,不許參加宴會和從事文娛活動。不許外人(包括親友)穿孝服進入住宅。家裡死人,送葬後不許在家哭,否則會招致又死人。

28、達斡爾族忌在逢雙日子埋人。未出嫁的姑娘和未生育媳婦死後不能埋在祖墳地中。孕婦死後要火葬。停靈的屋子裡忌揉面。

29、瑤族,父母亡,子女不得坐板凳、睡床鋪。在開道場後,喪家忌吃肉和豬油,一般以茶油代。脫孝前,不分晴雨,都得戴孝,不許仰頭。送葬回來不許回頭,否則死者靈魂跟蹤回家。喪期,夫妻不能同房。不得赤腳著地,不得洗手、洗腳、喪後七天不外出生產,三個月內不得剃頭。守孝期不得到外人家玩,不穿紅衣、戴紅巾。

30、仡佬族埋人時所用木板、石頭忌再用。忌把死人挖出來再埋。忌婦人靠近墓坑。送葬的人回來時要繞路,忌走原路。

31、門巴族在人死後第二天,忌勞動,全村人不得下地幹活,否則莊稼要爛而無收成。

32、哈尼族家裡有喪事,出殯前,家庭成員禁止洗臉、洗腳、洗頭等等。死者家屬一般要停止生產三天;去世是老人,則五天;死去的是小孩,則一天。而人死當天,全村各戶都得停止生產一天。

33、在僳僳族地區,村裡死了人,全村人都不能在掩埋屍體之前吃辣椒,否則會被別人認為你與死者有仇,是故意而為之。

34、小孩夭折,全家忌吃羊肉、蔥、蒜。

35、黎族在喪宴上,主家忌吃米飯。可以肉下酒,可吃其它雜糧。

36、正午出殯。黎族一般上午人死,下午埋葬;下午死第二天早上埋。認為正午出殯會招災。

37、死者忌日禁止下田幹活。

38、朝鮮族、滿族以及某些漢族地區忌雙日出殯.認為雙日出殯意味著要死兩個人,故一般選在單日。

39、黔東南苗族,忌在死人入棺時放鐵、銅等非銀金屬,認為這樣死者在回東方的路上不僅買不了水喝,鐵、銅還會將死者折騰得不舒服。

40、黔東南部分地區的苗族忌男性死在白天,忌女性死在晚上。認為時辰不對,死者得再要一個異性死者相陪。而一般人則請巫師來念咒「改」,同時用木片打另外一副手掌大小的棺材同埋,表示已有另外異性同去。

41、有的苗族地區,死人的當天,可以上山生產,但忌下田勞動。同村人在有人死這一天忌挑柴回家,否則會給挑柴者帶來災難。

42、停樞期間,家屬可以吃肉、飯,但忌吃蔬菜。

43、殉葬品忌有銅器、棉花和徐有桐油的東西入葬後一個月內,家裡任何東西既不能出賣,也不能借給外人。

44、布朗族在喪事期間,死者的子女不能在外住宿,也忌栽秧播種。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關焦點

  • 中國喪葬忌諱的紙紮,被放到法國博物館:中國人面對死亡浪漫至極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人們有時會在時間的流逝中彷徨無措,因為知道終有一天都會奔向無可了解的彼岸,那個沒有人回來過的地方,人們都清楚死亡是每個人無可避免的結局、是唯一公平的存在、是人活著的證明。 而面對親人的提前離世,無疑活著的人都承受著無盡的苦痛折磨,人們用無數的方法與死亡對抗,用一個一個的紙紮寄託著不盡的思念。
  • 喪葬有哪些禁忌的事項
    喪葬有哪些禁忌的事項 在我國,自古就把喪事看得很重,民間也有很多關於喪葬的禁忌,今天萬壽菊墓地網就來給大家講講民間喪葬一定要注意的六大事項。
  • 中元節:那些關於祭祀亡故親人的傳說、忌諱、文化和意義!
    記得小些時候,字遊君老家還有一種習俗,進入農曆七月,有新亡人的,就開始設靈壇,早晚燒紙敬香供祭品,直到七月十三。在傳統傳說中,一年的七月,為鬼月,中元節這一天,更是鬼門大開,百鬼夜行,所以在這一天,老人會在祭祀結束後,要求告誡小孩和少年早早歸家,不要在戶外,以免陽氣低了,碰到不乾淨的東西,傷了身體,引起禍端。
  • 古老的喪葬方式有哪些?為何只有火葬和土葬成為了主流?
    死亡是所有人都無法避免的,所謂死者為大,不管他生前是好是壞,死後都必須妥善安葬。在中國這片遼闊的土地上,每個省份或者不同民族的喪葬方式都有很大的區別。有些喪葬方式是古代傳下來的,比如說天葬;有些則是順應時代的需求而成為主流方式的,比如說火葬。有的喪葬方式光聽著都讓人感到毛骨悚然,所以也就沒有流傳到如今了。
  • 喪葬制度如何形成?古代喪葬禮儀有多繁複?從《周禮》說古代喪葬
    總的來說,各地略有差異,但大方向上基本相同,之所以有這樣的制度存在,是因為傳統的「孝」在裡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中國古代講究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不可否認的是,大舉喪葬之禮會形成一定的鋪張浪費,甚至有人為此邀名聲,父母生前不孝,父母去世後大辦喪葬,形成一種薄養厚葬的詭異之風。
  • 「頭七」「尾七」,喪葬傳統中的「七七」習俗從何而來?
    自古及今,都有祭奠先人的傳統,當家中有親人去世之時,按照習俗有「燒七」的習俗,喪葬習俗沿襲至今,雖各地不同,卻又都大同小異。這七輪之中逢七為一祭,但卻又不能都祭,缺祭含義為先人留福,一旦祭祀全,即為福盡,因此,多半以頭七、三七、五七和七七最宜祭祀。七七規矩也是極多,更有撞七之說,即燒七忌日這天農曆逢七。那這日便不燒七,但恰逢的是頭七、七七這兩個日子即使撞七也要燒七。
  • 農村「喪葬亂象」越演越烈?以下幾個現象,讓人不齒!
    在中國農村,紅白喜事是當務之急,而在這兩件大事上,又具有濃厚的世代相傳的傳統習俗特色。我們有一句古話,叫「死為大,入土為安」,又講究「落葉歸根」,這足以看出我們中華民族對後輩的重視。當然,之前我們也都信奉土葬,直到前些年如火如荼的喪葬改革,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我們大部分地區都由土葬改為火葬,可謂一舉多得。婚禮嫁娶這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喪葬禮儀更是中華文明的延續,一個「孝」字就涵蓋了我們應該繼承的內容。
  • 【喪葬禮儀考——殯葬違禮糾察隊】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禮是判定社會成員一切言行是否適宣的統一尺度,作為一種社會規範,每個社會成員都必須自覺地熟悉它的內容,接受它的制約。禮又是治國安邦的基本法度是「立國經常之大法」。因此禮具有社會政治規範和行為道德規範兩方面的內涵。中國禮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具有鮮明的等級色彩。喪葬禮儀是中國古代文化世俗化的一個重要方面。
  • 從雄安殯葬改革想到傳統喪葬習俗
    這次平墳雖然只是局部,但可以預測,隨著新區建設的全面展開,土墳木棺將逐步退出雄安,土葬將永遠成為歷史。據了解,雄安新區正在建設永久性公墓和殯儀館。項目位於雄縣龍灣鎮洪城村東南方新區邊界內側,總估算約8億元左右,總用地面積約35公頃,主要包括公益性公墓一座、殯儀館一座及相關配套設施,總建築面積約65130平方米。
  • 走紅國外的「天地銀行」,美國人燒傳統紙錢,法國人展示精美紙紮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喪葬文化一直是比較忌諱的一個東西,它是死亡相關的人類創造的社會活動中多種特質的複合體,其涵蓋的內容設計到實物,信仰,心理,倫理,道德和藝術,從而延展開等諸如遺囑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觀念,殯儀習俗,喪儀習俗,葬文化,祭祀文化和殯葬經濟等等的有關活動。
  • 中國平均喪葬費用37375元,位列世界第二,第一是哪個國家?
    死亡,往往代表著終結,帶著令人恐懼的色彩,大多數人都害怕死亡。不過,在全世界的風俗中,大家普遍認為死亡並非結束,而是新的開始。所以即便是到現代科學已經十分發達,依舊有許多人在討論「靈魂」。正因如此,世界各國對喪葬都非常重視,大多數都會有自己獨特的葬禮。
  • 你所忌諱的紙紮,在法國人眼裡卻是浪漫的藝術
    提起紙紮,時常會讓人忌諱,或許因為它是傳統喪葬祭祀用品,在我們的文化價值觀裡是陰森晦氣的。但事實上,紙紮又名「糊紙」,是一門集合扎竹、剪紙、裱糊、彩繪、紙塑等功夫於一體的傳統工藝,從北宋就開始盛行。展覽上除了傳統中式靈厝、阻嚇惡靈的「大土爺」、龍頭獅頭等這些傳統紙紮之外,還有西式別墅、中式茶樓、紅酒西餐、火鍋點心、 懷石料理、韓國石鍋飯……裡面的一桌一凳、一碗一筷都精緻得像實物,飯菜料理比自助餐還豐富。
  • 家裡老人:小心別犯了忌諱
    紅白喜事在我們的生活中時有發生,這兩件事的本質有著天壤之別。結婚對很多人來說是一件喜慶的事,所以看到結婚的車我們都喜歡上手沾喜氣,但喪葬車卻有些讓人傷感,很少有人願意出去看到結婚的車和喪葬車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事,那麼如果在同一條路上兩輛車相遇,哪一方應該主動讓路呢?
  • 農村喪葬習俗的五大「禁忌」你知道多少?
    葬禮在農村並不罕見,每逢村中有長者去世,總會舉行特殊的儀式,而在整個葬禮的過程中都有著嚴謹的程序,不容出錯!否則容易鬧笑話,因此要想順利的舉行完葬禮這套程序,以下的五大「禁忌」大家要熟知!在農村,過去那個封建的社會「生養死葬」是人們衡量「孝」的一個標準。雖說如今在農村婚喪嫁娶已經開始移風易俗,但是對地地道道的農民來說,這仍是一種標準。在農村。
  • 演員拍戲「被死亡」,用遺像太忌諱怎麼辦?導演是要有表示的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當中,嫁娶喪葬之事都要非常講究,尤其是白事,很多人非常迷信,關係到白事的一些事項,大多數人都會非常忌諱。並且,在現代人的生活當中,意頭也是非常重要的,搬家要講究意頭,結婚要講究意頭,凡事都要講求一個吉利,不然的話將會諸事不順,影響到自己的事業前程以及家庭,所以很多人在這個方面都尤為注意。相信很多人看影視劇的時候,都會發現有些演員在裡面的戲份要用到遺像,遺像這種事情,對於中國人來說,可謂是再忌諱不過了,那麼在拍戲當中,演員的照片被用作遺像,究竟有何講究呢?
  • 農村喪葬的講究
    現代社會中,由於喪葬禮儀逐漸簡化,所以很多人對傳統的喪葬習俗,要麼是一知半解,要麼是一問三不知。 從事物發展角度來看,這可能是一件具有進步意義的事情。但是從傳統習俗文化傳承角度分析,卻可以得知這是一種文化缺失。
  • 農村老人:小心別犯了忌諱
    農村老人:小心別犯了忌諱結婚應該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尤其是在國內舉行婚禮的時候,親戚朋友來祝賀,婚禮也要認真。迎接新娘的車一般有好幾輛,然後經過精心打扮,一看就知道是婚車。普通車輛在道路上遇到婚車的話,會讓結婚車先通過這樣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祝福,希望新人結婚後的生活不會被鎖定。那麼問題來了,婚禮車撞到喪車,到底誰先開路?
  • 過年那些忌諱的事兒
    說到過年,很多人腦海中浮現的畫面估計是貼春聯、貼窗花、掛燈籠,或是放鞭炮、放煙花,亦或是年夜飯、壓歲錢等,但是,關於過年那些忌諱的事兒你了解多少呢?俗話說「新年頭,舊年尾」,其意思大概是說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是「除夕」及「春節」這兩天,雖然時代在改變,但是作為中國人,我們也應當遵守將老祖宗們傳下來的規矩,畢竟人人都希望在新年能討到個好彩頭,祈禱可以從一開始就能夠事事順利,所以,在除夕和初一這兩天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當然,那你就得了解了解過年那些忌諱的事兒。
  • 原平民間喪葬習俗(一)
    據考證,喪葬禮俗從周朝確立,到漢朝形成規模,代代相傳,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原平喪俗文化,歷代縣誌也均有記載。我國地域廣闊,文化差異有別,風俗禮儀不同,俗話說「十裡不同俗,隔河規矩異」,一個地區有一個地區的傳統習俗,山區、平川不一樣,一村一莊有區別,因而喪葬禮俗又表現出多樣性。
  • 傳統葬俗守孝禁忌,大多沉睡在封塵的歲月裡
    傳統戴孝的規矩比較多,尤其在守孝期內,子女的穿戴言行,都要遵循傳統喪俗。諸如守喪期孝男要穿麻衣、戴孝冒,孝女(含兒媳)要罩粗布麻衣,其他喪屬腰間纏孝帶等。這種披麻戴孝的習俗,傳統葬禮上稱之為「戴孝」,那麼傳統葬禮守孝期有哪些禁忌呢?接下來一起看一下。守孝期禁忌一:俗語說「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中國的喪葬習俗,儘管各地有很多差異,但大體上還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