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農村,紅白喜事是當務之急,而在這兩件大事上,又具有濃厚的世代相傳的傳統習俗特色。我們有一句古話,叫「死為大,入土為安」,又講究「落葉歸根」,這足以看出我們中華民族對後輩的重視。當然,之前我們也都信奉土葬,直到前些年如火如荼的喪葬改革,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我們大部分地區都由土葬改為火葬,可謂一舉多得。
婚禮嫁娶這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喪葬禮儀更是中華文明的延續,一個「孝」字就涵蓋了我們應該繼承的內容。目前我國喪葬方式有多種,土葬、火葬、懸棺葬、樹葬等,但最早也是流傳最廣的是土葬,但近年來有專家、學者認為,土葬浪費國土資源,不利於生產,因而開始推崇火葬,認為集中式墓葬是最好的方式,因此各地都有火葬場所,建造得也非常高檔。
但民間,特別是在農村,許多人不能接受這樣的做法,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燒身是最大的不孝;有人則認為人死後會有感覺,甚至會有來生,所以一些殘疾人死後也儘量保持身體的完整,以便來世不再有殘缺。應入土為安,而非成灰,所以土葬和火葬的問題總是會有爭議。
但無論土葬還是火葬,都要將「孝」文化的傳承延續下去,喪葬禮儀做到有始有終,而不僅僅是形式上的流程。近幾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也開始富裕起來,各種吃喝玩樂進入了農村,一些不良的價值觀念也開始慢慢顯露出來,有的甚至演變為喪葬習俗,如今農村婚喪亂象層出不窮,好好的喪事辦成了喜事,既讓村民們不齒,更引來了不少外地人的笑話,至少有三種需要大力整頓。
鄉間的土葬方式已流傳千年,在文明的傳播與薰陶下,大家普遍養成了「入土為安」的觀念。鄉下人對喪禮也很重視,其中涉及了種種禮節與忌諱,大家都會讓先人風風光光地離開人世。
葬禮是一件喜事,如今很多鄉間的葬禮已經沒有了莊重肅穆的感覺,甚至在裝束上也有些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本應穿著素服,非穿著不一樣的風採。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這可是送喪,比結婚還要喜慶,更是民謠樂隊的邀請,令人目不暇接,舞臺表演臺下一笑,就見不到幾個哀傷的人,從沒想過今天的喪事還能讓人「歡聚」!外來人也是一笑而過。
藉助於喪事大收禮金,現在很多人都在想法子賺錢,歪門左道,作奸犯科的人不在少數,但後來喪事賺錢的人也很多,平時不來往,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都要講一遍,可是別人有事的時候卻躲得遠,深怕與自己牽扯到一起,一次兩次還不算什麼,時間一長,這類人就成了孤家寡人。
大搞攀比,不管是結婚還是治喪,越來越多的家庭越來越講究面子,即使是負債也要辦一場隆重的喪禮,還是一家人看著高高的棺木,誰的棺木多少錢,收多少錢,來多少人,擺多少桌,等等,都要對照一番,這既苦了自己,又麻煩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