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死者為大」的傳統習俗,無論死者生前地位高低、善惡美醜,在為他辦喪事的時候都會受到最大的尊重。
無論任何事情都要為此讓路,這種習俗深刻的體現出了對死亡的敬畏。喪葬習俗已經流傳了幾千年,並且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模式和禮儀。
儒家經典啟蒙書籍《弟子規》中曾有云:「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所以人死之後要遵照喪禮,按部就班的為其舉行莊嚴、肅穆的葬禮,以表達生者對死者的敬愛之情。
農村有一項喪葬習俗,人離世後要停放3天,並非迷信其實有一定的道理,是古人的智慧之談。
第一、事死者,如事生
在我國傳統喪葬習俗中,有很多繁瑣又極具內涵的風俗習慣。但總體來講可分為停屍、報喪、招魂、送魂,以及做「七」、弔唁、入殮、出喪、哭喪。
每一個步驟和理解都至關重要,一旦草草了事便是對死者最大的不敬,後世子孫也會被罵不肖子孫。
可見傳統喪葬習俗和文化,並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簡單。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有「停屍」的習俗,即人死之後需要要在家停放三天。
想必大家聽到之後都會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而且還會腦補九叔殭屍電影中的畫面。實際上無論是以殭屍為題材的電影,還是大家聽說過的「湘西趕屍」,都是利用人類對死亡的恐懼,而虛構出來的故事而已。
但古人對待生死大事,確實要比現代人更上心。尤其是在遵守喪葬禮儀上,更是表現出了一絲不苟的虔誠和敬畏。
第二、傳統喪葬習俗
在現代人的思想中人死之後,一般都會放在太平間等待焚化。因為按照法律規定已經不再允許土葬了,所以很多傳統喪葬禮儀也正在逐漸消失。
正如陸遊詩中所言「死去元知萬事空」,也就沒必要注重喪葬禮儀了。但是若按照中國傳統喪葬文化來看,「入土為安」才是對死者最大的尊重。
明代文人馮惟敏在《耍孩兒·骷髏訴冤》曲中曾寫道:「自古道蓋棺事定,入土為安。在封建社會時人死後只有埋入土中,才會讓死者方得其所,家屬方覺心安。
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之下,各種喪葬禮俗才應運而生。很多生活在農村地區的老百姓,時至今日依然堅守著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習俗。
即將去世的人在彌留之際時,家中的親屬就會為他穿好壽衣,以及穿上新鞋並戴上帽子,如若不然死者就會被認為是"光著身子走的",
一般情況下在即將離世的親人,咽下最後一口氣的時候,家中的男人們就會將他搬到正屋的靈床上,這種習俗就叫做「停屍」。
當然,南方的一些地區死者尚未咽氣之前,只殘留一口氣的身後就會被放上靈床,然後親屬們會守在旁邊,見著他度過生命的最後時刻。
第三、人在離世後停放三天的原因
「停屍」作為所有喪葬禮俗的第一步,表達了親人對死者的尊重和緬懷。古人之所以會有停屍三天的習俗,其實和很多因素息息相關。世界上所有事都可以提前做好計劃做準備,唯有生死大事會讓人手忙腳亂。
因為就算知道親人大限已至,但也無法推算出具體是哪一天。如果提前準備壽衣、喪服,那麼就勢必會讓將死之人傷心難過。所以很多人都是等親人去世後,才會著手準備辦喪事時需要的東西。
由於辦喪事是一件很繁瑣的事情,所以至少需要三天的時間才能完成,為此古人才有停屍三天的習俗。
另外,在辦喪事之前還要通知親朋好友,當時交通特別不方便,一來一回就需要幾天的時間,可見平時三天並非封建迷信,而是體現出了主人的大智慧。
停屍三天習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防止「假死現象」。 這種情況雖然並不多見,但家中親屬也要保留最後一線希望。有的時候一些突然疾病,很容易導致患者「假死」,只要搶救及時還可以活過來,例如,冠心病引起的暫時性休克等。
所以在死者去世之後停屍三天,可以有效預防因為假死而導致親人意外死亡。當然,這個習俗也包含了對死者的最大尊重。
民間曾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某個諸侯國的太子突然暴斃身亡,家裡人在悲痛之餘開始左手為他辦喪事,並打算儘快讓其入土為安。
但名醫扁鵲聽說這件事情之後,立即趕到現場並阻止太子下葬。他使用針灸將太子「救活」了,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太子又重新恢復了健康。至此之後人們都瘋傳扁鵲,有「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
結 語
古人對生死大事極為在意,為此還制定了很多禮儀。「停屍」作為眾多喪葬禮儀之一,不僅體現出了對死者的尊重,而且還彰顯出了古人的智慧。但由於現在都流行火葬,所以已經省略掉了停屍的習俗,逝者一旦有「假死」的現象,恐怕後悔就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