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喪葬習俗:人離世後為何要停放3天,並非迷信而是古人的智慧

2021-01-18 騰訊網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死者為大」的傳統習俗,無論死者生前地位高低、善惡美醜,在為他辦喪事的時候都會受到最大的尊重。

無論任何事情都要為此讓路,這種習俗深刻的體現出了對死亡的敬畏。喪葬習俗已經流傳了幾千年,並且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模式和禮儀。

儒家經典啟蒙書籍《弟子規》中曾有云:「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所以人死之後要遵照喪禮,按部就班的為其舉行莊嚴、肅穆的葬禮,以表達生者對死者的敬愛之情。

農村有一項喪葬習俗,人離世後要停放3天,並非迷信其實有一定的道理,是古人的智慧之談。

第一、事死者,如事生

在我國傳統喪葬習俗中,有很多繁瑣又極具內涵的風俗習慣。但總體來講可分為停屍、報喪、招魂、送魂,以及做「七」、弔唁、入殮、出喪、哭喪。

每一個步驟和理解都至關重要,一旦草草了事便是對死者最大的不敬,後世子孫也會被罵不肖子孫。

可見傳統喪葬習俗和文化,並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簡單。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有「停屍」的習俗,即人死之後需要要在家停放三天。

想必大家聽到之後都會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而且還會腦補九叔殭屍電影中的畫面。實際上無論是以殭屍為題材的電影,還是大家聽說過的「湘西趕屍」,都是利用人類對死亡的恐懼,而虛構出來的故事而已。

但古人對待生死大事,確實要比現代人更上心。尤其是在遵守喪葬禮儀上,更是表現出了一絲不苟的虔誠和敬畏。

第二、傳統喪葬習俗

在現代人的思想中人死之後,一般都會放在太平間等待焚化。因為按照法律規定已經不再允許土葬了,所以很多傳統喪葬禮儀也正在逐漸消失。

正如陸遊詩中所言「死去元知萬事空」,也就沒必要注重喪葬禮儀了。但是若按照中國傳統喪葬文化來看,「入土為安」才是對死者最大的尊重。

明代文人馮惟敏在《耍孩兒·骷髏訴冤》曲中曾寫道:「自古道蓋棺事定,入土為安。在封建社會時人死後只有埋入土中,才會讓死者方得其所,家屬方覺心安。

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之下,各種喪葬禮俗才應運而生。很多生活在農村地區的老百姓,時至今日依然堅守著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習俗。

即將去世的人在彌留之際時,家中的親屬就會為他穿好壽衣,以及穿上新鞋並戴上帽子,如若不然死者就會被認為是"光著身子走的",

一般情況下在即將離世的親人,咽下最後一口氣的時候,家中的男人們就會將他搬到正屋的靈床上,這種習俗就叫做「停屍」。

當然,南方的一些地區死者尚未咽氣之前,只殘留一口氣的身後就會被放上靈床,然後親屬們會守在旁邊,見著他度過生命的最後時刻。

第三、人在離世後停放三天的原因

「停屍」作為所有喪葬禮俗的第一步,表達了親人對死者的尊重和緬懷。古人之所以會有停屍三天的習俗,其實和很多因素息息相關。世界上所有事都可以提前做好計劃做準備,唯有生死大事會讓人手忙腳亂。

因為就算知道親人大限已至,但也無法推算出具體是哪一天。如果提前準備壽衣、喪服,那麼就勢必會讓將死之人傷心難過。所以很多人都是等親人去世後,才會著手準備辦喪事時需要的東西。

由於辦喪事是一件很繁瑣的事情,所以至少需要三天的時間才能完成,為此古人才有停屍三天的習俗。

另外,在辦喪事之前還要通知親朋好友,當時交通特別不方便,一來一回就需要幾天的時間,可見平時三天並非封建迷信,而是體現出了主人的大智慧。

停屍三天習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防止「假死現象」。 這種情況雖然並不多見,但家中親屬也要保留最後一線希望。有的時候一些突然疾病,很容易導致患者「假死」,只要搶救及時還可以活過來,例如,冠心病引起的暫時性休克等。

所以在死者去世之後停屍三天,可以有效預防因為假死而導致親人意外死亡。當然,這個習俗也包含了對死者的最大尊重。

民間曾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某個諸侯國的太子突然暴斃身亡,家裡人在悲痛之餘開始左手為他辦喪事,並打算儘快讓其入土為安。

但名醫扁鵲聽說這件事情之後,立即趕到現場並阻止太子下葬。他使用針灸將太子「救活」了,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太子又重新恢復了健康。至此之後人們都瘋傳扁鵲,有「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

結 語

古人對生死大事極為在意,為此還制定了很多禮儀。「停屍」作為眾多喪葬禮儀之一,不僅體現出了對死者的尊重,而且還彰顯出了古人的智慧。但由於現在都流行火葬,所以已經省略掉了停屍的習俗,逝者一旦有「假死」的現象,恐怕後悔就來不及了。

相關焦點

  • 農村喪葬習俗,長子長孫為何要摔瓦盆?並非封建迷信
    那麼,這麼做到底有何寓意?此習俗又是從何而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古人送喪的習俗,以及為何要「摔瓦盆」?古人的「送喪」習俗送喪,為逝者送上最後一程。喪葬文化,是中華文明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理念。經後人完善,成為一整套完整的儀式。儀式分十個步驟,分別是停屍、報喪、招魂送魂、做「七」、弔唁、入殮、喪服、出生擇日、哭喪、下葬。
  • 常見的農村喪葬習俗
    喪葬」是指一種為死去的人舉辦的儀式,有關漢族農村喪葬習俗都是怎樣的呢?中國民間農村喪葬習俗都有哪些,下面一起來看看吧!常見的農村喪葬習俗常見的農村喪葬習俗漢族農村喪葬習俗1、漢族人亡後,首先立喪主(死者的長子或長孫,無孫則以次子)、喪婦(死者之妻,無者為喪主之妻)和司禮,置棺槨壽衣,棺槨用料以松柏為上,桐 木、杉木次之。
  • 為何去世後要停屍三天?這並非是一種愚昧行為,而是古人的智慧
    生活中,大部分人應該都經歷過與親人離別的畫面,就會發現,在人死後總是要停屍三天之後,這個問題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思考,究竟為什麼人死後需要停屍三天,是一種迷信,還是一種智慧?可以從下文中得到一個深刻的理解。
  • 古代至親去世後,為何三年內不可以貼紅對聯?並不是封建迷信
    在大多數人的常規認知中,都會認為寫對聯只是文人的雅趣。 事實上在我國民間,對聯也是一種非常流行的文化載體。因為它不僅傾注了勞動人民的情感,而且也與民間習俗融會貫通。時至今日過春節,人們依然有「貼對子」的習俗。
  • 人死後為啥要用「白布蓋住臉」?並不是迷信,而是有科學依據
    是的,臉上蒙上白布就是人死燈滅的徵兆,沒有哪個人願意在醫院看到這樣的情況。這不只是在影視劇中如此,在生活中也是如此,那麼,問題就來了:人在死後為什麼一定要「用布」蓋住臉呢? ,但是光憑這幾點還不足以下定論,所以為了再三確認一個人是否還活著,人們就會在這個人的臉上蓋一塊白布,將這個人在家裡停放幾天。
  • 顧士雲|崇明地區農村喪葬習俗演變散記之五
    崇明地區農村喪葬習俗演變散記之五二千年後喪葬習俗的攀升與回歸二千年後的頭十年,崇明地區農村喪葬習俗在沒有引導、沒有節制的情況下,又經歷了新一輪的攀升,這種攀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喪事的周期有所延長
  • 人死後為何要口含一物下葬?並非迷信,有相關科學依據
    在農村長大的人,或者參加過葬禮、見過不少世面的人,應該對民間的一種喪葬習俗有所了解:人死後,家人收拾遺體、擇時下葬時,大多會讓死者含上一件物品,用這種方式送到入土為安。其實,這種習俗並不都是迷信,也有相關的科學依據。
  • 古代人死之後為何要燒紙錢?原來並非迷信,是有歷史依據的
    古人去世之後為何要燒紙錢?原來並非迷信,是有歷史依據的 引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 眾所周知,從古至今人類都無法擺脫生老病死的宿命,也正因為如此才會出現,許多求仙問藥的故事,例如,秦始皇嬴政一生都在追求的長生不老之術,甚至為了求藥大費周章出遊
  • 農村有人去世,要經過這些喪禮習俗!
    但是農村人傳統的思想觀念依然存在著,一個人過世後要走的程序也很繁瑣。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介紹一下,農村喪禮的流程有哪些。.中國人自古講究要讓死者,走得風光和安心。老人去世後村裡人都會來參加葬禮,對死者表示最大的尊重和哀悼。在人死後首先要檢查,死者的眼睛是不是閉上了。假如眼睛是半閉著的狀態,家屬就要把他的眼睛合上。這樣人死了後才能安心,才能不對此生留下遺憾。
  • 人去世後為什麼要停屍三天?並非封建迷信,有科學依據!
    人去世後為什麼要停屍三天? 並非封建迷信,有科學依據!人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人類的死亡是幾十年故事的消逝,死者去世後,一般要在靈堂裡停靈三天才能下葬。這3天裡,死者家屬會為其舉辦盛大的追悼會,人死後為什麼要停屍三天
  • 農村結婚習俗,為何新娘婚後第3天要「回門」,知道有何深意嗎?
    歡迎大家來到《三個老頭》欄目,如想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訂閱!我們很多人都是來自農村,農村是我們的母親,她養育著我們,我們從小在農村成長,農村有著我們很多兒時回憶,農村也有著五味陳雜的故事,故事有感人、有無奈、有心酸、有勵志。儘管農村現在還不是很完美,但農村也一直在成長著。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農村結婚習俗,為何新娘婚後第3天要「回門」,知道有何深意嗎?
  • 古代妃子下葬時,為何要堵住七竅?並非迷信,有科學依據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中國人的禮儀教養自然涉及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而且對於古人來說,生死之事尤為看重。在我國裡的歷史文化中,喪葬文化習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參加過葬禮的朋友都知道,很多習俗文化都是從古時候傳下來。普通人對喪葬習俗的要求就很高,希望已經逝去的人,能夠體體面面的。中國人不知道是否真的有另外一個世界,只是希望自己的親人不論去了哪裡,都能過得好。
  • 人死後為何要停屍三天?扁鵲告訴你:並非迷信,而是有科學依據
    在民間風俗中為死者舉行葬禮是非常重要的,作為告別儀式要非常慎重地舉行。(威廉莎士比亞、哈姆雷特、離別名言)民間也有對死者的習俗,即人死後3天,屍體停止後才能埋葬。對此,一種迷信是人死後前7天才能舉行葬禮。因為,在死後第7天,只有死者的靈魂回來,才能安心地去。部分地區也縮短到3天。但事實上,這是非常令人難以接受的。人死後屍體開始腐爛。
  • 農村民間喪葬習俗有哪些?
    人都會有生老病死的那麼一天,這是人生的大事。對於這件事,人們都是比較重視的,在農村尤為突出。畢竟很多農村還是土葬的方式。而土葬在農村民間的確是有很多的習俗。以我所處的隴東中部一帶的農村來說,主要有這些習俗:「後事」準備人生百歲總有一死,當人進入晚年,漸漸的體弱多病,本人也有要求,家屬便著手為其準備身後用物。最主要的,也必須在生前打算的,一是壽棺,二是壽衣。以前,壽棺都是請木匠師傅製作,一般都是楊木做的,松木的只能是有錢人家;現在,會做棺材師傅少了,基本上都是在棺材店訂做,最次是松木的,也有柏木,雕有圖案,油漆錚氣。
  • 原平民間喪葬習俗(一)
    據考證,喪葬禮俗從周朝確立,到漢朝形成規模,代代相傳,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原平喪俗文化,歷代縣誌也均有記載。我國地域廣闊,文化差異有別,風俗禮儀不同,俗話說「十裡不同俗,隔河規矩異」,一個地區有一個地區的傳統習俗,山區、平川不一樣,一村一莊有區別,因而喪葬禮俗又表現出多樣性。
  • 人過世後為何要停屍3天才葬?原來不是迷信,有科學道理
    其中有一些早已經根深於人們的生活之中,最典型一種的就是人死後的葬禮習俗,在中國向來是以「死者為大」。「落葉歸根、入土為安」,可是在中國的傳統葬禮上卻又有一種不成文的特殊規定就是死者要停屍三天。史料記載,扁鵲年輕時曾周遊列國。到了虢國時,發現所有臣民都沉浸在一種悲傷的氛圍中。他好奇地問當地民眾發生了何事。有人就告訴扁鵲,是當朝太子死了,大家都在悼念他。
  • 在農村結婚,婚後第3天新娘為何要帶著新郎回娘家,佩服古人智慧
    數千年來,上到達官貴人,下到一般普通百姓,都有許多的文明禮儀和習俗。就拿男女結婚的事而言吧,便是年輕夫妻結婚後第三天要回門的習俗。寓意就是,新郎官新娘結婚後第3天,新娘要帶著新郎官一塊兒回門,換句話說的「三天回門」的辦喜事習俗。但是這種辦喜事習俗,為何新娘新郎官結婚後3天必回門呢,又有何深意呢?
  • 古人打井為何要丟倆烏龜進去?看完解釋,古人的智慧果然深不可測
    所以關於水的一些做法,很多都會被人認為是迷信的做法。比如我們今天要說,在打井之後,我們的先輩會放上兩隻烏龜在井底。戰爭中的人們打出井水以後,放兩隻烏龜下去,如果第二天烏龜沒事,那麼說明這裡的水質是安全的。同理,在村子裡新的打的井,因為不知道地底下的水含有什麼物質,放烏龜下去也有辨別水質好壞的作用。烏龜又是一種長壽的動物,在這個寓意之下,很多人也認為把烏龜放在水中可以讓水流持續不斷,也能夠增加人的壽命。
  • 土家人的喪葬習俗——「頭七」!
    1、自古中國喪葬習俗有:出殯日起三天原墳的習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擺供品、上香、踩院子、燒紙等程序。(骨灰盒在殯儀館存放的,只擺供品、上香、燒紙)。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燒一次紙,燒七次,過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為燒七(也叫:做七)。目前往往將做七改變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墳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現在只燒單數,燒大七)。
  • 農村喪葬習俗的五大「禁忌」你知道多少?
    在農村,俗話說,「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婚喪嫁娶,各安天命。」葬禮在農村並不罕見,每逢村中有長者去世,總會舉行特殊的儀式,而在整個葬禮的過程中都有著嚴謹的程序,不容出錯!否則容易鬧笑話,因此要想順利的舉行完葬禮這套程序,以下的五大「禁忌」大家要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