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人的喪葬習俗——「頭七」!

2021-01-14 利川百姓網

1、自古中國喪葬習俗有:出殯日起三天原墳的習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擺供品、上香、踩院子、燒紙等程序。(骨灰盒在殯儀館存放的,只擺供品、上香、燒紙)。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燒一次紙,燒七次,過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為燒七(也叫:做七)。目前往往將做七改變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墳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現在只燒單數,燒大七)。按喪事習俗,燒一七、七七、以死者兒子為主,稱做:有頭,有尾;三七、以死者兒媳為主;五七、以死者女兒為主。(燒五盆紙花)。



頭七怎麼算?

七個子時,迷信的說法是7個子時以後來看看就該走了,不見親人是為了不留戀世間成遊魂,第七個子時的時候那些東西就應該在遺像前了。

頭七,一種中華民族的喪殯習俗。習慣上認為「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一般都認為,死者魂魄會於「頭七」返家,家人應該於魂魄回來前,給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後必須迴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覺,睡不著也應該要躲入被窩;如果讓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便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亦有說認為到了「頭七」當天的子時回家,家人應於家中燒一個梯子形狀的東西,讓魂魄順著這趟「天梯」到天上。

相關焦點

  • 「頭七」「尾七」,喪葬傳統中的「七七」習俗從何而來?
    自古及今,都有祭奠先人的傳統,當家中有親人去世之時,按照習俗有「燒七」的習俗,喪葬習俗沿襲至今,雖各地不同,卻又都大同小異。指的是在人死後,從頭七」起即設立靈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設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靈止。而這四十九日內又以七為一輪,依次類推,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尾七)。
  • 關於頭七的歷史習俗
    1、頭七,一種喪殯習俗。習慣上認為「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
  • 為什麼農村人過世要過頭七,自古留下的習俗,原來有這些原因!
    那麼為什麼非要規定一定要過頭七呢?為什麼不可以過頭六頭八,這其中還是有一定的講究的。畢竟中華文化還是博大精深的,這一切都是根據天幹地支計算出來的。還有的人說這是根據陰陽五行和金木水火土的排序推算出來的。但是不管怎樣推出來的,這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項傳統。其實如果細細來說的話,可不僅僅要過頭七,只要是七的倍數的日子,那都是得過的,而且都要隆重一點。
  • 頭七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人死要過頭七?
    頭七,中國人的喪殯習俗,是根據死者去世的時間,再配合天幹地支計算出來的日子及時辰,一般認為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此後每七天一祭,依次類推,「三七」即逝後的第二十一天,「五七」即逝後的第三十五天,「七七」即逝後的四十九天,至此結束。
  • 常見的農村喪葬習俗
    喪葬」是指一種為死去的人舉辦的儀式,有關漢族農村喪葬習俗都是怎樣的呢?中國民間農村喪葬習俗都有哪些,下面一起來看看吧!常見的農村喪葬習俗常見的農村喪葬習俗漢族農村喪葬習俗1、漢族人亡後,首先立喪主(死者的長子或長孫,無孫則以次子)、喪婦(死者之妻,無者為喪主之妻)和司禮,置棺槨壽衣,棺槨用料以松柏為上,桐 木、杉木次之。
  • 人死後的頭七怎麼算?頭七是什麼意思?
    在民間所稱的「頭七」是什麼意思呢?在這一天當中需要做哪些事呢?今天小編就來為你一一解答一下。「頭七」指的「去世之人在這一天將會返回家中,和家人做最後的告別!」,不過這也是一種民間封建迷信的說法。民間喪葬習俗:「頭七」
  • 喪葬文化中有頭七一說,你知道這是怎麼來的嗎?
    我國喪葬文化中關於「頭七」的說法,指的是死者從死亡之日起,到第七天去上墳,祭祀燒紙,民間也叫燒七。民間有七日還魂之說,這一天逝者都要回家中國人的喪殯習俗,一般認為,死者魂魄會於「頭七」返家,家人應於魂魄回來前,為其預備一頓晚飯,便需早早地上床睡覺全家迴避;據說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在六道輪迴裡受煎熬,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過了頭七之後,先人就要登上望鄉臺,開始黃泉路之路,從此一去永不歸。
  • 頭七親人回來能看見嗎 親人去世頭七內有哪些禁忌
    所謂的頭七,是民間的一種喪殯習俗,指的就是在親人死後的第七天,家人要燒紙祭奠。因為傳聞頭七的這天,去世的死者的魂靈會回家看看。那麼頭七親人回來能看見嗎?很多地方在人死後頭七的這天,生者都是要迴避的,這又是為什麼?頭七是怎麼回事
  • 顧士雲|崇明地區農村喪葬習俗演變散記之五
    崇明地區農村喪葬習俗演變散記之五二千年後喪葬習俗的攀升與回歸二千年後的頭十年,崇明地區農村喪葬習俗在沒有引導、沒有節制的情況下,又經歷了新一輪的攀升,這種攀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喪事的周期有所延長
  • 風水先生提醒:人死後,為何要過了「頭七」才能入土,入土後還得「做七」?
    在我國的喪葬文化中,有「頭七」的說法。所謂「頭七」,就是逝者過世後的七天裡不可下葬,需停靈於靈堂上,直到頭七一過,這才掘土下葬。
  • 原平民間喪葬習俗(一)
    據考證,喪葬禮俗從周朝確立,到漢朝形成規模,代代相傳,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原平喪俗文化,歷代縣誌也均有記載。我國地域廣闊,文化差異有別,風俗禮儀不同,俗話說「十裡不同俗,隔河規矩異」,一個地區有一個地區的傳統習俗,山區、平川不一樣,一村一莊有區別,因而喪葬禮俗又表現出多樣性。
  • 人死後,為何要過了「頭七」才能入土,入土後還得「做七」?
    在我國的喪葬文化中,有「頭七」的說法。所謂「頭七」,就是逝者過世後的七天裡不可下葬,需停靈於靈堂上,直到頭七一過,這才掘土下葬。由於地方風俗的不同,有些地區的喪葬流程並不遵循「頭七」,但至少要停靈三天。實際上,這種習俗很是令人費解。因為,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失去生命體徵的肉體已經開始腐爛。
  • 「做七」:這一舊時喪葬風俗,如何能流傳全國,又處處不同的呢
    而現今的喪葬風俗雖各地習俗不同,但相同的「做七」之說,卻盛行全國。那麼是什麼使得全國的各個地區都如此統一的認同「做七」這種說法呢?到底什麼是「做七」。「做七」各地叫法可能不同,有的地方叫「燒七」、「理七」等。但大體上所表達的寓意是一致的。一般都是指的當村子裡面有人家中去世時,所依照的禮數。
  • 結婚與喪葬的民間習俗禁忌
    結婚與喪葬的民間習俗禁忌,哪怕開車路過也要注意!
  • 《民間喪葬習俗》葬禮的含義並不是goodbye,而是see you later
    不知道是因為地廣人稀不好籌辦,還是我所在的那個小鎮子的習俗中不講究大辦喪事,家鄉的老人去世,都是悄無聲息的,有時發現有位老爺爺或者老奶奶好久沒見到了,略一打聽,才知道已經走了。所以我12歲之前,從來沒見過葬禮。對「死人」這件事的印象,都是從書裡來的。白事為什麼要放鞭炮?還有煙花?為啥還要搭臺唱戲?唱戲就算了為啥還要唱歌?啥?還有脫衣舞?還收費?
  • 青海少數民族的喪葬習俗,所謂的『禁忌』,都是對亡者的尊敬
    基於以上原因,在青海人的喪葬習俗裡,產生了許多「禁忌」,其實所謂禁忌,並不是限制你的人身自由和言論自由,而是出於對死者的尊敬,今天,阿青就帶你了解下青海少數民族裡面的喪葬小習俗。
  • 從雄安殯葬改革想到傳統喪葬習俗
    據了解,雄安新區正在建設永久性公墓和殯儀館。項目位於雄縣龍灣鎮洪城村東南方新區邊界內側,總估算約8億元左右,總用地面積約35公頃,主要包括公益性公墓一座、殯儀館一座及相關配套設施,總建築面積約65130平方米。其中,公益性公墓用地面積約20公頃,安葬骨灰25萬盒;殯儀館用地面積約15公頃,年處理遺體能力15000具。
  • 人死後,為何要過了「頭七」才能入土,入土後還得「做七「
    ,有「頭七」的說法。實際上,這種習俗很是令人費解。當然,停靈這一習俗,除了防止逝者假死外,還有一種人文關懷的因素在裡面。人一旦死去,那麼這個人的存在便會在世界上消失,人們對他的回憶亦會隨著時間被抹除。畢竟,即便沒有假死還魂和頭七返家的說法,活著的人也需要一個緩衝的時間,接受斯人已逝的事實,好好看看故去的親友。「七」這個數字,在中國的意義很大,中國的喪葬文化中,不光有「頭七」,還有「做七」,就是頭七之後的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那麼,為什麼會有這些呢?
  • 農村喪葬習俗:人離世後為何要停放3天,並非迷信而是古人的智慧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死者為大」的傳統習俗,無論死者生前地位高低、善惡美醜,在為他辦喪事的時候都會受到最大的尊重。 無論任何事情都要為此讓路,這種習俗深刻的體現出了對死亡的敬畏。喪葬習俗已經流傳了幾千年,並且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模式和禮儀。
  • 農村喪葬習俗的五大「禁忌」你知道多少?
    隨著喪葬儀式的不斷的演化,不斷的傳承,如今很多的禮儀已經簡單化了,但是仍有一些「習慣」一直在堅守!一、「忌」死前無親人相伴在農村,雖說如今經濟文化發展了,但是在一些老人眼裡,「傳宗接代」的思想依然存在!在過去村裡老人去世前,兒孫晚輩大多都會在場,以免老人走的孤單,這其實也隱喻著「兒孫滿堂,無愧行走一生」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