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之中,「禮」字貫穿了各個不同的年代,可見中國的古代人們都非常的注重禮數,並且可謂是代代相傳。常見的,比如待客有待客之禮、軍隊有軍禮、喜事有吉禮等等,數不勝數。可是還有一個禮,人們通常不提,卻受到無比的重視,那就是喪禮。而現今的喪葬風俗雖各地習俗不同,但相同的「做七」之說,卻盛行全國。那麼是什麼使得全國的各個地區都如此統一的認同「做七」這種說法呢?到底什麼是「做七」。
「做七」各地叫法可能不同,有的地方叫「燒七」、「理七」等。但大體上所表達的寓意是一致的。一般都是指的當村子裡面有人家中去世時,所依照的禮數。在有人去世的第七天,即「頭七」方可進行出殯的儀式,老人要在家中放置七天,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回魂」之說,「回魂」就是指逝者的魂魄於「頭七」返家,之後便可入土為安。之後的每一個七天就是一個祭奠逝者的日子,第二個日子稱為「二七」,以此類推,一直到七七為止,服喪的日子才算結束。
此外還有些地方需要燒周年紙,需要連燒三個周年。據說「做七」和燒周年紙的習俗是由於傳說中人具有三魂和七魄,當人去世後,每隔一年掉一魂,每隔七天掉一魄。因此兩個習俗做完,才算喪禮圓滿。但是不同的地區還有許多不同的做法。
筆者以中原地區為例,大致表述一下傳統喪葬風俗是怎麼個流程。在中原地區的農村啊,對於喪葬之事是極為重視的。一般家中有人去世,一般都避諱的說「老了」,而只要是上了年齡的人去世,周圍人都會以「喜喪」來安慰逝者的家人。在老人去世的當天,要將老人按照規矩,放到堂屋的中間,頭朝南腳朝北。照顧老人的兒子或者媳婦要及時通知家族中的直系親屬,並且要燃放鞭炮。親人們聞訊就要立即往老人家裡趕,尤其是老人的子孫,這叫做奔喪。即便是晚上也要趕往紅白喜事用品店裡,將所需要的孝巾、壽衣等必須的東西統統準備好,然後一般由女兒為老人穿上壽衣,有的地方還會準備銅錢讓老人含在口中。
第二天家族中的旁系人員會紛紛來家中幫忙,由主事的人(一般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吩咐各種事宜,製作孝棒、放置燒盆等。然後由「風水」先生去到田間選擇一塊良地(有的老人生前會安排好墓地),這方面不宜多說。之後便是「打墓」、「置靈堂」、「入棺」、「弔唁」、「合棺」等事宜,此外還有辦事期間的任何東西都要主家付錢,不可賒欠等。
可以說,這也只是簡單地描述了一下當今大致的一個場景,中國的古人辦事想必是事無巨細,比此更甚。那麼究根到底,為何這「做七」的傳統喪葬風俗得以在全國範圍內被廣泛認同呢?
這就和我國傳統的道家思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清代一位著名的學者趙翼所著的《陔餘叢考》中有著這樣的記載——「道家煉丹拜鬥,率以七七四十九日為斷,遂推其法於送終,而有此七七之制耳。」可見「做七」一說和道家思想關係甚大。另一方面,民間所流傳的種種喪葬相關傳聞也是和道家文化相契合。各地具體風俗不同還是因為中國的地域面積較為遼闊,隨著種種「移風易俗」,各地的文化也相應地在不斷變化。
其實,歸根到底,喪葬文化也是中國歷史上傳統文化的一種體現,目的是滿足人們對於死者情感上的寄託,祭以相思,多半就是人們願意那麼多年傳承喪葬文化的核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