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七」:這一舊時喪葬風俗,如何能流傳全國,又處處不同的呢

2020-12-20 達叔講歷史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之中,「禮」字貫穿了各個不同的年代,可見中國的古代人們都非常的注重禮數,並且可謂是代代相傳。常見的,比如待客有待客之禮、軍隊有軍禮、喜事有吉禮等等,數不勝數。可是還有一個禮,人們通常不提,卻受到無比的重視,那就是喪禮。而現今的喪葬風俗雖各地習俗不同,但相同的「做七」之說,卻盛行全國。那麼是什麼使得全國的各個地區都如此統一的認同「做七」這種說法呢?到底什麼是「做七」。

「做七」各地叫法可能不同,有的地方叫「燒七」、「理七」等。但大體上所表達的寓意是一致的。一般都是指的當村子裡面有人家中去世時,所依照的禮數。在有人去世的第七天,即「頭七」方可進行出殯的儀式,老人要在家中放置七天,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回魂」之說,「回魂」就是指逝者的魂魄於「頭七」返家,之後便可入土為安。之後的每一個七天就是一個祭奠逝者的日子,第二個日子稱為「二七」,以此類推,一直到七七為止,服喪的日子才算結束。

此外還有些地方需要燒周年紙,需要連燒三個周年。據說「做七」和燒周年紙的習俗是由於傳說中人具有三魂和七魄,當人去世後,每隔一年掉一魂,每隔七天掉一魄。因此兩個習俗做完,才算喪禮圓滿。但是不同的地區還有許多不同的做法。

筆者以中原地區為例,大致表述一下傳統喪葬風俗是怎麼個流程。在中原地區的農村啊,對於喪葬之事是極為重視的。一般家中有人去世,一般都避諱的說「老了」,而只要是上了年齡的人去世,周圍人都會以「喜喪」來安慰逝者的家人。在老人去世的當天,要將老人按照規矩,放到堂屋的中間,頭朝南腳朝北。照顧老人的兒子或者媳婦要及時通知家族中的直系親屬,並且要燃放鞭炮。親人們聞訊就要立即往老人家裡趕,尤其是老人的子孫,這叫做奔喪。即便是晚上也要趕往紅白喜事用品店裡,將所需要的孝巾、壽衣等必須的東西統統準備好,然後一般由女兒為老人穿上壽衣,有的地方還會準備銅錢讓老人含在口中。

第二天家族中的旁系人員會紛紛來家中幫忙,由主事的人(一般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吩咐各種事宜,製作孝棒、放置燒盆等。然後由「風水」先生去到田間選擇一塊良地(有的老人生前會安排好墓地),這方面不宜多說。之後便是「打墓」、「置靈堂」、「入棺」、「弔唁」、「合棺」等事宜,此外還有辦事期間的任何東西都要主家付錢,不可賒欠等。

可以說,這也只是簡單地描述了一下當今大致的一個場景,中國的古人辦事想必是事無巨細,比此更甚。那麼究根到底,為何這「做七」的傳統喪葬風俗得以在全國範圍內被廣泛認同呢?

這就和我國傳統的道家思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清代一位著名的學者趙翼所著的《陔餘叢考》中有著這樣的記載——「道家煉丹拜鬥,率以七七四十九日為斷,遂推其法於送終,而有此七七之制耳。」可見「做七」一說和道家思想關係甚大。另一方面,民間所流傳的種種喪葬相關傳聞也是和道家文化相契合。各地具體風俗不同還是因為中國的地域面積較為遼闊,隨著種種「移風易俗」,各地的文化也相應地在不斷變化。

其實,歸根到底,喪葬文化也是中國歷史上傳統文化的一種體現,目的是滿足人們對於死者情感上的寄託,祭以相思,多半就是人們願意那麼多年傳承喪葬文化的核心吧。

相關焦點

  • 俗話說生在蘇杭,死在泉州,原來舊時泉州的喪葬風俗是這麼講究
    前言泉州喪葬風俗禮節繁多,概括有兩個特點:一是侈費,二是迷信。一個死人從氣絕至埋葬入土,中間經過許多手續。其儀式的繁簡和費用的豐儉,視各人的經濟情況、死者的身份地位、各鄉的風俗習慣而有差異,但還是離不開這兩個特點。侈費之風由來已久,乾隆《泉州府志》風俗篇引宋圖經說:「喪葬以儉薄為恥。」
  • 喪葬風俗歷代以來從未衰減,靈堂孝服風俗繁瑣複雜,你知道哪些呢
    靈堂和孝服風俗中國喪葬風俗十分煩瑣,甚至比出生要講究得多,而且各地風俗不一,顯得豐富多彩。病人死後,要設立靈堂。如果是長輩就停放在正房堂屋正中,靈床前要設立供桌,桌上必須擺放長明燈。這種燈是銅製的,外形像座塔。
  • 五臺喪葬儀式民情風俗
    人固有一死,有的重於泰山,有的輕於鴻毛……「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然而,隨著地方的差異性,辦理喪葬的禮儀也各有各的辦法。北方的五臺喪葬儀式就更具有代表性。為此,本文就把這裡的喪葬民情風俗做一介紹。喪葬俗稱「白事宴」。辦喪事是人生禮儀中的最後一件大事。
  • 喪葬制度如何形成?古代喪葬禮儀有多繁複?從《周禮》說古代喪葬
    但慢慢的,這種心態起了變化,之所以會發生變化,是因為貴族產生,這是發展的必然,貴族出現後,他們認為要制定一系列比平民高的規格來體現自己的不同之處,這種規格是方方面面的,這裡面就包括喪葬。準確來說,這是古代喪葬制度的成因之一。那麼,古代喪葬制度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呢?
  • 原平民間喪葬習俗(一)
    據考證,喪葬禮俗從周朝確立,到漢朝形成規模,代代相傳,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原平喪俗文化,歷代縣誌也均有記載。我國地域廣闊,文化差異有別,風俗禮儀不同,俗話說「十裡不同俗,隔河規矩異」,一個地區有一個地區的傳統習俗,山區、平川不一樣,一村一莊有區別,因而喪葬禮俗又表現出多樣性。
  • 從「謂死如生」到「薄葬省用」,為何魏晉喪葬習俗前後截然相反?
    這段話大概是講,季平子死後,魯國人要用璵璠收斂他,也就是用美玉做的棺槨給他送葬,孔子認為這樣太奢侈了,所以出面阻止了這件事。由此可見,在春秋戰國時期,厚葬的習俗就已經在社會上形成了風氣,而且非常誇張。從根源上講,厚葬習俗的成因當然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的「孝」。古代因為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有限,很多神奇的自然現象無法用已有的知識得到解釋,於是只能將之歸結於鬼神。
  • 2020年農村喪葬再出新政?3種亂象全面禁止!火葬真要取代土葬?
    生死輪迴是人們的自然法則,涉及這一些事的通常也都擁有 一些承襲迄今的民間風俗。以喪葬為例子,農村與大城市的喪葬風俗習慣擁有 顯著的不一樣,城區以火葬主導,而農村則時興「土葬」。這在其中,比較嚴重佔有且毀壞農用地毫無疑問是危害較大的!依照權威專家的話說,土葬就應當儘早被火葬所替代,農村實行的喪葬體制改革也應當下大力氣!
  • 閩南泉州節俗禮儀之喪葬禮俗篇
    昏義》在記述婚姻的功能時,首先強調的就是「合二姓之好」。但聯婚的成果,常因一方的不幸去世而產生波折。在泉州,有的外家因懷疑女兒在夫家受虐待而死於非命(有的也確為事實),就糾集人馬前往親家「吃人命」的事時有所聞。因此民間在為女性長輩舉辦喪事時,十分注意姻親關係,並形成了一些相應的習俗,這在新編的《安溪縣誌。 風俗志》中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 在中國喪葬文化裡,棺材的選擇有講究,5種不同顏色對應不同人
    01 喪葬文化中國流傳五千年的文化,其中最受重視的就是禮儀,而眾多禮儀當中,喪葬是最重要,也是最特殊的一環。在不同的朝代對喪葬制度也有不同,而地位不同的人同樣對於喪葬制度也是不一樣的,怎麼死的下葬方式也是另有一種。棺材又名棺槨,顧名思義,棺就是放置死者身體的葬具,而槨則是外棺。
  • 喪葬文化:出殯和下葬不是一回事,一定要分清。獨特風俗
    中國是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這裡的文化璀璨,風俗多樣。每件事情後面都有著獨特的規則,今天咱來說說喪葬文化。出殯和下葬是不是一回事? 「殯」這一個字,左邊一個部首「歹」,右邊是一個「賓」字。大家注意,大多數漢字中含有「歹」字偏旁的,多數與死、壞或不吉祥等義有關,比如:死、殘,殉(四聲)。《說文解字》中說:殯,死在棺,將遷葬柩jiu(四聲),賓遇之。就是說:殯表示暫時停柩,同時也要表達對死者的敬意。 所以,殯字的本意是:停放靈柩;把靈柩送到埋葬火化的地方去。
  • 農村的土葬風俗,原來這麼多講究,村裡沒待過的根本不知道!
    當時看完這段話後,就自然而然的把它記在了腦子裡,每當談到生死的問題,腦海裡就會跳出這段話。我覺得這段話總結的太好了,但是看後老覺得心裡很悽涼,不由得想知道,最後記得你的那個人會是誰呢?說起喪葬,很明顯就是說人的第二次死亡,也可能這次死亡是一個人最後的風光,可惜的是主人公永遠也不會知道。
  • 人死後,為何要過了「頭七」才能入土,入土後還得「做七」?
    在我國的喪葬文化中,有「頭七」的說法。所謂「頭七」,就是逝者過世後的七天裡不可下葬,需停靈於靈堂上,直到頭七一過,這才掘土下葬。由於地方風俗的不同,有些地區的喪葬流程並不遵循「頭七」,但至少要停靈三天。實際上,這種習俗很是令人費解。因為,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失去生命體徵的肉體已經開始腐爛。
  • 中國喪葬文化中為何將七日祭看得如此重?你看看佛道兩家怎麼說
    中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禮法制度日臻完善,又由於國土廣大,所以各地風俗又不盡相同。比如喪葬文化,全國各地各有各的辦法,但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在我們國人的喪葬習俗中,儘管有一些環節會因地理隔絕而有所不同,但在親人落葬後的祭祀中,幾乎都是遵循「七七忌」的。
  • 農村喪葬習俗:人離世後為何要停放3天,並非迷信而是古人的智慧
    第一、事死者,如事生 在我國傳統喪葬習俗中,有很多繁瑣又極具內涵的風俗習慣。但總體來講可分為停屍、報喪、招魂、送魂,以及做「七」、弔唁、入殮、出喪、哭喪。 每一個步驟和理解都至關重要,一旦草草了事便是對死者最大的不敬,後世子孫也會被罵不肖子孫。 可見傳統喪葬習俗和文化,並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簡單。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有「停屍」的習俗,即人死之後需要要在家停放三天。
  • 80年前舊著被譯回《旗人風華》徐展舊京風俗
    70年後,羅信耀之子羅進德先生根據初版和日文本相對照,花了十餘年的功夫終於將本書回譯出來……近期,這本由一位老北京人寫就的漢學名著得以以中文版本與此間讀者見面,回譯後名曰《旗人風華:一個老北京人的生命周期》。據悉,本書的作者羅信耀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在燕京大學做英文文秘,結識埃德加·斯諾。
  • 滁州農村元宵節的「請七姑娘」風俗
    在布置大桌子同時,另外兩三個十八九歲或二十來歲的大姑娘在一較年長的婦女引導下要做此項活動更重要的事。說到老茅廁缸,看過茅廁缸的人也許會覺得噁心,但是為了說清楚這一風俗,我只能這麼說,敬請原說。可能更多的人是不知道的。這裡我就簡要地說一下,以前農村人多貧窮困難,農村裡面是沒有什麼廁所的,農村人就會在自家的菜園子裡挖一個坑,然後在坑裡埋一個缸,在缸的四周再圍上一些木板塑膠袋之類的東西,形成一個半封閉的空間,這就是農村人的廁所,因為有缸,所以叫茅廁缸。當然了,現在這種茅廁缸應該是絕跡了。
  • 迥異的喪葬習俗——鄂西北喪禮流程
    舊時,喪葬禮俗植根於古代靈魂不滅的觀念,認為人死後要到陰間世界去生活,因而希望已亡故的親人,在另一個世界得到幸福與安寧,並且保佑家人興旺發達,為此儘可能對治喪和送葬大操大辦,厚葬重殮,事死如事生,並求排場,民間俗稱"辦白事"。
  • 人死後,為何要過了「頭七」才能入土,入土後還得「做七「
    實際上,這種習俗很是令人費解。根據考證,停屍三天的風俗,始於東周早期。在醫學領域,扁鵲的地位比華佗還高,被奉為古代醫學的開山鼻祖。傳說,年輕時的扁鵲來到虢國,發現全國的老百姓都面帶悲傷,於是,他便詢問路人發生了什麼事。
  • 江蘇省沛縣喪葬禮俗,這篇文章說透了
    待到下葬時,在棺材前的墓壁上挖個小洞,密封罐子就放在裡面。這應該是為死者的靈魂提供的吃飯的東西。  「牢盆」則是陶土燒制的小盆,在發喪前的日子裡,主要是用來燒化紙錢的。沛地人對盆底的處置各有不同,有的鑽五個眼兒,有的鑽七個眼兒,有的按死者有幾個兒子鑽幾個眼兒,也有的不鑽眼兒。
  • 疫情當前,人員不能聚集,農村喪葬如何處理?
    所有的白事比須簡辦,人越少越好,只有這樣才能把安全風險降到最低,有效的避免了扎堆聚集等現象,而這的方法也是為了村民的生命健康著想,所以我們也要理解一下。那麼在疫情方前,人員不能聚集,農村喪葬如何處理呢?李子來回答。生老病死,這種事情是避免不了的,而在疫情期間也有這樣的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