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葬制度如何形成?古代喪葬禮儀有多繁複?從《周禮》說古代喪葬

2020-12-20 村裏白哥黑嫂

說起喪葬,很多人腦海中會馬上浮現出一副畫面,就是農村有人去世後,要舉辦繁複的喪葬儀式,在這些人眼裡,這是落後和愚昧的表現。黑嫂個人膽子並不大,但對於這個喪葬之事非常感興趣,每去到一個地方,總是會想要了解一下當地的喪葬制度。

總的來說,各地略有差異,但大方向上基本相同,之所以有這樣的制度存在,是因為傳統的「孝」在裡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中國古代講究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不可否認的是,大舉喪葬之禮會形成一定的鋪張浪費,甚至有人為此邀名聲,父母生前不孝,父母去世後大辦喪葬,形成一種薄養厚葬的詭異之風。但是,初始並不是這樣的,這裡面蘊含著古人的一種處世哲學以及敬畏和感恩的心態。跟很多人想像中的迷信不同,古人更多是一種懷念,一種感恩。

在我國上古時期,人們已經形成了「葬」的意識,最初的心態已經不可考,但假如我們去推斷的話,應該有種保護的心理在其中,我們知道上古時期,野獸橫行,先人去世,古人掘土而埋,更多的是為了保護去世之人不受野獸吞噬之苦,所以要把這些屍體藏起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於葬的解釋是這樣的:

葬,藏也。

但慢慢的,這種心態起了變化,之所以會發生變化,是因為貴族產生,這是發展的必然,貴族出現後,他們認為要制定一系列比平民高的規格來體現自己的不同之處,這種規格是方方面面的,這裡面就包括喪葬。準確來說,這是古代喪葬制度的成因之一。

那麼,古代喪葬制度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呢?今天咱們來說一下這個話題,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喪葬制度起源、喪禮制度和埋葬制度。

一、喪葬制度起源

在我國古代,一些成規模的制度形成,大多都是在周朝,包括喪葬制度。當然了,周朝以前就已經出現,可並沒有形成規模性的禮儀,到了周朝的時候,正式進行了匯總,制定了整套的相關禮儀,從此就有了這種制度。

看到這裡我們先要明白一個道理,古代一些制度的形成,首先是服務於貴族的,同時也可以說成是一種制約。比如這時候跟平民其實沒啥關係,只存在貴族之間,平民沒有人會管你,也沒有人會理你。喪葬制度流向民間,是後面的事。

周朝以前,有記錄的都是帝王之死,葬於什麼地方,比如《竹書紀年》《史記·五帝本紀》中大多簡略記載了上古帝王死後葬在了什麼地方,這說明在當時就已經有了埋葬的制度,但又沒有形成完整的禮儀。到了周朝時,正式設立了專門的官職去負責喪葬事宜,與此同時,相應的規章制度也完全成形,由此得到了大完善。但此時關於喪葬的官職,僅作用於王喪以及貴族喪禮,就是不同的人去世,要用不同的規格去操辦喪禮。

周朝的時候,總負責人的官職名叫「太宰」,也叫大宰,這個官職其實非常大,當時的百官之首,宰是官職的名字,類似於後面的宰相、丞相一類的,但周朝沒落到春秋戰國時期,這個官職也隨之沒落。

《周禮·天官冢宰·大宰》中說:

太宰之職。以九式均節財用,三曰喪荒之式。

這裡的太宰是負責總調度,比如王室中有人去世,他按照去世之人的身份地位劃分出禮儀規格,然後具體章程由下面的人去辦理,各級官員負責的規格不同,具體負責操辦的人官職是「小宰」。

也就是說,在周朝的時候,在喪葬制度上,如果把一個國家比成一個酒店,那麼太宰就是總經理,而小宰則是大堂經理,太宰總經理制定規章制度,大堂經理小宰則帶著各領班人員去遵守和操辦這些規章制度,各領班下又有各種工作人員,如此形成了一張錯綜複雜而又井然有序的工作網,各人各司其職,辦理好自己所負責的相應相宜。

《周禮·天官冢宰·小宰》中規定:

小宰之職,以官府之六聯,合邦治。三曰喪荒之聯事。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周朝以前,其實喪葬已經開始成形,而且對於貴族和王來說,規模也並不小,但由於多種原因,我們無法看到真實的記載,所以我們無法判斷有沒有真正的規章制度,而到了周朝的時候,設立了相應的官職去負責這些事宜,並且用文字流傳了下來,但要說就是周朝才有這也是不確定的。而事實上「宰」這個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經有了,但孤證不成立,我國歷史太久遠了,我們只能最早追到正式有記錄的周朝。

既然有了相應的官職去負責喪葬,那麼相應的喪禮制度就一定會產生,這也是我們下面要說的。

二、喪禮制度

關於喪禮制度,古代大多分為兩類,一種是程序,一種是喪服的穿戴。

我們冷不丁看到這兩種時會啞然失笑,這個穿戴我們能夠理解,因為現在的喪葬仍然有這樣的規定,就是按照不同的輩分,穿上不同的喪服。但這個程序是什麼?

其實,相比較來說,這兩者都非常重要,特別是喪葬程序,這在古代是非常繁複而且非常的複雜,所以咱們得把這兩種分開來說。

首先說負責這類的禮儀的人,我們上面說過了,太宰負責制定製度,而小宰負責帶領下面的人去按這樣的規章制度辦事,下面的人中,就有負責程序和喪服的人,他們的官職名統一叫「職喪」。我們不能小看這些個程序和喪服穿戴,這在古代是代表著禮儀的,而禮在古代非常重要,萬法都遵循禮,禮是萬法之源,喪葬禮儀直接關係到孝,孝是古人最為推崇的一種美德,所以相應的,這個喪葬禮儀就超越了原本的意義,上升到了一個人的品德高度。比如孔子曾經這樣說孝: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這是記錄在《論語·為政》中的一個小故事,由此可見古人喪葬的重要性。那麼,古代人死後,具體的程序都有什麼呢?其實這種程序一直流傳到了今天,很多農村仍然在遵循這樣的禮,程序共分五步,分別是卒、殮、殯、葬、祭。

所謂卒,就是人去世,然後就是入殮,也就是淨面換衣,然後裝進棺材。這裡的這個殯很多人會誤解,因為現在有個詞叫「出殯」,所以很多人會認為這個殯是出殯,也就是抬著死人去埋葬,其實這個字代表的並不是這個意思,所謂殯,說的是停棺待葬,也就是把去世人入殮後,把棺材停在家中等待埋藏,同時供人憑弔告別。接著才是葬,顧名思義,這裡才是埋葬的意思。埋葬過後並不算完,這裡的祭是祭奠的意思,基本是三年,當官的要請假,理由就是為父母守孝,這在古代叫「丁憂」,當然皇帝也可以不同意,就是不準你請假,國家需要你,你為了國家是大義,你為家人守孝是小孝,為了大義,你得放棄小孝,這個名目叫「奪情」。

當然了,現在已經沒有了這種祭奠方式,民間大多都是在特殊日子來祭奠,這種特殊日子是按七天來算的,比如人剛去世,停靈七天埋葬叫一七,二七也就是十四天,三七二十一天,四七二十八天,然後是一百天,一年,二年,三年,三年過後,守孝期滿,算是正式結束。

在進行這些程序時,是需要穿戴喪服的,喪服並不是亂穿的,目的是為了讓人一眼明白守喪人和去世人是什麼關係。周朝的時候,喪服制度和喪葬制度是同時成形的,由職喪全權負責,而這個制度也流傳到了今天,但現在的喪服制度和古時候已經截然不同,我們在這裡說一下。

《周禮·春官宗伯·典命/職喪》中規定:

凡喪,為天王斬衰,為王后齊衰。王為三公六卿錫衰,為諸侯緦衰,為大夫士疑衰,其,服皆弁絰。

就是為王服喪穿「斬衰」,為王后服喪穿「齊衰」,王為三公六卿服喪時穿「錫衰」,以此類推。這樣的禮法在貴族中推行,周朝沒落後,開始向民間流傳,形成了最重要的一種喪服制度,那就是「五服」。

但這裡的流傳是經過了變化的,五服中最重要的喪服就是「斬衰」古代臣為君,子為父,長孫為祖父守喪皆穿此服,並且一直流傳到現在。然後就是「齊衰」,喪服中第二重要,這裡面的用法極為複雜,比如在古代時,父親如果先母親去世,那麼母親去世時,兒子要穿這樣的喪服。繼母去世,也要穿這樣的喪服,如果是兒子早死,那麼母親也要為兒子穿這樣的喪服,但僅限於長子,喪期上沒有分別,都是三年。

我們現在的五服喪服繼承的就是這兩樣,因為這兩樣在古代是為王和王后服喪時穿的衣服,到了民間,為父為母服喪穿這樣的也就理所當然,但當到了第三種時,變成了王為臣服喪所穿,所以民間就變了,民間後面三種變成了「大功」、「小功」、「緦麻」,但這個也並不是沒有來源的,《周禮》中規定這是「子男」喪服所用,而周朝爵位分為五等:公、侯、伯、子、男,平民所用後三樣,實際是承襲了最低級的喪服。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都是當時的貴族流傳開來的。那麼,具體埋葬的制度又是怎麼樣的呢?

三、埋葬制度

喪葬是個詞語,由這個詞語中我們就能看出葬非常重要,所謂葬就是埋葬。當制度起源和有專人負責後,那麼這個埋葬的制度就同樣重要了。而在古代,這個埋葬的禮儀和制度複雜到了讓人瞠目結舌的程度。

我國古代流行厚葬,當然這也是在貴族之中流行開來的,既然認為事死如生,那麼就說明人雖然死了,但跟活著沒有什麼區別,相應用的東西也要豪華,代表著去世人在另一個世界同樣享受著榮華富貴。

當然了,這個埋葬的規格是按照去世人的身份來定的,身份越高,規格越高,所以就有了「大喪」和「小喪」之說。當然了,在古代時,這個大喪代表著王喪和王后喪,小喪則是下面的嬪妃和眾人。

這個規矩是非常森嚴的,任何人不能僭越,從去世人的佩戴到墓葬封土堆的大小,這些都有相應的規矩,但這個封土的規矩雖然制定於周朝,可大規模流行卻是在秦漢之後。

周朝的時候,墳並不是叫墳,而是叫丘,而區別去世人爵位的主要依據是丘的大小和樹的多少,也就是說,爵位越高,墳丘越高,墳丘前的樹越多。周朝負責這種禮儀的官職叫「冢人」,其實就是規劃王室貴族墓地的一類人,在不同爵位的人去世後,他們負責繪製墓地地圖,根據爵位來掌握墳丘大小和樹木多少。

《周禮·春官宗伯·典命/職喪》中規定:

以爵等為丘封之度,與其樹數。

此外,去世人爵位高低決定吃什麼飯,用什麼玉,這些都是有規定的,《周禮》中負責這類的官職叫「典瑞」,總的來說,王喪飯用黍、諸侯飯用梁、 大夫飯用稷等等。《周禮·春官宗伯·鬱人/典瑞》中說:

大喪,共飯玉、含玉、贈玉。

周朝以後的各朝各代,對於埋葬規格的追求也越來越高,這裡面牽涉到的事情太多,比如這裡面還包括眾多的隨葬物、明器一類的,每一個拎出來都能單獨成為一個話題,但由於篇幅原因我們不能全部寫出。

喪葬制度其實不止存在於我國,國外也有,只不過因為文化的不同,所以這些喪葬制度也大不相同,有人說這是糟粕,應該被拋棄。但這個就見仁見智了,從某一方面來說,這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跟婚禮是一樣的,只不過一個是迎新,一個是送故。但這些辯證問題不在我們話題之列,所以不再多說。

黑嫂對喪葬文化好奇,所以今天鬥膽寫下了關於喪葬的一點內容供諸君閒閱。還是那句話,由於水平有限,以及手頭資料的匱乏,今天咱們只著重說了《周禮》中一些關於喪葬的內容。黑嫂所說,一家之言,誰又不是呢?

相關焦點

  • 【喪葬禮儀考——殯葬違禮糾察隊】
    喪葬禮儀是中國古代文化世俗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漢儒所言「六禮」即「冠、婚、喪、祭、鄉、相見」,「喪」、「祭」即為喪葬禮儀一一社會各階層在喪葬習俗方面應該共同遵循的行為規範和守則。中國古代的喪葬禮儀自其形成之時起,就帶有強烈的階級性和等級色彩。
  • 在中國喪葬文化裡,棺材的選擇有講究,5種不同顏色對應不同人
    曾在春秋戰國時期,《韓非子.內儲說上》表示:布帛盡於衣裳,材木盡於棺槨。棺槨陪葬勞民傷財,自始至終一直是個難題,但如今卻也有所不同。01 喪葬文化中國流傳五千年的文化,其中最受重視的就是禮儀,而眾多禮儀當中,喪葬是最重要,也是最特殊的一環。
  • 中國古代禮儀宗法之小結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和完整的禮儀規範,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而在我們的事業單位考試中,文史類題目也時常「光顧」這一部分內容,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梳理一下中國古代的禮儀宗法。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
  • 為何說以「五禮」為核心的古代禮儀習俗,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積澱?
    相傳商代末期儒家學說奠基人周公旦曾做《周禮》,可以說《周禮》問世之後「禮儀」才形成制度。並被當做社會發展與進步的核心要素,不斷在歷朝歷代得到傳承和完善,至此古代人才徹底從蒙昧時期走向文明時代。據《周禮保氏》記載:「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 淺談我國古代的喪事禮儀
    「夏」朝時期,由於年代比較久遠,文字記載的喪事禮儀方面較少,真正的記載是在「商」朝開始,《連山》、《歸藏》就這時期的埋葬死者方面的書籍。有明確的喪葬制度:認為人死後只是肉體和精神分離了,精神則進入到了另一個世界,要妥善地處理已死亡的肉體,那就是把屍體埋入土裡。
  • 古人喪葬習俗中,「墳、墓、冢、陵」有何區別?分別埋葬哪種人?
    金庸迷之所以會坦然接受這個門派,皆因國人心目中人死偉大的思想,以及傳承了幾千年的喪葬禮儀使然。當文明誕生之際,敬畏死亡的思想便同步出現,早在夏商時期,就形成了一種具有等級之分、比較完備的喪葬制度。到了西周時期,這種制度被進一步完善,並成為了「五禮」之一的「兇禮」,簡而言之就是禮節性的喪葬禮儀。
  • 原平民間喪葬習俗(一)
    據考證,喪葬禮俗從周朝確立,到漢朝形成規模,代代相傳,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原平喪俗文化,歷代縣誌也均有記載。我國地域廣闊,文化差異有別,風俗禮儀不同,俗話說「十裡不同俗,隔河規矩異」,一個地區有一個地區的傳統習俗,山區、平川不一樣,一村一莊有區別,因而喪葬禮俗又表現出多樣性。
  • 歷史上的喪葬制度有哪些?厚養敬葬和薄養厚葬哪個更重要!
    提到喪葬這個詞,聯想出來的就是一副悲苦的畫面。人有生死是定數,誰也逃不過輪迴,死亡是逝者的解脫,確實親人的悲痛。在親人的心中自然是希望逝者能夠安息,在世時不能好好的奉養,就希望死後能夠風光大葬。這就是延續中國幾千年的厚葬制度,那麼關於中國喪葬制度歷經了幾個階段你知道嗎?
  • 古老的喪葬方式有哪些?為何只有火葬和土葬成為了主流?
    在中國這片遼闊的土地上,每個省份或者不同民族的喪葬方式都有很大的區別。有些喪葬方式是古代傳下來的,比如說天葬;有些則是順應時代的需求而成為主流方式的,比如說火葬。有的喪葬方式光聽著都讓人感到毛骨悚然,所以也就沒有流傳到如今了。
  • 阿根廷人喪葬費用知多少
    親人的離去讓人難以接受,除了失去至親的痛苦之外,還要考慮如何選擇合適的喪葬服務,在一系列儀式中完成與逝去親人最後的告別。阿根廷許多家庭在葬禮開銷何為適度的問題上糾結不已,因為難以取捨的服務和費用太多了。   據了解,阿根廷的殯葬服務價格自2014年起普遍上漲了30%,基本服務費用在4000比索到2萬比索(約合2800元至1.4萬元人民幣)不等。
  • 閩南泉州節俗禮儀之喪葬禮俗篇
    如果以太陽在一天中的運行軌道來形容人的一生的話,生育儀禮有如那噴薄而出的朝陽,充滿生機活力,而喪葬儀禮則似那隱沒西山的夕陽,人生舞臺的黑幕也隨之沉重地降下。然而喪葬儀禮之隆重,卻不亞於人生儀禮中的任何一次,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 魏晉喪葬習俗:順應時代的發展,薄葬制度的推廣與影響
    01引言人,這一輩子都要經歷生老病死這個階段,而生老病死也是人之常情,對於人這一生而言,葬禮知識可以說是任何人在這個世界上的最後一件事情,所以喪葬之禮也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兇禮之一。從很早的時期就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且繁瑣的禮儀,在中國上下至五千多年的歷史之中,各朝各代對於葬禮的習俗也不同,有的朝代對於人死後的葬禮是十分看重的,而有的朝代相比較而言就稍微遜色一些。而在這其中後葬習俗可以追溯到商州的時期,在當時還是奴隸制社會,管理體制之下,很多的王公貴族在他們死後,所用的陪葬品便是當時少有的青銅器,更甚至還會讓一些奴隸陪葬。
  • 喪葬有哪些禁忌的事項
    喪葬有哪些禁忌的事項 在我國,自古就把喪事看得很重,民間也有很多關於喪葬的禁忌,今天萬壽菊墓地網就來給大家講講民間喪葬一定要注意的六大事項。
  • 從北宋古墓發現的「過仙橋」閒說古代喪葬形式!
    其實中國古代「生則同衾,死則同穴」的愛情以及喪葬觀念由來已久,據考古資料,處於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的磁山文化(磁山文化遺址,位於河北省南部武安市磁山村,距今約10300年)、新石器時代的裴李崗文化(裴李崗文化,位於河南新鄭的裴李崗村,距今8500年 ~ 7000年)時期就有少數合葬現象。
  • 從「謂死如生」到「薄葬省用」,為何魏晉喪葬習俗前後截然相反?
    古代社會樸素的鬼神觀念,和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對於孝道的重視,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喪葬習俗的厚重風氣中國人厚葬習俗的成型,一直可以上溯掃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商周時期。當時的奴隸制社會之下,很多王宮貴族死後,不僅要陪葬代表著當時社會奢侈品的青銅器,甚至還要陪葬很多奴隸,也就是殘酷的「人殉」制度。
  • 北大哲學教授:喪葬是一種慎終追遠的文化,而非人體垃圾處理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說民德歸厚。一個人如果不斷以這種方式來培養愛敬之情,如果能真正在愛和敬之間找到一個平衡,他的道德是會培養得越來越高尚、人品也是越來越厚道的。這也是為什麼在中國古代的禮當中,喪禮和祭禮是最重要的。王淇:諸如「事死如事生」的很多原理,在最開始設計的時候都有很好的目的,但是涉及到具體制度貫徹落實的時候,比如三年之喪,卻很難達到民德歸厚的效果。
  • 火葬場工作人員透露,有一種屍體無人敢燒,就算家屬要求也不行
    前言在我國古代,人們很注重喪葬禮儀,在形式上非常的有講究。在舊石器時代,人們就有意識對人進行喪葬安排。喪葬制度在人類發展中逐漸的完善,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產物,我國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在喪葬制度上有很大的差異。
  • 要顏值還要有禮,古裝劇中繁瑣的古代禮儀讓你入戲了嗎
    緊密貼合時代的典章禮儀、飲食風物等也是古裝劇的看點。每一部古裝劇儘可能詳細還原的古代風俗人情,追求器物之美、禮儀之美、規制之美,這對觀眾來說有趣又開眼界,如同回到了那個時代。《鶴唳華亭》除了考究的服裝,還有考究的禮儀,該劇從整體禮制到具體禮儀,都有歷史典故、典籍作為參考借鑑,製作團隊對每一個細節都保持嚴謹的態度。該劇被觀眾津津樂道的是開篇皇太子蕭定權的「晨昏定省」禮,這是皇太子每日對其父王所行的禮儀,晚間服侍就寢,早上省視問安,頻繁瑣碎但貼近歷史。劇中人人都行叉手禮,常見作揖禮、跪拜禮,行坐有法、動靜有度,可以看出古代禮儀森嚴有序的現實。
  • 中國平均喪葬費用37375元,位列世界第二,第一是哪個國家?
    所以即便是到現代科學已經十分發達,依舊有許多人在討論「靈魂」。正因如此,世界各國對喪葬都非常重視,大多數都會有自己獨特的葬禮。世界各國舉辦葬禮的過程都不同,但是不管是哪個國家的葬禮,都必須要花錢。在古代,舉辦一場葬禮可能會付出巨大的代價。古代的中國,皇帝的葬禮等級最高,最隆重,一般每個皇帝上位之後,就會開始準備自己的墓穴。
  • 中國古代喪葬觀:為什麼古人要事死如事生?
    在唯物主義思想觀念下成長的現代人可能難以理解,為什麼古人要費如此大的財力與人力去祭奠死者,這樣的喪葬觀又是如何形成的,有什麼特殊含義呢? 這象徵著人們開始有保護遺體的觀念,並嚮往死後與生前同樣的生活。由於原始社會對神靈的崇拜,這樣的觀念逐漸發展為對升天成仙的嚮往。 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提出儒家思想,核心是禮和孝,他也提出了子女要為父母守孝三年,由此中國古代喪葬觀念的核心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