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同衾,死同穴!從北宋古墓發現的「過仙橋」閒說古代喪葬形式!

2020-12-24 以史為鑑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

近日,在湖南省寧鄉市壩塘鎮南芬塘村楊家灣,當地考古專家對一個古墓群進行搶救性發掘時發現的北宋時期的一個夫妻合葬墓。

這個墓葬出土的文物不是很多,僅僅出土了四件釉陶罐,還有一些棺釘等,但是在這個看似普通的墓葬中,卻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細節:在兩個相鄰墓室墓壁的中間,留了一個小窗戶相通。

圖註:湖南省寧鄉市北宋古墓發現的「過仙橋」

據專家介紹,這個洞是為了夫妻雙方在地下可以繼續交流、相會,避免了孤單。這個洞也被稱為「過仙洞」,或「過仙橋」。

這個新聞公布的時候,也恰逢網絡上著名的520表白日餘熱尚在,於是#北宋古墓發現過仙橋# 這一話題迅速登上了熱搜第一的位置。許多網友都在下發感嘆古人的愛情和古人的浪漫。

其實中國古代「生則同衾,死則同穴」的愛情以及喪葬觀念由來已久,據考古資料,處於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的磁山文化(磁山文化遺址,位於河北省南部武安市磁山村,距今約10300年)、新石器時代的裴李崗文化(裴李崗文化,位於河南新鄭的裴李崗村,距今8500年 ~ 7000年)時期就有少數合葬現象。

到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也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最重要仰韶文化時期,不僅合葬現象增多,合葬形式也呈現出多樣化,有同性雙人合葬,同性多人合葬,異性多人合葬等六種形式。

再到商周時期,夫妻異穴合葬形式普遍流行。秦漢以後,夫妻同穴合葬日漸盛行,其他合葬形式間或出現。

在《史記》中,就提到了孔子父母合葬的記載。因為孔子在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孔子甚至不知道父親葬在哪裡?等到孔子母親去世之後,打算合葬,但是因為不知道父親墓葬的原因,孔子就只能先謹慎地把靈柩停放在五父衢的路旁。等到親戚朋友告訴了孔子父親安葬之處,孔子才將雙親合葬在防這個地方。

孔子母死,乃殯五父之衢。蓋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誨孔子父墓,然後往合葬於防焉。——《史記·孔子世家》

可以看出,至少在春秋時期,夫妻合葬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一個禮儀環節。

在郭德綱的相聲中就有這樣一段:皇帝去世了叫駕崩,和尚死了稱圓寂;王公貴族死了則叫薨了;朝廷裡的士大夫則稱為不祿,顧名思義就是不吃皇家俸祿了。一般的普通人死了才叫死。

從這個段子裡面可以看出,中國人的死亡觀念和墓葬觀念中,活著的人和死去的人並不是平定的,而是和他生前的地位是緊密掛鈎的。用一句話來形容也叫做事死如生

古代人相信人死之後,活著的時候什麼樣,死去後還是什麼樣!所以人死之後修建的陵墓、隨葬生活用品都在模仿活著的時候。

《荀子.禮論》: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而夫妻組成的家庭作為社會中最基礎的存在,自然在死後也要保持「事死如生」了。

圖註:湖南省寧鄉市北宋古墓現場

依據漢代的合葬風俗,夫妻合葬一般分為「同穴合葬」與「異穴合葬」兩種形式。

同穴合葬很容易理解,就是夫妻雙方都埋在一個墳塋墓穴之中;

異穴合葬也很容易理解,就是夫妻雙方分開埋葬;

除了同穴和異穴合葬,隨著社會的發展,還誕生了並穴合葬(夫妻雙方都有單獨的墓室,但又在同一個封土之下)。

而這些合葬形式的差異其實也說明了墓主人社會地位的差異。

圖註:獅子山漢墓發現的金縷玉衣

在發現的漢代墓葬中,異穴合葬和並穴合葬的大都是貴族大墓。比如獅子山楚王劉戊墓,和羊鬼山楚王后漢墓就是典型的異穴合葬墓

再比如徐州土山東漢彭城王墓中彭城王及其夫人墓位於同一封土下,另外還有2座陪葬墓位於該封土之下,這屬於並穴合葬墓

另外在考古中,經常發現一些單獨安葬的墓穴,據推測,這可能是當時的普通百姓,因為經濟承受力不強,所以單獨安葬,或者是異穴安葬了,但是許多已經不可考了。

而且隨著時間的變化,喪葬觀念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也給考古工作帶來了不小的影響。

另外,還有比較特殊的一種就是開頭提到的「過仙橋」式的墓葬了,在漢代墓葬中,其實已經有了類似的考古發現。

圖註:小龜山楚王劉注墓室,圖中石柱左側有藍光說明牌的,就是壺門;

其中徐州小龜山西漢第六代楚王襄王劉注的夫妻合葬墓中,襄王劉注和其王后就是並穴合葬,但是兩個墓葬之間有一道壺門相通;

徐州南洞山漢墓中,墓主人和他的妻子也是並穴安葬,但是在兩墓之間開鑿出來了一條斜向的通道。

這也可能是比較早的「過仙橋」或者「過仙洞」了。

隨著時光流逝,「過仙洞」也不再是貴族諸侯的專屬,普通百姓也可以在百年之後繼續享受恩愛,哪怕沒有錢修建豪華的墓地,但是在兩個墓室之間搭上一塊木板還是做得到了,或許這才是「過仙橋」的本意吧!

文/以史為鑑

圖/網絡

參考資料/

劉振東:魏晉墓葬形成晉制 並穴合葬與同穴合葬並存

死了都要愛 : 淺說中國古代的夫妻合葬墓

龜山漢墓——徐州兩漢考古傳奇②

異穴合葬的類型

相關焦點

  • 王閏之:生同衾,死同穴
    前有德才兼備的愛妻王弗、後有善解人意的寵妾王朝雲,蘇軾口中這位「嗣執罍篚」擅長炊茶採桑的村婦繼室王閏之,憑何能完美逆襲,使得大文豪蘇東坡與其生同衾,死同穴呢? 作為蘇軾背後的女人,王閏之散發出的母性光輝,在歷史的畫卷中熠熠生光。她用一生的默默付出,詮釋了人間有味是清歡的真諦。
  • 生同衾,死同穴,子君俊生做不到的,這對兒蝦卻做到了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剛完結,俊生與子君的故事讓多少人唏噓——一生一世的愛情固然美好,但有多少敵得過歲月的蹉跎。人類社會發展到當下,「執子之手,與子攜老」的浪漫童話越發稀有而珍貴。而在普遍沒有一夫一妻制約束的生物界,卻有一種動物終生堅守著「生同衾,死同穴」的忠貞信念,活成了深海中的情種。這種動物叫做儷蝦,「伉儷情深」的儷。
  • 錢皇后——生同衾,死同穴
    那是二十三歲的錢皇后,絕望中的她採用了民間女子最無助的辦法,祈望上天能夠垂憐自己的誠意,放丈夫一條生路。錢皇后就這樣每天每夜地祈求,再困再倦也只是就地稍臥,不肯上床休息。可憐的錢皇后日夜號哭,睡夢中跌倒在地,以致股骨折斷傷殘。又哭瞎了一隻眼睛。       1500年,英宗被釋歸,幽居在南宮。朱祁鎮釋然了,他的親信大臣拋棄了他,他的弟弟囚禁了他。
  • 古人最後的浪漫,網友看了直呼:古代也有神仙愛情
    近日,湖南考古工作者在湖南寧鄉市寧韶高速二標段壩塘鎮南芬塘村楊家灣地段古墓群。在發掘一座北宋古墓的時候,發現了「過仙橋」。「過仙橋」表達的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夫妻在世的時候在一起生活作息,一起勞作。
  • 喪葬制度如何形成?古代喪葬禮儀有多繁複?從《周禮》說古代喪葬
    總的來說,各地略有差異,但大方向上基本相同,之所以有這樣的制度存在,是因為傳統的「孝」在裡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中國古代講究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不可否認的是,大舉喪葬之禮會形成一定的鋪張浪費,甚至有人為此邀名聲,父母生前不孝,父母去世後大辦喪葬,形成一種薄養厚葬的詭異之風。
  • 河北發現古墓,推翻了人們對古代飯菜的認知,有水果,還有葡萄酒
    然而今日專家在河北所發現的一座遼代古墓,徹底推翻了人們對古代飯菜的認知。這座古墓經過證實是遼代的一位官人的墳墓,因為這座古墓的位置比較隱秘,所以沒有受到盜墓賊的破壞。專家也是通過一位老農的上報所知道的。據說這位老農在澆地的時候偶然發現這個位置和別的地方不一樣,於是便嘗試著挖了兩下。
  • 南京被盜古墓發現「藍色酒瓶」,專家鑑定後:起碼價值上億
    ——張祜《過石頭城》從古至今,紅白事都是人們十分重視的大事,人們注重禮法,從古代延續下來的觀點就是「事死如生」,還有古人敬重祖先的習慣,人們對喪葬的儀式十分重視。經常有隨葬品,挑選下葬的日子、棺材、地點都是謹慎又莊重,從這些就能看出死者生前的地位和身份。就拿秦始皇陵來說,皇陵龐大,至今都沒有發現全貌,陪葬品眾多,浩浩蕩蕩的兵馬俑被發現時驚豔了全世界。
  • 千年古墓盜洞無數,文物卻一件沒丟
    開始的時候人們的陪葬品是非常簡單的,多半是他們生前使用過的工具或者器物,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華夏大地開始形成了部落或者國家,這樣一來人就有了高低貴賤之分,所以對於一些有權有錢的人來說,死後想要帶走的東西也就越多,這樣一來在貴族階層就形成了完整的喪葬文化以及喪葬禮儀。當然這個世界上還是窮人比較多,尤其是在古代那種簡單的自然經濟體制下。
  • 【喪葬禮儀考——殯葬違禮糾察隊】
    喪葬禮儀是中國古代文化世俗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漢儒所言「六禮」即「冠、婚、喪、祭、鄉、相見」,「喪」、「祭」即為喪葬禮儀一一社會各階層在喪葬習俗方面應該共同遵循的行為規範和守則。中國古代的喪葬禮儀自其形成之時起,就帶有強烈的階級性和等級色彩。
  • 專家挖掘古墓發現一搞笑古畫,畫中2男2女,專家看了忍不住發笑
    在考古專家挖掘歷史活動的過程中,經常會發現一些古代的繪畫,從中也了解到了大量的歷史信息,而且了解到的信息量實際上比文字記載還要多得多,比如說在一些遠古的洞穴中,或者是在一些千年古墓中,就會發現一些壁畫,雖然呈現出來的歷史信息並不是很完整,但是卻非常的豐富,甚至比文字記錄表現的要更加的直觀。
  • 從「謂死如生」到「薄葬省用」,為何魏晉喪葬習俗前後截然相反?
    從商周奴隸制社會以來,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厚葬的習俗,一直影響深遠,到現代也依然影響著很多人的喪葬觀念。但是這種傳統的厚葬習俗,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卻出現了一次反覆,當時社會上出現了「薄葬省用」的風氣和思潮。
  • 四川挖出北宋畫家高克明墓,墓中出土一物,專家也無法解釋
    那麼在古代時期畫家的墳墓裡面會陪葬一些什麼物品呢?四川成都發現了北宋時期的第一畫家的古墓,當考古專家們打開了這一古墓之後,卻發現了一件女性用品讓當場的專家們難以啟齒,那麼這件女性用品到底是什麼呢?後來經過上層領導派人過來查看了一下,之後發現很有可能是古墓,最後就將消息上報給了當地的文物局。當文物專家們趕到現場之後進行了勘測,發現這一古墓距離現在已經過去了幾百年的時間,很有可能是北宋時期的墓穴。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之後,專家們也從墓穴裡面找出了幾件北宋時期的文物,比如說陶俑比較多一些。然後根據墓志銘的判斷,專家肯定了該墓穴主人的身份是北宋時期的高克明。
  • 美國工人翻修舊路時,意外挖到一座「古墓」,墓中埋葬的卻不是人
    美國工人翻修舊路時,意外挖到一座「古墓」,墓中埋葬的卻不是人引言:夫厚葬誠亡益於死者,而俗人競以相高,靡財單幣,腐之地下眾所周知,從古至今,不管是中國或者國外,在歷史上針對喪葬文化思想都比較重視,所謂「死者為大」的概念,在每個人心中根深蒂固,因此,在故人死後
  • 視頻|「摸金校尉」覆滅記 8人看劇入迷組團盜墓被抓 連挖兩座古墓...
    後來,在網上看見了黎某發來的信息,王某3人便決定驅車來到大足,與黎某合謀盜掘古墓。2019年7月,鄢某、黎某等5人與王某3人碰見商議盜墓的分工及分贓等事項,最後雙方商議,由大足籍的鄢某5人負責踩點、望風、提供工具,河南籍的王某3人負責進入墓穴實施盜竊。
  • 【可抒讀詩】何處更同衾
    所以,這一聯的描寫很有意思:本來是無聲無息飄落的葉子,卻是有「淅瀝」的聲音的,本來應該彈奏鳴響的琴,卻是因為知音不在而悄然無聲,這樣「錯位」的描寫無疑更有藝術感染力。「獨隨孤棹去,何處更同衾。」結尾就是一聲嘆息了。
  • 「頭七」「尾七」,喪葬傳統中的「七七」習俗從何而來?
    自古及今,都有祭奠先人的傳統,當家中有親人去世之時,按照習俗有「燒七」的習俗,喪葬習俗沿襲至今,雖各地不同,卻又都大同小異。「頭七」這四十九日中,以「頭七」的形式隆重,為之最。在傳統喪葬觀念中,亡者會在「頭七」返家,家人應該於魂魄回來前,給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後必須迴避。
  • 《古墓派-海昏遺夢》獲金鷹獎提名 發現紀實引領紀錄片新媒體創新
    由中央新影集團北京發現紀實傳媒公司與優酷聯合製作的紀錄片《古墓派--海昏遺夢》被提名為金鷹獎最佳電視紀錄片。 對比同題材同攝製團隊的大型紀錄片《海昏侯》,《古墓派--海昏遺夢》打破了傳統的紀錄片生態,在傳播渠道上選擇了網際網路,在呈現形式上更加新穎,主要表現為"多集數、多主題、短時長"。這側面體現了發現紀實傳媒公司為更好地對接網際網路平臺、順應新時代媒體傳播趨勢作出的創新與探索。
  • 古人喪葬習俗中,「墳、墓、冢、陵」有何區別?分別埋葬哪種人?
    金庸先生曾在武俠小說《神鵰俠侶》中,虛構了一個名為古墓派的武林門派。據小說中的描繪,古墓派弟子皆隱匿於「活死人」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