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七」「尾七」,喪葬傳統中的「七七」習俗從何而來?

2020-12-20 陸也讀史

自古及今,都有祭奠先人的傳統,當家中有親人去世之時,按照習俗有「燒七」的習俗,喪葬習俗沿襲至今,雖各地不同,卻又都大同小異。

「燒七」

規矩繁雜的「燒七」

燒七也稱之為「齋七」、「理七」、「七七」等。指的是在人死後,從頭七」起即設立靈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設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靈止。

而這四十九日內又以七為一輪,依次類推,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尾七)。

這七輪之中逢七為一祭,但卻又不能都祭,缺祭含義為先人留福,一旦祭祀全,即為福盡,因此,多半以頭七、三七、五七和七七最宜祭祀。

七七規矩也是極多,更有撞七之說,即燒七忌日這天農曆逢七。那這日便不燒七,但恰逢的是頭七、七七這兩個日子即使撞七也要燒七。

「頭七」

這四十九日中,以「頭七」的形式隆重,為之最。

在傳統喪葬觀念中,亡者會在「頭七」返家,家人應該於魂魄回來前,給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後必須迴避。

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覺,睡不著也應該要躲入被窩;如果讓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便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

有些地方也有頭七燒「梯子」的傳統,意喻讓亡者乘梯子上天。

電影《頭七》

「燒七」的由來

中國最早形成完善的祭祀亡人的禮儀和習俗啊,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在今文《孝經》當中,孔子便已提出過,對於亡故的長輩,應「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

此後,在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在國內的大肆興起,傳統的喪葬習俗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在《北史·外戚傳》中便記載「(胡)國珍年雖篤老,而雅佛法,及薨,詔自始薨至七七,皆為設千僧齋」。

外戚胡國珍去世後,北魏孝明帝在七七日中為他設千僧齋,並度七人出家為僧。這是最早「燒七」的文字記錄。

盛行佛法的北魏

但「燒七」在當時卻早已流傳開來,在同時代的《北齊書·孫靈暉傳》中也同樣記述了從(南陽王)綽死後,「每至七日及百日終,靈暉恆為綽請僧設齋。」

在佛教的世界觀中,世間六道輪轉,人死後會有一段時間的「中陰身」階段,即懵懵懂懂,渾渾噩噩的混沌狀態。

在此期間,以七日為一輪,尋找生緣,即受生轉世的因緣。若七日終,仍未尋到生緣,則可以更續七日,到第七個七日終,必生一處(這種說法起源於《瑜伽師地論》)。

在當時的南北朝時期,「生緣說」甚為流行的大背景之下,催生出了「燒七」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佛教六道輪迴之說

無論如何,死者為大,寄託哀思,這些繁瑣的禮儀之下,雖有迷信色彩,但卻是後人對於前者莫大的哀崇。

相關焦點

  • 土家人的喪葬習俗——「頭七」!
    1、自古中國喪葬習俗有:出殯日起三天原墳的習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擺供品、上香、踩院子、燒紙等程序。(骨灰盒在殯儀館存放的,只擺供品、上香、燒紙)。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燒一次紙,燒七次,過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為燒七(也叫:做七)。目前往往將做七改變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墳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現在只燒單數,燒大七)。
  • 關於頭七的歷史習俗
    1、頭七,一種喪殯習俗。習慣上認為「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
  • 頭七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人死要過頭七?
    頭七,中國人的喪殯習俗,是根據死者去世的時間,再配合天幹地支計算出來的日子及時辰,一般認為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此後每七天一祭,依次類推,「三七」即逝後的第二十一天,「五七」即逝後的第三十五天,「七七」即逝後的四十九天,至此結束。
  • 中國喪葬文化中為何將七日祭看得如此重?你看看佛道兩家怎麼說
    比如喪葬文化,全國各地各有各的辦法,但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在我們國人的喪葬習俗中,儘管有一些環節會因地理隔絕而有所不同,但在親人落葬後的祭祀中,幾乎都是遵循「七七忌」的。所謂「七七忌」,就是人死後,每七天算一個忌日,在這一天後人要為其舉行祭奠活動,一直舉辦到第七個為止。
  • 人死後,為何要過了「頭七」才能入土,入土後還得「做七」?
    在我國的喪葬文化中,有「頭七」的說法。所謂「頭七」,就是逝者過世後的七天裡不可下葬,需停靈於靈堂上,直到頭七一過,這才掘土下葬。由於地方風俗的不同,有些地區的喪葬流程並不遵循「頭七」,但至少要停靈三天。實際上,這種習俗很是令人費解。因為,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失去生命體徵的肉體已經開始腐爛。
  • 「做七」:這一舊時喪葬風俗,如何能流傳全國,又處處不同的呢
    而現今的喪葬風俗雖各地習俗不同,但相同的「做七」之說,卻盛行全國。那麼是什麼使得全國的各個地區都如此統一的認同「做七」這種說法呢?到底什麼是「做七」。「做七」各地叫法可能不同,有的地方叫「燒七」、「理七」等。但大體上所表達的寓意是一致的。一般都是指的當村子裡面有人家中去世時,所依照的禮數。
  • 風水先生提醒:人死後,為何要過了「頭七」才能入土,入土後還得「做七」?
    在我國的喪葬文化中,有「頭七」的說法。所謂「頭七」,就是逝者過世後的七天裡不可下葬,需停靈於靈堂上,直到頭七一過,這才掘土下葬。
  • 人死後,為何要過了「頭七」才能入土,入土後還得「做七「
    ,有「頭七」的說法。實際上,這種習俗很是令人費解。內容出自《北史·胡國珍傳》:「國珍年雖篤老,而雅佛法」,及薨,「詔自始薨至七七,皆為設千僧齋」;《北齊書·孫靈暉傳》:「從(南陽王)綽死後,每至七日及百日終,靈暉恆為綽請僧設齋。」當然,此風俗並不是迷信,而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畢竟,即便沒有假死還魂和頭七返家的說法,活著的人也需要一個緩衝的時間,接受斯人已逝的事實,好好看看故去的親友。
  • 為什麼農村人過世要過頭七,自古留下的習俗,原來有這些原因!
    在中華民族的傳統中,對於死亡都看的很重要。在中國古代,當父母死去之後,都要回去守孝三年,而且古代的一些王公貴族或是皇帝在死後都會給自己修建特別豪華的陵墓,這其中也有相當多的講究。這現在的農村還有這樣一種講究。就是說假如一個人死去以後,他的前七天都是在故鄉的,他的靈魂不會離開。
  • 教你做Report最緊要頭七尾七
    TVB《絕代商驕》是不少電視迷心目中的經典,劇集除了主線劇情,亦通過故事發展帶出不少商業哲學及辦公司生存之道,當年黃子華傳授的扮工室四寶令不少打工仔都會心微笑
  • 喪葬文化中有頭七一說,你知道這是怎麼來的嗎?
    我國喪葬文化中關於「頭七」的說法,指的是死者從死亡之日起,到第七天去上墳,祭祀燒紙,民間也叫燒七。民間有七日還魂之說,這一天逝者都要回家中國人的喪殯習俗,一般認為,死者魂魄會於「頭七」返家,家人應於魂魄回來前,為其預備一頓晚飯,便需早早地上床睡覺全家迴避;據說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在六道輪迴裡受煎熬,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過了頭七之後,先人就要登上望鄉臺,開始黃泉路之路,從此一去永不歸。
  • 傳統喪禮中的「寢苫枕塊」是什麼意思?
    這個世界上,傳承時間最久的,往往是生活習俗,正所謂:王朝有更迭,生活卻照舊。當然,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中國這麼大,各地風俗也不盡相同。今天,咱們就看看,歷史演進到民國時期以後,山東的喪葬習俗有哪些特點。臨終當家人病重不治時,其親人要站到屋頂上呼叫病人的姓名,俗稱「叫魂」。
  • 從雄安殯葬改革想到傳統喪葬習俗
    據了解,雄安新區正在建設永久性公墓和殯儀館。項目位於雄縣龍灣鎮洪城村東南方新區邊界內側,總估算約8億元左右,總用地面積約35公頃,主要包括公益性公墓一座、殯儀館一座及相關配套設施,總建築面積約65130平方米。其中,公益性公墓用地面積約20公頃,安葬骨灰25萬盒;殯儀館用地面積約15公頃,年處理遺體能力15000具。
  • 人死後的頭七怎麼算?頭七是什麼意思?
    在民間所稱的「頭七」是什麼意思呢?在這一天當中需要做哪些事呢?今天小編就來為你一一解答一下。「頭七」指的「去世之人在這一天將會返回家中,和家人做最後的告別!」,不過這也是一種民間封建迷信的說法。民間喪葬習俗:「頭七」
  • 耕讀藝苑|慶陽喪葬: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
    人的一生中有四大禮儀,分別是誕生禮、成年禮、婚嫁禮、喪葬禮。自古以來人的喪葬禮既有社會習俗的特點,又有宗教信仰的性質,它隨著社會變革而不斷地發生著演變。來耕讀藝苑,今日我們暢聊慶陽喪葬的那些事兒。慶陽以農業為主,故而慶陽人更是視土地為生命,入土為安的觀念根深蒂固,喪葬禮自然有其獨特之處。在慶陽但凡有老人臨終,要先剃頭、再擦洗、後穿衣。老人臨咽氣時,兒女忌扶屍而哭,更不得將淚水滴落於遺體。即時需要有子女親屬在大門外燒「引路錢」。老人剛咽氣,立即需要從炕上或床上移至地上,通常用門板或棺蓋頭外腳內停屍,以公雞縛之靈下守喪,兩旁以麥草鋪地,孝子開始守靈。
  • 何超雄和侄女罕見同框,被攙扶著參加賭王尾七,身體欠佳卻仍要爭產
    四十九天內,何家三次到寺廟打齋,分別是頭七、三七和尾七,尾七是家人最後一次為賭王打齋,何家因此置辦了大量祭品到寶蓮寺行法事。從12日中午開始,何家陸續趕到,包括四房一家:四太、何猷亨、何超盈夫婦、何猷君、何超欣。
  • 頭七回魂夜
    民間風俗中人死後有頭七,也就是所謂的回魂夜,也就是人死後的第七天,一般著一天,死者的魂魄會在頭七返家。
  • 原平民間喪葬習俗(一)
    據考證,喪葬禮俗從周朝確立,到漢朝形成規模,代代相傳,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原平喪俗文化,歷代縣誌也均有記載。我國地域廣闊,文化差異有別,風俗禮儀不同,俗話說「十裡不同俗,隔河規矩異」,一個地區有一個地區的傳統習俗,山區、平川不一樣,一村一莊有區別,因而喪葬禮俗又表現出多樣性。
  • 農村喪葬習俗,長子長孫為何要摔瓦盆?並非封建迷信
    那麼,這麼做到底有何寓意?此習俗又是從何而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古人送喪的習俗,以及為何要「摔瓦盆」?古人的「送喪」習俗送喪,為逝者送上最後一程。喪葬文化,是中華文明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理念。經後人完善,成為一整套完整的儀式。儀式分十個步驟,分別是停屍、報喪、招魂送魂、做「七」、弔唁、入殮、喪服、出生擇日、哭喪、下葬。
  • 顧士雲|崇明地區農村喪葬習俗演變散記之五
    由於出現了專業的喪葬物業出租,搭撐、借還臺子、借還炊具等幫工不需要了,所以慰親羹飯後的吃餛飩還臺子的習俗簡化了,但有些地區卻在慰親羹飯後加一天請客,表示周年羹飯的請客,原先喪葬習俗中流行的七數羹飯、六十日羹飯、百日羹飯、節氣羹飯到二千年後全部不搞了,但慰親羹飯和周年羹飯還是沿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