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引言
人,這一輩子都要經歷生老病死這個階段,而生老病死也是人之常情,對於人這一生而言,葬禮知識可以說是任何人在這個世界上的最後一件事情,所以喪葬之禮也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兇禮之一。
從很早的時期就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且繁瑣的禮儀,在中國上下至五千多年的歷史之中,各朝各代對於葬禮的習俗也不同,有的朝代對於人死後的葬禮是十分看重的,而有的朝代相比較而言就稍微遜色一些。
而在這其中後葬習俗可以追溯到商州的時期,在當時還是奴隸制社會,管理體制之下,很多的王公貴族在他們死後,所用的陪葬品便是當時少有的青銅器,更甚至還會讓一些奴隸陪葬。
然而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隨著奴隸制社會的途觀瓦解,封建社會的接踵而至這種用人去陪葬的制度逐漸的被廢除,可是這種厚葬去世之人的習俗,卻一代一代的流傳了下來。
在魏晉時期,有關山裡的習俗也是沿襲著前朝的,但是這裡面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就是從原來的厚葬變成了薄葬,並且薄葬之氣息蔚然成風。
02孝道蔚然成風
縱觀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從西漢到東漢,然後再到魏晉這一段時間內。
在這幾個王朝的更替之中笑這個字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在西漢時期三年,喪制雖然沒有普遍的盛行,到東漢時期則盛行三年的喪制,並且在東漢時期,這種喪禮制度已經成為了一種社會的風尚。
到了魏晉時期,統治者以孝治天下,對孝道是高度的重視,與此同時沿襲著漢代以禮的文化,對孝道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視孝道的風氣並不與社會的各個階層。在當時通常的情況下是孝字當頭。
在這孝字當頭之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也有這樣一種法令條例,那就是為自己的親人報仇而殺害別人的情況下,可以不用受到法律的制裁。
也正因如此才會有了,司馬昭有殺父之仇而不臣朝廷,不但沒有受到制裁,並且還受到了表彰。
為何要以孝治天下?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王朝更替十分頻繁的歷史時期。
士人在朝中被重用的也沒有多少,所以在這些人裡面很多也是不敢說真話。
就像魯迅先生曾經說的那樣,現在統治者所做的地位是在禪讓的逼迫下而強奪回來的。
如果這個時候主張以終止天下的話,那他們的立腳點便不會穩,所以事情也會更加的棘手,想要長期的立足也會更加的困難,在這個時候,就一定要提倡孝來治天下。
當朝的統治者也就懂得了,想要打造一個長治久安的社會以及天下提倡孝道則是一個最快也最實用的途徑。
所以當朝的統治者在王朝更替的動蕩與不安之下,孝道為王朝這些動蕩不安,披上了一層合法的外衣,也成為了統治者更好的維護政權穩固的一種手段。
除此之外,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階層極力地推崇禮法,用這種禮法來凸顯出自己身份的高貴。
將自己的身份和那些官僚以及庶民們相互區分開來。
而在這理法之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便是孝,所以孝這個字也理所當然的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直達頂峰。
03薄葬的提倡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厚葬之風瞬間減弱了很多,與此同時逐漸興起了一股薄葬之風。
在當時的統治者之中,最先提出薄葬做法的便是曹操。
曹操在建安十年,下達命令,民不得私仇,禁厚葬,皆一之於法。
除了曹操頒布這道條令之外,他本人也是做好了表率,也正是因為曹操的表率,所以在當時的很多士大夫他們之間,無論身份是多麼的高貴,擁有的財富是多麼的繁多,死後都下達的命令是進行薄葬。
並且在這一時期的東吳和劉漢他們的做法也和曹操所實行薄葬舉措不謀而合。
劉備在臨終前託付諸葛亮,諸葛亮上奏給後主劉禪,最後遵照其遺詔進行了薄葬之禮,並且諸葛亮自己在最後也是薄葬自己。
受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寶藏風氣影響,到晉武帝時期司馬懿也下令,要保障這一時期西晉皇室之中的很多陵墓,也都是跟隨著司馬懿所下達的條令不墳不樹。
並且很多的官僚在陪葬品的方面也只是用一些金銀銅鐵或者是錢幣來代替,這種風氣一直影響到東晉時期。
到了南朝時期,這種薄葬之風更加普遍,一直到北周時期,仍然處於普遍的情況,並且在後期還實行了不封不樹的政策。
04動亂的社會
統治階層用這種厚葬的形式來表現自己孝順,以為天下這些人作出表率。
然而正是在這種厚葬的風氣之下,很多的盜墓者興盛並且損害了厚葬的這一做法,從而就導致了薄葬的這種風氣盛行。
「璵璠,寶物也,魯人用斂,奸人僴之,欲心生矣。奸人慾生,不畏罪法。不畏罪法,則丘墓抽矣。」
對於經濟等各方面還沒有達到十分強盛的時期後,暫無疑於就加重了這一時期的經濟壓力,所以這也是魏晉南北朝以後出現薄葬風氣的根本原因。
從兩漢時期一直到大一同中國歷史上,再次出現的一個硝煙四起,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流離失所的朝代便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
這一時期國內徵戰不斷,中原各個地區經常還遭受到周邊少數民族的侵略,社會經濟十分的衰落。百姓們大多數都為了能夠吃口飽飯而淪為士族門閥的私人財產。
從這樣的一個角度來看,在當時也沒有可以支撐進行後葬的經濟基礎。
與此同時,不僅是為了生活所迫,被逼無奈之下選擇盜墓的老百姓的,就連開國之君曹操在當時為了能夠籌集一些軍餉,也曾經做過盜墓的這種事情。
所以從經濟蕭條社會發展,出現停滯甚至倒退的現實之下,和當時盜墓行為頻發,這就使得魏晉南北朝時期自上而下都興起了一股薄葬的風氣。
05順應時代的發展,薄葬制度的推廣
在經濟蕭條的情況下,一方面是為了將這種喪葬的禮儀受制於新的制度,另一方面也是整頓當時的社會風氣。
曹操所下達的命令在當時相對於南方以及偏遠的地區,依舊沒有受到這種薄葬之風的影響。
就像東吳時期孫浩的夫人死了之後依舊用的是厚葬之禮,並且在當時還沿襲著漢代那種十分奢華的喪葬之禮。
為了能夠儘快地恢復,聚攬一些錢財,以緩解財政枯竭的問題。所以當時的統治者積極推廣,並且大力提倡這種薄葬制度。
《論衡·薄葬篇》中記載:「魯人將以璵璠斂,孔子聞之,逕庭麗級而諫……璵璠,寶物也,魯人用斂。」
高中一些有勢利大臣的支持,他們也從國家的長遠利益出發,用以家國為懷的儒學心智對統治者的身後進行了相關的監督。
在當時的科學技術以及經濟發展的有限條件之下,物資本來就不夠充盈,要是持續提倡厚葬的這種習俗,無疑於是在加重整個社會發展的負擔。
並且會使人們的生活更加困難。從另一個方面來講,而這種負擔也將會阻礙歷史向前發展,阻礙王朝的根基鞏固,更甚至會一蹶不振,再次沒落。
所以魏晉南北朝時期統治者的帝王陵墓修建規模大大縮減,幾乎不修建陵園。
但當時隨著生產力的逐步發展與經濟的復甦,到了西晉時期,經過幾十年的恢復,貴族們的生活日益豪奢起來,最終又開始了大修陵園。
也正所謂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歷史也都是不斷進步的,如果一直停留在根深蒂固的老思想之中,順應著這種厚葬習俗的話。
那麼新生的王朝是無法長期立足的,社會也肯定是動蕩不安的,人民生活也會一直生活在苦不堪言的狀態之下。
06結語
魏晉南北朝時期所興起的寶藏,這樣一種習俗也可謂是應運而生,因為在當時建立王朝之初,社會十分的動蕩不安,百姓們生活是流離失所,民不聊生。
在當時社會上層的一些有識之士們,他們也認識到這種厚葬風氣,對於國家財力物力包括人力的浪費以及開資巨大。所以在這種風氣興起之後,也是大力的推行。
並且的統治者也認識到了這種厚葬的習俗,很不利於社會的穩定,也完全達不到對於王者的悼念和所謂的孝順。
所以從統治者自身就做好了表率進行薄葬這種做法。
與此同時通過這種寶藏的風氣也可以看出傳統文化其實在歷史的發展之中也是會有所改變的,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在建國建朝之後,也會對文化方面以及選官制度等各個方面做一些改動。
而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力方面,就是為了王朝能夠長期且穩定地發展下去。
而對於文化的沿襲來說,能夠沿用下來的也就是文化裡面的精華所在,而摒棄的也就是那些不符合新生王朝欣欣向榮的局面。
但從當時的經濟來看,摒棄這種厚葬的習俗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參考歷史文獻:
《論衡》
《史記》
《二十四史》
《舊五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