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喪葬習俗:順應時代的發展,薄葬制度的推廣與影響

2021-01-18 小鴨侃歷史

01引言

人,這一輩子都要經歷生老病死這個階段,而生老病死也是人之常情,對於人這一生而言,葬禮知識可以說是任何人在這個世界上的最後一件事情,所以喪葬之禮也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兇禮之一。

從很早的時期就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且繁瑣的禮儀,在中國上下至五千多年的歷史之中,各朝各代對於葬禮的習俗也不同,有的朝代對於人死後的葬禮是十分看重的,而有的朝代相比較而言就稍微遜色一些。

而在這其中後葬習俗可以追溯到商州的時期,在當時還是奴隸制社會,管理體制之下,很多的王公貴族在他們死後,所用的陪葬品便是當時少有的青銅器,更甚至還會讓一些奴隸陪葬。

然而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隨著奴隸制社會的途觀瓦解,封建社會的接踵而至這種用人去陪葬的制度逐漸的被廢除,可是這種厚葬去世之人的習俗,卻一代一代的流傳了下來。

在魏晉時期,有關山裡的習俗也是沿襲著前朝的,但是這裡面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就是從原來的厚葬變成了薄葬,並且薄葬之氣息蔚然成風。

02孝道蔚然成風

縱觀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從西漢到東漢,然後再到魏晉這一段時間內。

在這幾個王朝的更替之中笑這個字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在西漢時期三年,喪制雖然沒有普遍的盛行,到東漢時期則盛行三年的喪制,並且在東漢時期,這種喪禮制度已經成為了一種社會的風尚。

到了魏晉時期,統治者以孝治天下,對孝道是高度的重視,與此同時沿襲著漢代以禮的文化,對孝道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視孝道的風氣並不與社會的各個階層。在當時通常的情況下是孝字當頭。

在這孝字當頭之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也有這樣一種法令條例,那就是為自己的親人報仇而殺害別人的情況下,可以不用受到法律的制裁。

也正因如此才會有了,司馬昭有殺父之仇而不臣朝廷,不但沒有受到制裁,並且還受到了表彰。

為何要以孝治天下?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王朝更替十分頻繁的歷史時期。

士人在朝中被重用的也沒有多少,所以在這些人裡面很多也是不敢說真話。

就像魯迅先生曾經說的那樣,現在統治者所做的地位是在禪讓的逼迫下而強奪回來的。

如果這個時候主張以終止天下的話,那他們的立腳點便不會穩,所以事情也會更加的棘手,想要長期的立足也會更加的困難,在這個時候,就一定要提倡孝來治天下。

當朝的統治者也就懂得了,想要打造一個長治久安的社會以及天下提倡孝道則是一個最快也最實用的途徑。

所以當朝的統治者在王朝更替的動蕩與不安之下,孝道為王朝這些動蕩不安,披上了一層合法的外衣,也成為了統治者更好的維護政權穩固的一種手段。

除此之外,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階層極力地推崇禮法,用這種禮法來凸顯出自己身份的高貴。

將自己的身份和那些官僚以及庶民們相互區分開來。

而在這理法之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便是孝,所以孝這個字也理所當然的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直達頂峰。

03薄葬的提倡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厚葬之風瞬間減弱了很多,與此同時逐漸興起了一股薄葬之風。

在當時的統治者之中,最先提出薄葬做法的便是曹操。

曹操在建安十年,下達命令,民不得私仇,禁厚葬,皆一之於法。

除了曹操頒布這道條令之外,他本人也是做好了表率,也正是因為曹操的表率,所以在當時的很多士大夫他們之間,無論身份是多麼的高貴,擁有的財富是多麼的繁多,死後都下達的命令是進行薄葬。

並且在這一時期的東吳和劉漢他們的做法也和曹操所實行薄葬舉措不謀而合。

劉備在臨終前託付諸葛亮,諸葛亮上奏給後主劉禪,最後遵照其遺詔進行了薄葬之禮,並且諸葛亮自己在最後也是薄葬自己。

受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寶藏風氣影響,到晉武帝時期司馬懿也下令,要保障這一時期西晉皇室之中的很多陵墓,也都是跟隨著司馬懿所下達的條令不墳不樹。

並且很多的官僚在陪葬品的方面也只是用一些金銀銅鐵或者是錢幣來代替,這種風氣一直影響到東晉時期。

到了南朝時期,這種薄葬之風更加普遍,一直到北周時期,仍然處於普遍的情況,並且在後期還實行了不封不樹的政策。

04動亂的社會

統治階層用這種厚葬的形式來表現自己孝順,以為天下這些人作出表率。

然而正是在這種厚葬的風氣之下,很多的盜墓者興盛並且損害了厚葬的這一做法,從而就導致了薄葬的這種風氣盛行。

「璵璠,寶物也,魯人用斂,奸人僴之,欲心生矣。奸人慾生,不畏罪法。不畏罪法,則丘墓抽矣。」

對於經濟等各方面還沒有達到十分強盛的時期後,暫無疑於就加重了這一時期的經濟壓力,所以這也是魏晉南北朝以後出現薄葬風氣的根本原因。

從兩漢時期一直到大一同中國歷史上,再次出現的一個硝煙四起,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流離失所的朝代便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

這一時期國內徵戰不斷,中原各個地區經常還遭受到周邊少數民族的侵略,社會經濟十分的衰落。百姓們大多數都為了能夠吃口飽飯而淪為士族門閥的私人財產。

從這樣的一個角度來看,在當時也沒有可以支撐進行後葬的經濟基礎。

與此同時,不僅是為了生活所迫,被逼無奈之下選擇盜墓的老百姓的,就連開國之君曹操在當時為了能夠籌集一些軍餉,也曾經做過盜墓的這種事情。

所以從經濟蕭條社會發展,出現停滯甚至倒退的現實之下,和當時盜墓行為頻發,這就使得魏晉南北朝時期自上而下都興起了一股薄葬的風氣。

05順應時代的發展,薄葬制度的推廣

在經濟蕭條的情況下,一方面是為了將這種喪葬的禮儀受制於新的制度,另一方面也是整頓當時的社會風氣。

曹操所下達的命令在當時相對於南方以及偏遠的地區,依舊沒有受到這種薄葬之風的影響。

就像東吳時期孫浩的夫人死了之後依舊用的是厚葬之禮,並且在當時還沿襲著漢代那種十分奢華的喪葬之禮。

為了能夠儘快地恢復,聚攬一些錢財,以緩解財政枯竭的問題。所以當時的統治者積極推廣,並且大力提倡這種薄葬制度。

《論衡·薄葬篇》中記載:「魯人將以璵璠斂,孔子聞之,逕庭麗級而諫……璵璠,寶物也,魯人用斂。」

高中一些有勢利大臣的支持,他們也從國家的長遠利益出發,用以家國為懷的儒學心智對統治者的身後進行了相關的監督。

在當時的科學技術以及經濟發展的有限條件之下,物資本來就不夠充盈,要是持續提倡厚葬的這種習俗,無疑於是在加重整個社會發展的負擔。

並且會使人們的生活更加困難。從另一個方面來講,而這種負擔也將會阻礙歷史向前發展,阻礙王朝的根基鞏固,更甚至會一蹶不振,再次沒落。

所以魏晉南北朝時期統治者的帝王陵墓修建規模大大縮減,幾乎不修建陵園。

但當時隨著生產力的逐步發展與經濟的復甦,到了西晉時期,經過幾十年的恢復,貴族們的生活日益豪奢起來,最終又開始了大修陵園。

也正所謂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歷史也都是不斷進步的,如果一直停留在根深蒂固的老思想之中,順應著這種厚葬習俗的話。

那麼新生的王朝是無法長期立足的,社會也肯定是動蕩不安的,人民生活也會一直生活在苦不堪言的狀態之下。

06結語

魏晉南北朝時期所興起的寶藏,這樣一種習俗也可謂是應運而生,因為在當時建立王朝之初,社會十分的動蕩不安,百姓們生活是流離失所,民不聊生。

在當時社會上層的一些有識之士們,他們也認識到這種厚葬風氣,對於國家財力物力包括人力的浪費以及開資巨大。所以在這種風氣興起之後,也是大力的推行。

並且的統治者也認識到了這種厚葬的習俗,很不利於社會的穩定,也完全達不到對於王者的悼念和所謂的孝順。

所以從統治者自身就做好了表率進行薄葬這種做法。

與此同時通過這種寶藏的風氣也可以看出傳統文化其實在歷史的發展之中也是會有所改變的,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在建國建朝之後,也會對文化方面以及選官制度等各個方面做一些改動。

而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力方面,就是為了王朝能夠長期且穩定地發展下去。

而對於文化的沿襲來說,能夠沿用下來的也就是文化裡面的精華所在,而摒棄的也就是那些不符合新生王朝欣欣向榮的局面。

但從當時的經濟來看,摒棄這種厚葬的習俗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參考歷史文獻:

《論衡》

《史記》

《二十四史》

《舊五代史》

相關焦點

  • 從「謂死如生」到「薄葬省用」,為何魏晉喪葬習俗前後截然相反?
    既然「人死為大」,那麼厚葬習俗的出現,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從商周奴隸制社會以來,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厚葬的習俗,一直影響深遠,到現代也依然影響著很多人的喪葬觀念。但是這種傳統的厚葬習俗,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卻出現了一次反覆,當時社會上出現了「薄葬省用」的風氣和思潮。
  • 魏晉南北朝時期薄葬之風為何盛行於世?
    薄葬,在魏晉南北朝早期頗受推崇。戰亂與動蕩,別說遵循漢代喪葬之禮的隆重,很多時候人們甚至來不及為逝者準備喪服。但到了魏晉南北朝中晚期,厚葬的回潮之風又颳了回來。曹操早期的薄葬之風盛行,還與人們追求死後永恆安寧有關。
  • 魏晉時期的薄葬及其原因?
    魏晉時期的薄葬及其原因?秦漢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極大提高,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國強民富。在這種經濟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厚葬之風,亦是社會發展的表現;但到了魏晉時期,經歷多年的軍閥混戰,社會經濟極為蕭條,民不聊生,在統治階級的提倡下,逐漸形成了薄葬之習。在漢制向晉制的轉變的過程中,在葬俗上的表現為厚葬向薄葬的轉變。一、兩漢時期厚葬的表現與原因。
  • 青磚黃土,瓦棺紙衣:後周皇陵薄葬之風的原因及其影響
    五代繼承唐代遺風,儘管社會動亂,厚葬風氣仍積習難改,但後周太祖郭威卻「頂風逆行」,帶頭提倡「青磚黃土、瓦棺紙衣」的薄葬之風,奠定了後周皇室的薄葬傳統,也對宋朝喪葬習俗產生了積極影響。事實上,決定喪葬習俗的根本還是經濟基礎。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喪葬習俗出現「薄葬省用」之風,根本原因就是社會動蕩,民生凋敝,廣大百姓生存都成問題,還談什麼「事死如生」?唐朝流行厚葬,根本而言是因為唐朝國力強盛,民生富裕,至少整個上層集團擁有足夠財力支撐厚葬習俗。
  • 歷史上的喪葬制度有哪些?厚養敬葬和薄養厚葬哪個更重要!
    喪葬制度的起源在原始社會的時候,由於對逝者的哀思就逐漸地形成了一種宗教文化。認為逝者靈魂不死,然後產生了埋葬親人的習俗。在這個原始的母系社會中,對於埋葬並沒有什麼規定,也沒有厚葬和薄葬的區分。在半坡遺址墓碑中,埋葬的死人多是頭朝西,表示靈魂寄託西方的意思。這只是一種宗教信仰和祖先崇拜。
  • 殯葬制度由土葬改為火葬,北大教授:把人當垃圾,為何這麼說?
    為此流傳下了一套完整且繁瑣的殯葬制度。在古代的封建制度下,等級不同的階級殯葬等級和排場也是不同的。不僅如此,古代對於喪葬儀式的重視程度達到了令人訝異的地步。由於許多制度的影響,喪葬儀式通常都操辦的十分隆重與莊重。隨著時代的發展,對於喪葬的儀式感在逐漸簡化。
  • 披麻戴孝,摔瓦盆,中國的喪禮制度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中國,作為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傳承的禮儀之邦,各種禮儀制度相當完善,對人生中的這三件大事更是到了繁文縟節的地步。並且,中華文明以「孝」治天下,那麼在這其中的喪禮制度便格外的嚴謹、複雜,諸多講究。在農村甚至有專門的行當負責「辦白事」,這些複雜的喪禮到底是從哪裡發展演變來的呢?古人的喪禮又是怎樣的,都有什麼講究呢?
  • 2020年喪葬制度再出新規?你期待嗎
    生老病死是人類的自然規律,牽涉到這幾件事的往往也都有著一些沿襲至今的傳統習俗。以喪葬為例,農村與城市的喪葬習俗有著明顯的不同,城鎮以火葬為主,而農村則流行「土葬」。老話說「入土為安」,土葬這種方式已經有著幾千年的歷史,然而恰恰是這樣一種傳統習俗,卻被不少專家痛批,認為其存在如下幾點弊端:①佔用且破壞耕地資源,不利於規模化進行農業生產,影響農業經濟發展;②大操大辦、惡意攀比等問題比比皆是,嚴重影響農村風氣;③打造棺材浪費林業資源及金錢
  • 魏晉時期選官制度:曹魏興盛原因與九品中正制的發展
    東漢末年,察舉徵辟制度崩壞,門閥世族掌控仕途升遷之路,致使王庭得不到人才補充,最終走向衰亡。就在各路梟雄並起之時,曹操率先注重到人才的重要性,他不拘一格賞拔人才,為曹魏興盛之始打下堅實基礎。 出於時代局限,庶族出身的曹劉孫三家最終被代表門閥士族的司馬氏取代。
  • 白玉杯:素樸優雅美天成 見證曹魏薄葬風(洛陽珍寶檔案)
    它雖然沒有任何裝飾,卻給人天然之美的強烈感受,是曹魏時期玉器由等級化向世俗化轉變以及厚葬向薄葬轉變的重要見證。  玉質上乘年代確切  1956年,蘇聯援建洛陽礦山機器廠項目在澗西搞基建時,考古專家發掘了一座古代墓葬。隨著發掘工作的展開,墓道、前甬道、前堂、耳室、後甬道、後室逐一顯現。
  • 土家人的喪葬習俗——「頭七」!
    1、自古中國喪葬習俗有:出殯日起三天原墳的習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擺供品、上香、踩院子、燒紙等程序。(骨灰盒在殯儀館存放的,只擺供品、上香、燒紙)。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燒一次紙,燒七次,過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為燒七(也叫:做七)。目前往往將做七改變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墳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現在只燒單數,燒大七)。
  • 兩漢盛行厚葬,三國推崇薄葬,急速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兩漢時期,眾人都追求窮奢極欲的厚葬之風,僅僅過了十幾年,三國時期,卻又都刻意的執行薄葬,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結果。說白了,厚葬必定會導致一個悲劇——盜墓。厚葬,即是人死後,將大量的金銀珠寶同主人一起,埋葬於墳墓之中。對於財產的追求,自然會引起貪財的覬覦之心。實際上,漢朝、三國時期,盜墓行為非常的猖狂。
  • 農村民間喪葬習俗有哪些?
    而土葬在農村民間的確是有很多的習俗。以我所處的隴東中部一帶的農村來說,主要有這些習俗:「後事」準備人生百歲總有一死,當人進入晚年,漸漸的體弱多病,本人也有要求,家屬便著手為其準備身後用物。最主要的,也必須在生前打算的,一是壽棺,二是壽衣。以前,壽棺都是請木匠師傅製作,一般都是楊木做的,松木的只能是有錢人家;現在,會做棺材師傅少了,基本上都是在棺材店訂做,最次是松木的,也有柏木,雕有圖案,油漆錚氣。
  • 喪葬制度如何形成?古代喪葬禮儀有多繁複?從《周禮》說古代喪葬
    說起喪葬,很多人腦海中會馬上浮現出一副畫面,就是農村有人去世後,要舉辦繁複的喪葬儀式,在這些人眼裡,這是落後和愚昧的表現。黑嫂個人膽子並不大,但對於這個喪葬之事非常感興趣,每去到一個地方,總是會想要了解一下當地的喪葬制度。
  • 顧士雲|崇明地區農村喪葬習俗演變散記之五
    崇明地區農村喪葬習俗演變散記之五二千年後喪葬習俗的攀升與回歸二千年後的頭十年,崇明地區農村喪葬習俗在沒有引導、沒有節制的情況下,又經歷了新一輪的攀升,這種攀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喪事的周期有所延長
  • 魏晉志怪小說流行,為什麼後世近乎絕跡?時代變了,文學也就變了
    這種局面的出現,實際上引領了一種品評政治和人物的政治潮流,再加上後來太學生的參與,影響東漢後期政治發展的重要事件,清議運動也就爆發了。或許是因為這種品評朝政和人物的方式,能夠充分表現出文人士大夫和有理想、有抱負知識分子的內心所需,以及應有的知識涵養,因而這種方式在東漢以後的魏晉時期也頗為盛行。
  • 常見的農村喪葬習俗
    喪葬」是指一種為死去的人舉辦的儀式,有關漢族農村喪葬習俗都是怎樣的呢?中國民間農村喪葬習俗都有哪些,下面一起來看看吧!常見的農村喪葬習俗常見的農村喪葬習俗漢族農村喪葬習俗1、漢族人亡後,首先立喪主(死者的長子或長孫,無孫則以次子)、喪婦(死者之妻,無者為喪主之妻)和司禮,置棺槨壽衣,棺槨用料以松柏為上,桐 木、杉木次之。
  • 「頭七」「尾七」,喪葬傳統中的「七七」習俗從何而來?
    自古及今,都有祭奠先人的傳統,當家中有親人去世之時,按照習俗有「燒七」的習俗,喪葬習俗沿襲至今,雖各地不同,卻又都大同小異。在傳統喪葬觀念中,亡者會在「頭七」返家,家人應該於魂魄回來前,給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後必須迴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覺,睡不著也應該要躲入被窩;如果讓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便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有些地方也有頭七燒「梯子」的傳統,意喻讓亡者乘梯子上天。
  • 原平民間喪葬習俗(一)
    據考證,喪葬禮俗從周朝確立,到漢朝形成規模,代代相傳,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原平喪俗文化,歷代縣誌也均有記載。我國地域廣闊,文化差異有別,風俗禮儀不同,俗話說「十裡不同俗,隔河規矩異」,一個地區有一個地區的傳統習俗,山區、平川不一樣,一村一莊有區別,因而喪葬禮俗又表現出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