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兒時的記憶裡,是從來沒見過葬禮的。不知道是因為地廣人稀不好籌辦,還是我所在的那個小鎮子的習俗中不講究大辦喪事,家鄉的老人去世,都是悄無聲息的,有時發現有位老爺爺或者老奶奶好久沒見到了,略一打聽,才知道已經走了。所以我12歲之前,從來沒見過葬禮。對「死人」這件事的印象,都是從書裡來的。
白事為什麼要放鞭炮?還有煙花?為啥還要搭臺唱戲?唱戲就算了為啥還要唱歌?啥?還有脫衣舞?還收費?死者已經沒有話語權,只要活著的人開心就好。前不久,我媽媽和我說,以後還是要回老家去好一點,熟人比較多,我們老了有什麼事大家也可以幫忙。這個「有什麼事」裡面,自然也就包括了一些雖然總是要迴避但早晚要發生的事。我問了一圈的同齡人,對葬禮白事的規矩禮數知道多少。如我所想,大部分都是完全不了解的,這些東西,從我們的上一代開始,被看的越來越輕了,或者逐漸被精簡的西式葬禮取代。
於是我買回了這本《民間喪葬習俗》,只為稍稍了解一下這些可能總有一天會失傳的文化。整本書裡印象最深的是一段對山東喪葬習俗中「起靈」的記載。人都是脆弱的動物,在面對一些難以接受的悲傷和苦難時,總是會把它儘可能的裝扮的積極起來,以此來緩解內心的苦痛。喪葬最是如此。逝者所穿的叫壽衣;
「送七」供在靈桌上的「碗頭」(就是一些吃的東西)要有生者吃掉,而且據說吃過之後可以健筋骨;「五七」時本家兄弟要送給出家的女兒發糕,代表「發家致富」;封墓門之前陰陽先生還要喊一句「添子添孫要不要!」孝子孝媳要大喊「要!」以求多子多孫……所以說,葬禮的意義不僅僅是表達哀思,更多的是生者借給死者送別的契機,來重新整頓繼續生活的一場儀式。中國的喪葬,與其說是一場告別,不如叫送行,或者叫「暫別」,
民間信仰裡堅信人死後會到達陰間,葬禮為死者準備的一切,基本上都是為了讓他能在陰間好好地生活,紙人紙馬,紙房紙車,搖錢樹金元寶,燒不能叫燒,要叫「送」過去。長明燈是為了照去往陰間的路,「批屍紙」相當於陰間的通行證。聽說有一些無兒無女的老人,會在自己還在世的時候,定期的給自己燒一些紙錢,為的是先「存」起來,等自己到了那邊好隨用隨取。《民間喪葬習俗》葬禮的含義並不是goodbye,而是see you l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