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民間喪葬習俗(三)

2021-02-22 原平故事

講述原平精彩故事    展示原平錦繡河山

介紹原平經典風物    弘揚原平菁華文化

長期徵稿,附帶圖片,歡迎原創首發。

郵箱:718070459@qq.com  微信:zhtixj

特約作者:閆    巖

紙紮,因為是在框架上糊上紙,做成各種不同形狀的物件,所以叫「紙紮」。原平地區的紙紮十分講究,靈棚前要掛兩長串紙做的葫蘆幡,棚內要放置搖錢樹、童男童女,靈前要有引路菩薩、轎子或者馬,靈後有聚寶盆、藏金樓,街門口掛引魂幡等等。亡人故後就開始僱傭紙紮匠,做紙紮品種繁多,工序複雜,因而要提前安排此項工作。現在紙紮匠已成為一種產業,紙紮店遍布城鄉各地,城區「三吉紙紮」最為出名,隨處可見。原平紙紮一般可分為建築交通類,有紙院,也有叫「庫殿」,門匾、財源樓、轎子。過去講究女人死糊轎子,男人死糊白馬,現在不管男女均糊汽車;人像或神像類,有引路菩薩、童男童女;生活類,有鍋碗瓢盆、吃食桌、各種假食品,有棉簾、紙衣服、箱子、櫃等;裝飾花卉類,有花圈、金山銀山、搖錢樹、引魂幡、八寶幡等等。總之,按活人世間標準應有盡有,真是「人亡魂歸地府,享物如同凡間」,這些紙紮做工十分精細,色彩鮮豔,遠遠看去,既有觀賞性又富有民間情趣。

庫殿:亦稱「院」,是喪葬中不可缺少的紙紮,它是亡者陰間的住所,由四件組成,一座正殿,兩座配房,還有一個門樓。正殿最大,五角六獸,雄偉壯觀,左右兩偏殿較小,門樓最小,院內有水井、鍋灶、糧囤、洗臉盆、狗狗等,人間有什麼,陰間就應有什麼,全憑紙紮匠的手藝和想像。焚燒時,用黃紙鋪地,把紙院置上,方方正正,白線纏繞四周,用刀把正殿、配房裡的門縫、街門縫劃開一道口,好讓亡人正大光明步入宅院。

引魂幡:也有叫招魂幡、引墳幡。竹竿或秸稈紮成五角形狀,大小二三尺,白紙紮糊,五角下部做成白穗,每穗之間有白花一朵,二三米長,頂端做仙鶴頭型,頸長冠紅,俗稱「駕鶴西遊」或「仙鶴引路」,中間紅紙條剪成蓮花狀獨條長幡,上書亡人名諱,外罩白紙網套,砍柳樹枝二三米,鶴頭綁於樹枝頂端,幡子懸掛其上,幡穗隨風狂飄,傷感悽涼。一般長子、長孫在出喪時肩扛。原平習俗孫子扛引魂幡說明該家庭後繼有人,人丁興旺。如亡人無後,可由繼承死者遺產的親屬代之,或者將該幡放棺材上面,讓死人自己打著,謂之「頂幡」。土葬完畢,將引魂幡插墓前,埋葬時邊埋邊由孝子往上連拔三下,寓意人家蒸蒸日上、節節高升。以後燒七等祭祀時,再左右搖晃,使其不能生根發芽,如生根對家族健康不利。原平歇後語:引魂幡成材——鬼胎,比喻該人辦事不果斷,與人相處吝嗇、小氣。

哭喪棒,亦叫「插孫棒」,長約二尺,粗約三釐米,柳棍製作,棍表用白紙纏繞,漏碎紙條於外。哭喪棒是傳統葬禮上的重要道具,在守靈、出引、燒紙、磕頭乃至謝賓時都要用到。原平習俗:男孝子、五服內本家侄兒都要手持,侄兒持棒謂之「下頭」,男孝子雙親單亡持一根,父母雙亡持兩根,下頭侄兒持一根。其來歷,孝子在喪事中,往往因哀痛過深不能自持,須靠手杖支撐,於是就有喪事用杖,此即「哀杖」的前身。史料記載,「孝子之杖,哀杖,為扶哀痛之軀」,後來演變為喪事的象徵。插孫棒要用新鮮柳木製作,不能用枯木,製作時在燒紙盆上用火烤一烤,這是為了防止該棒發芽生根,如果該棒成活,對後代健康不利。迷信講,樹根會長棺內遺體上,長到身體什麼位置,則後人什麼地方患病,所以,人們忌諱哭喪棒成活。哭喪棒除了表示孝子悲痛不能自持寓意之外,還有葬禮上根數越多,說明該家族人丁興旺,後繼有人,財福滿門。

吊靈,亦稱「搭喪棚」「搭靈棚」。原平習俗,在出喪前兩天,為使祭祀儀式莊嚴、方便、隆重舉行,早上太陽未升起,凌晨四五點,家人、親屬將靈柩從屋內移到院中央喪棚內,稱謂「吊靈」。舊時,人們對屍體靈柩都忌諱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據說是怕受到「日晶月體」,更怕衝犯天上過往神靈,所以,停靈柩必須在屋內或者棚內。靈柩停好後,大頭朝外,左右擺放花圈紙紮,棺床底擱置孝子盆、衣飯缽、掃帚、照屍燈,亡人生前使用的枕頭,並撕開一個小口,靈前設桌子,擺放亡人遺像,即靈牌、(靈牌:白紙上寫***一位之靈,紙貼秸稈,插饃饃之頂端)供器、酒壺、供品、燒紙盆等。原平一帶,棺材一般用紅漆塗刷,靠近忻州、定襄一帶也有用黃漆塗刷習俗。街門貼白對聯,街門內照壁前立「引狀板」。「引狀板」:以孝子口吻書寫,白紙黑字,自右向左豎著書寫,第一行寫生於*年*月*日*時,第二行男女有別,如死者系男性,則為「故顯考*翁諱**享年*歲壽終正寢」;死者系女性,則為「故顯妣*門*氏諱**享年*歲壽終正寢」,第三行卒於*年*月*日*時。院內黑紗圍幛,素籠懸掛,白幡飛揚,莊嚴肅穆。這天總管、保管、禮帳等工作人員全部到位,商量事宴相關事宜,原平稱「嘗酒」。後四天孝子、本族家人每晚再燒夜紙祭祀,原平謂之「前三後四」,出引準備工作進入倒計時。燒紙在專門的瓦盆內,原平謂之「孝子盆」,亦稱敬紙盆。在家停柩期,每次燒紙集中於盆,孝子盆原平也有不同習俗。原平周邊地區,起喪前不再往盆內燒紙,而是把紙灰壓實,盆口用黃紙糊面,黃紙上粘金銀元寶若干,由擔漿水人運往墓裡,因盆內燒金銀冥幣應隨亡人而去。也有村子孝子盆由長子出殯時,頭頂往地摔碎,民間俗成規矩,誰繼承死者遺產,誰打幡、摔盆。

破土,打墓謂之「破土」。打墓時,定好方位,鳴炮、敬紙、祭土,並將墓穴的第一鍬土保留好,原平稱第一鍬土為「厚土」,待下葬時,由長子再把「厚土」揚灑於墓坑。解放前家家都有自家的墓地,家中有人亡故,按輩分在祖墳位置埋葬,後來國家破四舊,移風易俗,拆葬平墳,統一陵園。現村民亡故都在集體陵園埋葬,有錢人家磚石碹葬,夫婦雙亡築寶頂圓墓,墓前立碑,沒錢人家堆起墳頭,立石為記號,以便憑弔。破土打墓畢竟是給死人造屋,挖土數米深,有一定的危險性,所以也有許多忌諱,半晌午該給眾人送乾糧和水,去時由孝子用盛糧食的鬥裝食品,到現場忌諱喊叫人名字,只用手輕拍鬥沿即可,人們心照不宣,起來休息抽菸、品嘗食品,並且送去的食品如有剩餘也不得再拿回,孝子返回時拾柴禾數根放鬥內,回家灶裡點燃。墓打或碹好後,主人贈送攬工頭紅背心一件、饃饃七個,如本家人朋友義務打墓則不給紅背心。

原平乃文化大市,文人輩出,書輓聯、送挽幛、寫祭文由來已久。

輓聯一般是布置靈堂時,在街門、棚口、靈前粘貼,由家人或帳房先生書寫,內容簡潔,語言直白,對仗工整,哀悼思情,符合人們心裡哀思特點。現舉常見幾例:一生儉樸留典範,半世勤勞傳嘉風。橫批:流芳百世;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橫批:一別永別;世上痛無救父藥,靈前苦煞斷腸人。橫批:天人同悲;前世典範後人楷模,名留後世德及鄉梓。橫批:永垂不朽。

挽幛,布料做成。朋友、親戚悼念亡人時贈送家人的禮物,內容由來賓書寫,也是輓聯的延伸,一般沒有橫批,挽幛內容較長,對仗工整,辭意相輔,表示逝者生平、成績和美德,以及死後對後人的影響,句句催人淚下,字字哀聲悽悽。一般依布料做底襯,白紙黑字書寫,粘貼布料之上,懸掛街牆,供眾人觀看。好多時候挽幛書法也是一大看點。現也舉幾例賞析:學生送老師挽幛:「恩師趙老先生千古,典型頓失耳提面命難見音容空有淚,師道長存言傳身教欲聞訓誨杳無聲」;朋友送醫生挽幛:「師長**先生千古,杏林世家德藝雙馨懸壺濟世普惠鄉民,醫藥傳人扶危濟困俯仰無愧堪為師尊」;「張老夫人千古,壽逾八秩睦鄰友裡高風可仰,含笑九泉子孝孫賢門楣光耀」。

祭文一般以孝子口吻而寫,自己書寫或找他人代筆,寫好配照片,噴繪成幅,懸掛街道牆壁,讓眾人弔唁觀看,出引時化為灰燼,隨逝者一起歸於塵土。內容是為逝者蓋棺而論,書寫逝者生平簡介,為人處世,操持家務,養兒育女,豐功偉績,每人都有打動人心的一面,都有閃光點,都有可歌可泣之處,身後都留有幾串閃光的腳印。用輓聯、挽幛、祭文等不同的方式寄託我們的哀思。(圖片來自網絡)

閆午田,筆名閆巖,原平市三吉村人,中學高級教師,原平市教育局工作。喜愛文學,耕耘不輟,閒暇時光,熱衷民俗,樂於助人,喜宴總管。忙忙碌碌,一事無成。

更多精彩,請點擊下方藍字:

【徵文 | 快樂崇拜(原平  高英)】

【徵文 | 想起他,心情很複雜(原平  暖暖)】

【徵文 | 人生難得是良師(原平  劉建英)】

【徵文 | 難忘全才賀老師(原平  賈政卿)】

【徵文 | 媽媽恩師——餘代碧(原平  趙曉霞)】

相關焦點

  • 原平民間喪葬習俗(一)
    據考證,喪葬禮俗從周朝確立,到漢朝形成規模,代代相傳,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原平喪俗文化,歷代縣誌也均有記載。我國地域廣闊,文化差異有別,風俗禮儀不同,俗話說「十裡不同俗,隔河規矩異」,一個地區有一個地區的傳統習俗,山區、平川不一樣,一村一莊有區別,因而喪葬禮俗又表現出多樣性。
  • 結婚與喪葬的民間習俗禁忌
    結婚與喪葬的民間習俗禁忌,哪怕開車路過也要注意!
  • 《民間喪葬習俗》葬禮的含義並不是goodbye,而是see you later
    不知道是因為地廣人稀不好籌辦,還是我所在的那個小鎮子的習俗中不講究大辦喪事,家鄉的老人去世,都是悄無聲息的,有時發現有位老爺爺或者老奶奶好久沒見到了,略一打聽,才知道已經走了。所以我12歲之前,從來沒見過葬禮。對「死人」這件事的印象,都是從書裡來的。白事為什麼要放鞭炮?還有煙花?為啥還要搭臺唱戲?唱戲就算了為啥還要唱歌?啥?還有脫衣舞?還收費?
  • 農村民間喪葬習俗有哪些?
    而土葬在農村民間的確是有很多的習俗。以我所處的隴東中部一帶的農村來說,主要有這些習俗:「後事」準備人生百歲總有一死,當人進入晚年,漸漸的體弱多病,本人也有要求,家屬便著手為其準備身後用物。最主要的,也必須在生前打算的,一是壽棺,二是壽衣。以前,壽棺都是請木匠師傅製作,一般都是楊木做的,松木的只能是有錢人家;現在,會做棺材師傅少了,基本上都是在棺材店訂做,最次是松木的,也有柏木,雕有圖案,油漆錚氣。
  • 常見的農村喪葬習俗
    喪葬」是指一種為死去的人舉辦的儀式,有關漢族農村喪葬習俗都是怎樣的呢?中國民間農村喪葬習俗都有哪些,下面一起來看看吧!常見的農村喪葬習俗常見的農村喪葬習俗漢族農村喪葬習俗1、漢族人亡後,首先立喪主(死者的長子或長孫,無孫則以次子)、喪婦(死者之妻,無者為喪主之妻)和司禮,置棺槨壽衣,棺槨用料以松柏為上,桐 木、杉木次之。
  • 顧士雲|崇明地區農村喪葬習俗演變散記之五
    崇明地區農村喪葬習俗演變散記之五二千年後喪葬習俗的攀升與回歸二千年後的頭十年,崇明地區農村喪葬習俗在沒有引導、沒有節制的情況下,又經歷了新一輪的攀升,這種攀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喪事的周期有所延長
  • 土家人的喪葬習俗——「頭七」!
    1、自古中國喪葬習俗有:出殯日起三天原墳的習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擺供品、上香、踩院子、燒紙等程序。(骨灰盒在殯儀館存放的,只擺供品、上香、燒紙)。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燒一次紙,燒七次,過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為燒七(也叫:做七)。目前往往將做七改變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墳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現在只燒單數,燒大七)。
  • 農村喪葬習俗:人離世後為何要停放3天,並非迷信而是古人的智慧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死者為大」的傳統習俗,無論死者生前地位高低、善惡美醜,在為他辦喪事的時候都會受到最大的尊重。 無論任何事情都要為此讓路,這種習俗深刻的體現出了對死亡的敬畏。喪葬習俗已經流傳了幾千年,並且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模式和禮儀。
  • 從「謂死如生」到「薄葬省用」,為何魏晉喪葬習俗前後截然相反?
    既然「人死為大」,那麼厚葬習俗的出現,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從商周奴隸制社會以來,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厚葬的習俗,一直影響深遠,到現代也依然影響著很多人的喪葬觀念。但是這種傳統的厚葬習俗,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卻出現了一次反覆,當時社會上出現了「薄葬省用」的風氣和思潮。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習俗著裝,民間婚禮服飾習俗
    ,這些特殊的服飾和著裝方式,反映出我國民間不同地區不同的觀念與習俗。自古以來,由於「禮不下庶人」,民間的禮也就不同於統治階級的禮,它是在社會生活中依照傳統風俗習慣逐漸完善起來的俗禮,如婚嫁、喪葬、慶壽、生育、祭祀、節日等諸多民俗禮儀活動都有著特定的形式,往往對服飾也有具體的要求。因此,這些服飾在精神方面和外在形式方面,都蘊涵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
  • 「頭七」「尾七」,喪葬傳統中的「七七」習俗從何而來?
    自古及今,都有祭奠先人的傳統,當家中有親人去世之時,按照習俗有「燒七」的習俗,喪葬習俗沿襲至今,雖各地不同,卻又都大同小異。在傳統喪葬觀念中,亡者會在「頭七」返家,家人應該於魂魄回來前,給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後必須迴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覺,睡不著也應該要躲入被窩;如果讓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便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有些地方也有頭七燒「梯子」的傳統,意喻讓亡者乘梯子上天。
  • 從雄安殯葬改革想到傳統喪葬習俗
    據了解,雄安新區正在建設永久性公墓和殯儀館。項目位於雄縣龍灣鎮洪城村東南方新區邊界內側,總估算約8億元左右,總用地面積約35公頃,主要包括公益性公墓一座、殯儀館一座及相關配套設施,總建築面積約65130平方米。其中,公益性公墓用地面積約20公頃,安葬骨灰25萬盒;殯儀館用地面積約15公頃,年處理遺體能力15000具。
  • 農村喪葬習俗的五大「禁忌」你知道多少?
    隨著喪葬儀式的不斷的演化,不斷的傳承,如今很多的禮儀已經簡單化了,但是仍有一些「習慣」一直在堅守!一、「忌」死前無親人相伴在農村,雖說如今經濟文化發展了,但是在一些老人眼裡,「傳宗接代」的思想依然存在!在過去村裡老人去世前,兒孫晚輩大多都會在場,以免老人走的孤單,這其實也隱喻著「兒孫滿堂,無愧行走一生」的含義。
  • 民間習俗:喪事四禁忌傳說你都知道嗎
    很多人認為靈魂也是有壽命的,不否認輪迴的存在,都寧願相信肉體消亡後靈魂仍然存在,而民間習俗對喪事都會特別注意禁忌,具體禁忌有哪些都知道嗎1、眼淚不能掉逝者身上親人過世都會難免傷心,要節哀,都聽過節哀這句話,卻不知道節哀是什麼意思,而在各處都有哭喪的習俗,在過去哭的聲音不夠大,還說明不夠孝,這話是我外婆跟我說的現代早已淡化了這些哭喪習俗,但是據民間老輩人傳說,節哀的深層意思就是節制眼淚,如果傷心過度把眼淚掉到了逝者身上,逝者會有感覺的,會影響逝者無法專心上路。
  • 青海少數民族的喪葬習俗,所謂的『禁忌』,都是對亡者的尊敬
    基於以上原因,在青海人的喪葬習俗裡,產生了許多「禁忌」,其實所謂禁忌,並不是限制你的人身自由和言論自由,而是出於對死者的尊敬,今天,阿青就帶你了解下青海少數民族裡面的喪葬小習俗。
  • 民間俗語:「爹死守孝兩年半,娘死守孝三年整」,啥意思?
    雖然喪葬物品的準備以及喪葬過程不斷減化,但是主要內容並沒有太大變化,喪葬習俗所承載的深遠意義也沒有發生改變。這喪葬習俗流傳至今,是家家也躲不開,離不了。 而喪葬文化,可以說涵蓋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然而時至今日,民間懂得喪葬習俗的人已經非常之少了,很多時候這喪葬之事,必須由村裡年長的老者一同輔助操持,才能把整個喪葬過程辦理的順順噹噹。
  • 農村喪葬的講究
    現代社會中,由於喪葬禮儀逐漸簡化,所以很多人對傳統的喪葬習俗,要麼是一知半解,要麼是一問三不知。 從事物發展角度來看,這可能是一件具有進步意義的事情。但是從傳統習俗文化傳承角度分析,卻可以得知這是一種文化缺失。
  • 舌尖上的原平——原平鍋魁
    點擊上面↑↑↑原平大小事微信關注我喲☀ 每日推送原平本土文化,同城活動,吃喝玩樂,資訊八卦,商家優惠等諸多內容,原平最接地氣的本地微信平臺!
  • 哈尼族民間歌曲,習俗功能為主的分為了哪八大類
    與此同時,哈尼祖先的博大智慧形成了哈尼族民間音樂的族群記憶。哈尼族的民歌分類是當今我國學術界研究少數民族民歌分類的其中之一。談及紅河州的哈尼族音樂,於第二大部分把哈尼族民間歌曲,按照其習俗功能為主的多元化標準分為了八大類:節日宴會與嫁娶活動中產生的「哈吧」和「然阿米畀」兩類民歌;祭祀祈禱與喪葬儀式中產生的「貝瑪突」和「謎剎圍」兩類民歌;領哄娃娃與兒童娛樂中產生的「阿尼託」和然阿咕納差昌」兩類民歌:勞動與談情說愛中產生的「阿哧」一類民歌以及慶典娛樂與社交來往中產生的「羅作」一類舞蹈歌曲
  • 原平炕圍畫:炕臺也有文化
    這項讓他為之痴迷的技藝,就是山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原平炕圍畫。  「過去,娃娃們還不會下地行走時,老人們就沿著炕圍子,把畫上的故事一則一則地講給他們聽。」75歲的原平炕圍畫省級非遺傳承人弓進壽說,從小在炕圍畫邊長大的孩子們,無形中就接受了一種文化啟蒙。這項古老的民間創作技藝也「流淌」在滹沱河畔,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