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原平精彩故事 展示原平錦繡河山
介紹原平經典風物 弘揚原平菁華文化
長期徵稿,附帶圖片,歡迎原創首發。
郵箱:718070459@qq.com 微信:zhtixj
特約作者:閆 巖
紙紮,因為是在框架上糊上紙,做成各種不同形狀的物件,所以叫「紙紮」。原平地區的紙紮十分講究,靈棚前要掛兩長串紙做的葫蘆幡,棚內要放置搖錢樹、童男童女,靈前要有引路菩薩、轎子或者馬,靈後有聚寶盆、藏金樓,街門口掛引魂幡等等。亡人故後就開始僱傭紙紮匠,做紙紮品種繁多,工序複雜,因而要提前安排此項工作。現在紙紮匠已成為一種產業,紙紮店遍布城鄉各地,城區「三吉紙紮」最為出名,隨處可見。原平紙紮一般可分為建築交通類,有紙院,也有叫「庫殿」,門匾、財源樓、轎子。過去講究女人死糊轎子,男人死糊白馬,現在不管男女均糊汽車;人像或神像類,有引路菩薩、童男童女;生活類,有鍋碗瓢盆、吃食桌、各種假食品,有棉簾、紙衣服、箱子、櫃等;裝飾花卉類,有花圈、金山銀山、搖錢樹、引魂幡、八寶幡等等。總之,按活人世間標準應有盡有,真是「人亡魂歸地府,享物如同凡間」,這些紙紮做工十分精細,色彩鮮豔,遠遠看去,既有觀賞性又富有民間情趣。
庫殿:亦稱「院」,是喪葬中不可缺少的紙紮,它是亡者陰間的住所,由四件組成,一座正殿,兩座配房,還有一個門樓。正殿最大,五角六獸,雄偉壯觀,左右兩偏殿較小,門樓最小,院內有水井、鍋灶、糧囤、洗臉盆、狗狗等,人間有什麼,陰間就應有什麼,全憑紙紮匠的手藝和想像。焚燒時,用黃紙鋪地,把紙院置上,方方正正,白線纏繞四周,用刀把正殿、配房裡的門縫、街門縫劃開一道口,好讓亡人正大光明步入宅院。
引魂幡:也有叫招魂幡、引墳幡。竹竿或秸稈紮成五角形狀,大小二三尺,白紙紮糊,五角下部做成白穗,每穗之間有白花一朵,二三米長,頂端做仙鶴頭型,頸長冠紅,俗稱「駕鶴西遊」或「仙鶴引路」,中間紅紙條剪成蓮花狀獨條長幡,上書亡人名諱,外罩白紙網套,砍柳樹枝二三米,鶴頭綁於樹枝頂端,幡子懸掛其上,幡穗隨風狂飄,傷感悽涼。一般長子、長孫在出喪時肩扛。原平習俗孫子扛引魂幡說明該家庭後繼有人,人丁興旺。如亡人無後,可由繼承死者遺產的親屬代之,或者將該幡放棺材上面,讓死人自己打著,謂之「頂幡」。土葬完畢,將引魂幡插墓前,埋葬時邊埋邊由孝子往上連拔三下,寓意人家蒸蒸日上、節節高升。以後燒七等祭祀時,再左右搖晃,使其不能生根發芽,如生根對家族健康不利。原平歇後語:引魂幡成材——鬼胎,比喻該人辦事不果斷,與人相處吝嗇、小氣。
哭喪棒,亦叫「插孫棒」,長約二尺,粗約三釐米,柳棍製作,棍表用白紙纏繞,漏碎紙條於外。哭喪棒是傳統葬禮上的重要道具,在守靈、出引、燒紙、磕頭乃至謝賓時都要用到。原平習俗:男孝子、五服內本家侄兒都要手持,侄兒持棒謂之「下頭」,男孝子雙親單亡持一根,父母雙亡持兩根,下頭侄兒持一根。其來歷,孝子在喪事中,往往因哀痛過深不能自持,須靠手杖支撐,於是就有喪事用杖,此即「哀杖」的前身。史料記載,「孝子之杖,哀杖,為扶哀痛之軀」,後來演變為喪事的象徵。插孫棒要用新鮮柳木製作,不能用枯木,製作時在燒紙盆上用火烤一烤,這是為了防止該棒發芽生根,如果該棒成活,對後代健康不利。迷信講,樹根會長棺內遺體上,長到身體什麼位置,則後人什麼地方患病,所以,人們忌諱哭喪棒成活。哭喪棒除了表示孝子悲痛不能自持寓意之外,還有葬禮上根數越多,說明該家族人丁興旺,後繼有人,財福滿門。
吊靈,亦稱「搭喪棚」「搭靈棚」。原平習俗,在出喪前兩天,為使祭祀儀式莊嚴、方便、隆重舉行,早上太陽未升起,凌晨四五點,家人、親屬將靈柩從屋內移到院中央喪棚內,稱謂「吊靈」。舊時,人們對屍體靈柩都忌諱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據說是怕受到「日晶月體」,更怕衝犯天上過往神靈,所以,停靈柩必須在屋內或者棚內。靈柩停好後,大頭朝外,左右擺放花圈紙紮,棺床底擱置孝子盆、衣飯缽、掃帚、照屍燈,亡人生前使用的枕頭,並撕開一個小口,靈前設桌子,擺放亡人遺像,即靈牌、(靈牌:白紙上寫***一位之靈,紙貼秸稈,插饃饃之頂端)供器、酒壺、供品、燒紙盆等。原平一帶,棺材一般用紅漆塗刷,靠近忻州、定襄一帶也有用黃漆塗刷習俗。街門貼白對聯,街門內照壁前立「引狀板」。「引狀板」:以孝子口吻書寫,白紙黑字,自右向左豎著書寫,第一行寫生於*年*月*日*時,第二行男女有別,如死者系男性,則為「故顯考*翁諱**享年*歲壽終正寢」;死者系女性,則為「故顯妣*門*氏諱**享年*歲壽終正寢」,第三行卒於*年*月*日*時。院內黑紗圍幛,素籠懸掛,白幡飛揚,莊嚴肅穆。這天總管、保管、禮帳等工作人員全部到位,商量事宴相關事宜,原平稱「嘗酒」。後四天孝子、本族家人每晚再燒夜紙祭祀,原平謂之「前三後四」,出引準備工作進入倒計時。燒紙在專門的瓦盆內,原平謂之「孝子盆」,亦稱敬紙盆。在家停柩期,每次燒紙集中於盆,孝子盆原平也有不同習俗。原平周邊地區,起喪前不再往盆內燒紙,而是把紙灰壓實,盆口用黃紙糊面,黃紙上粘金銀元寶若干,由擔漿水人運往墓裡,因盆內燒金銀冥幣應隨亡人而去。也有村子孝子盆由長子出殯時,頭頂往地摔碎,民間俗成規矩,誰繼承死者遺產,誰打幡、摔盆。
破土,打墓謂之「破土」。打墓時,定好方位,鳴炮、敬紙、祭土,並將墓穴的第一鍬土保留好,原平稱第一鍬土為「厚土」,待下葬時,由長子再把「厚土」揚灑於墓坑。解放前家家都有自家的墓地,家中有人亡故,按輩分在祖墳位置埋葬,後來國家破四舊,移風易俗,拆葬平墳,統一陵園。現村民亡故都在集體陵園埋葬,有錢人家磚石碹葬,夫婦雙亡築寶頂圓墓,墓前立碑,沒錢人家堆起墳頭,立石為記號,以便憑弔。破土打墓畢竟是給死人造屋,挖土數米深,有一定的危險性,所以也有許多忌諱,半晌午該給眾人送乾糧和水,去時由孝子用盛糧食的鬥裝食品,到現場忌諱喊叫人名字,只用手輕拍鬥沿即可,人們心照不宣,起來休息抽菸、品嘗食品,並且送去的食品如有剩餘也不得再拿回,孝子返回時拾柴禾數根放鬥內,回家灶裡點燃。墓打或碹好後,主人贈送攬工頭紅背心一件、饃饃七個,如本家人朋友義務打墓則不給紅背心。
原平乃文化大市,文人輩出,書輓聯、送挽幛、寫祭文由來已久。
輓聯一般是布置靈堂時,在街門、棚口、靈前粘貼,由家人或帳房先生書寫,內容簡潔,語言直白,對仗工整,哀悼思情,符合人們心裡哀思特點。現舉常見幾例:一生儉樸留典範,半世勤勞傳嘉風。橫批:流芳百世;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橫批:一別永別;世上痛無救父藥,靈前苦煞斷腸人。橫批:天人同悲;前世典範後人楷模,名留後世德及鄉梓。橫批:永垂不朽。
挽幛,布料做成。朋友、親戚悼念亡人時贈送家人的禮物,內容由來賓書寫,也是輓聯的延伸,一般沒有橫批,挽幛內容較長,對仗工整,辭意相輔,表示逝者生平、成績和美德,以及死後對後人的影響,句句催人淚下,字字哀聲悽悽。一般依布料做底襯,白紙黑字書寫,粘貼布料之上,懸掛街牆,供眾人觀看。好多時候挽幛書法也是一大看點。現也舉幾例賞析:學生送老師挽幛:「恩師趙老先生千古,典型頓失耳提面命難見音容空有淚,師道長存言傳身教欲聞訓誨杳無聲」;朋友送醫生挽幛:「師長**先生千古,杏林世家德藝雙馨懸壺濟世普惠鄉民,醫藥傳人扶危濟困俯仰無愧堪為師尊」;「張老夫人千古,壽逾八秩睦鄰友裡高風可仰,含笑九泉子孝孫賢門楣光耀」。
祭文一般以孝子口吻而寫,自己書寫或找他人代筆,寫好配照片,噴繪成幅,懸掛街道牆壁,讓眾人弔唁觀看,出引時化為灰燼,隨逝者一起歸於塵土。內容是為逝者蓋棺而論,書寫逝者生平簡介,為人處世,操持家務,養兒育女,豐功偉績,每人都有打動人心的一面,都有閃光點,都有可歌可泣之處,身後都留有幾串閃光的腳印。用輓聯、挽幛、祭文等不同的方式寄託我們的哀思。(圖片來自網絡)
閆午田,筆名閆巖,原平市三吉村人,中學高級教師,原平市教育局工作。喜愛文學,耕耘不輟,閒暇時光,熱衷民俗,樂於助人,喜宴總管。忙忙碌碌,一事無成。
更多精彩,請點擊下方藍字:
【徵文 | 快樂崇拜(原平 高英)】
【徵文 | 想起他,心情很複雜(原平 暖暖)】
【徵文 | 人生難得是良師(原平 劉建英)】
【徵文 | 難忘全才賀老師(原平 賈政卿)】
【徵文 | 媽媽恩師——餘代碧(原平 趙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