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年年有個七月半,一代做給一代看!
剛剛過去的七月半,縣城裡,到處是志願者在規範引導文明祭祀,這種情景,已經持續好些年了。
沒有在北方經歷過七月半,只是聽說北方過的是七月十五,而南方,過的則是農曆七月十四。
七月十四,南方的中元節,民間又俗稱鬼節。這一天,人們早的會在傍晚,一般在晚飯後,將事先備好的紙錢、金銀(用金色或者銀色紙摺疊的仿古錢),紙貨(用紙仿現實各種物件摺疊而成)燒給亡故的親人,和一些孤魂野鬼,祈福他們在另一個世界過得更好,不要騷擾禍亂陽間的人。
祭祀祭拜亡故親人,一般分兩種情況進行,新亡故的,俗稱新亡,一般在七月十三就祭祀,規模也比較大,各種仿真物件和亡人的生前物品,需要燒很久。
記得小些時候,字遊君老家還有一種習俗,進入農曆七月,有新亡人的,就開始設靈壇,早晚燒紙敬香供祭品,直到七月十三。
老亡的話,一般在野外,靠著墳塋的方向,畫上留口的灰圈,在祝福禱告著,燒金銀錢帛,潑灑水飯……
做完這一切,還有哀思要表達的,在部分地區,婦女們開始在哭訴著,在追憶著,在禱告祈福著,將平時壓抑的思念表達出來。
在傳統傳說中,一年的七月,為鬼月,中元節這一天,更是鬼門大開,百鬼夜行,所以在這一天,老人會在祭祀結束後,要求告誡小孩和少年早早歸家,不要在戶外,以免陽氣低了,碰到不乾淨的東西,傷了身體,引起禍端。
關於南方中元節在七月十四過,可有著這麼一則傳說:
大約在宋代,北方中原地區戰亂不休,在敵人將攻打之際,一批漢族人決定向南奔逃,就在舉族遷徙之際,如何把祖宗們都帶走,就成了個難題。
祖宗亡魂回歸齊聚,無非在過年春節、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這四個祭祀先祖的節日。這個時候,離最近的中元節七月十五還有一天,但時間顯然等不及了,只好商議提前過中元節,讓祖宗們的靈魂魂歸靈牌,帶著一起前往南方。
後來,在南方安定下來的人們,開始將中元節改在七月十四過,經過交互影響融合,現在的中元節,即七月十四,已經成為大部分南方人民共同的節日。
伴隨傳說,關於七月半這一天,有著許多的民間忌諱,
一、勿晚上戶外曬衣服,紅色尤忌,免得引鬼纏身
二、夜行勿輕易回頭看,聽到有人叫你,要不整個轉身,偏頭的話,肩上的燈會滅,若魂燈滅,後果就會很嚴重!
三、筷子不可插在飯中,此舉如同香插香爐,這個祭拜,會引鬼來分食…
四、路見別人在祭拜亡魂,要保持莊重嚴肅,不得打擾和胡亂言語。
五.少去人煙稀少和陰氣重的地方,特別命不硬的人……
六、勿偷吃祭品、否則會招厄運
……
祭祀儀式和忌諱講究,可以窺見我們的生死觀,「事死如事生,陰比陽同是一般。」
在祭拜哀思中,長輩會念叨「塵歸塵,土歸土,金銀戒指歸當鋪」,
包含著對錢財的灑脫、對人生的感悟,「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蘊含「放下自在,切勿執著」的大乘道理,於節日中,對生命的層次,有著升華。
祭祀先人的習俗傳承數千年,官方設立節日舉國通行,為我們的社會帶來什麼?
華夏先賢和西方哲人,幾千年來苦苦探究的終極疑問,無非就是三個:我是誰?我從哪來?我最終要到哪去?
祭祀文化或許能提供我們有益的思考:「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開枝散葉」、「火盡薪傳」等成語,無不傳達著,在七月半,我們在燒包之前,備置物品和寫包,在一次激發宗族思緒,在整個環節中,祭祀已故先人時,我們應該要如何做?才能光宗耀祖,才能用現有生命延續已故生命?
慎終追遠,緬懷先人,祭祀中,除了親人,還要考慮「地牌冥祖,古老先人,挑夫背夫、孤魂野鬼」的份,在祭祀中,讓人們敬畏天地和鬼神,特別是我們的尋根文化,知恩報恩的道德情操和人文情懷,也再次得到錘鍊。
我們的國家被稱為禮儀之邦,最早的禮儀,大都衍生於喪葬文化中,在不斷的傳承發展中,喪葬和祭祀文化,其實一直承接著文脈的延續和連接,勾連著我們的傳統文化和文明不斷層!
您的家鄉,您所知的那些中元節、七月半的故事和習俗,還有您對祭祀文化的理解,期待您在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