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那些關於祭祀亡故親人的傳說、忌諱、文化和意義!

2020-12-28 字遊人觀世界

老話說:年年有個七月半,一代做給一代看!

剛剛過去的七月半,縣城裡,到處是志願者在規範引導文明祭祀,這種情景,已經持續好些年了。

沒有在北方經歷過七月半,只是聽說北方過的是七月十五,而南方,過的則是農曆七月十四。

七月十四,南方的中元節,民間又俗稱鬼節。這一天,人們早的會在傍晚,一般在晚飯後,將事先備好的紙錢、金銀(用金色或者銀色紙摺疊的仿古錢),紙貨(用紙仿現實各種物件摺疊而成)燒給亡故的親人,和一些孤魂野鬼,祈福他們在另一個世界過得更好,不要騷擾禍亂陽間的人。

祭祀祭拜亡故親人,一般分兩種情況進行,新亡故的,俗稱新亡,一般在七月十三就祭祀,規模也比較大,各種仿真物件和亡人的生前物品,需要燒很久。

記得小些時候,字遊君老家還有一種習俗,進入農曆七月,有新亡人的,就開始設靈壇,早晚燒紙敬香供祭品,直到七月十三。

老亡的話,一般在野外,靠著墳塋的方向,畫上留口的灰圈,在祝福禱告著,燒金銀錢帛,潑灑水飯……

做完這一切,還有哀思要表達的,在部分地區,婦女們開始在哭訴著,在追憶著,在禱告祈福著,將平時壓抑的思念表達出來。

在傳統傳說中,一年的七月,為鬼月,中元節這一天,更是鬼門大開,百鬼夜行,所以在這一天,老人會在祭祀結束後,要求告誡小孩和少年早早歸家,不要在戶外,以免陽氣低了,碰到不乾淨的東西,傷了身體,引起禍端。

關於南方中元節在七月十四過,可有著這麼一則傳說:

大約在宋代,北方中原地區戰亂不休,在敵人將攻打之際,一批漢族人決定向南奔逃,就在舉族遷徙之際,如何把祖宗們都帶走,就成了個難題。

祖宗亡魂回歸齊聚,無非在過年春節、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這四個祭祀先祖的節日。這個時候,離最近的中元節七月十五還有一天,但時間顯然等不及了,只好商議提前過中元節,讓祖宗們的靈魂魂歸靈牌,帶著一起前往南方。

後來,在南方安定下來的人們,開始將中元節改在七月十四過,經過交互影響融合,現在的中元節,即七月十四,已經成為大部分南方人民共同的節日。

伴隨傳說,關於七月半這一天,有著許多的民間忌諱,

一、勿晚上戶外曬衣服,紅色尤忌,免得引鬼纏身

二、夜行勿輕易回頭看,聽到有人叫你,要不整個轉身,偏頭的話,肩上的燈會滅,若魂燈滅,後果就會很嚴重!

三、筷子不可插在飯中,此舉如同香插香爐,這個祭拜,會引鬼來分食…

四、路見別人在祭拜亡魂,要保持莊重嚴肅,不得打擾和胡亂言語。

五.少去人煙稀少和陰氣重的地方,特別命不硬的人……

六、勿偷吃祭品、否則會招厄運

……

祭祀儀式和忌諱講究,可以窺見我們的生死觀,「事死如事生,陰比陽同是一般。」

在祭拜哀思中,長輩會念叨「塵歸塵,土歸土,金銀戒指歸當鋪」,

包含著對錢財的灑脫、對人生的感悟,「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蘊含「放下自在,切勿執著」的大乘道理,於節日中,對生命的層次,有著升華。

祭祀先人的習俗傳承數千年,官方設立節日舉國通行,為我們的社會帶來什麼?

華夏先賢和西方哲人,幾千年來苦苦探究的終極疑問,無非就是三個:我是誰?我從哪來?我最終要到哪去?

祭祀文化或許能提供我們有益的思考:「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開枝散葉」、「火盡薪傳」等成語,無不傳達著,在七月半,我們在燒包之前,備置物品和寫包,在一次激發宗族思緒,在整個環節中,祭祀已故先人時,我們應該要如何做?才能光宗耀祖,才能用現有生命延續已故生命?

慎終追遠,緬懷先人,祭祀中,除了親人,還要考慮「地牌冥祖,古老先人,挑夫背夫、孤魂野鬼」的份,在祭祀中,讓人們敬畏天地和鬼神,特別是我們的尋根文化,知恩報恩的道德情操和人文情懷,也再次得到錘鍊。

我們的國家被稱為禮儀之邦,最早的禮儀,大都衍生於喪葬文化中,在不斷的傳承發展中,喪葬和祭祀文化,其實一直承接著文脈的延續和連接,勾連著我們的傳統文化和文明不斷層!

您的家鄉,您所知的那些中元節、七月半的故事和習俗,還有您對祭祀文化的理解,期待您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相關焦點

  •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由來介紹 中元節的來歷和傳說故事
    中元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個祭祀的節日,並且中元節是一個有深遠歷史的節日,那麼中元節的來歷是什麼呢?中元節是什麼意思呢?中元節祭祀的含義是什麼呢?中元節是什麼節日由來介紹  中元節釋義:指農曆七月十五日,舊俗有燒衣包、祭祀亡故親人等活動。
  • 「中元節」,祭祀不要忘了文明
    傳說該日地府還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要進行祭祀孤魂野鬼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都要上新墳;有的地方還作興點「鬼燈」。在中元節這個季節裡,由於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所以,自古以來,中元節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一直沿襲至今不渝。
  • 中元節(又稱鬼節)祭祀,祭祀可以改變運勢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三大節日。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 中元節:緬懷新形式,祭祀新理念
    同時,燃燒紙錢、燃放孔明燈等不文明祭祀行為也會造成消防隱患,每年因此而引發的安全事故都讓人觸目驚心。現如今,傳統的燒香、焚紙祭祀方式已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中元節源遠流長,祭奠的目的在於表達哀思,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至於祭奠方式如何、在哪裡祭奠,並不是最重要的。
  • 七月十五中元節,祭祀燒紙,到底是民俗還是迷信
    今天就是七月十五了,在我們傳統的文化中,把這一天稱為中元節。不過每個地方對於這一天的定位,也是不一樣的。西南成都一些地方,他們過得7月13,也有些地方過的是今天7月14,多數地方是過7月15的。我們不去講那些大的道理,有了先輩的付出,才能過上現今的生活。就以自己小家來講,對於家中逝去的長者們,是不是該懷有一種緬懷親人之情呢?有人可能會講,緬懷親人非要選擇中元節或清明節嗎,其他時間就不能緬懷了嗎?這其實就涉及到農村的民俗文化了,大家為何要都選擇在這一節日去祭祀。
  • 開封人,中元節來臨,請文明祭祀!
    領會節日文化的核心要義,對在世老人盡孝心,多關愛,使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對逝者以文明、綠色的方式寄託哀思,可採用鮮花祭祀,也可關注「開封清明祭祀雲平臺」微信公眾號或直接關注相關公墓、殯儀館(紀念堂)等殯葬服務機構的微信公眾號,登錄雲祭祀平臺,進行網上祭祀。 三、安全祭祀,遠離隱患。安全無小事,生命重如山。
  • 中元節多地重罰燒紙,知名網上祭祀平臺」思念堂」上線專屬供品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在這全球華人緬懷先烈、祭奠逝者、追思故人的時節,很多地方都有放河燈、焚紙錠、放孔明燈的習俗,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雖然都是我們傳統文化,但在日新月異的今天,這些「玩火」的習俗並不應該提倡。
  • 中元節又叫鬼節?中元節由來和習俗你知道嗎?中國傳統節日習俗匯總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元節」,民間有在這一天祭奠已故親人的習俗。其實,中元節可不止燒紙這麼簡單,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它也並不是陰氣森森的「鬼節」這麼一個文化氛圍。 這是一個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節日,今天,我們就講一講關於它的由來和習俗,以及其他傳統文化的知識。
  • 中元節文明祭祀的正確打開方式
    民間俗稱「鬼節」 它的重要性在於祭祀,傳承 中華民族文化永遠不斷的「孝道」 在佛教中,中元節又被稱為「盂蘭盆會」。它不僅擁有佛教的宗教信仰,還有著我國道教的本土文化。據說,中元節這一天,在陰間的孤魂野鬼會被放出來,為了緬懷先祖,祭拜地官,在陽間的人們會準備豐富的祭品,燒香焚紙,祭拜這些來自陰間的祖先。 民俗專家認為,中元節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文化,是追懷先人既古老又現代的一種傳統。
  • 中元節:讓我們一起文明祭祀
    傳統文化節日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
  • 「七月半,鬼門開」,中元節是個什麼節日?老祖宗留下哪些習俗呢
    今年的中元節馬上就要到了,相信不少地方的馬路上,又多了一些燒紙錢和元寶的人。「鬼節」一詞成了中元節的代名詞。那麼這個節日究竟是怎樣來的?又有哪些習俗呢?中元節的由來中國傳統節日中有三個「元」節,分別是上元節,中元和下元節。
  • 中元節:三流合一,慎終追遠
    中元節是中國的傳統祭祀節日之一,它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但中元節所祭祀的「鬼」,不單純指祖先親人,還包括孤魂野鬼。中元節其實來源於道教,而它的前身則為民間的「秋嘗祭祖」,包括佛教的「盂蘭盆節」亦早於中元節而誕生,只是伴隨著歷史的演進,俗道僧三流合一,也給世人帶來積極的富含人情味的精神內核。一、中元節簡介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其產生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及相關時祭,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
  • 中元節祭神祭祖祭野鬼,祭祀為什麼這麼重要?
    而在亡靈節當天,他們可以通過生者世界的親人擺在祭壇上的照片通過滿是花瓣的「生橋」返回現世與生者團聚。但是,如果現世已經沒有人能記得,再也找不到他曾經存在的證據,那麼他就會徹底消失。「人死後並沒有離開,只是換了種方式存在,遺忘才是真正的結束。」這樣的信念與我們對待已故親人的態度和習俗並無太大差別。人類彼此語言不同,但悲歡生死總是相通的。
  • 中元節不能做什麼事? 中元節是鬼節,風俗及禁忌你不可不知
    中元節是鬼節,風俗及禁忌你不可不知 說到中元節,不少地區都稱之為鬼節,因為帶有鬼字,所以有著一些讓人覺得恐怖的色彩,傳統的中元節習俗主要是祭祀,祭奠已故的親人,所以有些禁忌是不能做的,那麼中元節不能做什麼事? 每年的農曆七   原標題:中元節不能做什麼事?
  • 中元節將至,張家口慈善義工聯合會文化專委會倡議讓文明祭祀成為一道風景~
    組織專家開發民間文化藝術資源、打造文化產品,帶動張家口市文化經濟的發展;4. 打造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本地文化服務平臺,為提高張家口城市知名度,弘揚本地文化助力;5.加大對好人好事的傳播,樹立榜樣,弘揚正能量,讓更多的人願意參與慈善,促進社會和諧。
  • 中元節|祭祀「防火」不可缺
    這次起火原因可不是菸頭,而是,中元節期間附近居民燒紙祭祖,不慎引燃周邊雜草引發火災。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老百姓也把它叫做「七月半」。中元節屬於中華民族傳統祭祖大節,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天,老百姓會前往祖先墓地焚香,燒紙進行祭祀,以表示對逝去先人的懷念。中元節風俗。
  • 七月十五祭拜什麼 中元節祭祀需哪些物品
    七月十五祭拜什麼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今年的鬼節是9月5號,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
  • 傳說中元節之日鬼門關大開,你知道中元節的歷史嗎?
    中元節 ,俗稱鬼節、七月半、施孤、地官節或齋孤,為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區七月十四),與上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民間有祀亡魂、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
  • 民俗|中元節就是滿街燒紙?它其實很有文化!
    民俗|中元節就是滿街燒紙?它其實很有文化!據說,中元節這一天,在陰間的孤魂野鬼會被放出來,為了緬懷先祖,祭拜地官,在陽間的人們會準備豐富的祭品,燒香焚紙,祭拜這些來自陰間的祖先。民俗專家認為,中元節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文化,是追懷先人既古老又現代的一種傳統。這一傳統體現了古人「慎終追遠」思想,每個人都有父母,基於這種思想和對先人的感情與責任使然,中元節勢必也會不斷得到延續和傳承。
  • 中元節究竟是什麼?民俗還是迷信,本質是孝文化和家文化的傳承
    中元節中元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代表著一種風俗文化,而祭祀燒紙是文化表達的一種方式。所以說中元節所承載的是一種祭祀祖先、緬懷先人的一種習俗,而不是盲目地將它打入迷信。中元節也俗稱「七月半」,因為這個季節是豐收的季節,祭祀祖先、祭祀土地,也算是用豐收來酬謝,並祈求來年好收成。中元節本是道教對於七月半這天的稱呼,後來唐朝道教興盛,所以中元節的稱呼也就流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