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是中國的傳統祭祀節日之一,它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
但中元節所祭祀的「鬼」,不單純指祖先親人,還包括孤魂野鬼。中元節其實來源於道教,而它的前身則為民間的「秋嘗祭祖」,包括佛教的「盂蘭盆節」亦早於中元節而誕生,只是伴隨著歷史的演進,俗道僧三流合一,也給世人帶來積極的富含人情味的精神內核。
一、中元節簡介
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其產生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及相關時祭,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
·中文名:中元節
·別名:七月半、吉祥月、盂蘭盆節、鬼節、施孤、齋孤
·農曆時間:北方地區七月十五,華南地區七月十四
·節日起源:祖先信仰、秋嘗祭祖
·節日意義:敬祖盡孝
·節日習俗:祭祖、放河燈、祭祀亡魂、焚紙錠
·流行地區: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
二、中元節的由來
中元節為道教的名稱;佛教則稱之為盂蘭盆節;民間則稱之為「七月半」。事實上,最初中元節、盂蘭盆節、七月半,分屬於道教、佛教、民間俗信,三者呈並列關係,伴隨著歷史發展,後期才逐步融合為一。
1、 關於七月半
「七月半」節期的產生早於「中元節」,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秋嘗祭祖節。
《易經》中,「七」是復生之數。《易經》:「反覆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七是陽數、天數,天地之間的陽氣絕滅之後,經過七天可以復生,這是天地運行之道,陰陽消長循環之理。「七」也富有神秘色彩,如天上有「七星」、感情有「七情」、色彩有「七色」、音樂有「七音」、詩歌有「七律」、人體有「七竅」等。
七月是個吉祥月、孝親月,而十四日(二七)是「七」的周期數,故古人選擇在七月十四(七月半)祭祖正是與「七」這復生之數有關。
古時人們對於農事的豐收,常寄託於神靈與祖先的庇佑。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人們向祖先亡靈獻祭,把時令佳品供奉,祈祝來年好收成。清《普寧縣誌》言:「俗謂祖考魂歸,鹹具神衣、酒饌以薦,雖貧無敢缺。」
2、關於盂蘭盆節
中元節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徵用。佛教中的七月,原為一個佛的歡喜月,佛教中有禪七、淨七,乃至以七七四十九表示無限的意思,「七」在佛教亦是一個蘊含無盡的數字。
盂蘭盆,是梵文Ulambana的音譯,原意為「救倒懸」,即解救在地獄受苦的鬼魂。依照佛教的說法,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是僧徒功德圓滿的日子,佛弟子在當天,舉行「盂蘭盆法會」,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
3、關於中元節
「中元節」產生晚於「七月半」與「盂蘭盆節」,被稱為中元節源於北魏時期道教的說法。道教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天官、地官、水官為道教之神,合稱「三官大帝」,是天帝派駐人間的代表,分別在「三元日」為天帝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
所謂「三元日」,上元節為農曆正月十五日,中元節為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區為七月十四),下元節為農曆十月十五;由此也產生了上元祭天官, 中元祭地官, 下元祭水官的傳統。
地官所管為地府,所檢的重點是諸路鬼眾。據說中元之日,地宮打開地獄之門,眾鬼要離開冥界,接受考驗。有主的鬼回家,沒主的鬼便遊蕩人間,徘徊在各處找東西吃,因此又稱「鬼節」。民眾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點荷燈為亡魂照回家之路;道觀則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道士建醮祈禱,為亡魂超度。
到了唐代,統治者高度推崇道教,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日,民間的祭祖節、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開始逐步「三俗合一」,並相沿至今。
三、中元節的民俗
1、中元普渡
中元節,很多人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鬼魂,並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有人請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有人請出地藏菩薩、目連尊者等佛像放置高臺,或請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鍾馗,以消弭亡魂的戾氣。
2、祭祖
民間認為,祖先會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孫,故需要祭祖。時逢小秋的農作物收穫,也正好把豐收的喜悅與祖先分享。
3、燒紙
中元節,民間俗信行為中,流傳最廣的是燒紙。
據說,陽間的紙即為陰間的錢,燒紙就是給亡故的先輩送錢。
通常上墳燒紙時,要留幾張到十字路口焚燒,給無家可歸的野鬼一些施捨,它們就不會再去搶劫送給自己祖先的錢了。
4、祈豐收
施孤之夜,家家戶戶在家門口焚香禱祝稻穀豐收,並把香枝插於地上,稱為「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象徵秋收稻穀豐登。
5、河燈度孤
河燈也叫「荷花燈」,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民間認為,上元是人節(元宵節),中元是鬼節,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所以上元張燈在陸地,中元就是在水裡了。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與祈禱。
《呼蘭河傳》記載了這一習俗:「七月十五是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託生,纏綿在地獄裡非常苦,想託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託著一盞河燈,就得託生」。
四、中元節的宜與忌
1、中元節之宜
宜祭祖、宜祈福、宜普渡、宜齋醮。
2、 中元節之忌
忌床頭掛風鈴(風鈴易招來鬼魂),忌夜遊,忌偷吃祭品,忌亂踩冥紙。
五、中元節的人生啟示
在民間世俗中,七月半秋嘗祭祖,追懷先人,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不忘根本。
在佛教中,七月又稱「佛歡喜日」, 舉行盂蘭盆法會,以普渡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
在道教中,祭拜地官,放荷燈,建醮祈禱,意在為亡魂照回家之路並為其超度。
雖然分屬不同流派,形式亦有所不同,但本質都在於通過祭祀的形式,於家敬祖盡孝,於外則發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均是慈悲出發,故後來風俗上俗道僧三流合一。
《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意思是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民風自然樸實敦厚。
祭祀祖先,不忘先人恩澤,讓我們懂得敬畏歷史,自勉自強,傳承家風,不墮家聲。
祭祀鬼神,讓我們心存敬畏,約束自己,「舉頭三尺有神明」,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
中元節的傳統習俗,是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傳統倫理的一種體現,是一種感德祖先的文化傳統,體現了人情味,期勉互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