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不少起名的家長在給孩子取名時,往往會問到一個問題:孩子的名字與長輩相同了,是不是犯了什麼忌諱?其實,這是受中國幾千年漢字避諱的文化心理的影響,要不要避諱,怎麼樣避諱,我們先來看一看在中國傳統當中的避諱文化,由此也產生了很多有意思的文化現象。
一般說來,避諱有三種:忌諱、憎諱和敬諱。
1.忌諱:出於未知迷信或畏懼心理而忌用,禁用兇險、不吉利的字眼或者諧音的,這是忌諱。
比如,古代吳國人諱言「離散」,稱「梨」為「圓果」,稱「傘」為「豎笠」等。
2.憎諱:出於對仇家、鄙夷之人或特定事物的厭惡憎恨心理,而諱言、諱用其名的,這是憎諱。
比如:唐肅宗憎惡安祿山,改易了帶「安」字的郡縣名,安定改為保定,安化改為順化,同安縣改為桐城。
北宋南遷之後,因憎恨金人入侵,皇帝遇到「金」字,均寫成「今」字。
明朝人恨元朝人,於是憎諱「元」為「原」,元來就成了原來,元籍變成了原籍,沿用至今。
3.敬諱:為了表達對尊長的尊重,書寫言談時,遇到君、父、長、上名字中的字,都不能直接說出或寫出,而時用別的字代替,或委婉地表述出來,否則就被視為不懂禮數,這是敬諱。
比如,在東漢時,比避諱光武帝(劉秀)的名字,當時人們便將「秀才」改為「茂才」。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個成語也來自避諱,因為宋代一個州官叫田登,全州諱「燈」為火,上元節的時候(有放燈之習俗),州府發文件說: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詩聖」杜甫一生寫了近三千首詩,涉及諸多題材,但因其母名海棠,為了避母親諱,他寓居海棠頗負盛名的四川多年,卻從未寫過關於海棠的詩句。
在傳統中,「敬諱」遇到的比較多,隨著歷史的進程,也發生了系列變化,衍生了不同的避諱,顯得過猶不及了。
正諱:敬諱之初,但避君主、上司、父祖、尊者、長者、敬重者之名及名之相同字而已,即所謂正諱。
避嫌名:三國以後,開始有連與名音同、甚至音近之字也迴避的,即所謂避嫌名。
比如:隋文帝的父親諱「忠」,凡郎中皆去「中」字,凡「中」字,皆曰「內」。
晉朝羊祜(音戶)為荊州守,州人諱其名,皆稱戶為「門」,又改「戶曹」為「辭曹」。
才華橫溢的「詩鬼』李賀,因為其父名晉肅,李賀為避諱「晉」之「嫌名」,一生不能參加進士考試,終生不得志,27歲鬱鬱而終。
後世諱避嫌名的風氣愈演愈烈,至宋頒布文書令,竟有一帝應避嫌名超過五十字的。宋高宗名為趙構,於是和「構」字同、音同的「夠、購」等50多字均在避諱之列。
《後漢書》的作者範曄,當時為官,官名是「太子詹事」,因為其父名「泰」,為避家諱而辭官。蘇軾的祖父名「序」,所以蘇軾為文作序的時候,只能改用「敘」字。
在北宋時代,有一個人叫劉溫叟,其父名「嶽」,所以他不遊覽五嶽,為了避諱「樂」之嫌名,他又終身不聽音樂。這個真是太執著了。
更為驚訝的是,避諱也影響了升官發財,晉朝規定:祖上與官職同名,皆得改選。《唐律》:「諸府號、官稱犯祖父名,而同居之者,徒一年。」官位與祖父名相同,如果不遵守,查實了還得流放一年。
避偏諱:對於除了姓,有兩個字的名字, 先秦時也只須避免二字連用,無需字字避諱。
比如:孔子的母親,姓「顏」,名「徵在」,孔子只要「言徵不言在,言在不言徵」,均不為犯忌諱。
但到了唐代,二字之名,也必須避「偏諱」。
唐太宗名李世明,唐高宗便將「民部尚書」改為「禮部尚書」;「觀世音菩薩」也成了「觀音菩薩」;在修歷史的時候,將「世」改為「代」,「民」改為「人。」
到了清朝,避諱制度愈演愈烈,上演了「清風不識字,何事亂翻書」等諸多文字獄悲劇。
可見,避諱文化是我國古代史上特有的現象,其俗起於周,成於秦漢,盛於唐宋,延及清末,歷時兩千多年,深刻反應著倫理道德的規範和影響。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