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中的避諱文化(一)

2020-12-21 吉生起名

近段時間,不少起名的家長在給孩子取名時,往往會問到一個問題:孩子的名字與長輩相同了,是不是犯了什麼忌諱?其實,這是受中國幾千年漢字避諱的文化心理的影響,要不要避諱,怎麼樣避諱,我們先來看一看在中國傳統當中的避諱文化,由此也產生了很多有意思的文化現象。

一般說來,避諱有三種:忌諱、憎和敬諱。

1.忌諱:出於未知迷信或畏懼心理而忌用,禁用兇險、不吉利的字眼或者諧音的,這是忌諱

比如,古代吳國人諱言「離散」,稱「梨」為「圓果」,稱「傘」為「豎笠」等。

2.憎諱:出於對仇家、鄙夷之人或特定事物的厭惡憎恨心理,而諱言、諱用其名的,這是憎諱。

比如:唐肅宗憎惡安祿山,改易了帶「安」字的郡縣名,安定改為保定,安化改為順化,同安縣改為桐城。

北宋南遷之後,因憎恨金人入侵,皇帝遇到「金」字,均寫成「今」字。

明朝人恨元朝人,於是憎諱「元」為「原」,元來就成了原來,元籍變成了原籍,沿用至今。

3.敬諱:為了表達對尊長的尊重,書寫言談時,遇到君、父、長、上名字中的字,都不能直接說出或寫出,而時用別的字代替,或委婉地表述出來,否則就被視為不懂禮數,這是敬諱。

比如,在東漢時,比避諱光武帝(劉秀)的名字,當時人們便將「秀才」改為「茂才」。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個成語也來自避諱,因為宋代一個州官叫田登,全州諱「燈」為火,上元節的時候(有放燈之習俗),州府發文件說: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詩聖」杜甫一生寫了近三千首詩,涉及諸多題材,但因其母名海棠,為了避母親諱,他寓居海棠頗負盛名的四川多年,卻從未寫過關於海棠的詩句。

在傳統中,「敬諱」遇到的比較多,隨著歷史的進程,也發生了系列變化,衍生了不同的避諱,顯得過猶不及了。

正諱:敬諱之初,但避君主、上司、父祖、尊者、長者、敬重者之名及名之相同字而已,即所謂正諱。

避嫌名:三國以後,開始有連與名音同、甚至音近之字也迴避的,即所謂避嫌名。

比如:隋文帝的父親諱「忠」,凡郎中皆去「中」字,凡「中」字,皆曰「內」。

晉朝羊祜(音戶)為荊州守,州人諱其名,皆稱戶為「門」,又改「戶曹」為「辭曹」。

才華橫溢的「詩鬼』李賀,因為其父名晉肅,李賀為避諱「晉」之「嫌名」,一生不能參加進士考試,終生不得志,27歲鬱鬱而終。

後世諱避嫌名的風氣愈演愈烈,至宋頒布文書令,竟有一帝應避嫌名超過五十字的。宋高宗名為趙構,於是和「構」字同、音同的「夠、購」等50多字均在避諱之列。

《後漢書》的作者範曄,當時為官,官名是「太子詹事」,因為其父名「泰」,為避家諱而辭官。蘇軾的祖父名「序」,所以蘇軾為文作序的時候,只能改用「敘」字。

在北宋時代,有一個人叫劉溫叟,其父名「嶽」,所以他不遊覽五嶽,為了避諱「樂」之嫌名,他又終身不聽音樂。這個真是太執著了。

更為驚訝的是,避諱也影響了升官發財,晉朝規定:祖上與官職同名,皆得改選。《唐律》:「諸府號、官稱犯祖父名,而同居之者,徒一年。」官位與祖父名相同,如果不遵守,查實了還得流放一年。

避偏諱:對於除了姓,有兩個字的名字, 先秦時也只須避免二字連用,無需字字避諱。

比如:孔子的母親,姓「顏」,名「徵在」,孔子只要「言徵不言在,言在不言徵」,均不為犯忌諱。

但到了唐代,二字之名,也必須避「偏諱」。

唐太宗名李世明,唐高宗便將「民部尚書」改為「禮部尚書」;「觀世音菩薩」也成了「觀音菩薩」;在修歷史的時候,將「世」改為「代」,「民」改為「人。」

到了清朝,避諱制度愈演愈烈,上演了「清風不識字,何事亂翻書」等諸多文字獄悲劇。

可見,避諱文化是我國古代史上特有的現象,其俗起於周,成於秦漢,盛於唐宋,延及清末,歷時兩千多年,深刻反應著倫理道德的規範和影響。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族譜文化之「避諱」
    中華許氏網(chinaxushi.net)已創辦第十年 團結世界許氏宗親 凝聚中華許氏力量 修譜 | 尋根 | 聯誼 | 文化 | 公益 | 發展 所謂「避諱」,指的是古人在言談和書寫時要避免君父尊親的名字
  • 只許州官點火背後的文化含義,古人眼中的名字避諱
    但很少人卻知道,這和名字文化有關。實際上古人生活有很多的禁忌,而且還有這一些避諱制度。比如古代帝王的名字就不是百姓能夠隨便喊的,甚至書寫也必須避開或者是用代詞。尤其是古代統治者,對這一制度要求非常嚴格,要是臣民不小心犯了錯輕則受罰,重則會惹來殺身之禍。
  • 中國古代的避諱文化
    所謂「避諱」,指的是古人在言談和書寫時要避免君父尊親的名字,這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文化現象。避諱起源於周朝,秦漢以後,隨著儒學統治地位的確立,避諱制度日趨完備。
  • 為了避諱,道家莊子也得改名字,哪個皇帝名字叫「莊」
    要知道中國是有著上千年封建文化的國家,很多封建傳統在我們現在看來是十分迂腐沒有道理的,但是在過去封建制度盛行的年代,卻是不得不遵守甚至明文寫在法律中。一旦觸犯,不但要掉腦袋,可能整個家族都會受到牽連。而今天我們要講的便是封建社會的所特有的避諱。避諱,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現象。
  • 古代要避諱皇帝名字,李世民在位時需避諱「世」、「民」二字嗎?
    父母生養自己,名字避諱也就罷了,國君跟自己半毛錢關係都沒有,憑什麼要避諱,這不是霸王條款嗎?但是在皇權社會,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不服不行,霸王條款就是你明明不服還必須認可。避諱這種霸王條款可以追溯到夏商時期,《山海經》中夏後啟只能被寫作夏後開。東漢光武帝名叫劉秀,當時的"秀才"只能改名為"茂才"。
  • 中國古代文化文學常識集萃系列四:避諱知多少?為何要避諱?
    所謂「避諱」,指的是古人在言談和書寫時要避免君父尊親的名字,該詞語出自《淮南子·要略》《顏氏家訓·風操》《蒲劍集·屈原考》等。《公羊傳·閔公元年》說:「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這是古代避諱的一條總原則。避諱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歷史現象。一、起源一說起源於夏商時期。
  • 古代墓志銘中如何給先人避諱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曠古悠久,自黃帝王朝算起,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中國乃禮儀之邦,「禮儀」就是以「儀」為表,以「禮」為裡,他們如同形式與外核,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區別「禮」與「儀」對於提升禮儀的價值地位於古於今都有很重要的意義。出於崇敬、感戴而對祖先父母、帝王官長、聖賢、神明的名字,不直呼其名、不直書其字而加以避諱就是古人遵循禮儀的一種常見表現。
  • 犯了皇帝名諱,嫦娥也得改名,漫談中國古代避諱文化
    《紅樓夢》中,林黛玉讀書之時,凡遇「敏」字,皆念作「密」,寫字遇著「敏」字,也要少寫一二筆。黛玉這麼做的原因很簡單,她的母親名喚「賈敏」。這就是中國古代頗為獨特的一種文化——避諱。所謂「避諱」,指對於本朝帝王或尊長的名字,既不能直接說出來,書寫時遇到這些字,也必須用改字或缺筆等方法來表達,以示尊敬之意。
  • 《馬龍州志》中的避諱
    這就是避諱。避諱起源早,據說孔子作《春秋》時就遵循「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原則。 古籍中,避諱現象很常見,而避諱多採取缺筆避諱、空字避諱、改字避諱等方式。缺筆避諱在唐代已出現,如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民」字少最後一筆彎鉤。空字避諱就是遇到應避諱的字時,乾脆不寫。
  • 避諱與禁革:獨佔文字,歷史上有哪些禁革名字的奇人怪事?
    作者:史遇春 說到名字的禁革,自然會想到避諱。 須知,名字的禁革與避諱看似有些關聯,其實,此二者在實質上卻大有不同。
  • 關於「避諱」的那些事兒
    乾隆皇帝畫像這樣一位將領,在歷史上有過四個名字,到了清朝又有了第五個名字。自己改來改去,別人改去改來,都是避諱惹的「禍」。古時候的避諱,就是這樣繁瑣。可以說,不知避諱,甚至無法閱讀古籍。避諱,是中國特有的文化。漢字屬於象形文字,與西方人使用的拼音字母不同;另一方面,君主作為全天下共同的「家長」,不能直呼名諱。因此,中國很早就有了避諱。秦始皇統一六國,功莫大焉。正兒八經的避諱,正是從這位「千古一帝」開始的。秦始皇名嬴政,「政」同「正」。
  • 清朝奇葩避諱條例,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張之洞一招巧妙規避
    避諱是古代中國特有的歷史文化現象,也是古人全民都必須了解的知識,避諱大致有三種:皇帝的名字是國諱,父母長輩的名字是家諱,周公孔孟等人的名字是聖諱。犯家諱,最多算不符合禮節,但犯國諱和聖諱就是大不敬了。其中,避開皇帝及其祖先的諱是最嚴格的,臣民乃至皇帝本人都必須遵守。皇帝祖先的名字常被稱為聖諱,當今皇帝的名字被稱為御名。
  • 名諱趣談:避諱
    避諱之名起源於何時?避諱這種霸王條款是什麼時候規定的呢?有人說夏商時期就開始了,唯一的證據是《山海經》中夏後啟寫做夏後開,說明夏朝就開始整這些沒用的事兒了。但是《尚書》中對夏商國君的名字卻是直書不諱,這是為什麼呢?有人研究認為:《山海經》中之所以避啟為開,乃是漢朝人抄書時避漢景帝劉啟諱所致。
  • 古代的避諱是什麼?兩個皇帝為了避諱,鬧出了千古笑談
    避諱所謂避諱,是指封建時期,為了維護嚴格的等級尊卑,在說話或寫文時,若遇到君主或賢人、父母的名字時,不能直接說出或寫出,而要用別字替代。就跟你現在上網談論到一些敏感詞時,用***替代一樣,也是一種被迫的避諱。
  • 駱賓王的名字為何如此特殊?和易經有什麼關係?唐朝沒有避諱嗎
    如果你知道駱賓王名字的來源,肯定就不會認為這有什麼忌諱可言。駱賓王的名字裡有個王字,在古代對名字如此避諱,出現這個字,難道真的是有什麼特殊含義嗎?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這句話出自於《周易》,是第64卦。駱賓王,字觀光,其實就是出自這句話。
  • 盤點古代那些奇葩的「避諱」規定
    其實當代社會開放程度已經相當高了,但是避諱這一文化禁忌任然是普遍存在的,並且在古代社會需要避諱的方面尤其之多,比如說庶人和聖人諱之間,臣子和皇帝諱之間,老百姓和避官員之間,子女要和父母之間等等,都是需要避諱的。這種避諱真要是上綱上線起來,輕則背負一個擾亂常理的罪名,重則給你戴個以下犯上不臣之心什麼的帽子,那可就小命難保了。
  • 閒侃古代的「避諱」
    說起來,這「避諱」也屬於中國的「國粹」。它起於周,成於秦漢,盛於唐宋,到清代登峰造極。古代的避諱主要是避聖賢、帝王、長官和長輩的名字,也有的人避自己的名字。這種避諱稱為避聖諱、避國諱、避憲諱和避家諱。避諱的方式是避免直接說出或寫出這些字,一般都是通過改變稱呼或寫字時用缺筆來代替。在古代中國「禮」是至高無上的,不知避諱便是無禮之人。於是,為了避諱就引出來無數的故事。
  • 宋石男 l 閒話避諱
    程千帆《校讎廣義·版本篇》則定義為:「在古代文獻載體中,為避免直接提到君、父或其他尊者之名而將文字用某些方法加以改變或迴避,以表示尊敬,稱為避諱。」二位講的大體相似,但還不夠完整。在我看來,所謂避諱,就是避開禁忌之名,包括統治者、尊長、聖賢或者其它令人生畏的名字。讓我們先來看三個避諱的小例子。
  • 淺談我國古代的避諱制度
    避諱制度是我國古代社會中一種特有的歷史現象。它指的是人們在說話或行文等的過程中,凡是遇到君主、長者名字相同的字面或字音,不能夠直接說出這些字,必須使用其他的方式來代替。這種稱呼變換的方式就是避諱。而要迴避的那個字就叫「諱」。
  • 避諱造句和解釋_避諱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陳登科《風雷》:「既然是朋友,說話也就沒有啥的避諱。」] 封建時代對於君主和尊長的名字,必須避免直接說出或寫出,稱為「避諱」。 [郭沫若《屈原考》:「始皇名政,別人一定要避諱。」] 修辭學上辭格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