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們國家存在一個特有的藝術文化禁忌,避諱!比如說給孩子起名的時候,孩子是要避家裡長輩諱的。其實當代社會開放程度已經相當高了,但是避諱這一文化禁忌任然是普遍存在的,並且在古代社會需要避諱的方面尤其之多,比如說庶人和聖人諱之間,臣子和皇帝諱之間,老百姓和避官員之間,子女要和父母之間等等,都是需要避諱的。這種避諱真要是上綱上線起來,輕則背負一個擾亂常理的罪名,重則給你戴個以下犯上不臣之心什麼的帽子,那可就小命難保了。
但是有句話,叫做過猶不及,所以這些避諱有時候也是令人忍俊不禁,鬧出不少笑話,今天就給大家講幾個在幾個經典的案例。鯉魚在我們國家傳統文化中是很有寓意的,古代娶妻迎親的時候聘禮當中一定得有鯉魚,過年辦家宴或者家裡有喜事宴請賓客也一定是要有鯉魚的。這樣是既有禮,又有餘,討了一個好彩頭!但是,唐朝的時候法律規定是禁止吃鯉魚的,如果說抓到了鯉魚,那也是要立即放生的,否則被舉報的話那是要痛打六十大板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唐朝的大boss都姓李,吃鯉魚就等於吃李,這罪名誰能擔負得起,所以鯉魚在唐朝是絕對不能吃的。
有一個小故事,南宋有一個諫官,他的名字叫做錢良臣,他有一個兒子特別喜歡讀書,可是每次讀書看見有良臣二字的時候,因為要避諱他爹的名字不能直接叫出來,所以呢就改讀為爹爹。有一次他讀《孟子》中有一句: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為了避諱就改口念道:今之所謂爹爹,古之所謂民賊也。一時傳為笑談!
還有一個學生,在他父親名字裡有一個谷字,所以他每次在私塾裡讀書讀到這個谷這個字的時候也都要改讀為爹。比如讀到《管子牧民》中有一句是這樣子說的:積淤不涸之倉者,務五穀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把糧食儲存在取之不盡的糧倉裡,就是要努力耕種好糧食。可是因為要避諱,這學生只能把五穀念成五爹,這句話一下子就變成了:積淤不涸之倉者,務五爹也。更有意思的是後面,當他讀到劉禹錫的《上杜司徒書》時,文中有一句是這樣的,百穀之仰膏雨!意思是說,糧食都依靠好雨,因為要避諱百穀,只能念成百爹,這句話就又變成了:百爹之仰膏雨。他的同學聽了之後都前仰後翻哈哈大笑,就問你一會兒是五爹一會兒是百爹,你到底有多少個爹?求一求這個學生的心理面積有多大,他的人生真的好無奈呀!
古代有如此之多的避諱字,那古人是如何避諱而又能表達原意呢?大概有以下幾種方式,第一種就是用同意字或者近義字代替,比如漢高祖名名邦,所以漢代人用國代替邦,國家這個詞就是從漢代開始叫,因為在以前一個國家,那都叫邦家。在比如說,東漢光武帝劉秀,所以就避諱秀這個字,於是他就把科舉考試當中的秀才,改為了茂才。
第二種,用音近字代替,比如說清聖祖康熙帝名玄燁,清代人便以元代替選玄,以煜代替燁,這上面制定了規則底下確實也就好落實,好辦事兒了,也就不會犯忌。
再說第三種缺比劃,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唐代人就把世是缺比劃寫成F的字樣,大家一看F就知道這是李世民的世了。
還有最後一種用形似字來代替,比如五代後周有一位君主郭威,因為要避他的諱,所以一個叫郭嚴威的人就用成代替威,就改名成了郭嚴成。在還有改讀音的,比如說,孔子名丘,過去讀書人把丘字讀成一般都讀成某,是為了避孔子的諱。
其實說到底所謂的文化禁忌,還是要區別對待的,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才能使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生命不息!今天的歷史小故事就說到這裡,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記得加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