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新華號」帳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孔子研究院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吳良鏞先生規劃設計,建築風格充分體現了孔子思想文化內涵。走進孔子研究院,經甬道,過泮橋,迎面可以看到兩座魏然挺立的石坊,以中心廣場的闢雍高臺為中心,相對而立。東坊題字「志道據德」,西坊題字「依仁遊藝」。「志道據德,依仁遊藝」,出自《論語述而》:「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朱熹曾對此句作詳盡闡述,認為「此章言人之為學當如是也。蓋學莫先於立志,志道,則心存於正而不他;據德,則道得於心而不失;依仁,則德性常用而物慾不行;遊藝,則小物不遺而動息有養。學者於此,有以不失其先後之序、輕重之倫焉,則本末兼該,內外交養,日用之間,無少間隙,而涵泳從容,忽不自知其入於聖賢之域矣。」可見,「志道、據德,依仁、遊藝」是孔子教育弟子的為學之方,做人之則,也是孔子研究院學者為學為人之宗旨。
「志於道」,專心追求人生的意義。「志者,心之所之之謂。道,則人倫日用之間所當行者是也。知此而心必之焉,則所適者正,而無他歧之惑矣。」(《朱子集注》)人應當將道恆存於心,始終不忘志於聖人之道,心存高遠的志向,毫不動搖地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如此才能夠心存於正而無他,才能成為一個正人君子。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裡仁》)在孔子看來,「道」具有至高無上的意義,是值得傾其所有乃至生命去追求的對象。
「道」是人生道路的指南,生活日用的綱常,伴隨人類生命的時時刻刻,「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中庸》)人的一生如果捨棄了「道」,就像失去了航向的船隻,隨波逐流。「君子謀道不謀食。」(《論語衛靈公》)胸懷遠大抱負,堅定理想信念,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人類謀發展,才是君子的人生追求,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文化學者應當擔負起文化研究與傳播的重任,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傾盡心力。
「據於德」,規範日常處事的行為。「據者,執守之意。德者,得也,得其道於心而不失之謂也。得之於心而守之不失,則終始惟一,而有日新之功矣。」(朱子集注》)「求道而有得,斯為德。」(錢穆《論語新解》)「道」玄妙高遠,而「德」是「道」的具象化,存在於人的思想和行為中,能具體落實,所以可「據」。人應執守「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日常生活舉手投足間都要心存明德,行事有德有理,如此才能得道於心而守之不失,終始惟一,每天都有進步與收穫。
當今時代,號召人們做「四德」公民,即要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從個人到集體,從家庭到社會,言行舉止都不能違背道德。「道行在外,德修在己。求行道於天下,先自據守己德。」(錢穆《論語新解》)德就是表率,就是榜樣;修身唯德,就是要作出表率,作出榜樣。文化學者應當為人師表,謹言慎行,舉止有禮,爭做儒家「德行科」的代表。
「依於仁」,安頓沉浮於世的內心。「依者,不違之謂。仁,則私慾盡去而心德之全也。功夫至此而無終食之違,則存養之熟,無適而非天理之流行矣。」 (《朱子集注》)朱子主張「存天理,滅人慾」,認為去盡私慾,保存心中的德才是仁。「仁,親也,從人,從二。」(《說文解字》)一個人不僅心中有自己,而且有他人,這才是真正的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中庸》),「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仁」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真正的仁者心懷博愛,除盡私慾,從孝養雙親開始,進而擴至仁愛百姓、愛惜萬物。
有愛才有德,「仁」是道德的歸宿,內心情感的依歸,只有仁愛才能安頓人的內心。心中有愛,追尋天理,循道而行,才是有德之人。在紛繁複雜的現代社會,尤其需要摒棄一己之私,胸懷大愛之人。文化學者應當保有仁愛之心,「為天地立心」,博愛濟眾,為實現「天下大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遊於藝」,廣博學術義理的旨趣。「遊者,玩物適情之謂。藝,則禮樂之文,射、御、書、數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闕者也。朝夕遊焉,以博其義理之趣,則應務有餘,而心亦無所放矣。」(《朱子集注》)錢穆先生將藝視為「人生所需」,指出「孔子時,禮、樂、射、御、書、數謂之六藝。」(錢穆《論語新解》)隨著時代的變化,藝不再局限於孔子時的六藝,三百六十行莫不是藝;如今學界也有《詩》《書》《禮》《樂》《易》《春秋》「大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小六藝」之說,是對藝不同層面的表述。
藝是活潑的,充滿靈性的。「以藝載道」,人的一生唯有揉入藝,將深邃高遠的道、德、仁融入純熟的藝,才是活生生的、完整的。《禮記學記》講:「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文化學者當在遊中「安其學」,遊於「大小六藝」之間,遍遊「禮樂射御書數」之藝,通研「詩書禮樂易春秋」之經,廣博學術義理之趣。
「志道、據德,依仁、遊藝」可以稱之為孔子人生哲學的精要概括,是孔子總結的弟子為學的根本方法,為人處世的根本法則,值得每一個人銘記於心,一生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