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道據德 依仁遊藝」——孔子研究院的東西石坊

2020-12-24 新華網客戶端

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新華號」帳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孔子研究院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吳良鏞先生規劃設計,建築風格充分體現了孔子思想文化內涵。走進孔子研究院,經甬道,過泮橋,迎面可以看到兩座魏然挺立的石坊,以中心廣場的闢雍高臺為中心,相對而立。東坊題字「志道據德」,西坊題字「依仁遊藝」。「志道據德,依仁遊藝」,出自《論語述而》:「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朱熹曾對此句作詳盡闡述,認為「此章言人之為學當如是也。蓋學莫先於立志,志道,則心存於正而不他;據德,則道得於心而不失;依仁,則德性常用而物慾不行;遊藝,則小物不遺而動息有養。學者於此,有以不失其先後之序、輕重之倫焉,則本末兼該,內外交養,日用之間,無少間隙,而涵泳從容,忽不自知其入於聖賢之域矣。」可見,「志道、據德,依仁、遊藝」是孔子教育弟子的為學之方,做人之則,也是孔子研究院學者為學為人之宗旨。

「志於道」,專心追求人生的意義。「志者,心之所之之謂。道,則人倫日用之間所當行者是也。知此而心必之焉,則所適者正,而無他歧之惑矣。」(《朱子集注》)人應當將道恆存於心,始終不忘志於聖人之道,心存高遠的志向,毫不動搖地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如此才能夠心存於正而無他,才能成為一個正人君子。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裡仁》)在孔子看來,「道」具有至高無上的意義,是值得傾其所有乃至生命去追求的對象。

「道」是人生道路的指南,生活日用的綱常,伴隨人類生命的時時刻刻,「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中庸》)人的一生如果捨棄了「道」,就像失去了航向的船隻,隨波逐流。「君子謀道不謀食。」(《論語衛靈公》)胸懷遠大抱負,堅定理想信念,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人類謀發展,才是君子的人生追求,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文化學者應當擔負起文化研究與傳播的重任,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傾盡心力。

「據於德」,規範日常處事的行為。「據者,執守之意。德者,得也,得其道於心而不失之謂也。得之於心而守之不失,則終始惟一,而有日新之功矣。」(朱子集注》)「求道而有得,斯為德。」(錢穆《論語新解》)「道」玄妙高遠,而「德」是「道」的具象化,存在於人的思想和行為中,能具體落實,所以可「據」。人應執守「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日常生活舉手投足間都要心存明德,行事有德有理,如此才能得道於心而守之不失,終始惟一,每天都有進步與收穫。

當今時代,號召人們做「四德」公民,即要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從個人到集體,從家庭到社會,言行舉止都不能違背道德。「道行在外,德修在己。求行道於天下,先自據守己德。」(錢穆《論語新解》)德就是表率,就是榜樣;修身唯德,就是要作出表率,作出榜樣。文化學者應當為人師表,謹言慎行,舉止有禮,爭做儒家「德行科」的代表。

「依於仁」,安頓沉浮於世的內心。「依者,不違之謂。仁,則私慾盡去而心德之全也。功夫至此而無終食之違,則存養之熟,無適而非天理之流行矣。」 (《朱子集注》)朱子主張「存天理,滅人慾」,認為去盡私慾,保存心中的德才是仁。「仁,親也,從人,從二。」(《說文解字》)一個人不僅心中有自己,而且有他人,這才是真正的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中庸》),「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仁」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真正的仁者心懷博愛,除盡私慾,從孝養雙親開始,進而擴至仁愛百姓、愛惜萬物。

有愛才有德,「仁」是道德的歸宿,內心情感的依歸,只有仁愛才能安頓人的內心。心中有愛,追尋天理,循道而行,才是有德之人。在紛繁複雜的現代社會,尤其需要摒棄一己之私,胸懷大愛之人。文化學者應當保有仁愛之心,「為天地立心」,博愛濟眾,為實現「天下大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遊於藝」,廣博學術義理的旨趣。「遊者,玩物適情之謂。藝,則禮樂之文,射、御、書、數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闕者也。朝夕遊焉,以博其義理之趣,則應務有餘,而心亦無所放矣。」(《朱子集注》)錢穆先生將藝視為「人生所需」,指出「孔子時,禮、樂、射、御、書、數謂之六藝。」(錢穆《論語新解》)隨著時代的變化,藝不再局限於孔子時的六藝,三百六十行莫不是藝;如今學界也有《詩》《書》《禮》《樂》《易》《春秋》「大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小六藝」之說,是對藝不同層面的表述。

藝是活潑的,充滿靈性的。「以藝載道」,人的一生唯有揉入藝,將深邃高遠的道、德、仁融入純熟的藝,才是活生生的、完整的。《禮記學記》講:「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文化學者當在遊中「安其學」,遊於「大小六藝」之間,遍遊「禮樂射御書數」之藝,通研「詩書禮樂易春秋」之經,廣博學術義理之趣。

「志道、據德,依仁、遊藝」可以稱之為孔子人生哲學的精要概括,是孔子總結的弟子為學的根本方法,為人處世的根本法則,值得每一個人銘記於心,一生堅守。

相關焦點

  • 「盍各言爾志」中透露出孔子什麼樣的情緒?
    比如「盍各言爾志」這五個字。原文是: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為什麼單挑「盍各言爾志」五個字說,而不是後邊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種極為經典的回答呢?
  • 東門石坊--八閩第一坊
    東門石坊在離仙遊縣城並不遠的東門街,其實也就是縣城的一部分,但卻老舊地象是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這樣的地方,倒很適宜佇立著這麼一座牌坊。【相關介紹】東門石坊是福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門石坊始建於清道光五年(1825),歷時30多年才建成。石坊通高16米,面寬8米,而坊高10米,長 3.5米,寬1米,仿木建築。這座石坊十分奇特,由四條柱、三層樓閣、三門石坊組合而成,四面四柱,各聯梁枋,樓為宮殿式。石坊通體用質地堅硬的花崗巖壘砌而成。石坊建築技術高超,雕飾藝術巧奪天工。
  • 孔子與琴道(三)
    《史記·太史公自序》已用「昔西伯拘羑裡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之例來闡明其「發憤著書」之觀點,陳、蔡兩國由於孔子之德,始終對他有提防之心,無論孔子途經或居住該國,都是他最窘困之時,有時甚至連飯都吃不上,卻也是他最有成就之時,著書立說,講誦弦歌。王肅《孔子家語·在厄》中說:「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禮焉。路出陳、蔡,陳、蔡大夫相與謀曰:『孔子聖賢,其所剌譏,皆中諸侯之病。
  • 孔子與琴道(一)
    孔子倡導和光大了儒家的禮樂文化,他自己一生酷愛音樂,他從師襄學琴的故事,由得其數到得其意、得其人、得其類的過程,成為琴史上千古流芳的典範。《淮南子·主術訓》所說「夫榮啟期一彈,而孔子三日樂,感於和」、「樂聽其音則知其俗,見其俗則知其化。孔子學鼓琴於師襄,而諭文王之志,見微以知明矣」 ,明確說明了孔子妙通於樂理琴道。
  • 只知道貞節牌坊就out了,蕉城清代令人稱奇的三座石坊,聽過沒…
    七都鎮冠英坊我們今天在七都街上看到的冠英坊為清乾隆五年(1740)重建的,冠英坊始建於明景泰三年(1452),後毀。坊為石構牌坊,坐西南向東北,兩柱一間,三樓,如意鬥拱。通面闊4.15米,高5米,歇山頂。
  • 聽書學習《孔子,人能弘道》,聽樊登老師解讀孔子的多重身份
    為什麼孔子能成為聖人?因為孔子是最強調理想的一個人。他絕不僅僅是教學生怎麼樣去混口飯吃,而是教你怎麼樣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孔子跟柏拉圖在西方的地位是一樣的,柏拉圖也是說哲學的目的:就是讓你成為更好的人。孔子希望我們成為君子,成為聖人,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讓一個社會成為一個更好的社會。
  • 孔子選婿——德為心之守,忍為心之刃
    結果公冶長忘記了,把整隻羊連肚裡東西都吃掉了,鳥沒東西可吃,就想害他。後來又對公冶長說南山有隻羊,公冶長跑去,羊沒看到,而看到一個被害死的人,有口難辯,結果坐了牢——這是我們小時候聽過的故事。處在紛繁世界,秋後的螞蚱在冬的清寒中再也藏不住狂暴的氣息。望著失控的西方因自由越來越多飄蕩在空氣中的靈魂,在戰爭的陰霾下砌緊生命的藩籬。
  • 《論語·子罕第九》05:孔子的長生藥
    相傳陽虎和孔子長得十分相像,陽虎曾經欺凌、虐待匡地之人,匡地之人糾集眾人前來報仇時,錯把孔子當陽貨抓了起來,準備殺之而後快。這是孔子慷慨說出「匡人其如予何?」的小背景!這件事,還有個大背景:依照錢穆先生考證,「子畏於匡」這件事發生在魯定公十四年,也就是孔子因為隳三都的政治主張在魯國不能施行憤然去魯適衛後一年。那一年,孔子五十六歲。
  • 紀念孔子誕辰
    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創立儒學,主張所有人都要「齊人之禮」,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編修《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經典著作以傳承中華文明。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他創辦中國第一所私學,收弟子3000人,主張「有教無類」,其影響跨越千年時光。
  • 鄉愿,德之賊也;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子曰:「鄉愿,德之賊也!」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孔子說:「外表大義凜然而內心虛弱,如果要形容這類小人,就像是挖洞穿牆而過的盜賊吧?」 孔子說:「無原則地見人都說好,這是道德之賊(騙取好感)。」 孔子說:「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亂說,人云亦云,這是道德所唾棄的。」 兩類人,一類是外強中乾,看似威嚴剛強,其實做賊心虛。
  • 老人道--以德為根,父母道(中年道)--以志為根,婆媳道--恩義並用
    老人道1、老人是一家的天德星,以德為根。「德」是擔當一家的過,和平一家的過。2、老人性如灰,溫和無火氣,少說話,不嘮叨,不說家人長短,帶頭緣起一定互相看好處,還得要兜滿家。3、福德具足、溫和厚重叫做性如灰。4、知足常樂,在家頤養天命。宣揚家風,讚嘆祖德,教育子孫懂得知恩、感恩、報恩。
  • 鬼谷子談神化五氣之志、思、神、心、德
    化有五氣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長也。鬼谷子說:聖人通過修煉,可以使人與天復能相應,複合而為一,這樣的人則是聖人。真人是生而知之,原本就與天相通,而且後來也沒分開過。聖人則是分開過,後來又通過修煉重新天人合一。
  • 孔子之仁者樂山也
    孔子的學生子張向孔子請教:「仁者為什麼會喜歡山呢?」孔子指著泰山說:「你看,它多麼高啊!巍然聳立著。」子張說:「就因為山高,所以就喜歡嗎?這與仁有什麼關係?」孔子答道:「就在這高高的山上,草木生長著,鳥獸繁殖著,財富和人們所用的東西也由此生產 著。」
  • 元武宗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舊唐書》卷二十四《志第四·禮儀四》,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918頁。 宗顯慶二年七月,禮部尚書許敬宗等議:「依令,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又禮記云:『始立學,釋奠於先聖。』鄭玄注云:『若周公、孔子也。』且周公踐極,功比帝王,請配武王。以孔子為先聖。
  • 《歸德府志》《商丘縣誌》中各縣地圖彩色版!
    關注商丘城市建設 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數字方志中,有3個版本的《歸德府志》,3個版本的《商丘縣誌》。 《歸德府志》為清順治17年[1660]、清乾隆19年[1754]、清光緒19年[1893],第一個的地圖和後兩個的地圖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