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書學習《孔子,人能弘道》,聽樊登老師解讀孔子的多重身份

2021-01-14 向陽花開滿山紅

君子不器,是讓我們放下職業標籤。

文質彬彬,告訴我們要內外兼修。

為什麼孔子能成為聖人?

因為孔子是最強調理想的一個人。他絕不僅僅是教學生怎麼樣去混口飯吃,而是教你怎麼樣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孔子跟柏拉圖在西方的地位是一樣的,柏拉圖也是說哲學的目的:就是讓你成為更好的人。

孔子希望我們成為君子,成為聖人,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讓一個社會成為一個更好的社會。他心中對社會有理想,對個人的發展也有理想,所以他能夠跟別人不一樣。

應該怎麼理解孔子?樊登老師給了我們如下幾個身份解讀。

01開宗立教者

在《孔子,人能弘道》這本書中,首先要理解孔子是一位教主。他創立了一個宗派——儒教。

人能弘道,就是我們人需要有責任感。是我們要讓天道彰顯的,而不是等著天道來譴側我們,讓天道來安排我們做什麼。而是我們自己要去努力地作為天道的一個彰顯者出現。所以,孔子特別有責任感和使命感。

02哲學家

問:子路和子夏誰好?

孔子:過猶不及,過跟不及差不多。

孔子的理想,跟柏拉圖非常接近。就是希望讓人們成為更完善的人。他追求的智慧,不僅僅是理性智慧,還有對整個人生、對世界、對宇宙的一些看法。在孔子的哲學體系裡,被提到的最多的一個詞叫「仁」,提到了105次。

仁者愛人,「吾欲仁,斯仁至矣!」,你想要做到仁,你想的時候這個仁就來了。

這類似於佛家講的正念,仁代表著人與人的關係,人的社會屬性就是仁。你得需要為這個社會去做些什麼,所以「仁者不憂」也就是這個道理。

當你能夠開始關心別人的時候,當你能夠知道這個社會不是你一個人的時候,你才能夠減少憂慮。一個人如果總對自己的事情患得患失,就很容易得抑鬱症(自私)。

德是修行仁的過程,就是為了達成仁的目標,就需要有德。最具有體現性的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有力的抓手叫禮,禮是仁的載體。要遵從與禮,就更能夠接近於德和仁。比如: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就是說:一味恭敬而不懂禮法就會煩勞、憂愁;過于謹慎而不懂禮法就會顯得膽小怕事;只知道勇敢而不懂得禮法的人就會魯莽惹禍;心直口快的人不懂得禮法就會尖傷人。

恭敬、謹慎、勇敢、直率,如果不講禮貌,不受禮的約束,就會變得不文明,甚至不道德,造成人際關係的緊張,破壞了人際之間的和諧。「禮」具有約束的功能。

這些就是中庸的發端。無論什麼事,再好的東西,如果沒有一個節制,沒有一個約束的話,它都會產生大量的負面結果。

中庸之道

「道不遠人」,出自《中庸》第十三章。

道就在我們的周圍,在我們的任何一件小事當中,都能夠體現出道。一個聖人就是能夠在各種各樣的環境下,都能夠做到合適的那麼一個人。

所以,中庸的理解——應該是合適的極致。你做什麼事情,都能做到合適的極致。就好像一射箭,就能射中靶心一樣。這就是我們要修煉的終極。

03政治改革家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措諸直則民不服」

或者

「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作為領導人,如果你整天提拔的都是直的那些東西,那麼那些曲裡拐彎的枉的、歪的東西慢慢地就變直了。

而很多領導人在選人用人的時候,往往選擇使自己很舒服的人。因為那些舒服的人,他真的讓你很舒服,但是他不是那個直的人,你提拔哪中人,在工作中就代表著你的價值觀,群眾就是這樣來看待你的。

所以,「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周圍的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對政策的影響是很大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這其實就是一個施政的理念,什麼叫和而不同呢?

我可以跟你和諧相處,但咱倆不一樣。你是水我是鹽。咱倆放在一起才能出湯。你是水,我也是水,咱們兌在一起還是水。

所以孔子講:不要為了追求和諧,而使得我們必須都得一樣。別人說的意見,我跟他不同,反倒會得出一個更好的結論。而別人說的意見我都要跟他一樣,那還需要我幹嘛?

04教育家

子貢最能體現孔子教育的成果,因為子貢本身就是個很聰明的人。有一次:

子貢:「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孔子:「不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貧而無諂,只是強制自己不去諂媚。但窮而樂,我雖然很窮,但是每天依然可以高高興興地,這是一種能力。

在教育方法上,有兩點可以借鑑:

一、有教無類

過去的教育只有貴族才能接受。但孔子招生的學生,不分貴賤,各行各業都有,學生的年齡跨度很大、分類很多。

孔子的理念:「正自身以待來者」,要來的他不拒絕,要走的他也不阻止。

二、因材施教

孔子對自己的學生,非常的了解,同一個問題,能夠給出不同的答案或建議。雖然在現時代的生活中確實不容易標準化。但孔子希望把每個人培養到最合適。

05孔子

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出生在陬(zou)地,所以經常有人把他叫做陬人之子。因為腦袋長得像小山丘一樣比較高,所以又叫孔丘。子仲尼(仲是老二,尼是尼山),家中排行老二,出生在尼山。

孔子「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三十歲就已經開始招收學生,有了自己的事業。其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72人,就是禮、樂、射、御、書、數都會的有72人。在《論語》中被提到名字的有22人。

公元前501年,這時候孔子已經50歲了。他被任命為中都令(宰),相當於首都市長。沒多久,又被提拔為司寇,相當於今天的司法部長。

在他55歲時,因為特殊的政治環境,開始周遊列國,一直走到了68歲。

73歲孔子去世。

人物關係:孔鯉是孔子的獨生子。顏回是孔子最愛的學生,子路是最愛孔子的學生。子貢是當時整個國家的首富,一個大外交家、大商人,儒商的鼻祖。

相關焦點

  • 讀(孔子,人能弘道)書有感
    今天讀了一本書關於孔子的(孔子,人能弘道),有所感悟和大家共勉。非常感謝作者為我們呈現了一副群英圖。除了孔子之外,他的弟子們同樣值得我們學習和傾佩。顏回敏而好學,子路率直勇敢,子貢謙虛精明,冉有城府深厚,曾參老實勤奮,宰予大大咧咧,樊遲老實忠厚……這些盆為了追求一個共同的理想人格聚集在孔子身邊,同甘共苦,顛沛流離。孔子的偉大,在於他為我們思考了幾乎所有人生的苦惱和問題,給了我們儘量恰當的答案。不走極端,而是中庸。中庸到極致,也就是合適到極致。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論語·衛靈公》記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思是說:人能夠弘揚、光大「道」,而不是「道」支配人、限制人。「道」指人世間的規律。當人們還處於蒙昧狀態時,對天上颳風下雨、地上水旱災害無法解釋,產生畏懼時,就把它歸結為神靈的力量。神靈左右人,神靈的意旨就是道。到了階級社會,奴隸主又把天命鬼神拿來當作統治人民的工具,致使許多人懼怕鬼神,為「道」驅使,人民遭難。戰國初年魏國西門豹治鄴就是一例。 魏國有條漳河,流經鄴地。多年來因為失修,河水經常泛濫。淹沒莊稼,淹死人畜。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論語·衛靈公》記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思是說:人能夠弘揚、光大「道」,而不是「道」支配人、限制人。這句話是說明人與「道」的關係。「道」指人世間的規律。當人們還處於蒙昧狀態時,對天上颳風下雨、地上水旱災害無法解釋,產生畏懼時,就把它歸結為神靈的力量。
  • 《聖裔話儒》之《孔子古今說》第3集:孔子的秘密老師(上)
    而且他能學以致用,像是夾谷之會時,面對齊國的咄咄相逼,孔子便用《詩經》從容應對、侃侃而談,展現外交之才。孔子五十歲時,學習《易經》有成,了解吉兇禍福,知道天命所在,而後為《易經》做註解、讚頌《周易》。《春秋》一字褒貶,能令亂臣賊子懼,從而導正社會風氣。至於訂禮樂,第一集我們曾說孔子是一位傑出的音樂家,他不僅彈奏技巧登峰造極,對樂理也非常了解,當時孔子從衛國回到魯國,魯國已經禮崩樂壞,孔子修正樂音與樂章,使音樂回歸正軌,可見孔子對國家的影響力以及對樂壇的貢獻。
  •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節選自《群書治要》之論語 第三十五集*(本文共402 字,閱讀大約 1分鐘)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皇侃《論語義疏》引蔡謨說,「道者,寂然不動,行之由人,人可適道,故曰人能弘道。道不適人,故曰非道弘人也。」蔡謨這句話,解釋出自《周易繫辭傳》,依他的這個說法,指道是寂靜不動的本性,它無體無形,無時無地而不存在著。「道」其實也就是人的本性,無思無為,人則能以感通,再用種種方法把道弘揚出來,所以人能弘道。
  •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才是組織發展的關鍵
    子曰:「人能弘道,非 弘道 人。」 解讀: 孔子 ,說 人能夠 道使 弘大, 揚發 光大,使這個 理道 彰顯 下天 。道並不能使人弘 ,大 發揚光大,彰 於顯 天下。
  •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說:「人能夠使道發揚光大,而道無所謂「弘人」,因為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道德經》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道」是客觀規律,施於自然萬物,當然也施於人,但並沒有對人有什麼特別偏愛,從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天道法則,無所謂「仁不仁」,更談不上「弘人」。萬物都如同道所養的「寵物」狗,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 孔子學院以孔子命名,但孔子學漢語教學和漢語標準化考試才是中心工作
    孔子學院以孔子命名,但並不傳輸孔子的思想理論孔子學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營利性國際中文教育機構,中國和一些國家之所以合作建設孔子學院,是希望各國人民通過對漢語的學習,以漢語學習為渠道,增進對中國語言文化的了解,促進彼此間的文化交流,因為文化的溝通和交流有利於世界和諧的建立。
  • 小學教育:孔子誕辰2571年,3則孔子小故事給孩子一生啟迪
    在他聽了師襄的彈奏之後,就下定決心要向師襄學習,好讓自己的琴技提高到新的境界。二十九歲那年,孔子專程拜訪師襄,向他學琴。孔子學習彈奏了半個多月,師襄覺得已經相當好了,對孔子說:「這個曲子你已經會了,學一首新的吧。」孔子說道:「曲調是學會了,可是奏曲的技巧還尚未學好。」過了幾天,師襄聽著看著,覺得這下連技藝也熟了,又勸他:「技藝已經學好,該學新曲子了。」
  • 《悟學.第229篇》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二十四)悟學.十八子 202004251529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譯文】孔子說:「人能弘揚大道,不是大道來弘揚人。」【集解】王曰:「材大者道隨大,材小者道隨小,故不能弘人。」
  • 孔子智慧|學習改變命運,懂得孔子10句話,學習就能發揮最大效用
    人的一生都離不開學習,不管從書本中學習,還是從實踐中學習,如果不學習在這個世界上寸步難行,難以生存。學習既可以學習如何做人,也可以學習做事的本領,既會做人,又能做事,一個人在社會上才能通達。孔子是一個大教育家,他通過言傳身教教育弟子如何學習。
  • 樊登攜《樊登講論語》作客薇婭直播間 7萬餘冊書秒光!
    經過幾次補貨後,7萬餘冊《樊登講論語:學而》被一搶而空,銷售額超500萬元。「為什麼孔子會說『君子不器』?」面對薇婭的提問,樊登解釋道,君子不器,「意味著在選擇工作的時候,選一個更有彈性的方向,而不是將自己工具化「,他巧妙地用薇婭的直播事業打了個比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當我們能夠在其中感受到『心流』和快樂,這份工作就會帶給我們更多裨益。」
  • 史上最全的孔子故事,這才是真實的孔子!
    在這裡,孔子解釋了秦國得以稱霸一方的原因。成就一番雄偉的事業,有兩個因素必不可少:志向與人才。但凡有志於成功者,必當會在這兩個方面下功夫。16、孔子到宋國去,匡人派士兵圍住了他們。子路大怒,舉起戟來便要與匡人格鬥。孔子止住了他,說道:「哪裡有修治仁義而不原諒世俗之人的不良行為的呢?不研究詩書,不學習禮樂,這是我的過錯!
  • 孔子之仁者樂山也
    後來孟子將孔子這種體驗概括為兩句很有名的話:「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歷代仁人常拿這兩句話自勉要像孔子那樣不斷攀登,以不斷開闊眼界,升華境界,向上,再向上,以達精神之山的峰巔。登高方能望遠,在這不斷攀登中,人的襟懷也不斷升華博大。
  • 你為什麼要聽樊登讀書會?一次性講明白樊登讀書的好與壞
    去年年底,我寫了一篇文章《一年前入坑樊登讀書,我變了,現在的我有點後悔?》分享了我怎樣接觸樊登讀書,怎樣在裡邊聽書改變的整個歷程。今天被一位粉絲的一個問題問住了。她說:「我聽了樊登讀書一年多了,每次聽的時候都感覺,哇講的很棒,漲知識了。
  • 湯恩佳為滄州師範學院捐贈孔子聖像
  • 孔子如何成為「至聖先師」?
    種種不利條件沒有阻止孔子的向學之心。孔子晚年回憶:自己十五歲就立志向學,堅持十五年,到三十歲小有成就,在遠近有了點名氣,一些人開始上門求教。可孔子並未停下學習的腳步,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習永遠不感到滿足,教育學生永遠不感到疲倦。他曾向遠在周朝國都的大學問家老子請教禮。
  • 孔子被氣得說了句髒話,沒想到流傳2500多年,今成老師慣用語!
    孔子是留學派的創始人,更是教師的榜樣,身體上的很多優秀品質也要推崇和學習,如果不是聖賢,孰能無過,孔子等偉大的思想家也會有錯誤,令我驚訝的是,孔子也曾對門徒破口大罵,沒想到傳了2500多年,現在成了老師的慣用語!
  • 像孔子一樣真真實實活過!
    ,其實就是自己那時候沒有人生的目標,退學到山東創業這兩年不僅僅給了我很多人生的經歷,在齊魯大地這個文化大省生活,潛移默化自己也被孔孟文化所影響,第一次到濟南的時候給我最大的震撼是在大街小巷看到的每一個人都稱呼「老師」無論這個人是什麼身份,無論這個人穿衣打扮如何,我記得剛剛開始的時候有人稱我老師時候我很不適應,而現在自己漸漸融入了這樣的文化當中,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的,人生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過程
  • 孔子學院十三載漢教路,我與孔子學院共成長
    自2006年12月起從事國際漢語教育事業,我經歷了從漢語教師志願者、孔子學院漢語教師到孔子學院院長的成長曆程。多年來,能將自己和孔子學院的命運連在一起,能和孔子學院事業一起進步,我深感榮幸。這裡的學生、老師、居民更感興趣的是中國文化和中國本身,對學習漢語也有更多不同的思考。還記得有位學生Alexander,他對我說:「老師,我從小就對中國感興趣,一直夢想著學習中文和了解中國。今年到了阿爾弗萊德大學,發現有中文選修課,太讓我驚喜了。沒想到在這裡實現了我學習中文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