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器,是讓我們放下職業標籤。
文質彬彬,告訴我們要內外兼修。
為什麼孔子能成為聖人?
因為孔子是最強調理想的一個人。他絕不僅僅是教學生怎麼樣去混口飯吃,而是教你怎麼樣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孔子跟柏拉圖在西方的地位是一樣的,柏拉圖也是說哲學的目的:就是讓你成為更好的人。
孔子希望我們成為君子,成為聖人,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讓一個社會成為一個更好的社會。他心中對社會有理想,對個人的發展也有理想,所以他能夠跟別人不一樣。
應該怎麼理解孔子?樊登老師給了我們如下幾個身份解讀。
01開宗立教者
在《孔子,人能弘道》這本書中,首先要理解孔子是一位教主。他創立了一個宗派——儒教。
人能弘道,就是我們人需要有責任感。是我們要讓天道彰顯的,而不是等著天道來譴側我們,讓天道來安排我們做什麼。而是我們自己要去努力地作為天道的一個彰顯者出現。所以,孔子特別有責任感和使命感。
02哲學家
問:子路和子夏誰好?
孔子:過猶不及,過跟不及差不多。
孔子的理想,跟柏拉圖非常接近。就是希望讓人們成為更完善的人。他追求的智慧,不僅僅是理性智慧,還有對整個人生、對世界、對宇宙的一些看法。在孔子的哲學體系裡,被提到的最多的一個詞叫「仁」,提到了105次。
仁者愛人,「吾欲仁,斯仁至矣!」,你想要做到仁,你想的時候這個仁就來了。
這類似於佛家講的正念,仁代表著人與人的關係,人的社會屬性就是仁。你得需要為這個社會去做些什麼,所以「仁者不憂」也就是這個道理。
當你能夠開始關心別人的時候,當你能夠知道這個社會不是你一個人的時候,你才能夠減少憂慮。一個人如果總對自己的事情患得患失,就很容易得抑鬱症(自私)。
德是修行仁的過程,就是為了達成仁的目標,就需要有德。最具有體現性的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有力的抓手叫禮,禮是仁的載體。要遵從與禮,就更能夠接近於德和仁。比如: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就是說:一味恭敬而不懂禮法就會煩勞、憂愁;過于謹慎而不懂禮法就會顯得膽小怕事;只知道勇敢而不懂得禮法的人就會魯莽惹禍;心直口快的人不懂得禮法就會尖傷人。
恭敬、謹慎、勇敢、直率,如果不講禮貌,不受禮的約束,就會變得不文明,甚至不道德,造成人際關係的緊張,破壞了人際之間的和諧。「禮」具有約束的功能。
這些就是中庸的發端。無論什麼事,再好的東西,如果沒有一個節制,沒有一個約束的話,它都會產生大量的負面結果。
中庸之道
「道不遠人」,出自《中庸》第十三章。
道就在我們的周圍,在我們的任何一件小事當中,都能夠體現出道。一個聖人就是能夠在各種各樣的環境下,都能夠做到合適的那麼一個人。
所以,中庸的理解——應該是合適的極致。你做什麼事情,都能做到合適的極致。就好像一射箭,就能射中靶心一樣。這就是我們要修煉的終極。
03政治改革家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措諸直則民不服」
或者
「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作為領導人,如果你整天提拔的都是直的那些東西,那麼那些曲裡拐彎的枉的、歪的東西慢慢地就變直了。
而很多領導人在選人用人的時候,往往選擇使自己很舒服的人。因為那些舒服的人,他真的讓你很舒服,但是他不是那個直的人,你提拔哪中人,在工作中就代表著你的價值觀,群眾就是這樣來看待你的。
所以,「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周圍的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對政策的影響是很大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這其實就是一個施政的理念,什麼叫和而不同呢?
我可以跟你和諧相處,但咱倆不一樣。你是水我是鹽。咱倆放在一起才能出湯。你是水,我也是水,咱們兌在一起還是水。
所以孔子講:不要為了追求和諧,而使得我們必須都得一樣。別人說的意見,我跟他不同,反倒會得出一個更好的結論。而別人說的意見我都要跟他一樣,那還需要我幹嘛?
04教育家
子貢最能體現孔子教育的成果,因為子貢本身就是個很聰明的人。有一次:
子貢:「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孔子:「不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貧而無諂,只是強制自己不去諂媚。但窮而樂,我雖然很窮,但是每天依然可以高高興興地,這是一種能力。
在教育方法上,有兩點可以借鑑:
一、有教無類
過去的教育只有貴族才能接受。但孔子招生的學生,不分貴賤,各行各業都有,學生的年齡跨度很大、分類很多。
孔子的理念:「正自身以待來者」,要來的他不拒絕,要走的他也不阻止。
二、因材施教
孔子對自己的學生,非常的了解,同一個問題,能夠給出不同的答案或建議。雖然在現時代的生活中確實不容易標準化。但孔子希望把每個人培養到最合適。
05孔子
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出生在陬(zou)地,所以經常有人把他叫做陬人之子。因為腦袋長得像小山丘一樣比較高,所以又叫孔丘。子仲尼(仲是老二,尼是尼山),家中排行老二,出生在尼山。
孔子「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三十歲就已經開始招收學生,有了自己的事業。其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72人,就是禮、樂、射、御、書、數都會的有72人。在《論語》中被提到名字的有22人。
公元前501年,這時候孔子已經50歲了。他被任命為中都令(宰),相當於首都市長。沒多久,又被提拔為司寇,相當於今天的司法部長。
在他55歲時,因為特殊的政治環境,開始周遊列國,一直走到了68歲。
73歲孔子去世。
人物關係:孔鯉是孔子的獨生子。顏回是孔子最愛的學生,子路是最愛孔子的學生。子貢是當時整個國家的首富,一個大外交家、大商人,儒商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