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都離不開學習,不管從書本中學習,還是從實踐中學習,如果不學習在這個世界上寸步難行,難以生存。學習既可以學習如何做人,也可以學習做事的本領,既會做人,又能做事,一個人在社會上才能通達。
孔子是一個大教育家,他通過言傳身教教育弟子如何學習。《論語》中提到「學」字64次,從多個方面闡釋了孔子學習的思想,這些如何學習的道理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失去意義,在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一、學習是快樂之事
一說到學習,人們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十年寒窗苦」、「學海無涯苦作舟」的名句,把學習看作是一件苦差事,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學習固然有些辛苦,但在孔子這裡不是痛苦的事,而是快樂的。是痛苦還是快樂,取決於自己的態度。
對待學習態度不同,感受也不同。不愛好學習的人,覺得學習要下苦功夫,苦不堪言,會產生厭煩心理;對於愛好學習的人,別人眼中的苦,對他來說是苦中有樂,當學習有所收穫時就覺得特別快樂
0 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篇》)
孔子在《論語》開篇第一句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同「悅」)乎?」不只是強調學習的重要,而且說學習是快樂的,不要害怕學習,不要把學習當作是痛苦的事情。
在古代學與習是兩個詞,學是指學習。《白虎通義》:「學者,覺也」。《說文》:「覺者,悟也」。學習就要有所悟,悟出做人做事之道,做一個覺悟了的人,使自己達到身心和諧快樂和心靈的解脫。
習的本義是鳥練習飛行,引申為指社會實踐。學習不但要書本知識,還要學習社會知識,懂得如何做人做事,把知識轉化為實踐的能力。
當你把所學用於社會實踐,解決了實踐中的問題,這豈不是一個成功的人生?對此難道有誰不發自內心地高興呢?
學習可以提升自己,讓人對生活充滿了自信,能夠從容應對人生中的難題,「不怨天,不尤人」,人生從容自在。這樣的人生是不是快樂的?
0 2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篇》)
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樂學。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懂得學習的人不如喜愛學習,喜愛學習不如以學習為快樂。
「知之」、「好之」、「樂之」,是對待學習的三種態度,都是積極的學習態度,體現了對學習三種不同層次的熱愛。
「知之」,懂得學習的重要性,也會去學習,但學習主動性、自覺性沒有特別強烈,持續性不足,可能會時斷時續,也可能出現半途而廢的情況。
「好之」,愛好學習,才會有深厚的學習興趣,把學習當作是自己最喜歡做的事,喜歡學習,會更加主動地去學習,才會有永續不竭的學習動力。
「樂之」,學習不再是一種不得不完成的任務,從學習中找到了一種生活的樂趣。把學習當作一種快樂,才會有持之以恆的學習毅力,遇到挫折不會氣餒,再硬的骨頭也能啃下來。
孔子就是一個把學習當作快樂的人,他發憤用功有時候忘記了吃飯,快樂得把憂慮都忘記了,甚至自己已經老了都不覺得。孔子一生坎坷,周遊列國,顛沛流離,但是學習修煉他的人格,使他危險之中能夠從容淡定應對。
二、知道不足才會懂得學習的重要
人不是生而知之,一切德行和才能的增長都是後天的刻苦學習的結果。
0 3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季氏篇》)
孔子認為,人可以分為四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