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智慧|學習改變命運,懂得孔子10句話,學習就能發揮最大效用

2020-12-19 丁小悟典

人的一生都離不開學習,不管從書本中學習,還是從實踐中學習,如果不學習在這個世界上寸步難行,難以生存。學習既可以學習如何做人,也可以學習做事的本領,既會做人,又能做事,一個人在社會上才能通達。

孔子是一個大教育家,他通過言傳身教教育弟子如何學習。《論語》中提到「學」字64次,從多個方面闡釋了孔子學習的思想,這些如何學習的道理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失去意義,在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一、學習是快樂之事

一說到學習,人們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十年寒窗苦」、「學海無涯苦作舟」的名句,把學習看作是一件苦差事,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學習固然有些辛苦,但在孔子這裡不是痛苦的事,而是快樂的。是痛苦還是快樂,取決於自己的態度。

對待學習態度不同,感受也不同。不愛好學習的人,覺得學習要下苦功夫,苦不堪言,會產生厭煩心理;對於愛好學習的人,別人眼中的苦,對他來說是苦中有樂,當學習有所收穫時就覺得特別快樂

0 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篇》)

孔子在《論語》開篇第一句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同「悅」)乎?」不只是強調學習的重要,而且說學習是快樂的,不要害怕學習,不要把學習當作是痛苦的事情。

在古代學與習是兩個詞,學是指學習。《白虎通義》:「學者,覺也」。《說文》:「覺者,悟也」。學習就要有所悟,悟出做人做事之道,做一個覺悟了的人,使自己達到身心和諧快樂和心靈的解脫。

習的本義是鳥練習飛行,引申為指社會實踐。學習不但要書本知識,還要學習社會知識,懂得如何做人做事,把知識轉化為實踐的能力。

當你把所學用於社會實踐,解決了實踐中的問題,這豈不是一個成功的人生?對此難道有誰不發自內心地高興呢?

學習可以提升自己,讓人對生活充滿了自信,能夠從容應對人生中的難題,「不怨天,不尤人」,人生從容自在。這樣的人生是不是快樂的?

0 2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篇》)

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樂學。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懂得學習的人不如喜愛學習,喜愛學習不如以學習為快樂。

「知之」、「好之」、「樂之」,是對待學習的三種態度,都是積極的學習態度,體現了對學習三種不同層次的熱愛。

「知之」,懂得學習的重要性,也會去學習,但學習主動性、自覺性沒有特別強烈,持續性不足,可能會時斷時續,也可能出現半途而廢的情況。

「好之」,愛好學習,才會有深厚的學習興趣,把學習當作是自己最喜歡做的事,喜歡學習,會更加主動地去學習,才會有永續不竭的學習動力。

「樂之」,學習不再是一種不得不完成的任務,從學習中找到了一種生活的樂趣。把學習當作一種快樂,才會有持之以恆的學習毅力,遇到挫折不會氣餒,再硬的骨頭也能啃下來。

孔子就是一個把學習當作快樂的人,他發憤用功有時候忘記了吃飯,快樂得把憂慮都忘記了,甚至自己已經老了都不覺得。孔子一生坎坷,周遊列國,顛沛流離,但是學習修煉他的人格,使他危險之中能夠從容淡定應對。

二、知道不足才會懂得學習的重要

人不是生而知之,一切德行和才能的增長都是後天的刻苦學習的結果。

0 3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季氏篇》)

孔子認為,人可以分為四類:

相關焦點

  • 孔子誕辰紀念日|重溫先賢智慧,傳承中華文化!
    從為人到處世,從交友到學習,從追求到人生,孔子都留下了諸多睿智的洞見。在孔子誕辰之日,和大家一起重溫這位至聖先人的思想和事跡。,不成人之惡4、善於學習,等於選擇了成功5、活到老,學到老1、少說多做,低調做人2、持之以恆,才能有所作為3、要懂得靈活變通1、吾日三省吾身2、謙虛是一種美德3、小不忍則亂大謀4、不患無位,患無所立
  • 學習孔子常讀《易經》,有4點好處,窺探古人智慧永遠不晚
    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毛主席:「不讀《易》,不足以解天地!」榮格:「《易經》是世界人類唯一的智慧寶典」。孔子認為學習《易經》至少有4個好處:第一,「與天地合其德」。天之德,自強不息;地之德,厚德載物;第二,「與日月合其明」。
  • 聽書學習《孔子,人能弘道》,聽樊登老師解讀孔子的多重身份
    為什麼孔子能成為聖人?因為孔子是最強調理想的一個人。他絕不僅僅是教學生怎麼樣去混口飯吃,而是教你怎麼樣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孔子跟柏拉圖在西方的地位是一樣的,柏拉圖也是說哲學的目的:就是讓你成為更好的人。孔子希望我們成為君子,成為聖人,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讓一個社會成為一個更好的社會。
  • 孔子認為誠信是做人和做事的基本原則
    孔子一路成名以來最主要的是靠著孔子自學成才的勤奮和好學之心。孔子認為真正的大智慧是將不同的人放在不同的位置。就像歷史上的劉邦和項羽,項羽雖然身份、地位、條件各方面都強過劉邦,但項羽卻喜歡逞個人英雄主義而沒有將身邊的將士們才能發揚光大,而劉邦卻像孔子所說的大智者,劉邦懂得知人的同時又會用人,劉邦會將不同人的長處放到適合發揮的位置上,讓他們充分地發揮其才能。
  • 孔子3見老子,老子說了3段話道出傳承千年的智慧,值得後世學習
    兩人離別時,老子指著黃河說道:「你為何不能學習水的德行呢?」孔子不解,問道:「水的德行又是怎樣的?」老子回答說: 「善行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爭名逐利,處於天下眾生所厭惡的地方,反而更接近於道,這是謙虛的德行;江河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它善於處在下遊的位置上,成為百穀之王。
  • 孔子的「君子之道」
    讓我們學習《論語》,走近孔子!01君子的標準孔子的學生司馬牛問孔子:什麼是君子?子曰:不憂不懼。當時學生就說,這也太簡單了。孔子的回答是: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也就是說,君子坦坦蕩蕩,有什麼憂愁和恐懼呢?這不簡單啊!
  • 孔子一生經典語錄無數,而這三句話,作為國人你一定要知道!
    說到國學經典,就不得不提孔子的經典論著——《論語》。孔老夫子所說的至理名言,都在這本書中詳細地記錄。作為國人,孔子說的這三句話,你一定要知道!孔子又說:「以前我對於人的認識,聽他說什麼我就信什麼;現在我對於人的認識,不但聽他怎麼說還要看他怎麼做。這是宰予讓我改變了。」
  • 從孔子「憤悱啟發」到蘇格拉底「產婆術」給我們啟發式教學的啟示
    在孔子逝世10年,出現了一位西方的「聖人」,他就是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他注重倫理道德和修養,提出「美德即知識,智慧即德行」,他一生以探討倫理哲學和從事公共教育為樂,從不收取學費,因此吸引了許多學生。
  • 孔子學院十三載漢教路,我與孔子學院共成長
    自2006年12月起從事國際漢語教育事業,我經歷了從漢語教師志願者、孔子學院漢語教師到孔子學院院長的成長曆程。多年來,能將自己和孔子學院的命運連在一起,能和孔子學院事業一起進步,我深感榮幸。這裡的學生、老師、居民更感興趣的是中國文化和中國本身,對學習漢語也有更多不同的思考。還記得有位學生Alexander,他對我說:「老師,我從小就對中國感興趣,一直夢想著學習中文和了解中國。今年到了阿爾弗萊德大學,發現有中文選修課,太讓我驚喜了。沒想到在這裡實現了我學習中文的夢想。」
  • 「墨子」——「孔子」的反義詞
    如果第一種說法屬實,那麼墨子就跟孔子(山東省曲阜市人)是正兒八經的老鄉,而且他們的家鄉相距非常之近。在春秋時期,墨子的名聲與孔子幾乎不相上下,墨家與儒家並稱為「顯學」。但是,墨子的各種主張卻幾乎都與孔子南轅北轍。可以這麼說,墨子就是孔子的「反義詞」。
  • 給你幾個喜歡上孔子的理由
    在陽貨篇中,晉大夫趙簡子的邑宰佛肸(bì xī)想要挖孔子過去,孔子心動了,學生攔著防止孔子投敵(當時晉國是魯國所在東方聯盟最大的敵人),孔子說了一句話,著實令人噴飯——我是架子上的葫蘆嗎,幹掛著不吃!(吾其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 孔子如何成為「至聖先師」?
    種種不利條件沒有阻止孔子的向學之心。孔子晚年回憶:自己十五歲就立志向學,堅持十五年,到三十歲小有成就,在遠近有了點名氣,一些人開始上門求教。可孔子並未停下學習的腳步,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習永遠不感到滿足,教育學生永遠不感到疲倦。他曾向遠在周朝國都的大學問家老子請教禮。
  • 史上最全的孔子故事,這才是真實的孔子!
    襄子深拜孔子說:「我老師曾說過這首琴曲是《文王操》。」世間一切事業、學問、技能、德行,如果不能專一堅持,就不會有所作為,所以孔子說「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8、顏淵做人,大智若愚。孔子說:「我跟顏淵說一天的話,他也沒有問難的話,好象很傻的樣子。等我回頭暗暗觀察他的行為舉止,發現他足以發揮我所教誨的道理,這才發現他一點兒也不傻。」
  • 《聖裔話儒》之《孔子古今說》第3集:孔子的秘密老師(上)
    說到我的先祖孔子,他最為人熟知的成就是「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修春秋」,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一樣思考過一個問題,孔子為何有能力做到這些事情?今天就讓我們來探討背後的緣由。首先,孔子的能力與心志息息相關,他初心遠大,方向明確,十五歲便立志於學習經營天下的方法,學習內聖外王之道。
  • 孔子智慧|行孝要趁早,做到孔子說的8句話,你就是孝順好兒女
    懂得了孔子這8句話的含義,做到了這些要求,你就是一個大孝子。0 1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認為,讓父母吃飽活著,就與飼養動物沒有什麼區別?我們想想看養寵物,是不是這樣?現代人生活條件好了,很多人喜歡養寵物,對寵物呵護備至,飼養,穿衣服。如果孝順父母僅僅當作是滿足物質需求,與養個阿貓阿狗有什麼區別?
  • 「百家講壇」主講人劉強來《贛圖大講堂》講述「孔子的智慧」
    大江網/江西頭條客戶端訊 記者左陽天報導:12月20日,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百家講壇」主講人劉強做客《贛圖大講堂》,以「孔子的智慧」為題,圍繞孔子和《論語》論述什麼是智慧,並引申著名的智仁之辨、智義之辨、智直之辨,對如何獲得智慧進行解析,用故事展現孔子的智慧
  • 改變了的孔子是悲哀的
    孔子理論流傳千年,源遠流長,然而孔子及其思想經過歷代人民的解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變得越來越離奇,如果孔子還活著,他應該在黑暗中哭泣,默默地哀悼。雖然孔子理論不等於儒家思想,但孔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從孟子提倡「民貴君輕」理學到董仲舒「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大力改革儒學,再到魏晉時期,用老莊思想來解釋易經儒學的形上學,已經大大脫離了孔子的本義。後來,韓愈以儒家的天命學說和封建禮教反對佛教和道教,後來,吸收了佛道思想的宋明理學似乎是新一代儒家思想,後來,王陽明心學,黃宗羲,「法治」,顧炎武,「經世致用」,何子淵提倡科學,這些都是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發展和轉變。
  • 讓孔子都翻爛了好幾次
    人要有志向,「志」這個字,上面是一個士,在古代,我們把士叫做知識分子,他是一個能夠自我學習的人,他對知識有一種熱情,他心中的夢想和理想,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志向。孔子第78代子孫、臺灣孔子學院院長孔維勤教授講,孔子小時很窮,他媽媽顏徵在可能就是不停地織布以此養家。
  • 孔子學院以孔子命名,但孔子學漢語教學和漢語標準化考試才是中心工作
    孔子學院以孔子命名,但並不傳輸孔子的思想理論孔子學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營利性國際中文教育機構,中國和一些國家之所以合作建設孔子學院,是希望各國人民通過對漢語的學習,以漢語學習為渠道,增進對中國語言文化的了解,促進彼此間的文化交流,因為文化的溝通和交流有利於世界和諧的建立。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
    導讀: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50歲是一個人從中年步入老年的過渡期,也說明一個人過完了半生,大體基本輪廓依稀可見,無論是學識,還是閱歷,以及自制力,都到了最高境界了,基本的方向應該不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