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哲學的價值:
黑格爾哲學給我們帶來真正最可寶貴的財富。個人認為是如下幾項:
(1)真理在於全體。用黑格爾的話來說就是「真理之為科學體系」。這種「全體」,不是全部知識的羅列,而是有內在體系的,是從抽象到具體的推演。內部是個推演,邏輯學;邏輯理念外化後,也是個推演,自然哲學;再返回內,還是個推演,精神哲學。
有人說,真理在於全體,誰能了解全體?我說兩點:一,這是理念,向之努力即可 ,做到更全面;二,圍繞具體目的就容易更全面。有了這個理念,當我們想笑話別人怎麼這麼笨,就可以反思,我全面了解對方了嗎(更全面)?何種角度他這麼說(圍繞目的)?
黑格爾本人就踐行了真理在於全體,認為沒有一個哲學家是完全過去了的,每一個 哲學家都有他的真理,佔有他的位置。
道理上是簡單的,關鍵在深入和結合現實,方法也是來回過黑格爾哲學並嘗試外化(結合現實),下同
(2)實體即主體。用黑格爾原話就是「絕對即主體」。強調了能動性(否定性)。馬克思認為,黑格爾現象學及其最後成果是作為推動原則和創造原則的否定性的辯 證法。
凡實體,都有其能動性否定性,完全不能動的的東西不是實體。實體作為實體是自 在,「實體作為主體是純粹的單純的否定性(自為),它是單純的東西分裂為二的 過程(樹立對立面的過程),而這種過程又再次是對這種漠不相干的差異及其對立 的否定(否定之否定);這種重新恢復自身的同一性或在他在中的自身反思,才是 那真實的東西(自在自為)。」
解釋一下:單純的否定性,是自己否定自己,不是有個外來物,是你自己否定自己,自為去做那事的,自己做事就到了他在,這就一分為二了,我是為了事,我都是為了你,一輩子沒為自己活,他在;漠不相干的他在(以為跟我無關),再次否定,就返回了(世界精神來講,這是必然),有人也許用了一輩子才明白,才經過二次否定回到自身,原來我為了別人就是在為了自己,成就了自己,達到了「在對方就在自己本身」,也有人一輩子也沒達到。
(3)真理是個過程。用黑格爾的話「真實的東西就是它自己的形成過程。」事情並 不窮盡於它的的目的,而窮盡於它的實行,而且現實的整體也不是結論,而是結論 連同其形成過程。已經形成的財富,雖然不需要當初形成那樣經歷歷程,也需要簡 縮地遍歷經歷才能成為自己的東西。
「世界精神在達到關於自身的自我意識時並不更輕鬆,所以按照事情來說,個體想 要把握它的實體也並不能更省事;這兩者後者所費力氣更小。」在黑格爾那個時代 ,世界精神完成了,黑格爾再總結就容易了,我們再跟著黑格爾學,又要容易。但 無論怎樣都需要經歷歷程。就像胚胎復演生物進化,就是簡縮地遍歷歷程。
把愛情(其他事物也一樣)當做實體,實體是可以外在給予,也可以外在奪取的,所以要求對方給自己愛,並說「你能永遠像現在這樣愛我嗎?」;
把愛當做關係,關係是相互的,不是單方面的,對立統一,會說「我們能永遠像現在這樣相愛嗎」;
把愛當做過程,愛是過程範疇,永遠處在發展中,需要用心、經營、創造,會用行動說出「讓我們一起創造愛、建構愛,在其中我會比現在更具體的愛你,在你之中成為神」
關於:實體、關係、過程
實體的本質是關係,就是說真正的實體其實是關係,關係才是真正的實體,關係是實體的真理;
關係的本質是過程,就是說真正的關係其實是過程,過程才是真正的關係,過程是關係和實體的真理。
比如:錢(實體)的本質是人支配人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又是勞動(過程)建立起來的,抽象勞動異化勞動建立的是物質利益關係,具體勞動自由勞動建立的知己好友關係。
(4)思維的靈活性。學習黑格爾哲學可以通過不斷反思,訓練一種思維的靈活性。以【對「自以為是」的反思】為例,全文見品評意識——我們是如何評價及被評價的
品評就是「自以為是」,其實我們每個人本質上都是自以為是。但「自以為是」是分層次的,第一層的自以為是是沒有反思的。他認為自己認為的就是對的。第二層呢,就是有了反思的,這個反思是怎麼出現的呢,他是採取行動的結果,反思是對過去經歷的反思,要想經歷就必須採取行動,所以採取行動就有了經歷,有了經歷再加上反過來思考,就有了反思。所以當一個人說,我認為這個事應該這麼做,但是他根據經驗「以前他自以為是的做的時候也做錯過」,就知道,這個事這麼做有可能失敗。這個「這個事應該這麼做,這麼做呢也可能失敗」也是一個自以為是,但這個自以為是就是「自以為是」的第二層。可是呢,這個事應該這麼做,這麼做也可能錯,那麼做,那麼做也可能錯,那是不是什麼都不做了?再反過來思考,什麼都不做肯定不行,人活著就得幹活,每個方法都是有利有弊,好像什麼都不確定,可是有一個是確定的,那就是做才能知道這個方法行不行得通,這就是自以為是的第三層次。經歷過兩個反思,我們知道了自以為是有可能錯,我們還是要自以為是,連自以為是都沒有了,我們還有信心嗎。起碼我們有一個自以為是的還未被推翻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行動中糾正自己的自以為是,層次就隨之提高了。我們雖然知道具體到一件事情一種方法有可能失敗,但是我們相信行動就能有所得,行動就能找到辦法,失敗了(只要反思),我們也提高了。人的本質是自己的勞動所造就的。
自以為是第一層,自我中心,自以為正確的方法就是正確的——知性——覺得自己的對唄,所以去積極行動,去做事,覺得自己的對唄,聽不進意見,不注意反思,不注意調查研究——抽象的自我聖潔
自以為是第二層,一次反思,自以為正確的方法也可能是錯誤的,容易導致懷疑論——消極理性——這也不對,那也不對,做什麼也是一場空 ,不要蠅營狗苟了,幹多少最後也是一個死,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四大皆空才是真,所以講到消極的理性,黑格爾在詭辯論、懷疑論那裡找例子。(這種一次反思總是再想,既然以後可能錯,就別行動,他忘記了要解決這個方法究竟怎麼樣,需要行動,需要實踐 ,行動起來,在實踐的歷程中,問題就消解了)——不去積極做事——自我不聖潔(什麼都做不成)
自以為是第三層,二次反思,「自以為正確的方法也可能是錯誤的」這是沒問題,但是就算沒有找到最完美的方法,你也得按照目前找到的最優方法行動起來。行動就有收穫,就能提高層次,這也是確定的。這個自以為是就是第三層——積極理性——反正最後得死,還有什麼可怕的,不要怕犯錯誤,踏著錯誤前進,有錯誤才需要糾正,才需要前進,才需要你努力,沒有錯誤,我們還能幹什麼呢?辯證法就是能看到這個,所以辯證法大家黑格爾大喊:害怕錯誤就是害怕真理。消極理性認為死亡毀滅生命的意義,二次反思即對消極理性再加以反思,你會發現正是死亡賦予生命於意義,海德格爾的向死而生正是這樣,正是想到了最後的死,才使人從日常煩忙的事務中、恐懼害怕中解脫出來,領悟到什麼是本真的生活。永恆的意義來自於短暫。如有句歌詞是「以免打擾到我們的時光,因為他那麼短。」生命短暫,過程永恆。玫瑰花會凋謝,玫瑰花絢爛的開過這個過程,這個事件不會凋謝。發揮生命力本身就是生命的意義,無需別處再尋找。——具體的自我聖潔
總結:做事——》不做事——》自覺做事(這個過程需要反思方能完成);聖潔——不聖潔——具體的自我聖潔(行動並反思);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行動並反思),藉此,做事技能提高,「自以為是」的層次提高,品評人的層次提高,自我意識的層次提高,思想層次提高。三環節推演發展的關鍵——行動並反思
全文見:品評意識——我們是如何評價及被評價的
總之:黑格爾哲學給我們帶來真正最可寶貴的財富,不是具體細節,要說扣具體細節也有價值,也僅在於通過訓練加強了以上幾方面的價值。因此學習方法也就有一些特點:
黑格爾哲學的學習方法:
個人以為,除專業人員及群主等專門研究的,我等學黑格爾不能離開自己「專業」,單獨學都是自宮(所以樓主著作稱做「葵花寶典」是對的,學不好就是「揮刀自宮」),必須結合一項現實科學學,可-以圖建立「新科學」,發揮思想性。就如學習「 一種學習方法」,必須在具體的學習中才能學會。
黑格爾最重要的是其理念,全新的推演、告訴你哲學可以這麼推,其他就是細節了,誰說超越黑格爾,也不能比這個突破大,再大也就是九十上面加個0.1的事,就是所謂創新了
「呂新洲:
自由基於意志,沒有意志,自由就退化為任性;意志基於理性,沒有理性,意志就退化為衝動,理性基於概念,沒有概念,衝動就基於欲望或感覺。欲望和感覺是被外在的事物所決定的,因此,這樣一來,人的自由就不是人的自由,而是一般的動物行為了。所以自由這樣的概念,一般而言是基於人的,要理解自由,就要理解人。當然也可以說,不同精神層次的人有不同的自由,理解自由應該在精神發展的不同階段上去理解,就是說,有各種不同層次的自由,有的人沒什麼理性,他就是要以任性作為他的自由,因為在任性之中,他感覺到了自由。如此來說,也可以說自由是一種自由感,就是說,人們在現實之中,不是追求自由這個概念,而是追求適應於自己的精神層次的自由,在這樣的層次上,他體驗到了自由或有自由感。因此黑格爾的自由,完全是基於概念的邏輯體系,將自由作為一個非常高的精神層次,是一種理想化了的自由,也就是說,是理性化的人應該追求的自由,應該努力到達的那種自由,也就是說,成為一個理想的完美的人,應該達到的自由境界。黑格爾哲學所有的概念,都應該看作是在邏輯體系之中,在某個階段應該達到的理想狀態。這作為一種理論,是指引我們努力的方向,而在現實之中,也可以體驗不同層次的自由,只有這樣才能既掌握理論,理解現實,也不妨礙現實。」
- - - - - - - - - - - - - - -
我這樣的小白需要這樣的雞湯
————————
我:雞湯文有用,就是在這個雞湯太多的時代,力量太小被嘲弄了
「胡磊:@星星之火 自由的層次性,自由基於意志,意志基於理性,理性基於概念(這個概念我理解為黑格爾邏輯體系統)」
- - - - - - - - - - - - - - -
@胡磊 自由的層次性-抽象到具體;基於邏輯體系-真理在於全體
[自由基於意志,沒有意志,自由就退化為任性]?
自由和意志是一個東西,自由是這個東西的「形式內容」方面,意志是這個東西的「目的動力」方面。這個東西是什麼?最佳辦法是合併攢個名字:「自由意志-意志自由」,太長也不合適,叫做「神」「絕對」「物自體」吧
自由肯定是意志的自由,意志肯定是自由的意志,意志不自由就不是意志,不能稱其為意志;自由肯定是意志自由,沒意志就不能叫做自由了,叫自然就好。
附:一段以前對自由的描述
自由是絕對的嗎?
自由抽象至極是思維
必然抽象至極是存在
解釋:思維是自由的,比如現實中你要抱一位美女,需要對方配合,思維中不必,思維中實現什麼是自由的。
哲學研究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黑格爾主張思有同一。意識階段-思有同一,實現的是抽象自由(任性、理性的狡計);理性階段-法是自由的定在,實現的是具體(現實)自由,沒有自我意識和理性的人,沒有具體自由;精神階段,自由與必然同一,實現的是絕對自由。
思維與存在是最抽象的哲學範疇,自由與必然是最具體的哲學範疇,從思維與存在到自由與必然要經歷很多階段,有一個漫長的歷程。
自由和必然,離開一個另一個不能存在,就像運動和靜止一樣,雖然常說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但離開相對靜止,哪來的運動?自由與必然也一樣,這證明自由並不究竟,它背後還有東西,自由與必然只是它背後這東西一定程度上抽象的產物。背後是什麼東西?黑格爾的絕對精神、馬克思的社會生產生活實踐、海德格爾的此在在世等。
存在是必然,必然是必須這樣,必須這樣就是規定(「然」是「這樣」的意思)
思維是自由,自由就是由自,怎樣做由自己做主
自由與必然的統一就是二者的公約數,即自己規定自己,自己規定自己就是自由,自己規定自己就是自己這樣,自己這樣就是自然。所以自由與必然的統一是自然。有點像道法自然。
馬克思說(記得不精確,大概是這意思):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於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人道主義,等於自然主義,它是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的真正解決。它是歷史之謎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這種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