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般每研究黑格爾5到10年,都要停一停,轉去研究尼採和海德格爾...

2021-01-09 網易新聞

芝大社會思想委員會主席羅伯特·皮平: 今天我們依然可以做一個黑格爾主義者

(之三)

張雙利

文匯學人 2015-01-06

§ 藝術能夠生動地向我們呈現現代道德生活是怎樣實際展開的,而這是哲學所不能做到的
文匯報:您在演講中,明確指出我們依然應當對於現代的藝術、文學等保有濃厚的哲學興趣,因為正是在這些藝術作品中我們可以直面現代世界的問題,可以進一步反思這些問題的真實涵義和可能的解決道路。
皮平:的確像你所說的這樣。在我本人對黑格爾的研究過程中,我一般每連續研究5-10年後,就會暫時停一停,轉而去研究尼採和海德格爾。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尼採和海德格爾的哲學剛好是對黑格爾哲學的直接批判和否定,它們代表著否定的、批判的和悲觀主義的方面。
但我一直認為,尼採和海德格爾的批判並不能使人們在根本上不再認同理性社會的目標,不再認同自由、公正、平等的理念。我是從羅蒂那裡學到這一點的。羅蒂告訴我們,你可以像那些後現代主義者們那樣持悲觀態度,認為生活中的一切都成為無意義的任意流動,但你卻不能否認一些最基本的信條,比如人要能滿足溫飽,不能為了一些人的利益而使另一些人遭受痛苦等等。我認為學生們之所以會被那些極端的批判徹底吸引,是因為他們忽視了蘊含在現代事業中的一些最簡單的倫理渴望。尼採認為這些最簡單的倫理渴望只是資產階級的、奴隸的道德,但人們渴望能夠過上安全、和平的生活,這並不卑鄙、也不醜陋。也正是在這一點上,我與一些史特勞斯主義者有分歧,同樣也是由於這個原因,我會去研究好萊塢的電影。
最近,我正在做很多關於尼古拉斯·雷的電影的研究。透過這些電影,我們會看到人們對於現代生活的那些最基本的渴望(家庭起初建立在父母之間的浪漫愛情的基礎上,家庭成員之間有濃濃的親情,這樣的家庭在社會中能夠有不錯的前景等等)是真實的、無可厚非的。也就是說,黑格爾所提到的那些最基本的現代價值依然值得我們去追求。
文匯報:是否正是因為上述的這個原因,您才主張我們在當今的歷史條件之下依然可以做一個黑格爾主義者?
皮平:確實如此。我認為黑格爾所提出的那些概念、所闡發的那些範疇對於我們理解今天的生活、分析今天的政治都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他所提出的那個關於自由的複雜的概念。黑格爾關於自由的概念遠比自由主義的自由概念要複雜,比康德的自由概念要更加富有內容,我們可以沿著這個方向去思考藝術、政治、大眾文化等很多重要的問題。


文匯報:在您看來,對藝術哲學、哲學與文學關係的研究具有怎樣的獨特意義?
皮平:關於藝術,黑格爾的最核心範疇是自我-知識,不是美、快感、對理念的表象、對神聖的表象等。藝術是我們達到自我-知識的一種集體性的努力。因此,通過藝術作品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我們自己。這是從黑格爾哲學的角度給出的一個最簡單的回答。具體來說,我們對生活中的那些規範(我們在生活中真實地把它們認作價值,認為值得為之做出犧牲)無法直接給出定義。這些規範包括正直、勇敢、誠實等等。它們是所謂的「厚概念」,既不能直接定義,也不是不可定義的。我們必須通過看到它們是怎樣活生生地發揮作用的才能更好地理解它們,而我們在小說、戲劇、電影、繪畫等藝術中才能直接看到這些,在哲學的命題中,是看不到的。比如,我曾經專門寫過一本關於亨利·詹姆斯的小說的著作(《亨利·詹姆斯與現代道德生活》)。詹姆斯筆下的人物都世故、聰明,他們生活於一個古典的道德結構正在瓦解的世界。在歐洲,傳統貴族等級制及其所代表的價值正在衰落、被來自美國的金錢所瓦解;在美國,金錢又帶來了新的危機,人們試圖用金錢來「買」威望、「買」人與人之間的新的等級關係。詹姆斯筆下最好的人物都試圖在這種傳統的評價體系已經崩潰的條件之下來尋找自己的人生道路。所有這些都極富啟發意義,它能夠生動地向我們呈現現代道德生活是怎樣實際展開的,而這是哲學所不能做到的。

作者:張雙利

責任編輯:李純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海德格爾的《尼採》:形上學的終結者與強者的悲觀主義
    尼採宣告「上帝死了」終結了形上學,在海德格爾眼中,尼採的「超人」是超越形上學的嘗試,是強者的悲觀主義。弱者的悲觀主義,自欺欺人,認為一切都是安排好的,或者歷史上都存在過,發生任何事情就去歷史中找對應事件。強者的悲觀主義則直面危險,不願意掩飾問題,看到了世界的危險,尋找解決辦法。在海德格爾那裡,尼採哲學屬於強者的悲觀主義。他看到了哲學的問題,並積極地尋找出路。
  • 黑格爾的哲學特點 | 紀念黑格爾誕辰250周年
    1770年8月27日,黑格爾生在德國符騰堡公國首府斯圖加特一個官吏家庭。1780年起就讀於該城文科中學,1788年10月去圖賓根神學院學習,主修神學和哲學。1793年─1796年在瑞士伯爾尼一貴族家中擔任家庭教師,1797年末─1800年在法蘭克福一個貴族家庭裡擔任家庭教師。1800年到耶拿,與謝林共同創辦《哲學評論》雜誌。次年成為耶拿大學編外講師,四年之後成為副教授。
  • 哲學家尼採、海德格爾、薩特真的可以改變你的生活嗎?
    正文有關蘇格拉底、尼採等人的哲學著作都是時下最受歡迎「自助書籍」。但是他們真的能對人們的生活起到幫助嗎?一個兩千年前思想家的思想真的會對我們有幫助嗎?塞拉斯說道:「我認為在20世紀,甚至一直到千禧年,都存在著一種樂觀和進步的感覺——每個人都在變得更富有,大家可以想要什麼就擁有什麼,所以人們都並沒有真正地停下來讓自己有時間思考。但當還貸日期來臨時,所有的樂觀情緒就都被吸走了。如果我們繼續這樣做,一切都不會有改善。因此人們開始思考:『我們在做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
  • 孫周興:尼採與哲學的未來性
    但孫周興老師卻認為,尼採的哲學具有未來性,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思考當下的人類困境。人類的未來會成為技術的奴僕嗎?技術會統治一切嗎?孫周興老師的哲學思考,一定會對你我有所啟發。以下為孫周興老師演講正文:大家好,我是孫周興。今天我主要跟大家討論的是「尼採與未來哲學的可能性」,這個論題是我這幾年一個重點研究的課題。
  • 幕後 | 吳其堯:尼採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我作為英語專業的學生,為了提高英語水平,閱讀大量的英語文學名著自然是必需的。但那時的大學生求知慾強,閱讀面也廣,大家除了閱讀專業領域裡的書籍之外,在老師們的影響下,也會自覺地閱讀一些西方哲學、美學方面的書籍,主要是中譯本。其中包括黑格爾、薩特、克爾愷郭爾、海德格爾、尼採、叔本華等等的著作。
  • 李超傑:論張世英對黑格爾學術的貢獻
    1949年以前,老一輩黑格爾專家張頤、賀麟等人一般都有海外留學的經歷,他們不但介紹和研究黑格爾哲學,而且把黑格爾哲學帶進了中國的大學課堂,為後來中國的黑格爾研究培養了一批人才。張世英先生就是在西南聯大求學期間通過賀麟先生的「哲學概論」課與黑格爾結緣的。他的大學畢業論文即由賀先生指導,題目是《論新黑格爾主義者布拉德雷的哲學思想》。
  • 255種哲學經典 | 「漢譯名著」120年紀念版分科本
    >7.薄伽梵歌論    [印度]室利·阿羅頗多8.保衛馬克思    [法]路易·阿爾都塞9.悲劇的誕生    [德]尼採10.懺悔錄    [古羅馬]奧古斯丁11.超窮數理論基礎[第2版]    [德]康託12.純粹理性批判    [德]康德13.純粹現象學通論    [德]胡塞爾14.存在與時間
  • 精選|尼採名言
    尼採名言集錦:所謂高貴的靈魂,即對自己懷有敬畏之心【13】常常談論自己的人,往往只是為了隱藏自己。【14】我站在赤裸的危巖上面, 黑夜的衣裳將我裹住, 從這光光禿禿的高處, 我俯瞰一片繁盛的國土, 我看到一隻鷹在盤旋, 鼓著青春潑辣的勇氣, 一直衝向金色的光芒, 升到永恆的火焰裡去。
  • 南方學人|王坤專輯之一:反本質主義和本體論學理問題 ——西方文論學理研究之一
    第一個問題就是要弄清楚,反本質主義已經做了什麼?應做而未做的是什麼?首先,文論界已經形成共識:不存在一個絕對普遍的本質並藏身於某個十分隱蔽的角落,靜靜地等待著有人去發現。所以,過去幾十年的追問總難以出新是正常的,現在已經放棄對那個東西的尋找了。就思維方式而言,那種尋找,就是思維不斷由具體上升到抽象的過程,即不斷離開現實,由地面上升到天空的過程。
  • 尼採逝世120周年|他如何影響了戰後的法國哲學?
    德勒茲的研究,大致有兩塊:一是傳統意義上的哲學。自1953至1966年,德勒茲致力於解讀盧克萊修、休謨、康德、萊布尼茨、斯賓諾莎、柏格森和尼採——說是解讀,其實有借他人之弦,譜自家之曲的意味。對古典哲學的反思,將要勾勒出德勒茲自己的思想輪廓。果不其然,迨及20世紀60年代末,德勒茲通過《差異與重複》和《意義的邏輯》,完成了從深入清理古典哲學到建構自己哲學的轉向。
  • 當代學者為什麼言必稱胡塞爾和海德格爾?
    在2006 年到2007 年,我曾經作為「富布來特」學者,應羅蒂教授的邀請到史丹福大學訪學一年,在其最後的歲月(他是2007 年去世的),我們也曾聊到一些有關現象學的問題。羅蒂早期從事分析哲學研究,然後從分析哲學中走出來,不斷地批評分析哲學,而他對分析哲學之外的其他學科學派,如現象學、如海德格爾的工作,等等,也都非常關注,這是他和狹義的分析哲學不同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
  • 尼採這本書出版時,整個學術界都被激怒了.
    在領悟到日神和酒神的二元藝術衝動以後,尼採覺得他手中有了一把鑰匙,足以使他成為真正解開悲劇之謎的第一人。《悲劇的誕生》是尼採第一部正式出版的著作,發表於1872年1月。他嘲諷地套用尼採在書中對酒神節慶的詩意描繪,向尼採發出了驅逐令:「我請尼採先生閉上嘴,撐著酒神杖,從印度去希臘,請他離開講臺,在講臺上他本該是從事學術的;請他召集虎豹而不是德國古典語文學的青年學子到他足下……」
  • 坤鵬論:關於巴門尼德 海德格爾和羅素怎麼看?
    我認為,很多時候看反面的、不同的意見比聽取正面的贊同更有意義。因為,再好的東西,特別是思想,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反面或不同意見往往讓我們看到自以為完美之中的破綻、漏洞。接下來不管是去修補,還是誠懇接受,都將是智慧的提升。
  • 在阿倫特和海德格爾那裡,愛到底是什麼
    他們倆都被四、五世紀之交的生於北非的主教奧古斯丁吸引,幾乎沒有人可以像奧古斯丁一樣對西方思想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海德格爾曾講授過關於奧古斯丁的課程,而阿倫特寫過一篇關於奧古斯丁愛觀的博士論文,將近八十年之後塔吉娜·奈奧米·特美爾在她的博士論文中分析了阿倫特和海德格爾的愛觀和他們與奧古斯丁的關係。奧古斯丁最著名的一句話:「愛是——做你想做的事。」難道這不是一句很冒險的話嗎?
  • 薩瑟 | 尼採的《快樂的科學》
    沿著這條道路,尼採發現,為了進一步清楚明白地揭示出我們的本質和可能性,也為了表明他對後者的看法是怎樣揭示前者的,幾乎每一個主要的哲學研究領域都有必要,也應當進行重新研究。然而,他所關心的「我們是什麼」以及「我們可以成為什麼」與他對其他哲學命題和相關問題的思考是根本一致的,他既利用它們,但又採取一種新的系統的闡釋角度對它們進行探究。
  • 關於黑格爾哲學的價值及學習方法的一點看法
    有了這個理念,當我們想笑話別人怎麼這麼笨,就可以反思,我全面了解對方了嗎(更全面)?何種角度他這麼說(圍繞目的)?黑格爾本人就踐行了真理在於全體,認為沒有一個哲學家是完全過去了的,每一個 哲學家都有他的真理,佔有他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