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樣讀尼採?|對哲學路徑分析的一點看法

2020-12-23 專注有趣歷史解說

我在上大學的時候,已讀過一些尼採,但由於當時帶著太重的分析哲學成見,加上讀時不夠認真,且不得其法,結果不得要領,那時我認為哲學著作或論說應該立場明確,表述清晰,越明確越清晰越好,而且結論必須有嚴謹的論證支持,哲學之優劣,全在於論證的好壞。帶著這個哲學觀來讀尼採,是難以欣賞尼採的,好比用放大鏡看張旭狂草,永不會欣賞到那草書的章法和運筆之美。其實,如果執著於分析哲學的標準,那麼非但尼採哲學看不上眼,任何不符合這些標準的思想或學說,例如歐陸哲學、中國哲學和佛學,也會視為次等、劣質,甚至不認為是哲學。

我不打算在本文討論「怎樣才算哲學?」和「判斷哲學好壞應該用甚麼標準?」,只想表達一點個人體驗:分析哲學的路徑(approach)和方法固然有種種優點,但也有其缺點和限制;除非自甘囿於分析哲學的樊籬,否則應該讀些其他門徑的哲學,擴闊視野,以彼之長補己之短。如果是為了擴闊視野而讀其他門徑的哲學,那就不應該堅持用分析哲學的標準來判斷那些哲學的優劣,這應該是很簡單的道理吧!(這幾年認真讀過尼採和涉獵過一些歐陸哲學後,我最喜歡的和懂得寫的仍然是分析哲學,但感到自己的哲學天地比以前大得多了。)

說回尼採,他的哲學很難掌握,容易誤解,但這不是由於他的文字晦澀難懂。尼採筆下的句子大都是意思清楚的,但整段、整節或整章表達了甚麼論點或主旨、有沒有論證或理據,卻往往並不明顯,有時甚至給讀者飄忽(elusive)的感覺。為甚麼會這樣?當然不是因為尼採寫作能力低,以致詞不達意。尼採早慧,九歲開始寫詩,十三四歲時寫的記敘和論說文字已非常成熟,可說是寫作天才。尼採有此寫作天分,加上是個有強烈寫作自覺性(self-awareness)的作者,兼且十分注重寫作風格,他的著作那種飄忽性,最合理的解釋是:故意為之。

接著的問題自然是:為何這樣故意為之?這個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以下我嘗試提出一個我認為合理的解釋,但這不是唯一可能的解釋,也不是完整的解釋。

尼採的寫作對象從來都不是一般人(the generalreader),也不是其他哲學家。他心目中有特定的讀者,他的著作是為他們而寫的;至於尼採的特定讀者是怎麼樣的人或哪類人,這是尼採研究裡的一個複雜問題,學者的看法不盡相同。無論如何,尼採既然有特定的寫作對象,他採用的寫作手法和風格便都是為了吸引這些讀者,如果因而令其他讀者看得不舒服、覺得難以掌握、甚至認為是拙劣之作,那就不足為奇了。

此外,即使是這些特定的讀者,尼採也「不給他們好日子過」―吸引了這些讀者讀他的著作,不等於令他們很容易明白他的著作。尼採Daybreak一書的前言是這樣收結的:「learn to read me well!」[1]即使是這些特定的讀者,也要學習怎樣讀尼採,才可以最後讀懂。尼採是先透過獨特的寫作手法和風格吸引這些讀者,然後也是透過寫作手法和風格令他們逐漸發覺需要某種閱讀方法和態度,經過艱難和努力,才會得到閱讀的成果。

尼採是企圖用這種間接的方式來教育及改造他心目中的讀者。有些人(例如一些自命不凡的文青或哲青)被尼採的著作吸引,但最後還是讀不懂(卻自以為懂),就是因為沒有learn to read Nietzsche well。可以說,尼採的著作含有一個篩選讀者的機制。

也許有人會問:「我怎樣才知道自己是不是尼採心目中的讀者?」我想,唯一的方法就是閱讀尼採的著作,而且最後也許還是不能肯定的。不過,如果你嘗試讀尼採,認真地讀,終於有所得著,那麼你是不是他心目中的讀者又有甚麼關係呢?以上所說,是我嘗試解釋尼採為何那麼難懂和容易被誤解,而不是為了嚇跑一些有興趣讀尼採著作的人。

我開始讀尼採時,當然沒有以上的看法(這看法是讀了很多尼採著作和尼採評論而得出的),只是抱著認真和謙虛的態度去讀。任何人有這樣的態度,加上興趣,就可以讀尼採,不必管自己是不是尼採心目中的讀者。

我最有興趣的是尼採對道德的看法,所以就以那為起點,但我不是一開始就直接讀尼採的著作,而是先讀一本導論;我選的導論是Brian Leiter的Nietzsche on Morality(London: Routledge,2002),[2]一本寫得清晰和有見地的好書。當然,Lieter對尼採的理解不一定對,但這無所謂,因為我不會盡信他;我讀這本書只是為了得到一個大圖象,然後以之為「臨時地圖」去探索,免得在尼採著作的「實地」一下子便迷失了。

日後多讀了尼採著作和其他尼採評論,便可能會修正這張地圖,甚至完全棄而不用(正如我在2016年讀了黃國鉅的《尼採:從酒神到超人》(中華書局,2014),當時覺得有幫助,但現在對書中不少看法已不同意了)。

接著我讀了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ity,[3]然後讀Beyond Good and Evil,[4]兩書都很能刺激思考,令我讀時覺得趣味十足。後來對尼採的認識深了些,認為這個閱讀次序是錯的,應該是先讀Beyond Good and Evil,後讀On the Genealogy ofMorality;於是我依這次序把兩書再讀一遍,結果自然是得到較深入的理解。其實,我認為尼採的著作大多不能只讀一遍,讀兩遍是起碼的了;讀第二、第三、第四……遍時,必有新的發現。

此後,尼採著作與尼採評論我都有讀,交替著讀。先說尼採評論吧,我最欣賞的兩本是:Maudemarie Clark的Nietzsche on Truth and Philosoph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和Bernard Reginster的The Affirmation of Life: Nietzsche on Overcoming Nihilism(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兩書各自處理甚麼題目,看書名便知;我對尼採的整體理解,在很多方面受了這兩本書的影響。

還有一本尼採評論不得不提,因為太有名了,就是Alexander Nehamas的Nietzsche: Life as Literatur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此書我多年前讀過,無甚得著,在這次「認真讀尼採」的計劃裡,把它再讀了一遍,仍然是覺得格格不入,總之就是不喜歡。這是Nehamas的問題還是我的問題?我只能說:不知道。

尼採的哲學與其人及其時代關係密切,因此,要了解尼採的哲學,最好至少讀一本詳盡的尼採傳記。我仔細讀了Julian Young那本六百多頁長的Friedrich Nietzsche: A Philosophical Biograph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獲益良多。雖然此書剛出版時被批評有抄襲之處,引起爭議,我亦曾經找到其中有離譜的論點,[5]但瑕不掩瑜,這本尼採傳記仍然是十分值得讀的。

它的好處不只在於詳盡,還在於有豐富的哲學內容(作者本身是哲學家,哲學研究著述甚多,不是一般的傳記作者),將尼採的哲學發展交代得很有條理,對尼採所有著作都有論述,精彩之處不少,所以才堪稱「philosophical biography」。我最欣賞此書處理The Will to Power那章(Chapter 26),Young論證尼採晚年已不再認為「權力意志(the will to power)」這個概念有強大的解釋力,列舉的證據非常有力。

好了,繼續談尼採的著作。尼採的哲學是有發展的,例如他的形上學觀點,在早期、中期和晚期都不同;我讀尼採著作,次序大致是反時序的,就是先讀他晚期的著作,然後讀中期的,最後才讀早期的。用這個次序,是假定了尼採晚期的著作較早期的成熟(這是個合理的假定),而我想先了解他較成熟的思想。這是我的偏好,其他人讀尼採大可反我道而行,順著作的時序讀,可能對尼採思想的發展有一個更清晰的圖象。

雖然尼採的成熟著作都寫於較晚期,但有兩本晚期作品是有問題的,因為內容已呈現精神錯亂的徵象,就是The Anti-Christ和Ecce Homo,[6]都是尼採發瘋前幾個月寫的。Ecce Homo有些段落明顯是妄想症發作,The Anti-Christ沒那麼嚴重,但語調不時令人覺得偏激至失控,而論點太極端之處亦不少。

不過,我讀過這兩本書後,認為是值得讀的。只要不將Ecce Homo當作是認真的自傳,這本書至少在兩方面有參考價值:尼採怎樣理解自己的哲學發展和怎樣評價自己的著作。The Anti-Christ對基督教的批評雖然不及在Daybreak裡的來得公允,但仍有不少洞見,而對基督徒心理的分析,似乎更為鞭辟入裡。

尼採的著作我大部分都讀了,關於華格納的沒讀,因為興趣不大;The Will to Power沒讀,因為這是一本來歷很有問題的拼湊之作(由尼採的妹妹拼湊而成)。我的意思不是絕不會讀這些著作,只是到目前為止仍沒有足夠動力去讀。

有一本早應該讀了,而且我擁有三個英譯本,卻一直拖著未讀,就是尼採的第一本著作,The Birth ofTragedy。這裡涉及一個未必合理的看法:我認為要對古希臘的歷史和文化有相當的認識,才可以讀The Birth of Tragedy,而我自問認識太淺,所以暫時不應該讀這本書(基於同樣理由,雖然我很佩服Bernard Williams,讀了他的大部分著作,但一直未看Shame andNecessity,因為這本書有很多內容是關於古希臘文化的)。無論如何,我已開始了惡補古希臘的歷史和文化知識,The Birth of Tragedy我是遲早會讀的。

最後談一談尼採的奇書Thus Spoke Zarathustra。這是尼採最著名的書,也是他自己十分看重的一本。說Thus Spoke Zarathustra是哲學書,可以;說它是文學書,也可以。也許因為這本書可被視為文學書,在尼採眾多著作中,它對一般讀者最有吸引力―《查拉特斯圖拉如是說》,哪個文青沒聽過?哪個文青忍得住不拿來一讀?(能否讀完則是另一回事)我想說的其實是:在我讀過的尼採著作中,只有這一本是我肯定自己看不懂的。我只讀過Thus Spoke Zarathustra一次,讀得十分吃力,是勉強讀完全書。

後來看了一些詮釋,有點幫助,尤其是Kathleen Marie Higgins的Nietzsche's Zarathustra(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87)。然而,我到現在還沒有信心,如果我重讀此書,不會像第一次那樣迷失於文本之中。Thus Spoke Zarathustra的副題是「A Book for All and None」,我對這個副題的理解是:for all,因為裡面處理的問題是全人類的問題;[8] fornone,因為沒有人會看得懂。我希望後者並不是事實,而這本書我是會重讀的,只是現在還不是時候。#尼採語錄#

讓我用一段尼採引文收結此文:

Anyone who knows how to breathe the air of my writings will know that it is the air of high places,a strong air.You need to be made for it or you will catch a cold.The ice is close by,the solitude is tremendous - but how peacefully everything lies in the light!How freely you can breathe!How many things you feel to be beneath you!(Ecce Homo,Preface§3)

相關焦點

  • 兩位哲人,兩部著作,兩種路徑——藝術的哲學 詩化的哲學
    人之生命需要的不僅是邏輯和分析,以及技術文明所帶來的生活環境的改善,更加渴望的是一個能夠使靈魂得以安放的場所。詩化哲學,正是一個頗為合適的靈魂歸處。在中國哲學史重寫或改寫這一問題的熱烈討論中,考古學新材料被賦予較多關注,而詩化哲學文獻史料往往被忽視。實際上,現當代諸多學人如蕭萐父、張世英等均對詩化哲學有系統深入思考。
  • 詹姆斯馬奧尼:路徑依賴、制度理論與比較歷史分析
    通過對馬奧尼本人的深度訪談和對話,我們不但可以對他的學術歷程、思想來源和研究取向有較好的把握,而且可以藉此機會釐清比較、歸納、演繹、機制、路徑依賴、關鍵時點等概念,還可以一窺比較歷史分析與制度分析的學術脈絡、哲學根基、邊界劃分、前景展望,把以馬奧尼為領軍人物的比較歷史分析置於相關的學術背景中,並啟發我們對質性和量化研究的分歧以及社會科學和歷史學之間的關係進行思考。
  • 關於黑格爾哲學的價值及學習方法的一點看法
    內部是個推演,邏輯學;邏輯理念外化後,也是個推演,自然哲學;再返回內,還是個推演,精神哲學。有人說,真理在於全體,誰能了解全體?我說兩點:一,這是理念,向之努力即可 ,做到更全面;二,圍繞具體目的就容易更全面。有了這個理念,當我們想笑話別人怎麼這麼笨,就可以反思,我全面了解對方了嗎(更全面)?何種角度他這麼說(圍繞目的)?
  • 20本分析哲學經典(非常值得收藏)
    《邏輯哲學論》: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 我相信,你關於這本書具有頭等重要性的觀點是正確的。《意義與真理的探究》:一部探討知識論問題的著作,分析哲學史上的經典之作。 羅素晚年的一部重要著作,體現了羅素哲學與近代哲學之間存在明顯的連續性,從中可以看出分析哲學是如何從傳統哲學中逐漸成長起來的。
  • 哲理散文:心靈雞湯or哲學傳統?| 專訪周國平
    但是周國平還是希望現在的年輕人多讀一點尼採。因為「尼採是屬於年輕人的」。近日,周國平的《悲劇的誕生》《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教育何為?》《我的哲學之師叔本華》和《偶像的黃昏或怎樣用錘子從事哲學思考》五本尼採譯著再版,每本書的開頭附上了一篇長文導讀。另外兩本尼採專著《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採與形上學》也將在不久之後上市。
  • 哲學論|給入門哲學的朋友推薦五本好書
    知識論跟其他哲學範疇一樣,可以由淺入深;最艱深的非常難懂,但入門程度的著作,可以寫得平易近人。由於知識論是西方哲學的核心,接觸西方哲學由知識論開始,是個明智的選擇。以下五本書,推介對象是對哲學有興趣的一般讀者,尤其是那些特別想認識一點知識論的讀者。
  • 有意思的《分析哲學專題教程》
    《分析哲學專題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費多益主編)以問題為線索展開,選取國際上近30年聚焦最多、爭論最激烈的話題進行呈現,其內容涵蓋真、意義、經驗、因果性、知識與價值、心身問題、同一性、行動的理由、道德抉擇等永恆而常新的哲學命題。
  • 梅劍華讀《二十世紀分析哲學史》︱從羅素到克裡普克
    這兩門對應於韓老師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兩本大部頭著作《〈邏輯哲學論〉研究》和《〈哲學研究〉解讀》。江怡老師的《維根斯坦哲學—一種後哲學文化》出版較早,在本科階段就讀到了。彼時在我看來,分析哲學不就等同於維根斯坦哲學嗎?早期維根斯坦代表了早期分析分析哲學的大成,後期維根斯坦代表了「晚期」分析哲學的大成,這是早年間我對分析哲學的印象。
  • 論當代科學哲學動態先驗論路徑的實用主義闡釋及其超越的可能性
    摘要:在當代科學哲學的發展過程中,與自然主義相對的先驗論進路的影響逐漸擴大,這一新路徑試圖將自然主義理論結構的平等原則打破,而主張分層性與功能化先驗原則。」,這一思路主要存在兩個基本發展方向:其中,斯特勞森和邁克道威爾的工作很有代表性,而且這些工作引起了學界的普遍關注,但他們在「現代數學—物理學的科學世界觀以及所引入的康德主義議題方面卻存在矛盾」,以至於他們的「工作曲解了康德主義的最初意向」;此外,「還有另一條試圖從分析哲學傳統出發重建和恢復康德科學哲學的路徑,從現在的觀點看,這是由巴士達爾(G.Buchdahl)發展起來的。
  • 海登·懷特:作為分析的心靈哲學家
    這一年,我在劍橋大學獲得博土學位。在此之前,我確信我已經認識了歷史哲學界所有我應當認識的人物:我的老師、外審專家和其他重要學者,曾與許多歷史學家有過交流,還閱讀了《歷史與理論》刊發的文章。《歷史與理論》是當時歷史哲學界唯一的期刊,它基於分析的觀點提出嶄新的哲學創見。但直至離開劍橋之前,我從未聽說過海登·懷特這號人物,史學家們也不比我更了解他,即使後來對他有所耳聞,也沒有把他當回事。
  • 2020軍隊文職考試哲學備考資料:哲學的含義
    這裡說到哲學是怎樣的世界觀,說明哲學和一般人的世界觀是有區別的。我們每個人都有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比如有些人認為世界上存在鬼和神,有些人認為這個世界是宇宙運動中偶然形成的,有些人認為所謂世界就是自己從小生活的這個城市等等,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世界觀,但是個人的世界觀並不能稱之為哲學,因為比起自己的片面的看法,哲學看這個世界更加完整,成體系化,從世界是如何誕生到世界如何運行變化在哲學上都有完整的闡述,所以我們說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但是世界觀並不一定就是哲學。
  • 新書丨彭國翔:《中國哲學方法論:如何治「中國哲學」》
    我在對這三個方面的內涵進行闡釋的同時,對於三者之間的關係,也提出了自己初步的看法。不過,對於從事中國哲學而言,這三者之間的關係究竟應該如何理解,三者各自的意義為何,後來又因學界的各種機緣,促使我做出了進一步的思考和說明。本文最後部分,對於中國哲學的「研究」與「建構」之間的關係,我也大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因為所謂「從事」或者「治」中國哲學,其實包含「研究」和「建構」兩個彼此不同卻又密切相關的方面。
  • 羅素:西方分析哲學之父
    羅素(1872—1970年)羅素(1872—1970年),全名伯特蘭·阿瑟·威廉·羅素,20世紀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文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分析哲學之父,世界和平運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學史》、《哲學問題》、《自由之路》、《心的分析》、《物的分析》、《數學原理》、《政治理想》、《中國問題》、《婚姻與道德》、《自由與組織》、《宗教與科學》、《邏輯與知識》等。其不僅在哲學、邏輯、數學、文學上成就顯著,而且在教育學、歷史學、社會學和政治學等許多領域都頗有建樹。他建立了邏輯原子論和新實在論,成為現代分析哲學的創始人和奠基者。
  • 哲學與人生
    我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我們無論和家人、朋友、同事在一起時都會聊聊天。有高大上的比如科學、宗教、藝術、教育。也有生活方面的運動、養生、購物,更有一些家長裡短的話題。唯有哲學是沒有人去聊的,而我又比較喜歡哲學,未免會有點遺憾。  關於哲學,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以至於有不少的誤解。一提到哲學,人們不免覺得過於高大上,是講道理的學問,或是認為太虛無縹緲,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
  • 《一千零一夜》關於我的一點看法
    劇情現在進行到了40集,在這裡我不得不感慨一下編劇(沒看過原小說),你的三觀和邏輯在哪裡啊?劇情前期是尚能下飯,後期不得不心疼編劇的腦子,這倒不怪主演,臺詞劇情老套,我小學喜歡的小白花重出江湖,明明女主人設是自立自強獨立自主的女孩,後面人設崩塌,變小白花了?
  • 物理哲學簡介(I):物理學中的哲學基本問題
    所以哲學又常劃分為東方哲學、西方哲學等;東方哲學中又常劃分為中國哲學、印度哲學等;在中國哲學中又常劃分為中國古代哲學和中國現代哲學等;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又常劃分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主要的哲學流派等。上面是哲學的基本簡要解釋,有人自然會問:物理哲學指的是什麼呢?
  •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哲學三問的最終解
    儘管這種敘事方式,給出了一個完整的邏輯敘事路徑:我是誰?你是上帝的子民。從哪裡來?從天堂降臨。到哪裡去?回到上帝那裡去。但在敘事之上,產生了西方哲學固有的形而上弊端,即【前提不可懷疑】。一旦人們開始懷疑和質問【上帝是誰?上帝從哪裡來?上帝到哪裡去?】。
  • 為什麼我們還是要懂一點哲學
    思想在人類祖先中發展 為什麼要懂一點哲學,我們可以看見歷史上每個哲學理論爆發的高峰,從古希臘、文藝復興到科學革命,都是人類可以大量發表自己觀點擁有自己思想的時代。
  • 這套書與眾不同的是,它以小故事+小哲思啟發的形式來講哲學
    當然,我不會誇張地說一套書就能對孩子「一點就通」,但毋庸置疑的是,從這裡出發,會有與眾不同的收穫與體驗。它就是一直斷貨,我等半年之久的少兒哲學思辨書:來自讀小庫,薈萃了世界各地的故事,是風靡法國的哲學啟蒙書。
  • 什麼是哲學、哲學專業?
    哲學對人們的社會實踐和各門具體科學的研究起著指導作用,為各門具體科學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第四種:英國哲學家羅素對哲學的定義:哲學,就我對這個詞的理解來說,乃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著名哲學教授孫正聿說過:「哲學不是宗教,它卻給予人以信仰;哲學不是藝術,它卻給予人以美感;哲學不是科學,它卻給予人以真理;哲學不是道德,它卻勸人向善。」哲學究竟是什麼,答案只有在我們對哲學以及哲學史的學習中才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