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觀察我周圍的人和事。我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我們無論和家人、朋友、同事在一起時都會聊聊天。有高大上的比如科學、宗教、藝術、教育。也有生活方面的運動、養生、購物,更有一些家長裡短的話題。唯有哲學是沒有人去聊的,而我又比較喜歡哲學,未免會有點遺憾。
關於哲學,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以至於有不少的誤解。一提到哲學,人們不免覺得過於高大上,是講道理的學問,或是認為太虛無縹緲,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這些怪不了大家,因為我們現行的教育體系中,小學、初中、高中都沒有這樣相關的課程。就算是大學裡,不是哲學專業也基本不會開這門課,所以大部分人是沒有機會接受這方面教育且受到影響的。
我喜歡上哲學是二十多歲的時候,到底是怎樣喜歡上的自己也記不太清了。那個時代書太少,有什麼書就看什麼書,看著看著就喜歡上了,這麼多年來還是特別鍾愛哲學類的書。看哲學方面的書籍對人的幫助可以說特別大,真的能改變一個人。我們每個人最主要的特徵應該是表現在思維的形式上,你思維的模式決定了你是一個什麼類型的人,更是決定了你看世界看問題的廣度和深度。如果你真正學習過哲學,你看問題既能理解別人的看法也能有自己獨立的判斷,一般不會人云亦云,更不會因受人蠱惑而上當受騙。那到底什麼是哲學,我們又應該怎麼用語言文字去定義它?很多教科書或者是偉大的哲學家都做過這方面的努力,也定義過,假如你有興趣可以自己了解一下。我認為那些對我們一般人而言並不是特別重要。臺灣大學哲學教授傅佩榮先生把哲學理解為愛智慧,可能更容易被接受、更能體會到其內涵。現代生活的信息量那麼豐富,誰又不希望自己是個智者能在這紛雜的世界中清晰明了又不畏艱險而輕鬆幸福地生活呢!
智慧也可理解為思辨,即通過自己思考後的辨別與判斷。智慧是可以習得的,比如哲學家周國平先生,他用哲學散文的方式表達出很多個人的人生經歷,讓我們沒有受過專業學習的人也能感受到哲學對人生的幫助和啟發。他到學校、公司、醫院,用哲學家的方式演講。讓大家可以重新審視自己的情感、家庭、工作以及人生。如果我們也希望重新審視一下自己,不妨閱讀一下他的書籍。我相信你也會喜歡他,也是我們習得哲學思維的方式之一。哲學思維又是什麼樣的思維呢?其實是一種總是問為什麼的思維。當你遇到問題,你去層層追問為什麼的時候,你會離事實越來越近,離真相越來越近,你可以看到真理的光芒,你的思維就更清晰更簡單。在社會巨變的時代裡,我們如果多了一點哲學思維,生活中就會少了很多的焦慮與壓抑,你的內心會更通透與輕鬆。
孔子和蘇格拉底,這兩位中西方偉大的思想家,他們偉大思想都是用追問的形式表達的。從這個角度講,孩子們是天生的哲學家。「孩子們總是對世界充滿了疑問和好奇,他們不時向爸爸媽媽拋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單純稚嫩,有的精靈古怪,有的則令人驚奇,還有的更引出一連串其他的問題。人類的思想是一條看不到盡頭的路,他們的問題涉及許多帶有哲學意味的思考.」這段話出自法國著名應用哲學大師奧斯卡·柏尼菲博士,他的《兒童哲學智慧書》雖是給孩子啟蒙的哲學繪本,單看看書名就夠我們成年人引起深思的,《幸福是什麼?》《好和壞是什麼?》《社會是什麼?》《情感是什麼?》《知識是什麼?》《藝術和美是什麼?》《自由是什麼?》《我是什麼?》《生活是什麼?》。這些是什麼是不是看起來很兒童很簡單?我們靜下心來去想想,我們又會有怎樣的答案。也許我們從來就沒有想過這些問題,這些問題根本就沒有一個標準答案。而我們只要認真思考,我們就會有自己的答案。自己內心的答案對應著我們的人生道路,讓我們知道我們是從哪條人生道路走過來的,也可以預估到我們未來會去向哪裡。
哲學看似無用,卻能幫我們了解事物背後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意義。存在的意義、認識的意義、自我與外界的意義。有了意義,我們的生活才會變得豐富多彩。我們因為愛智慧而知道什麼是愛,如何愛自己、愛他人,我們能更加了解和認識生命的奧妙。哲學看似無用,其實哲學思維的用處無處不在。讓我們一起去習得、去體驗吧!
圖 :網絡
文 :川頁
音樂:網絡
編輯:恆舍佳園
喜歡你就點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