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琪峯創立的銀河映像應該不用多介紹,喜歡是真喜歡,不喜歡的也早晚會喜歡。
成立至今20年,銀河映像顯然已經是香港電影類型片的旗幟,而杜琪峯本人也成為華人導演中的大師,水準一直很穩定。
客觀說,銀河映像出品的電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完美電影,但是是那種有態度有味道的電影。要說銀河系列電影的主線大多是爛大街的題材,但杜琪峯就是能拍出不一樣的格局,這就是牛氣的地方。
銀河映像有兩大核心,杜琪峯和韋家輝,這兩人一個是導演,一個是編劇。杜韋兩人的關係就好像巴菲特和芒格,在偶然的時間碰到對方便一見如顧擦出火花,銀河映像正是由這兩人形成奇妙化反,按投資話術說這是基本面和技術面的共振。
看銀河映像其實更多是在看杜琪峯的人生哲學,在很多細節可以看出老杜在為人處世上有大智慧,但凡有些經歷的人應該都很有共鳴。
一、拍電影沒有劇本
《暗花》應該是銀河映像第一部這麼玩的作品,聽劉青雲說當時只有模糊劇情,杜琪峯幾乎就是碎片式的拍攝,天馬行空,拍到哪算哪,沒人知道在拍什麼,最後重新剪輯才出來一個完整故事,而且很驚豔。儘管這部《暗花》拍得很隨興,但是,最後看電影時完全沒有那種不連貫或者拼湊的感覺。
我的理解是藝術很講究靈性,很多擊中人心的瞬間就來自於現場即興的靈感,設計好的劇情往往沒有意外感,出不來驚喜。
銀河映像的電影宿命感極強,有一段時期都在強調人生無常,這種意外出來的效果往往是最好的。這其實就跟人生一樣,電影也很難被設計。
我們看回銀河映像歷年的作品,確實是沒有劇本的比有劇本的要精彩很多。
二、神經質
杜琪峯很喜歡堆神經質派的演員,像御用的劉青雲、黃秋生、任達華和鄭秀文等等都是神經質演技流。
神經質搭配無劇本的玩法算是一種獨特的風格,能玩得轉的演員還真是不多,像劉德華這類刻苦型的演員雖然很勤奮,但就是演不大來,一直到《盲探》才算脫下包袱勉強達到及格線。
為什麼銀河映像都是老面孔,杜琪峯的回答很明確,用新人要磨合很麻煩,效果還不定好,還是用回老人節省時間。
這種特定演員還真就是要有天賦,像劉德華也很納悶老對手鄭秀文的神經質演法從來不用彩排,每次都是第一次直接開演最精彩,再演第二次就比較行貨了,不知怎麼就是沒有第一次那種古靈精怪的新鮮感。
三、大膽實驗
杜琪峯很明確要追求電影中的個人辨識度,不管市道多困難,還是要堅持原創、堅持新嘗試。
或許銀河映像有些作品看著重複,但其實每次還都能找出些不同的東西來。
在銀河成立初期,也是香港電影最低迷的時候,杜琪峯乾脆破罐子破摔,帶著團隊拍出了幾部自己想拍的實驗性電影,像《一個字頭的誕生》、《暗花》、《槍火》和《真心英雄》等就是在這階段拍的,這時候不拍以後就更沒機會了。
這事放在企業財務上就是洗個大澡,既然都虧了那就玩大點,把虧錢這事虧值了。
當然,老闆就沒這麼任性了,韋家輝拍《一個字頭的誕生》是拍爽了,但老闆不高興了,最後還是杜琪峯賣老臉去扛雷。不管怎麼說,這部電影終究還是在香港電影史上留下一大筆,儘管不賺錢。
這類實驗性質的事情還有很多,像《大事件》最大的亮點就是那個10分鐘的長鏡頭,杜琪峯的初衷不是炫技,而是通過拍這個鏡頭來鍛鍊一下團隊協作。因為費用問題,這個長鏡頭只有一次拍攝機會,每個工作人員都必須保證無失誤一次過。最後,果然驚險過關。
四、和這市場好好談談
97年後銀河映像是拍了不少風格化很強烈的電影,但是很遺憾,觀眾不愛看。杜琪峯也在納悶這事,換其他德藝雙馨的藝術家肯定就直接和觀眾互懟了。
但人還是得現實,如果市場不接受,那肯定是哪裡出了問題。整個銀河團隊還是願意改變自己來迎合市場,後來,確實就從《暗戰》開始慢慢找到商業和藝術的結合。
拍電影本質就是一種投資,作為主導人,杜琪峯明確表示首先考慮的是為投資人賺錢。
再後來,到2013年杜琪峯也北上大陸合拍片,內地市場真是大,再怎麼樣也不能跟錢過不去。銀河映像拍《毒戰》也算完成一次突破,當然實驗精神也要保留,杜琪峯精心設計了一個逆天結局,最後的團滅就用了《非常突然》的套路,這在內地審查制度下還是相當意外的。
五、電影中很多醫院、電梯和商場的場景
在被問到電影中很多醫院、電梯和商場的場景是不是特別設計的,杜琪峯的回答很實在,說這樣拍主要是因為沒有足夠預算。在大街上拍戲需要封路,費用很大,劇組承擔不了。所以很多時候只能選擇費用低的特定場景,看看,只要你能善用資源,多用用腦子,反而用這些場景也能拍出個人風格。
確實,在電梯、商場這些狹窄空間很容易造成衝突感,這在電影中很取巧。《槍火》據說就只用了28天拍出來,其中的商場槍戰群戲就成為經典案例。
六、做一行愛一行
這個人生哲學和日本壽司大神小野二郎如出一轍,做一行就要愛一行,不管你剛開始喜不喜歡。
和很多人一樣,杜琪峯入行是偶然,進影視圈純粹只是想找一份工作賺錢。只不過,看你怎麼對待這份工作。從宿命角度來說,人做什麼事情都是設定好的,你接受它順勢而為就是。
像杜琪峯就在影視圈專心玩開了,不出20年也成就一番事業,這就是堅持專注的力量。
我想,按這種執拗的性格,即便杜琪峯進的是其它行業也應該有所成就。要不小心走進投資這行,那現在絕對也是個投資大師了。
最後還有一件事很詭異,就是市場都覺得杜琪峯的風格化很強,但他自己好像不是這麼看。
在2004年有一次採訪,當時正好是拍《黑社會》的期間,杜琪峯說自己還在尋找一種應該要拍的電影類型,但還沒找到。
事隔十幾年,現在找到沒有,我不知道。或許,找到了也還在繼續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