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劍華讀《二十世紀分析哲學史》︱從羅素到克裡普克

2020-11-17 澎湃新聞
《二十世紀分析哲學史:分析的開端》,[美]司各特·索姆斯著,張勵耕、仲海霞譯,2019年1月出版,470頁,128.00元

《二十世紀分析哲學史:意義的時代》,[美]司各特·索姆斯著,張勵耕譯,2019年1月出版,566頁,128.00元

對西方哲學史有所涉獵的讀者大概知道哲學史家溫德爾班的名著《哲學史教程》乃是以康德為中心敘述的哲學史。溫德爾班是一個典型的康德主義者,在他眼裡西方哲學史分為三個階段:康德之前的哲學、康德哲學和康德之後的哲學。以此類比,當代美國語言哲學家斯各特·索莫斯(Scott Soames)的兩大卷《二十世紀分析哲學史》可稱得上是以克裡普克為中心敘述的哲學史。在索莫斯眼中,二十世紀前七十年的分析哲學歷史不妨可以劃分為:克裡普克以前的哲學和克裡普克哲學兩個階段。雖然從目錄上看不到這個區分,你讀到的是摩爾(倫理學、認識論和哲學分析)、羅素(邏輯和語言分析)、早期維根斯坦(《邏輯哲學論》)、邏輯實證主義(包括情感主義和倫理學)、晚期維根斯坦(《哲學研究》)、日常語言哲學派(賴爾、斯特勞森、奧斯汀、格萊斯等)、奎因(哲學自然主義)、戴維森(真理與意義)、克裡普克(《命名與必然性》)。稍加留意就會發現,索莫斯的敘述乃是以克裡普克的語言哲學(主要是《命名與必然性》的立場)為線索,重構了二十世紀分析哲學史(1900-1975)的版圖。

七種武器

2004年秋,我到北大外哲所老化學樓227旁聽葉闖老師的研究生課程「分析哲學原著選讀」,葉老師指定的讀物就是克裡普克的《命名與必然性》。當問到如何學習分析哲學時,葉老師的建議是在兩三年時間內把弗雷格、羅素、維根斯坦、卡爾納普、奎因、戴維森、克裡普克的基本著作系統讀一遍。我把他的要求概括為分析哲學必備的七種武器,這包括:弗雷格的《算術基礎》《概念文字》(部分),麥克·比尼編輯的《弗雷格讀本》,羅素的《哲學問題》《我們關於外在世界的知識》《邏輯與知識》《數理哲學導論》《我的哲學發展》,維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哲學研究》,卡爾納普的《世界的邏輯構造》《語言的邏輯句法》《意義與必然》,奎因的《從邏輯的觀點看》《語詞與對象》,戴維森《行動和事件論文集》《對真理和解釋的探究論文集》,克裡普克《命名與必然性》《維根斯坦論規則與私有語言》。實際上,能把這些哲學家的代表著作系統讀下來是相當困難的。

葉老師相當重視克裡普克,多次開課講讀《命名與必然性》,對該書每個注釋所涉及的問題如數家珍。葉老師開設的其他課程也多和克裡普克哲學密切相關。印象中我讀過卡爾納普的《意義與必然性》、薩蒙的《弗雷格之謎》、索莫斯的《超越嚴格性》、賽恩斯伯裡的《沒有指稱物的指稱》等。2010年,葉闖教授出版《語言·意義·指稱:自主的意義與實在》,提出語言的發生學圖像和語義學圖像的區分,進一步區分形上學指稱和語義學指稱,系統回應以克裡普克為代表的直接指稱論。有人或許以為葉闖追隨克裡普克,步克氏思想之後塵。實際上,儘管他很喜歡克裡普克風格的哲學,但從具體論證到整體圖景,葉老師都反對克裡普克的指稱論,站在了弗雷格一邊。

言必稱羅素

克裡普克何以值得索莫斯大書特書,以之為其哲學史撰寫的中心?暫且按下克氏不表,先說一說人盡皆知的羅素和維根斯坦這對早期分析哲學的師徒。羅素堪稱民國時期分析哲學在中國的代表人物。張申府先生乃當時學界公認的羅素專家,羅素這個中文譯名即出自其手。據羅素書信,曾有一個法國青年想研究羅素哲學寫信求助,羅素回信說有一個人比他自己還了解他的哲學,那就是中國的張申府。申府先生引導其弟中國哲學大家張岱年先生閱讀羅素哲學,張岱年先生在羅素哲學的影響下,於1936年提出了哲學上一個可能的綜合:孔子、馬克思和羅素三結合。邏輯學的鼻祖金嶽霖先生靠著羅素三大卷本《數學原理》開啟了中國的數理邏輯學派,沈有鼎、王憲鈞、殷海光這些大學者都出自金先生門下。十多年前我曾從清華圖書館借出過這三大卷《數學原理》複印,貼在卷首的借閱單上依稀可見數位邏輯前輩的籤名。

羅素

話說1920年9月羅素到中國,除了演講「中國問題」,還講了「心的分析」先後結集出版。這些觀點並未過時,《心的分析》所提出的中立一元論甚至成為近期心靈哲學的熱點。1927年張申府先生翻譯維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譯為《名理論》),這是《邏輯哲學論》第一個外文譯本。在老輩學人看來,分析哲學在中國基本上等同於羅素在中國,《名理論》不就是羅素邏輯原子主義的擴展版嗎?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北京「柏泉之學,浩如煙海」(「柏泉」即羅素名「Bertrand」的舊音譯)。遙想當年,「柏泉吾友」和「我的朋友胡適之」一樣,簡直成了學界的通行證。在這種學界風潮下,牟宗三先生早年也苦學邏輯,閱讀羅素的《意義和真理的探究》並寫下長達兩萬餘字的書評,還撰寫《邏輯典範》一書。殷海光先生從金嶽霖先生學習羅素,撰寫《邏輯新引》帶動研習羅素之風。二十世紀上半葉,羅素在國朝學界就等同於分析哲學甚或等同於哲學。為學無論中西,似乎都重視分析哲學,都重視從數理邏輯的觀點看,據說這是咱們天朝文化最欠缺的。

柏泉之學雖一時風雲,終有過氣去勢之日。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始,學界風氣為之一變。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和維根斯坦的《哲學研究》先後逐漸進入華語學界視野。牟宗三開始閱讀《存在與時間》和《哲學研究》,很快他發現自己讀不通海式之作,參不透維氏的《哲學研究》,遂重拾康德三大批判哲學,依據康德的形上學建立了新儒家哲學思想體系。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學界才接通海德格爾與中國天道。

維派、概幫、自然門:分析哲學的三國演義   

遲至二十世紀末,維根斯坦哲學方在國內獲得應有之地位。在陳嘉映、韓林合、江怡等學者的推介帶動之下,維根斯坦巍成顯學。在我求學的年代,陳嘉映翻譯的《哲學研究》、韓林合的《維根斯坦哲學之路》和江怡的《維根斯坦:一種後哲學文化》是了解維根斯坦的必讀之作。陳嘉映老師曾在北大外哲學所帶領學生逐字逐句研讀《哲學研究》,開創了國內研習《哲學研究》的風氣。2004年我到北大外哲學所老化學樓227旁聽韓林合老師開設的兩門維根斯坦哲學課:一門《邏輯哲學論》研讀課,一門《哲學研究》研讀課。其間韓老師還約請陳老師在課堂上展開一次指稱論的討論。這兩門對應於韓老師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兩本大部頭著作《〈邏輯哲學論〉研究》和《〈哲學研究〉解讀》。江怡老師的《維根斯坦哲學—一種後哲學文化》出版較早,在本科階段就讀到了。彼時在我看來,分析哲學不就等同於維根斯坦哲學嗎?早期維根斯坦代表了早期分析分析哲學的大成,後期維根斯坦代表了「晚期」分析哲學的大成,這是早年間我對分析哲學的印象。

維根斯坦

一次翻看《走我自己的路》,李澤厚先生特意提到維根斯坦和主流分析哲學的區別。李先生有此言論,想必受其好友王浩先生的影響。1954年王浩曾在牛津大學主持洛克講座,討論過維根斯坦的《數學基礎》。王浩反對他導師奎因的自然主義哲學,親近弗雷格、哥德爾的柏拉圖主義哲學。這可算分做析哲學中的自然門與概之爭吧。維根斯坦獨樹一幟,既和弗雷格、哥德爾概幫路線不同;也和奎因、丹尼特自然主義路線不同。私心以為分析哲學的格局大抵可以看作是維派、概幫和自然門的三國演義。頗有意味的是研究邏輯的王浩是柏拉圖主義者,典型的概幫長老;同為研究邏輯的葉峰卻是一個自然主義者,樸實的自然門大俠。雖然他們二位都同意維根斯坦與主流分析哲學不同。如何看待哥德爾、維根斯坦這樣的哲學家在分析哲學史上的地位,可以看出各自不同的哲學立場。這種立場,經常被李澤厚總結成幾句口頭禪式名言:要康德不要黑格爾、多來點波普爾少來點海德格爾,甚至多來點神經科學少來點存在主義(在《中國哲學登場》這個訪談錄裡,他曾提出運用神經科學證據研究陽明的龍場悟道)。李澤厚喜休謨似更親分析哲學,無論如何,李澤厚把維根斯坦和分析哲學拉開距離,還是啟人深思的。

分析哲學當然既不止於羅素也不止於維根斯坦。公允而論,羅素和維根斯坦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概而言之,羅素是大眾的哲學,維根斯坦是貴族的哲學

(可參維氏傳記《天才之為責任》)

,雖然兩位都算出自貴族門第。選擇羅素和維根斯坦實際上是選擇了精神氣質極為不同的兩種哲學。要羅素還是要維根斯坦?似乎是每一個分析哲學研究者面對的問題。百年中國學界的趨勢是從羅素哲學逐漸轉向維根斯坦哲學。

分析哲學的典範之作

客觀來說,奎因以來的分析哲學界並不太重視維根斯坦。克裡普克是個例外,他1981年根據演講稿整理出版的《維根斯坦論規則和私有語言》只手攪動了英美學界,形成了一個研究維根斯坦的熱潮,不過這是一個關於克裡普克所理解的維根斯坦的研究熱潮。克裡普克把對《哲學研究》中遵循規則部分的解讀和傳統懷疑論(休謨對因果關係的懷疑、古德曼的歸納悖論)結合在一起,引起了英美哲學界的極大興趣。我最早讀到的這方面中文文獻,乃是發表在趙汀陽先生1998年主編的《論證》第一期上陳嘉映和程煉二位先生關於私有語言和遵循規則的文章。這些文章現在讀來,仍頗受教益。自克裡普克論著發表以來,就招致了很多批評,著名者如維根斯坦研究專家彼得·哈克等。批評者盡可以指責克裡普克錯解了維根斯坦,不過克裡普克本人早就說過,他關注的是打動了克裡普克的維根斯坦論證,而非維根斯坦本人的論證。他不是做文本解讀重構,而是以維氏思想為起點提出了自己的論證。

這種論證思路也體現在《命名與必然性》一書上,克裡普克提出了一種新的指稱論:名字的意義就是指稱,名字通過命名儀式和因果歷史鏈條獲得指稱。從而反對了弗雷格-羅素-塞爾所主張的描述論:名字的意義就是描述,意義確定指稱。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克裡普克並不是要反對哲學史上的弗雷格觀點、羅素觀點和塞爾觀點,而是要反對一般意義上的描述論。他在演講中所刻畫的描述論立場要比哲學史上曾經出現的描述論更為全面系統。一旦他反駁了自己所刻畫的描述論,那些歷史上曾經有的各種描述論版本就不攻自破了。所以他不在乎歷史上有誰對描述論說了什麼,而是在乎描述論可能是什麼,並進一步反駁之。

這個思路和圖靈的名作《計算機與人工智慧》的策略類似。圖靈在提出通過圖靈測試的計算機就表示它具有思考能力之後,就系統列舉了九種可能的反駁,一一加以回應。2004年秋季,我在程煉老師於北大外哲所開設的研究生課程「心靈哲學」課上讀到此文,程老師將此文定位為分析哲學的典範之作。我想,分析哲學不在乎歷史文本細節,而在乎論證和反駁,這是分析哲學的基本精神。在這種精神氣質薰陶下,你可能因為個人偏好喜歡某個分析哲學家,但不大可能崇拜某個分析哲學家,因為這違反了分析哲學的基本精神。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分析哲學家不重視文本細讀,實際上這是分析哲學家重構論證的起點——正是因為細讀,才得以發現思想具有多重構造的可能性。

「真正的哲學家」要懂數學

羅素的中國之行、數次婚姻、幾度入獄和獲得諾獎等不凡經歷,給他增添了奪目的光彩。維根斯坦更為學人所津津樂道:羅素一讀到他的文字即驚為天才;他放棄自己的巨額遺產,在認為解決了所有的哲學問題之後改行去做小學老師……這些都為他的哲學增添了無比的魅力。與羅素、維根斯坦相比,克裡普克的生平乏善可陳,他不過是個學院裡的哲學家。1940年出生的他,既不能像維根斯坦趕上一戰被俘,在戰俘營裡研究哲學,也沒有趕上二戰像奎因一樣去海軍服役獲得上校軍銜。但據說他六歲就能閱讀《聖經》,九歲讀完《莎士比亞全集》。小學四年級就獨自發明了數學,開始思考笛卡爾的懷疑論問題。高中時,他已經寫了幾篇模態邏輯的文章並先後發表,在審稿人看來,他早已是一個成熟的邏輯學家而非乳臭未乾的高中生。當他把文章寄送給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時,對方以為他是在找工作,給了他一個職位。克裡普克回信說,我媽媽告訴我,我應該先讀大學才能教大學。羅素、維根斯坦和克裡普克都在早期就表現出卓越的數理天賦,這是他們的共同之處,讓人不禁想起柏拉圖學院門口的訓示:不懂幾何者切勿入內。以賽亞·伯林也是因為不懂數理,被哈佛邏輯學家謝弗勸誡不要做真正的哲學,轉行做了思想史。

克裡普克

後來克裡普克到哈佛大學讀數學本科,同時給麻省理工的研究生教數理邏輯。1960年左右的哈佛哲學系應該是奎因哲學主導的。據說有一次奎因寫了篇東西想請克裡普克看一看。第一次約在奎因的辦公室討論,結果克裡普克爽約了。奎因又約了第二次,見面結束後奎因送克裡普克到門口,有人在走道聽到奎因目送克裡普克遠去時的喃喃自語:「難道我錯了嗎?難道我錯了嗎?」大學畢業後的克裡普克沒有繼續攻讀博士學位而是留校任教了。畢竟,哈佛還有誰能教克裡普克呢?1968年轉到洛克菲勒大學,是王浩請的他。

新範式之爭:《命名與必然性》

真正讓克裡普克聲名鵲起的是他1970年到普林斯頓大學哲學系做的三次公開演講,當時克裡普克剛剛年屆三十。這三個演講錄音稿是吉爾伯特·哈曼(1938年生) 和託馬斯·內格爾(1937年生)整理的。哈曼和內格爾正當盛年,見證了一個新哲學範式的誕生。克裡普克在《命名與必然性》一書中提出的觀點,塑造了1970年以來美國分析哲學的基本框架。他的指稱論不僅僅在語言哲學、心靈哲學和形上學上有重要價值,在元倫理學、美學上也有應用,甚至齊澤克在《崇高精神的客體》中也專闢一節討論描述論與反描述論之爭、嚴格指示詞的哲學蘊含。大哲學家為我們的思考提供基本框架。克裡普克最重要的貢獻是提出了後天必然命題,他指出,像「晨星是暮星」「水是H₂O」等是可以通過經驗發現的,但又是必然為真的。這就打破了邏輯經驗主義者所秉持的分析命題就是必然命題就是先天命題,綜合命題就是偶然命題就是後天命題的二元概念框架區分,為人類知識給出了新的解說。在這個意義上,克裡普克對後天必然命題的闡釋呼應了康德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的問題。

《命名與必然性》一書對英美分析哲學界影響巨大,茲舉兩例。第一例是,2002年由蘇珊·哈克教授和陳波教授聯合發起的過去五十年來最重要的西方哲學著作投票中,克裡普克的《命名與必然性》得了六票,位列第五。在此書之前的是《哲學研究》和《正義論》九票,《個體》八票,《事實、虛構和預測》七票。客觀來講,《個體》和《事實、虛構與預測》兩書的影響是不敵《命名與必然性》的。第二例是,在非常有名的「3:AM哲學家訪談系列」中,每一個訪談者都被要求推薦五本哲學著作,在問到當世邏輯名家、美國人文藝術科學院院士範恩(Kit Fine)時候,他只推薦了一本書,那就是《命名與必然性》,這本書被視作語言哲學和形上學領域的必讀之作。如果說羅爾斯的《正義論》恢復了政治哲學研究的合法性,那麼克裡普克的《命名與必然性》恢復了形上學研究的合法性。學界莫不認為《命名與必然性》建立了語言哲學的新範式,這個範式概念來自庫恩。有一個關於克裡普克和庫恩的段子,兩位哲學家都任教於普林斯頓,其哲學思想有衝突之處。庫恩的範式概念講不同時期的思想和對象是不可通約的,而克裡普克的指稱論恰恰強調的是個體和對象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同一性。概而言之,庫恩強調世界、思想的斷裂和變遷,而克裡普克強調世界、思想的連續和統一。

據說庫恩畏懼克裡普克的名聲蓋過自己,不允許他的學生、後來成為電影和紀錄片導演的埃洛·莫裡斯去聽克裡普克的課。有一次哲學爭論,庫恩忍不住把菸灰缸砸向了莫裡斯。心懷芥蒂的莫裡斯後來也沒能學成哲學,轉行搞了電影。從事電影行業的莫裡斯不忘初心,搞副業出版了《庫恩的菸灰缸》,敘述當年恩怨,該書和《維根斯坦的撥火棍》相映成趣。這本書並不限於八卦,莫裡斯試圖回歸哲學,從克裡普克-普特南(本質主義、實在論)的立場出發,批評庫恩的相對論和觀念論,提出了他所謂的探索的實在論立場:雖然沒有所謂絕對真理,但我們可以通過理性、觀察、探索、思考和科學研究來獲得真理。在莫裡斯看來,這可視作克裡普克理論的應用。

《命名與必然性》

克裡普克的希臘工作方式

克裡普克是一個典型現代學術體制下的學院哲學家,但他的工作方式卻是希臘的,他很少為了發表而撰寫哲學論文和著作。所有的文章和專著實際上都是根據現場演講錄音稿整理而成,讀來有明顯的口語化風格。他只出版了三部專著:《命名與必然性》是演講稿,《維根斯坦論規則和私有語言》是演講稿,《指稱與存在》是洛克講座演講稿。據紐約城市大學克裡普克中心透露,克裡普克還有大量的演講錄音材料沒有整理出來。

克裡普克的研究作風相當傳統,迄今為止他的論述主題仍然集中在弗雷格、羅素、維根斯坦、哥德爾這些哲學家上。除了罕見在《科林伍德與英國觀念論研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歷史與觀念論:柯林伍德的理論》(2017),那實際上是他在哈佛上學期間的本科論文,1960年寫就的。在他當時的老師Richard T.Vann教授和一些科林伍德研究領域的學者催促之下,才在半個世紀後發表此文。他的《指稱與存在》是1973年洛克講座的演講稿,多年來一直存放在牛津大學圖書館,沒有正式發表,我曾輾轉多人獲得一份複印件(此稿2013年正式在牛津出版)。與他本人大量原創的思想相比,他發表的作品極少。當然也有人指出,也許是因為他晚年身體不好的緣故。

他的研究重點是早期分析哲學史上的人物所關注的話題。2005年,羅素《論指稱》發表一百周年之際,他在分析哲學雜誌《心智》(

Mind

)上發表了長篇論文《羅素的範圍概念》,2008年他發表了研究弗雷格的論文《意義與指稱:沒有完成的筆記》,他還在紐約城市大學研究中心(CUNY)開設了一系列分析哲學課程:2012秋季:跨時間同一性;2013年春季:後期維根斯坦;2013年秋季:維根斯坦、羅素和我們的自然數概念;2014年春季:路易斯卡羅爾與邏輯認識論I;2015年春季:羅素哲學;2015年秋季:邏輯認識論II;2016年春季:《命名與必然性》專題再討論;2017年春季:弗雷格;2018年春季:真理論;2018年秋季:偶然先天與數字的識別性;2019年春季:跨時間物質對象的同一性;2019秋季與菲爾德、普拉斯特合開「真與說謊者悖論」討論課。這些問題都是他經年累月思考的主題。他在1981年發表的《維根斯坦論規則和私有語言》序言中已經說過,大概從1965年左右,他就在思考這個問題,直到十幾年後成熟才加以發表。

克裡普克的寫作風格重視直覺,重視思想實驗,重視概念區分。從分析哲學的三派來看,他當屬概幫。他的指稱理論極大地依賴於他訴諸的大眾的普遍直覺:我們都直覺到尼克森可以不是1972年的美國總統,但尼克森不能不是尼克森本人;哥德爾可以不是真正發現算數不完全性定理的那個人,但哥德爾不能不是哥德爾本人。在舉這些例子時,尼克森正任美國總統,哥德爾就在他講座的普林斯頓大學工作,他的例子取自生活。克裡普克認為這種關於名字的直覺是人類所普遍具有的,支持了名字的意義就是指稱這個論斷。克裡普克關於直覺的看法激起了實驗哲學研究,新一代哲學家通過設計思想實驗,調查大眾關於名字的直覺,克裡普克的哥德爾案例成為實驗語言哲學引用最廣的思想實驗,這些都是克裡普克沒有料想到的。在獲悉實驗哲學的結果,西方人具有因果歷史直覺,東方人具有描述直覺。據說克裡普克有個頗不友善的回應:難怪東方人沒有哲學(大意)。他對描述論的批評不僅僅帶著論證,還帶著偏見。

1970年初期發表了直接指稱論觀點後,他意識到自己理論的漏洞。1973年洛克講座《指稱與存在》試圖解決空名的指稱問題 。1979年發表的長文《信念之謎》解決名字在內涵語境下的可替換問題。

從分析哲學到分析哲學史

1970年以來,克裡普克吸引了一大批追隨者在他的理論框架下推進分析哲學研究。其中,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哲學系教授內森·薩蒙和克氏在普林斯頓的前同事、現任南加州大學哲學系教授司各特·索莫斯堪稱克裡普克哲學兩大擁躉。薩蒙1980年出版的系統解釋克裡普克哲學的專著《指稱與本質》、1986年出版的《弗雷格之謎》可以看做是對克裡普克《信念之謎》的推進。索姆斯的著作《超越嚴格性》一書的副標題即為「命名與必然性:未完成的事業」,他的語言哲學核心工作是修改、擴充、完善克裡普克哲學。

 除了繼承發揚克裡普克哲學,索莫斯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撰寫分析哲學史,他自覺把克裡普克放在分析哲學歷史的中心,從克裡普克的視角去重構分析哲學史。2012年,根據自己在普林斯頓大學哲學系所開研究生課程講稿,索莫斯寫成兩大卷《二十世紀分析哲學史》(此書的英文名是《二十世紀哲學分析》,這實際上是一個更具野心的題目,表明除了分析哲學方法再無其他哲學分析方法)。我在本文開頭提到,葉闖老師建議閱讀七名分析哲學家的著作。在意識到存在實際操作困難之後,葉老師給了一個更為實際可行的建議,初學者主要閱讀由馬蒂尼奇教授編輯、牟博教授主持編譯的《語言哲學》論文選即可,因為這個文獻涵蓋了語言哲學和早期分析哲學領域的基本文獻。即便如此,該文選裡的一些論文如塔爾斯基的「形式語言中的真概念」對初學者仍然是非常困難的。

最近一些年,葉老師的建議就是初學者可以閱讀索姆斯的兩大卷《二十世紀分析哲學史》,這套書有其獨特價值,索莫斯在序言中指出了他所理解的分析哲學史的兩項主要成就:

在我看來,這段時期內的分析傳統所造就的兩項最重要的成就是(i)認識到哲學思辨必須紮根於前-哲學的思想,(ii)在理解如下這些基本的方法論概念並將它們彼此區分開的方面,取得了成功:邏輯後承、邏輯真理、必然真理和先天真理。就前一項成就而言,一條在該時代最好的分析哲學作品中反覆出現的主題便是:人們認識到,無論一個哲學理論抽象地而言有多麼吸引人,與產生自常識、科學和其他研究領域——該理論有涉及這些領域的推論——的大部分日常的、前-哲學的信條相比,它都不會得到更多可靠的支持。在某種程度上,所有的哲學理論都面臨上述這些信條的檢驗和約束,沒有一種切實可行的理論可以大規模地推翻它們。當然,不只是分析哲學家們認識到了這一點;如我們將看到的那樣,他們也並不總是可以抗拒創立一種不受約束的、有時非常反直覺的理論的誘惑。不過,這種傳統已經擁有了一種修正上述偏差並回歸可靠基礎的方法。就(ii)而言,與在區分邏輯後承、邏輯真理、必然真理和先天真理,以及理解其中每一項的獨特特徵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相比,二十世紀沒有任何一項哲學進步比之更重要、影響更深遠且註定會更持久。導致了這種成功的鬥爭道路是漫長而崎嶇的,其中有很多彎路。但是,當我們站在一種他們幫助我們達到的立場上來回顧自己二十世紀諸位偉大的前輩時,便會發現,上述鬥爭的最終結果,以一種現在才顯得明顯的方式改變了哲學的圖景。(《分析哲學史·序言》)

《二十世紀分析哲學史》的特點

索莫斯刻畫的兩個成就揭示了分析哲學的兩個重要特徵:重視直覺常識,重視概念分析。這不是一本完全「公正」的哲學史著作,但卻是一本真正的哲學著作。黑格爾稱哲學史是哲學的展開。索莫斯所建構的哲學史就是二十世紀分析哲學的展開,而且是一個有立場(克裡普克視角)的展開。因此這個哲學史難度要高於一般的本科教材,但要比文選和專著難度略低。有些教材是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敘述,例如萊肯《當代語言哲學導論》,但對於中文讀者來說從歷史脈絡來進行敘述更容易進入語境。不過與純粹以歷史為線索的教材相比,索莫斯的書更重視論證的重構和批評回應。站在今人的視角上更容易看到早期分析哲學家的「功過」,是者是之,非者非之。此書出版之後,即有學者批評指出索莫斯的視野過於克裡普克了,以至於掩蓋了其他重要的歷史事實。不過我們已經說過這本書並不是要提供一個全面系統的哲學史敘述,而是一個基於特定視角的哲學史論證重構。我們已經提到了克裡普克的策略,在《維根斯坦論規則和私有語言》一書中,克裡普克為自己的論證做了辯護:我不是關注維根斯坦到底說了什麼,我關注的是打動了克裡普克的維根斯坦論證。索莫斯也可以做一個類似的辯護:我不是關注哲學史到底發生了什麼,我關注的是打動了索莫斯的分析哲學史。如果你的興趣是了解分析哲學史,那麼這本書可能會錯失一些東西。但如果你的興趣是了解和學習分析哲學,閱讀這本書不會讓你錯失掉什麼。因為通過索莫斯的論證和批評,一方面了解分析傳統中的哲學論證和批評,可以看到以索莫斯為代表的分析哲學家如何做哲學;另一方面可以嘗試建立自己的論證和批評,真正學會如何做哲學,而不僅僅談論如何做哲學。

除了上述兩大特點,此書以摩爾開篇,有深意存焉。索莫斯重點分析了摩爾捍衛常識反駁懷疑論的論證和他在倫理學上提出的開放問題論證。作者把知識論和倫理學作為分析哲學史的起點對讀者是相當友善的。人類如何認識世界和人應該如何生活這兩個基本的哲學問題是初入門者最容易理解也最直接感受的哲學問題,雖然他的處理較為繁瑣細節,但並非不可以完全掌握。在第二卷日常語言學派的論述中,他又不斷回到知識論和倫理學這兩大主題。這是他和一般分析哲學教材的不同之處。

索莫斯在撰寫兩卷本分析哲學史之後,開啟了更大的計劃,撰寫了五卷本《分析哲學史》,目前已經撰寫了兩卷《奠基的巨人:弗雷格、摩爾、羅素》(卷一)、《哲學中的分析傳統:一個新的視角》(卷二),他還撰寫了一卷《分析哲學在美國以及歷史和當代哲學論文集》專門討論美國的分析哲學。普特南曾言:「我們從康德那裡學到很多,而無須稱自己為康德學派;我們從詹姆斯和杜威那裡學到很多,而無須稱自己為實用主義者;我們還可以學習維根斯坦,而無須稱自己為維根斯坦學派。同樣,我也可以從弗雷格、羅素、卡爾納普、奎因及戴維森那裡學到很多,而無須稱自己為『分析哲學家』。」

(普特南,《親歷美國哲學五十年》,載《世界哲學》,2001年第二期)

在這個意義上,分析哲學本身也進入了哲學史,成為哲學史研究的一個部分。作為一種思潮的分析哲學和現象學業已退出了歷史的中心舞臺。但分析哲學的歷史發展卻留下了方法、問題、目標和規範為後續哲學發展奠定了更為穩固的基礎。分析哲學史研究逐漸成為分析哲學和哲學史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

展望:中國的分析哲學史研究

塗紀亮先生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出版的《分析哲學及其在美國的發展》是分析哲學史領域的濫觴之作,陳波教授主持編輯的《分析哲學:回顧與反省》(第二版與江怡教授合編)是分析哲學史的重要研究文獻。江怡教授主持翻譯的由麥克 比尼教授主編的《牛津分析哲學史手冊》即將出版,這將進一步推動我國的分析哲學史研究。這個《哲學史手冊》中譯本屬於江怡教授2012年主持的國家重大招標項目「分析哲學運動與當代哲學的發展研究」的部分結項成果。比尼教授是《英國哲學史》刊物的主編,研究弗雷格、羅素、維根斯坦早期分析哲學,乃分析哲學史領域的一員老將,他還擔任中英美暑期學院的英方主席推動中西哲學交流。比尼教授將於今秋到清華大學哲學系開設早期分析哲學課程,這也是諸君閱讀索莫斯《二十世紀分析哲學史》的一個契機。今夏索莫斯大著出版前後,江怡教授獲批「分析的西方哲學史研究」國家重點項目運用分析方法對西方哲學史進行重新解釋,並擔任了國際分析哲學史學會執行理事。這些都充分說明了分析哲學史和基於分析方法的哲學史研究獲得了國內外學界的高度重視。

八十年代以來,在幾代學人的努力下,關於分析哲學的翻譯、教學和研究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在撰寫教材方面,大陸學界趙敦華教授撰寫了《當代英美哲學舉要》, 陳嘉映教授撰寫了《語言哲學教程》並修訂撰寫了《語言哲學簡明教程》,江怡教授撰寫了《分析哲學教程》,陳波教授撰寫了《邏輯哲學教程》,韓林合教授撰寫了《分析的形上學》,黃敏教授撰寫了《分析哲學教程》,大陸學者還組織在人大出版社翻譯出版了原典哲學教材譯叢,復旦大學出版社組織翻譯出版了《知識論》《形上學》等分析哲學教材,復旦的徐英瑾教授翻譯了塞爾的《心靈導論》 等等;港臺學界有王文方教授撰寫了《形上學》《語言哲學》,彭孟堯教授撰寫了《知識論》。凡此種種,流布後世,嘉惠學林。此次索莫斯教授《二十世紀分析哲學史》的出版進一步推動了分析哲學的教學、研究和傳播。《二十世紀分析哲學史》的主題內容和敘述方式介於教材、專著、史論之間,學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自有不同意見。該書當年在美國出版即引起相當熱烈的爭論/爭議,此次中譯本出版希望能引起讀者諸君更多批評討論,反思、質疑、批判,追求真理而非盲目跟隨崇拜,千百年來哲學即是如此。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梅劍華|莫頓 懷特:哲學乃根本之學
    分析哲學家、思想史家莫頓·懷特(Morton White)作者簡介:梅劍華,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與認知科學平臺研究員霍金在《時間簡史》後記中不無遺憾的提到,哲學曾經是關於世界最根本的學問,亞里斯多德、笛卡爾、康德都在回答人類面臨的根本問題
  • 羅素:西方分析哲學之父
    羅素(1872—1970年)羅素(1872—1970年),全名伯特蘭·阿瑟·威廉·羅素,20世紀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文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分析哲學之父,世界和平運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羅素訪問中國期間1931年,60歲的羅素承襲其兄爵位成為羅素伯爵第三。
  • 羅素的「哲學問題」——成為了一個世紀以來最好的哲學概述
    伯特蘭·羅素於1957年拍攝的黑白照片伯特蘭·羅素是20世紀英國最著名的哲學家。他的作品涉及從數學和邏輯的詳細分析到關於和平主義和宗教的思考。他大量的哲學和文學作品為他贏得了195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他的哲學遺產至今仍在大學哲學系廣泛流傳,尤其是在英語國家。1912年,當他還是劍橋大學的哲學講師時,他出版了一本很短但很簡潔的書,名叫《哲學問題》。
  • 20本分析哲學經典(非常值得收藏)
    二十世紀哲學非常激動人心,這很大一部分是由於弗雷格、羅素、維根斯坦的功勞。
  • 世紀智者羅素:學會享受孤獨,永遠追求愛情,是人生兩門必修課
    本周,我們將共讀羅素的代表作《幸福之路》。想真正讀懂一本書,就要對這本書的作者有充分的了解。開始閱讀《幸福之路》前,我想和大家先聊聊羅素其人。 羅素是英國的哲學家、數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分析哲學的創始人,同時他還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每一個頭銜,都是他人生成就的見證。
  • 二十位世界哲學大師對生命的觀點
    年輕時進入培養拉比的宗教學校,在艱難的生活條件下,他仍然堅持哲學和科學的研究,他的思想通過通信方式傳播到歐洲各地,贏得人們的尊重。1677年不幸死於肺癆,享年45歲。(本文由思廬哲學編輯)他的主要著作有《笛卡爾哲學原理》、《神學政治論》、《倫理學》、《知性改進論》等。
  • 史上最全哲學書單與學習資源
    說來慚愧,近幾年來真的沒有看多少哲學書,最主要的是因為懶惰,其次是工作生活的牽絆。除了以上兩個主觀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客觀原因:哲學書本來就很耗時間,它不像小說類的書籍,能夠輕鬆閱讀、一目十行。剛開始看哲學書時,我還和以前看小說一樣要求自己,比如一天看一百多頁什麼的,結果一天下來發現累死累活就看二十多頁,而且因為老關注頁數,想趕進度,卻對書中內容不甚了了。
  • 值得推薦的10本哲學入門書
    《你的第一本哲學書》在美國與羅素的《西方哲學史》齊名,是哲學入門的必讀書目,已被譯成二十種語言出版。在這本小書中,當代西方哲學界的領軍人物內格爾用生動的語言,高超的分析技巧,以及深刻而冷靜的洞察力向我們充分展現了哲學思考的真正旨趣。他告訴我們如何知道外部世界的存在;如何知道他人心靈的存在;如何判斷行為的對與錯;如何面對死亡的恐懼;又如何尋找到生活的意義。3.《哲學與人生》 傅佩榮
  • 十本哲學入門書籍
    用講故事的方法,介紹了有史以來的主要哲學家的生平及其觀點。這些故事本身奇巧而有趣,加上作者娓娓動聽的敘述,使它變成了一部極富魅力的人文經典。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有趣的方法讀懂漫長的哲學發展和艱深的哲學精髓。2.《你的第一本哲學書》 託馬斯・內格爾
  • 十本哲學入門書
    《你的第一本哲學書》在美國與羅素的《西方哲學史》齊名,是哲學入門的必讀書目,已被譯成二十種語言出版。在這本小書中,當代西方哲學界的領軍人物內格爾用生動的語言,高超的分析技巧,以及深刻而冷靜的洞察力向我們充分展現了哲學思考的真正旨趣。他告訴我們如何知道外部世界的存在;如何知道他人心靈的存在;如何判斷行為的對與錯;如何面對死亡的恐懼;又如何尋找到生活的意義。3.《哲學與人生》 傅佩榮
  • 羅素 | 努力活過,所以我從未後悔
    作品 |《我為何而活》文 | 羅素這三種激情,就像颶風一樣,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來吹去,吹到瀕臨絕望的邊緣。我尋求愛情,首先因為愛情給我帶來狂喜,它如此強烈,以致我經常願意為了幾小時的歡愉而犧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尋求愛情,其次是因為愛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顆震顫的心,在世界的邊緣,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測的深淵。
  • 你還在讀《蘇菲的世界》?哲學科普入門書籍推薦!
    《蘇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創作的一本關於西方哲學史的長篇小說,它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史發展的歷程。兩本都可以讀來看看。《蘇菲的世界》重詩意,《哲學家們都幹了什麼》重趣味。兩者都只是吸引大眾,不是真正入門的書籍。專業一些的則是羅素的經典《西方哲學史》,內容很豐富,篇幅很廣,字數很多。(咳咳)
  • 英國哲學家羅素說:漢字有3個缺點,他具體指哪3個缺點
    倉頡創造出的文字,只是具備了簡單文字的特徵,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漢字,我國最早的真正意義上的文字,是出現在公元前16世紀商朝的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古老文字,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佔20%。
  • 有意思的《分析哲學專題教程》
    《分析哲學專題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費多益主編)以問題為線索展開,選取國際上近30年聚焦最多、爭論最激烈的話題進行呈現,其內容涵蓋真、意義、經驗、因果性、知識與價值、心身問題、同一性、行動的理由、道德抉擇等永恆而常新的哲學命題。
  • 1920-1921:作為羅素譯員的趙元任
    20世紀上半葉世界三大學界名人杜威、羅素、泰戈爾到中國巡迴演講,這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至今常被人提及。擔任三位哲人主翻譯的人同樣聲震宇內,分別為胡適、趙元任、徐志摩。他們在此間的翻譯經歷也很值得今人梳理,或許可以作為輔線尋訪三位世界文化偉人在華的足跡,從一個側面領略我國這三位文化巨擘炫燦的人生,同時也可透視90年前處於劇烈文化震蕩和轉型期的中國社會。
  • 羅素為何說,中華民族,驕傲到不肖入侵他國?
    這是被網絡上斷章取義的一句話,很多人認為這是貶義,但是讀過羅素先生所寫的《中國問題》那一整後,其實是對中華民族很大的讚美!首先,中華民族,中華文化,是非常優秀,也是非常值得驕傲。羅素羅素是誰?他是一名非常偉大的哲學家,是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世界和平運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在195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羅素《中國問題》的原話中有這樣一句:如果世界上有『驕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麼這個民族就是中國。中國人天生的態度就是寬容和友好,以禮待人並希望得到回報。
  • 王晨陽讀《拉康傳》|二十世紀法蘭西的精神輓歌
    對雅克·拉康有所熟悉的讀者,在讀到伊莉莎白·盧迪內斯庫所著的《拉康傳》中的如上內容時,很可能會露出感同身受的笑容。作為二十世紀法國著名的思想家,拉康建立了一個以處理現代人性症候為目標的理論體系。他在漫長的學術生涯中以精神分析的實踐為基礎,向聽眾們剖析隱秘的生命衝動和語言對存在的異化。
  • 大哲學家羅素說:漢字有一個重大缺陷,也有一個顯著優點!
    羅素是20世紀最重要的西方哲學家之一,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世界和平運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還曾獲得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中國問題》是他關於中國的唯一一部論著。這本書集中反映了羅素對20世紀初中國社會問題的研究和判斷,呈現了他的中國文化觀。
  • 坤鵬論:關於巴門尼德 海德格爾和羅素怎麼看?
    學習完巴門尼德,坤鵬論不禁聯想到了十八世紀愛爾蘭的貝克萊主教(他的名言「存在即被感知」),後來丹麥的存在主義之父克爾凱郭爾,再之後便是二十世紀開始席捲全球一直影響至今的存在主義,特別是法國存在主義作家薩特、加繆等,雖然他們關注的焦點也許差異較大,但也不禁讓人深深感慨西方人對「存在」這個哲學主題的執念。
  • 羅素悖論的最終解決
    3、關於羅素悖論理髮師悖論可以表達成集合論的形式,就是羅素悖論。R={x | x不屬於x },然後現在問R是否屬於R。如果R不屬於R,那麼根據定義,R屬於R;如果R屬於R,那麼根據定義,R不屬於R。舉個例子,就像一開始根據乘法來定義除法a/b=c iff a=b*c,就會得出0/0=2=3這樣的矛盾。怎麼解決這裡的矛盾呢?難道要取消所有的除法?當然不是了,只需要在矛盾的地方重新定義一下:0不能作除數。瞧,問題就解決了。那麼,具體到羅素悖論,如何分析和解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