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體現一個古老文明的重要象徵,所以古代的幾大文明,都有自己古老的文字,例如古埃及人創造了象形文字,古巴比倫人創造了楔形文字,古印度人創造了印章文字,而我國作為和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並列的四大文明古國,文字的歷史可追溯到炎帝黃帝時期的倉頡造字。
倉頡是軒轅黃帝時期的史館,在這之前,人們主要通過結繩記事,即大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來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但隨著文明的發展,人口的增多,事情越來越多,物品越來越雜,結繩和刻木記事已經無法滿足現實需要了。
所以就出現了倉頡造字。倉頡通過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況、地上山川河流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等,然後根據事物的形狀、特徵等,創造出了可以代表它們的符號,這就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文字。倉頡創造出的字,屬於象形字。
倉頡創造出的文字,只是具備了簡單文字的特徵,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漢字,我國最早的真正意義上的文字,是出現在公元前16世紀商朝的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古老文字,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佔20%。
漢字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金文、大篆、大篆、隸書、楷書、草書等多種形式,但總得來說,漢字在發展過程中,逐步規範化和穩定化。宋朝時期,畢升改進的活字印刷術,促進了漢字在我國的發展。漢字可以看作是我國人民智慧的結晶和文明的象徵,是國人的驕傲。
我國的文字非常博大精深,寓意豐富,但英國的大哲學家羅素卻說,漢字存在3個缺點,他具體指什麼?
羅素是19世紀,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和文學家,他還是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世界和平的倡導者和組織者。羅素在1850年,因在文學創造上的傑出成就,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他還被授予英國嘉行勳章。羅素的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學史》《哲學問題》《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他在哲學、數學、文學等多個領域取得了傑出成就。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隨著我國與世界各國交流的增多,不少西方人對我國的文化、語言等產生了興趣,他們開始學習漢語,英國的大哲學家羅素,也對我國的語言有著濃厚興趣。
羅素和我國頗有淵源,他在1872年時,受我國著名文學家梁啓超的邀請,來我國講學。在這期間,羅素對中國人的性格、思維、行為習慣等做了大量研究,為此他還寫了《東西方文明比較》一書,在該書中,羅素對給予了我們民族極高的讚譽「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之一」。
羅素在講學期間,最喜歡去的地方是圖書館,他在圖書館中,可以接觸到很多我國的書籍,這讓他對我國的文化、歷史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羅素回國之後,將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寫成了一本書,《中國問題》。
該書中,羅素提出中國文字存在3個缺點:「字符繁多,識讀、書寫困難,沒有英文26個字母好記;字典不容易排序,無法使用新式的萊諾排鑄機;無法準確記音,不便表達外來詞,特別是專業名詞和科技術語。
羅素是19世紀來我國的,當時我國使用的是繁體字。繁體字筆畫多,再加上我國很多文字,讀音相同,但書寫、寓意截然不同,學起來費勁。這也是羅素的一種直觀感受,繁體字對外國友人來說,學起來比較費勁。針對這種情況,我國在1956年將漢字簡化,開始推行簡體字,這減少了漢字的筆畫,讓漢字讀學寫起來更加容易。還有,我國的漢語筆畫結構分為點、橫、豎、撇、捺、提、折、勾,掌握這個規律,學漢語也會變得輕鬆。
羅素現實在《中國問題》一書中提到的萊諾排鑄機,它是第一臺機械排字機。羅素提出這個問題時,萊諾排鑄機還無法給漢字排序,但實際上,不久後這個問題就被我們解決了。我國漢語有自己的排序方法,我們可以用偏旁部首排序,後來漢語拼音出現後,這個問題更簡單了。
對於外來詞的翻譯,我們採用英譯、意譯、音譯加意譯的方式,很好解決了這個問題。任何人的看法,都很難擺脫時代的局限性,即使羅素也很難例外,羅素提出的這3個缺點,雖然是存在的,但受當時環境的制約,他的認識並不夠深刻。我國是個很有智慧的民族,這些問題難不倒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