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伯特蘭·阿瑟·威廉·羅素,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歷史學家、邏輯學家,是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世界和平運動的組織者和倡導者。其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學史》、《哲學問題》等。其中,《西方哲學史》吸引了無數年輕人走上了哲學這條道路,就連梁啓超和徐志摩等人都是他的擁躉者。
大部分分析哲學家缺乏歷史感,從而忽視歷史問題和研究,但羅素是一個例外,他始終對歷史和歷史理論十分感興趣,曾寫過幾十篇相關的論文以及一些書籍。那麼,他為何說漢字有3大缺陷?這3大缺陷又是什麼?
1920年,梁啓超邀請48歲的羅素到中國的各大學校講學。於是,同年10月羅素來到了中國。他一邊在北京大學等學校講學,一邊閱讀中國的書籍,研究中國的歷史文化、哲學。他在中國待了一年多便回到了英國,並寫下了《中國問題》一書。他在書中寫道中國傳統文化有3大特徵,以及面臨著3大問題,分別是文字問題、儒學問題和科考問題。
在羅素看來,漢字是一種使用表意符號的文字。語言學商,一般把漢字稱為「詞符文字」,把西洋字母稱為「音素文字」,因此他的說法也沒錯。相較於西方的字母文字,他認為漢字存在以下幾個缺陷。一是漢字字符繁多,識讀、書寫困難,不容易掌握,而西方只有26個字母。二是漢字在字典、目錄等方面不好排序,無法使用新式的萊諾排鑄機。三是漢字無法準確記音,不方便表達外來詞彙,尤其是專業名詞、專業術語。
對此,不少學者提出了反對意見。首先,羅素認為漢字的字符太複雜。其實,漢字的基本筆畫就只有32種,由這32種筆畫組成了成千上萬個漢字,比英語複雜不到哪裡去。舉個例子,漢字中的「人」和英語中最簡單的「man」相比,漢字是不是更簡單?漢字中的「早上」一詞只有9畫,可英語中的「morning」從視覺上和實際拼寫上都比漢字來得複雜。要是遇到成語或者句子,翻譯成英語就更長了。雖說羅素來中國的時候,中國人使用的是繁體字,但漢字在根據實際需要不斷簡化,如今早已沒那麼複雜了。人都有先入為主的觀念,羅素自認為漢字比英文複雜,殊不知英語也不簡單。
其次,羅素說漢字在字典等方面不容易排序,無法使用萊諾排鑄機,來講講什麼是萊諾排鑄機。它是西方人發明的一種機械排字機器,當時漢字在它上面根本無法排版。要知道,中國在幾千年前就出現了印刷術,這說明漢字是可以在機器上排序的。果然,沒過多久,這個問題就被解決了。現在字典的排序方法主要有3種:拼音、部首和四角號碼排法,在拼音未出現前,漢字可以根據部首和四角號碼來排序,方便人們查找。一直以來,中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排序方法,只是羅素不知道而已,畢竟他在中國待的時間不長,無法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所以,羅素所說的漢字第二大缺陷也不存在。
最後,關於漢字不好表達外來詞彙的問題,也有解決辦法,例如音譯、意譯、音譯加意譯。比如英文中的「CocaCola」,中文翻譯為「可口可樂」,就是音譯加意譯的體現。另外,還有直接挪用外來詞彙,例如「WTO」等,把一長串的英文直接簡寫成兩三個字母,豈不是更簡單?
雖說漢字已經存在了上千年,但它一直在與時俱進,不斷做出改變,適應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需要。
"
- END -
內容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感 謝 關 注,歡 迎 分 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