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伴隨著中國文明的誕生而誕生的,與此同時對東亞各國譬如說朝鮮、日本、韓國等國家的文字和文化都產生過重要的影響。不過現如今與英語的國際影響力比起來,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在這個問題上,英國大哲學家羅素:漢字無法普及,有三大「缺陷」,那究竟是哪三個方面呢?
1959年,英國大哲學家伯特蘭·羅素晚年接受採訪時被問及:「你想對後人留下什麼珍貴的感悟?」
羅素這樣說到:「我想說的主要有兩個方面的,一個是智慧,一個是道德。」
「關於智慧。永遠問自己,事實是什麼,真相是什麼。不要被自己更願意去相信的東西所蒙蔽。」
「關於道德。愛是明智的,恨是愚蠢的。我們必須學會容忍他人,並接受這樣一個事實:總會有人說出我們不想聽的話。」
而在第二段,羅素既然提到「一個有智慧的人最重要的是去弄清楚事實的真相,而不是被相信的東西所蒙蔽。」那麼他既然說中國漢字無法廣泛普及,是因為有「缺陷」這樣一句話,就一定是有經過思考和考量後得出來的結論,我們來看看他給出的理由是什麼。
羅素說,首先第一點:漢字書寫困難且複雜,甚至可以說是世界上最複雜的的文字之一,而英語只有24個字母,書寫和記憶方面要更加簡單的多,而且英文字母是世界通用的。
第二點漢字不容易排序,很難被萊諾排字機識別,連字典都無法對漢字進行排序,更別說機器了。
第三點,因為漢字的發展歷史太過於古老,因此很多時候詞彙的意思無法與其他文字相容,因此也不方便和國際接軌。
「上古倉頡,南樂吳村人,生而齊聖,有四目,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乃軒轅黃帝之史官也」——《明一統志·人物上古》
據悉中國的文字是上古時期,黃帝的史官倉頡所造,他的文字都是根據身邊年獸飛禽等真實的物體而來,因此比較形象性,如果能掌握規律自然更容易記憶,而無法掌握規律,是很難入門的。羅素這樣說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他深入的了解漢字,會發現記憶漢字比記憶英文有趣的多。
另外第二點,漢字不方便字典排序的說法也是站不穩腳跟的,中國在很早的時候便有自己的字典了,比如漢朝時期的《說文解字》,還有戰國時期的《爾雅》等,現如今漢字字典同樣整理的非常完備,多音字,多義字都能得到很好的解釋。
至於機器不能排序,這個問題放到現在已經很好地解決了,畢竟在幾十年前機器不夠先進,理解不了高級文字很正常。
羅素最後所說的無法與國際接軌的主要原因意思「無法與其他文字相容」,但任何語言在翻譯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問題,英語也不見得能與所有預言相容。如果只是片面的看中國的話,未免有失偏頗。因此羅素說漢字的「缺陷」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還是沒有完全按照現實問題出發,對此你怎麼看呢?
中華民族的漢字可謂是博大精深,一筆一划俱是風骨,一撇一捺書盡風流,這其中所蘊藏的神韻絕非英文字母能夠輕易取而代之。想要徹底了解漢字,筆者跟大家推薦一本《說文解字》。
這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也是首部按部首編排的漢語字典,這本書被讚譽為「此前古未有之書,許君之所獨創」的高度評價,可以說所有有關漢字解讀的書籍都繞不開這本傳世經典。原價128現價僅需65元,點擊上方連結便能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