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談孔子之「仁」,「剛、毅、木、訥近於仁」,為何仁者木且訥

2020-12-28 顏小二述哲文

「仁」是儒家之理想人格的內涵,只有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才能被稱為「仁」,所以,孔子也並不輕易給予他人「仁人」的評價。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的生活需要「理想」,「理想」之所以稱為是理想,它有一個特性,即他屬於一種難以達到的最好狀態。而「仁」對於孔子來說,也是他心中的理想人格之體現,亦是難以達到的最好狀態。雖然難以達到,但是不是說我們不能靠近「仁」。關於靠近仁,孔子也有自己的看法。

在《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這句話不難理解,按照字面意思就是,一個道德修養比較高,接近仁者的人,當有自己的是非觀,有良好的行為習慣,行事有原則,為人堅強,做事有毅力,這樣的人不會出於私利去刻意說好聽的話,不會去迷惑視聽。他們往往言語謹慎,於是就顯得有些個木訥遲鈍的樣子。

其實孔子對於一個接近「仁人」之人的性格描述,「剛」和「毅」都比較好理解,這兩個字大抵是形容一個人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做和事佬,有自己正當且鮮明的是非觀,而且做事十分有毅力。但是,「木」和「訥」可能會讓人產生誤解,為何「木」和「訥」會成為接近「仁人」之人的品格呢?「仁人」不當是聰慧、機敏的嗎?

沒錯,「仁人」自然不是「愚笨」的人,但是卻「大智若愚」,仁者之智,是剔除了私利的大智,而不是投機取巧的巧智。於是,仁者不會賣弄自己的「才智」,更不會覺得自己有什麼東西可以賣弄,於是往往顯得有些個「木訥」。

而儒家之仁者本不求利,做事從義而動,所以,不需要用華麗的辭藻去趨炎附勢,更不會「巧言令色」,心中想的,往往是「將心比心」之「己所不欲而勿施於人」。

或者淺一些來理解,儒家之「仁者」的木和訥,實則就是強調兩種精神,一種是謙遜,謙遜之人定然沒有虛榮心,不會用過度的辭藻吹噓炫耀,繼而顯得比較安靜、木訥;另一種精神則是真誠,巧言令色之人,往往說話不切實際,避重就輕,從利而動。雖然「巧言」照顧到人的情緒,大家「你好我好大家好」,但是現實生活依舊是現實生活,不會隨著人的情緒來,「巧言」對現實問題之解決的阻礙,千百年來,一直是人們需要正視且時刻面對的問題。有時候,「誠」可能顯得有些個「木訥」,沒有「巧言」的花哨,但是卻能「一針見血」,直擊要害。而待人以「誠」的初衷絕對不是巧言令色之「求利」。

所以,經過上面的議論,想必大家大概已經理解了孔子之「剛、毅、木、訥近仁」的意思了。其中「剛」和「毅」,強調一個道德高尚之人,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有自己正確的價值取向和是非觀,行事要有毅力,即便在從利而動的大環境裡「沉浮」,也不能隨波逐流

而「木」和「訥」自然不是要一個人思想僵化的意思,更不是「愚笨」之意,而頗有些大智若愚的意味,通俗地從人世層面來看「木」和「訥」,則強調的是「謙遜」和「真誠」的品格,或者用一句比較簡單的話來解釋,一個「真誠」和「謙遜」的人,還確實不會說出太多浮誇的「花言巧語」。

相關焦點

  • 《論語》精選:剛毅木訥近仁
    (《論語·子路第十三》)【注釋】(1)木:秉性樸實無染。(2)訥:音「納」,又音「呢」的去聲,言語謹慎而遲鈍。【語譯】孔子說:「意志剛強、性格堅忍果決、秉性樸實無染、言語謹慎而遲鈍,這些接近仁。」可以從理智清醒(仁智互見)、意志剛強(剛)、性格堅忍果決(毅)、秉性樸實無染(木)、言語謹慎而遲鈍(訥)等方面的深淺有無來觀察。愈能為人著想、善待別人、愈接近純真本性的特質,具備愈多愈深厚的(例如剛毅木訥等),這樣的人仁德愈深厚。這裡邊沒有「以貌取人」的指標,就連言語也是看其「訥」,而不是好口才。
  • 仁:孔子學說的思想基礎與核心
    換句話說,「忠恕」就是「仁」者之事。夫子之道,以「仁」貫之。子貢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孔子說:「賜也!非爾所及也。」(《公冶長》)孔子認為子貢暫時還做不到。(樊遲)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雍也.)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夫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老子則曰:「大辯若訥。」訥言,即忍而少言,謹慎慢言,說話前要三思,切勿口無遮攔,信口開河。訥言之人,必定有極強的自我約束力,從而不至於莽撞冒失。《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的司馬牛是孔子的學生,他是個「多言而躁」(饒舌話多,個性急躁)之人,他曾問孔子怎樣才為仁,孔子說:「仁者,其言也訒。」
  • 訥言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夫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老子則曰:「大辯若訥。」
  • 「仁者」「仁心」……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仁」?(明德書院)
    而「仁」居五常之首。「『仁』是孔學的根本範疇,是人性結構的理想。」「孔子通由仁而開始塑造一個文化心理結構體,說得聳人聽聞一點,也就是在塑造中國人的心靈。」(李澤厚語)孔子與弟子論行己處世之道,最重「仁」字。仁者,從二人,猶言人與人相處,多人相處也。人生不能不多人相處。自其內部言之,則人與人相處所共有之同情曰「仁心」。
  • 《論語》|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夏朝的禮法我能闡述,可是他的後人卻難以證明。商朝的禮法我可以闡述,可是他的後人也無法證明。這是因為資料的記載與知禮之人太過缺乏的原因造成的,如果資料與知禮之人足夠的話,就能夠證明了啊!這是孔子對禮法缺失的遺憾,以及求真務實的態度。
  • 孔子之仁者樂山也
    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孔子的學生子張向孔子請教:「仁者為什麼會喜歡山呢?」孔子指著泰山說:「你看,它多麼高啊!巍然聳立著。」子張說:「就因為山高,所以就喜歡嗎?這與仁有什麼關係?」還有風雲從山中飄出,通達於天地之間,使陰陽協調,成為雨露來滋潤萬物,萬物賴之以生長,百姓賴之以享用。這就是仁者特別喜歡山的原因啊。」誠如孔子所言,仁者所「樂」之山不僅形體高大,雄偉壯麗,內蘊更是厚德載物,高尚無私。顯然,這山既是天造地設之山,更是仁者心思神構之山,是自然之山,更是審美之山。自然之山的高大,與仁者人格的高尚,彼此照耀輝映,「通乎天地之間」。
  • 讀論語:裡仁第四·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孔子說:君子要言語上遲鈍,行動上敏捷。】這句話對比前文兩句,有了一層遞進,雖然同樣講要少說話,但又強調做事要敏捷。學而篇有類似話語,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講學習不是為了耍嘴皮子,而是要用到實處做正道之事。
  • 有子曰:孝悌者,仁之本也。仁者愛人
    然,何為仁哉?有子曰:孝悌者,仁之本也!仁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那麼什麼是仁呢?有子說:仁的根本在於孝和悌。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是仁的基礎。有子說:一個孝順父母,順從兄長的人是很少會去主動冒犯上級的。更不用說造反了,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 管住嘴巴,在禮崩樂壞的時代努力做一個仁者!孔子的處世之道
    :如何在禮崩樂壞的時代,做一個仁者!那麼孔子說的仁究竟是什麼呢?  我以為這裡的仁,應該包括兩重含義,一有仁心,即悲天憫人之心;二有行動,即孔子說:「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孔子認為,具備恭、寬、信、敏、惠就是在踐行仁者之道。按照這五點,就能成為一個仁者。
  • 墨子傳·十九·孔子的仁者愛人和愛有差等
    儒家主張「老師,大山哥,現在報告第二個問題,孔子說,克巳復禮為仁,仁者愛人,愛有差等,就是說,只有恢復周禮才是仁,才會出現仁者,仁者愛人是有條件的,那就是:愛有差等,差等就是區分,仁者愛人時,要分清尊卑貴賤,親疏遠近,尊的貴的,親的近的,可以愛,卑的賤的,疏的遠的不能愛,不然就會禮崩樂壞,不然就會天下無道,不然就會天下大亂,平民議政,孔子的愛是不平等的。」
  • 孔子智慧|會說話才有好人緣,跟孔子學說話,讓人生之路越走越寬
    而會說話,有可能免受戰爭之災難。因此,會說話成為當時衡量人才的一個重要標準。孔子周遊列國,遊說諸侯,推銷自己的政治主張,靠的是會說話;孔子開辦的私學,主要是培養社會精英,他的教學4門課中就有1門語言課,教學生能說話,會說話,培養出許多會說話的優秀學生。
  • 這些成語竟都出自這部「不朽之作」(一)
    15、成人之美【解釋】:成:成就。成全別人的好事。【出自】:《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16、從心所欲【解釋】: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樣便怎樣。【出自】:《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7、大動幹戈【解釋】:幹戈:古代的兩種武器。
  • |孔子|論語·陽貨|...
    ——摘選自《之江新語·掌握正確的工作方法》  原典:《論語》  《論語》選讀  春秋末 · 孔子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論語·為政》  【注釋】聰明人喜歡流動的水,仁者喜歡穩重的山;聰明人性好動,仁者性好靜;聰明人快樂,仁者長壽。
  • 孔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訥言,即忍而少言,謹慎慢言,說話前要三思,切勿口無遮攔,信口開河。
  • 讀論語:公冶長第五·孔子評價弟子正是修身的尺子
    【孔子談到子賤說:君子就是這樣的!魯國沒有君子,那子賤從哪裡取得的?】子賤是孔子學生宓不齊,字子賤,少孔子四十九歲。從「君子哉若人」這句表揚中不難看出,子賤很不錯。後面說的話似乎是因為有人說魯國沒有君子,孔子就對這種評論做出了回應。子賤正是魯國人,如果魯國沒有君子,那子賤跟誰學習的?排除「天生奇才」,一個人經過學習才能變得越來越好,而身邊的人和事就是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