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是一門藝術,把話說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要能發聲音,有一張嘴就能說話,但不一定會說話。說話得不得當,效果截然不同。有的人說話能說到人的心坎上,人們就愛聽;有些人說話刺耳,人就不想聽,即使說話的內容不錯,說得不得當,也會適得其反。表達能力強的人,會比別人得到更多的機會和人脈,他們一開口,就贏了。
在春秋時期,百家爭鳴,諸子就是靠一張嘴要推銷自己的主張;當時說客盛行,遊說諸侯時個個口若懸河,天花亂墜,把那些諸侯國的國君和當權者忽悠得一楞一楞的,心甘情願地採納了他們的主張,委以重任。
諸侯國之間關係錯綜複雜,搞好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外交特別重要。出使其他諸侯國,如果不會能言善辯,從中斡旋,是很維難完成使命的,說話不得當,就會招來戰爭。而會說話,有可能免受戰爭之災難。因此,會說話成為當時衡量人才的一個重要標準。
孔子周遊列國,遊說諸侯,推銷自己的政治主張,靠的是會說話;孔子開辦的私學,主要是培養社會精英,他的教學4門課中就有1門語言課,教學生能說話,會說話,培養出許多會說話的優秀學生。
孔子的學生子貢就是以能言善辯而聞名,是出色的外交家。齊國要攻打魯國,孔子派子貢去遊說,子貢遊走齊、晉、吳、越4國之間,憑著三寸不爛之舌,不費魯國一兵一卒成功地使魯國轉危為安,最終「存魯、亂齊、破吳、強晉」,幾乎影響了列國間十年的大局。
會說話如此重要,怎樣說話才算會說話,孔子教育學生有他的一套說話的方法,對於現代人照樣管用。
一、說話要誠信
誠信是人與人交往的基準點,要建立連續的、持久的人際關係,靠的就是誠信。信,是人與言結合,就是人說話要講誠信,不說假話、謊言、大話、套話,才能贏得人們的信任。
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論語·衛靈公》)
子張同學問孔子,怎樣才能在社會上行得通?孔子告訴他,只要說話忠實誠信,做事忠厚、謹慎,即使到不同的族群或者不同的國度,也行得通;反之,如果說話不忠誠、不信實、做事不忠厚、不謹慎,即使是到自己的家鄉,也行不通。
說話是行得通的一個重要方面,而行得通的關鍵是說話是誠實不欺的,不是虛假騙人的。人與人交往,只有彼此誠信才能彼此信任,才有進一步交往的可能。如果嘴上說一套,行動是另一套,就是失信,以後人就不再相信,還以前自己被以前的假象所迷惑,就會影響到以後的交往,即使不斷交,而交往也會心存芥蒂,沒有了當初的真心實意。
凡是與他人有信約,一定要謹慎思量,所說的話要符合事理,並且能夠兌現,不能大大咧咧亂承諾,信口開河說大話,信口雌黃髮誓言。
二、慎言少過錯
說話很重要,但是不是說得越多就越好,孔子提倡說話要謹慎,因為說出的話要兌現,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所以,說話要謹慎,不該說的話不要說,不要自以為是亂發議論。話到嘴邊留三分,不要快言快語,否則,言多必失,就會犯錯誤。
0 1 說話要謹慎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論語·為政篇》)
子張問孔子怎樣才得到職位?孔子就告訴他要多聽少說,就不會犯錯誤,就能保住職位。到了新的工作崗位,對新工作不一定樣樣都懂,這個時候不要不懂裝懂亂說話,這樣會讓行家貽笑大方。要謙虛一點,少說話,多聽聽經驗豐富的前輩介紹工作經驗,對於自己不能解決的工作要虛心請教,多聽聽別人合理性的建議,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魯定公曾向孔子問過一個問題,就是國君「一言而可以興邦」和「一言而喪邦」。孔子說,國君的一句話還達不到可以讓國家興盛或滅亡的程度,但是為君責任重大,要治國理政,要富國強兵,是不易的。
正是由於國君責任重大,而他說的話別人又不敢違背,說話一定要小心謹慎,不能隨便亂說。如果國君說的話都是對的,按照他的話去執行,就能收到好的效果,那麼國家就會興盛;如果說的話是錯誤的,照著執行下去,錯上加錯,就會出現嚴重的問題,短時間之內可能造成損失,長期以往就有亡國的可能。
0 2 說話要遲鈍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裡仁》)
訥,遲鈍,說話可以慢一點。欲,心裡想,也就是說話說得遲緩一點,不是不善於語言表達,而是有意說慢一點。說的一定是自己能夠做到的,如果說到而做不到,就不是仁者或者君子,他們都是想到自己能否做到後才說的。